市民思想研究课题申报:湖州市民思想动态研究简版

湖州市民思想动态研究简版 

  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良好的社会心理对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为了真实客观地了解我市广大群众对中央战略思想的理解把握,对湖州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注、评判和对生活的体验、期盼,了解群众的思想脉搏、心理状态,近期,市社科院课题组以问卷、走访、座谈的形式,对我市群众的思想动态展开了调查,对群众的思想心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引导调节的对策思路。

一、市民思想动态的总体状况

一般来说,人们的思想或心理主要由社会认知、社会评价和社会意向三大部分组成,因而本次调查就从这三方面来了解市民的思想和心理。

(一)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经验或社会提供的相关信息,对社会某些事物的基本状况的一种直接感知。本课题组主要调查了解了市民对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理解,着重关注了5个观测点。

  其一,对“以人为本”的理解。调查表明,大多数市民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是正确的,但也有少数人理解上有所偏差,需要给予正确引导。问卷中,82.6%的人认为“以人为本是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5.7%的人认为“以人为本是一切以人为中心”,还有1.7%的人认为“以人为本是以个人为本位”。

  其二,对中央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的知晓度。调查表明,大多数市民对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知道的,但也有少数人不清楚。问卷中,69%的人表示已知道,27.8%的人表示不太清楚,3.2%的人表示不知道。

  其三,对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的知晓度。调查发现,对中央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9个方面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市民知晓度较低,有38.6%的人知道一些,56%的人不太知道,5.4%的人完全不知道。

  其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的理解。调查表明,市民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体的理解相当到位,问卷中90.7%的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全社会每一个人”,仅有6.9%的人认为“是党政机关”,2.5%的人认为“是企业等社会组织”。

  其五,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态度。调查表明,市民对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非常拥护和支持的,座谈中,很多人都表示由衷地赞成和拥护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全符合群众的心愿、群众的利益。问卷中,77.9%的人表示“积极支持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20.9%的人表示“积极支持,但不知应该做什么”,仅有1.2%的人认为这“这是国家的事,与个人关系不大”。

(二)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是人们对社会现象有了一定认知之后,对社会现象的作用、意义以及自身的生活感受体验作出的判断。我们通过三个维度调查和了解了市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评判。

  其一,市民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

  ①50.1%的市民满意现阶段的基本生活状况,近四成的人生活一般,还有一成的人生活不尚满意。

  对现阶段的基本生活状况,调查显示,4.4%的人“非常满意”,45.7%的人“比较满意”,39.8%的人认为“一般”,9.3%的人“不太满意”,0.7%的人“很不满意”。 数据说明,约半数市民对生活是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也有一些人认为现在生活虽然过得去,但缺乏明确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②近一成市民满足基本需求后,尚有较多盈余;近六成市民满足基本需要后,稍有赢余;约三成人觉得有消费需求,但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

  在回答“现阶段消费情况如何”这一问题时,2.7%的人选择了“能消费任何自己需要的”,9.6%的人选择了“满足基本需要,尚有较多盈余”,55.3%的人选择了“满足基本需要,稍有盈余”,31.4%的人选择“有消费欲望,但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1%的人选择了“基本上没有消费条件”。上述数据表明,近七成人能满足基本的需要,并且有盈余或稍有盈余,但还有约三成人觉得自己虽有消费欲望,但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极少数人甚至基本上没有消费条件。这说明还有一定数量的人收入水平并不能满足自己基本层次的需要,更不用说高层次的消费欲望和需求。

  ③医疗费用支出大,担心被偷盗或被欺骗,教育费用支出大,人情往来开支大,这是当前最主要的生活问题。

  调查显示,民众在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依次是:“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98次,24.1%);;“担心被偷盗、被欺骗”(89次,21.9%);“子女教育费用支出大”、“人情往来开支大”分别是(80次、19.7%,78次,19.2%);“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49次,12%);“家人下岗失业或无稳定收入”(46次,11.3%);“家庭成员有矛盾,不和睦”(10次,2.5%);“邻里之间有矛盾,担心发生纠纷”(5次,1.2%)。

  从座谈的情况看,也证实“看病贵”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的问题。人们普遍的体会是,一般看感冒进医院也得花费200元左右,认为看病看不起。特别是退休职工对此反映强烈,他们目前享受大病统筹,门诊不能报销;各企业的做法也不同,有的企业给退休职工每月领取20元门诊补助,最高的是35元,有的企业一分没有。随着年岁的增大,身体衰老,得慢性病的人增多,因而退休人员对“看病贵”感受特别深。

  其二,市民对社会生活的安全感、公平感、信任度。

  ① 市民对社会生活的安全感较高,安全感最低的是“食品”。

  调查显示,大多数市民对社会生活的安全感持基本肯定态度,认为湖州整个社会是比较有序和安全的,在问卷所列的六个方面,选择“安全”和“比较安全”的,从高到低的依次排列是:“家庭财产”(379次,93.1%),“人身与隐私”(362次,89%),“生产劳动”(351次,86.3%),“医疗”(279次,68.6%)“交通”(259次,63.6%),“食品”(238次,58.5%)。

  ② 市民的公平感较低,且对不同社会领域的公平性的看法是不同的,公平感最高的是“义务教育”71.5%,最低的是“财富与收入分配”18.2%。

  在“您对当前社会不同领域的公平性的看法”一问题中,所列的九个方面选择“公平”或“比较公平”的从高到低排列是:“义务教育”(291次,71.5%),“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187次,45.9%),“司法与执法”(185次,45.5%),“公共医疗服务”(173次,42.5%),“个人发展机会”(169次,41.5%),“工作与就业机会”(123次,30.2%),“干部提拨”(119次,29.3%),“行业间的待遇”(97次,23.8%),“财富与收入分配”(74次,18.2%)。

从座谈的情况来看,市民对“贫富差距过大”、“分配不公”反映相当强烈,缩小差距的要求极为迫切,而且,由贫富差距过大所延伸出的一系列公平焦虑心态是比较突出的,应该重视和关注。

  ③ 市民对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等私人生活圈的信任度很高,公共领域信任感偏低,其中社区居委会干部受较高的信任评价。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信任程度反差较大,对私人生活圈的信任度很高,公共领域的信任度偏低,问卷中所列的10个群体,选择“信任”和“比较信任”从高到低的依次顺序是:“家庭成员”404次,99.2%“亲戚”“朋友”(同是387次,同是95.1%),“同事、同学”(381次,93.6%),“邻居”(356次,86.3%),“社区居委会干部”(319次,78.4%),“警察”(287次,70.5%),“机关干部和单位领导”(275次,67.6%),“法官、律师”(266次,65.4%),“媒体记者”(212次,52.1%)。排在后三位的是“媒体记者”、“法官、律师”、“机关干部、单位领导”,这说明党和政府以及精英群体,如何在一个利益分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广大普通群众的认同,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居委会干部受到了市民较高的信任评价。这表明,居委会作为政府的最基层管理组织,构成了国家与社会的中介,在社会管理、服务百姓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其三,市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评判。

  ①六成市民认为湖州当前总体上是和谐的。

在“您对当前我市社会和谐的总体评价”一问题中,60.4%的人认为“和谐”或“比较和谐”,34.2%的人认为“一般”,5.4%的人认为“不大和谐”或“不和谐”。总的来说,在大多数人看来,目前湖州基本上是和谐的。

  ②大多数市民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认为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在“您对我市近几年来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方面的评价”一问题中,3.2%的人认为“成绩巨大”,74.7%的人认为“成效显著,问题不少”,19.9%的人认为“成效不明显”,2.2%的人认为“成效不佳”。

  ③七成市民认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主要表现在“社会比较稳定和谐”。

  对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主要表现方面,在给出的答案中市民的选择是:“社会比较稳定和谐”(298次,73.2%),“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20次,54.1%),“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较好”(187次,45.9%),“市民生活水平普遍有较大提高”(184次,45.2%),“思想观念更加符合时代要求”(170次,41.8%)。

  ④市民认为影响湖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较多,排在前三位的是机关部门和干部创新能力、科技人才及科技创新水平、体制机制的制约。

  调查表明,市民对近几年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充分肯定的,认为纵向比进步很大,但横向比、与周边城市比,发展的步子还不大。被访者认为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在问卷回答中从高到低的依次排列顺序是:“机关干部及干部创新能力不够”(272次,66.8%),“科技人才少,科技创新水平低”(270次,66.3%),“体制机制的制约”(221次,54.3%),“思想观念制约”(211次,51.8%),“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140次,34.4%),“劳动力素质低”(124次,30.5%),“安全生产问题”(97次,23.8%),“其它”(32次,7.9%)。从座谈、走访的情况看,市民们对机关部门意见不少,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干部的工作作风不够实,群众希望干部能少说空话,少喊口号,多干实事;二是机关部门的浪费现象较严重,公款出国、公款吃喝、用水用电、电话电脑等浪费现象都比较严重。

(三)社会意向

  社会意向是在朴素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行为意识。主要是要了解和把握市民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对湖州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目标的看法、建议等,课题组从三个视角进行了调研。

  其一,市民对社会矛盾的关注。

市民在认同社会总体和谐稳定的同时,也明显感受到社会群体间的矛盾冲突。在“您认为当前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是哪些群体”这一问题中,问卷列出了6对群体,具体回答情况是:“穷人与富人”314次,77.1%,“干部与群众”276次,67.8%,“雇主与雇员”201次,49.4%,“管理者与被管理者”178次,43.7%,“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107次,26.3%,“城里人与乡下人”85次,20.9%。

  其二,市民生活目标追求

  大多数市民追求生活舒适和睦,期盼提高生活质量与品位,注重亲情、友情。关于“生活中您注重追求的是什么”,在给定的选择答案中,被访者一共作了1687次选择,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活舒适和谐”372次,91.4%,“亲情、友情”313次,76.9%,“生活质量与品位”296次,72.7%,“充分发挥个人才能”218次,53.6%,“为社会做贡献”194次,47.7%,“赚更多的钱”183次,45.0%,“名誉地位”62次,15.2%,“升官发财”49次,12.0%。

  其三,市民对建设“和谐湖州”的见解

  ①对“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这一目标由衷赞成,但近半数市民对此信心不是很足。在“您如何看待我市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这一目标”这一问题中,48.9%的人回答“赞成,有信心”,49.1%的人回答“赞成,但信心不是很足”,2.0%的人回答“不赞成”。从我们走访、座谈的情况看,大多数市民对湖州定位为“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是认同的,认为这样定位能够显现出湖州生态文化优势,以及太湖南岸的区位优势。

  ② 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是建设“和谐湖州”的三大优势。在回答“您认为建设‘和谐湖州’的优势有哪些”时,在给出的6个答案中,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环境良好”(279次,68.6%),“文化积淀深厚”(262次,64.4%),“民风淳朴”(240次,59.0%),“经济发展较快较好”(170次,41.8%),“市民素质较高”(139次,34.2%),“其他”(64次,15.7%)。

  ③ 建设“和谐湖州”应注重解决的社会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收入差距、看病就医、工作就业。在回答“您认为建设和谐湖州应注重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什么”,被访者的选择从高到低依次为:“收入差距”(327次,80.3%),“看病就医”(321次,78.9%),“工作就业”(305次,74.9%),“房价过高”(301次,74.0%),“贪污腐败”(295次,72.5%),“社会保障待遇”(283次,69.5%),“环境污染”(252次,61.9%),“干群关系”(228次,56.0%),“社会风气”(217次,53.3%),“教育收费”(208次,51.1%),“劳资矛盾”(176次,43.2%),“社会治安”(163次,40.0%),“征地拆迁补偿不公”(147次,36.1%)。

二、市民思想动态分析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总体上,在当前经济社会大转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市民们的思想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是积极和健康向上的。其主要特点是:对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更趋理性,对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更加关注,对生活目标追求更加明确,对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由衷地拥护和支持。但同时,这次调查也反映出了市民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思想倾向和心理变化,如不加解决和引导,势必影响我市和谐社会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社会失衡心态较普遍

  从调查情况看,不平衡心理是当下较普遍的一种社会心态。一是不同行业、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衡。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以收入为主要标志的贫富差距已相当明显,某些阶层、群体的利益增长较快,而某些阶层、群体的利益增长则相对趋缓,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凭借对资源的分配权和管理权,谋取部门、行业利益甚至个人私利,不仅造成严重的分配不公,而且扩大了收入差距。部分行业及社会成员的收入过高现象以及“高收入层”的形式,催生和引发了市民的不平衡心理。问卷调查中市民的公平感较低,最低的就是“财富与收入分配”。座谈中,市民对“贫富差距过大”、“分配不公”反映相当强烈,缩小收入差距的要求极为迫切。总之,由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社会失衡心态比较突出。二是在职与退休职工之间的不平衡。目前,湖州大部分退休职工月工资在1000元左右,虽然生活过得去,但他们认为过去为国家、企业做出了较大贡献,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财富,现在经济发展了,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但他们却退休了,收入水平并不高,认为改革的成果享受得不多,所以心理不平衡。可见,市民心理的不平衡,源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平衡的利益格局,旧的平衡已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建立。应该看到,这种普遍弥漫于群众中的不平衡心理是诱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应该高度重视。既要尽快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利益调节、利益分配机制,也要对人们的思想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疏通。

(二)社会焦虑情绪较突出

  社会焦虑是指市民对于目前社会现实下个体某些需求不能满足而表现出的共同焦虑。调查显示,社会焦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一是生活焦虑。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市民在生活中感到看病贵、买房贵、教育费用高、环境污染严重等。在问卷中,近四成市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是“一般”,还有一成的市民对生活“不太满意”,市民感到生活压力较大。对于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市民相当一致的认识是掌握权力资本、经济资本的群体获益最多,而缺乏这些资本的人获益最少。普通百姓认为,一方面收益较少,另一方面看病、住房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生活压力较大。二是公平焦虑。问卷表明,人们的公平感相当低,只有对“义务教育”领域的公平性评价较高,在60%以上,其余均在60%以下,最低的是“财富与收入分配”、“行业间的待遇”、“干部提拔升迁”。特别是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群众的意见较大,认为存在公款出国、公款吃喝、电话电脑等浪费现象,群众感到特别不公平。产生不公平感的心理机制是社会比较,这种比较不是个人投入和产出的经济学比较,并不是自己的回报多于自己的付出就会有满足感或公平感,而是要把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与他人的付出和回报作比较,只有当自己的投入产出与他人的投入产出比相当时,他才会觉得是公平的。调查中,群众普遍感到,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说起来是公仆,实际上他们的待遇、回报远远高于群众。有的群众说:“他们出一趟国,我们要做几年了”、“他们少吃点,可以资助多少贫困家庭啊”,对此,群众感到不公平。三是矛盾焦虑。市民普遍反映,由于改革涉及到利益调整,因而社会矛盾较多,认为最突出的是“穷人与富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要构建和谐社会,利益和谐是基础,建立和完善利益调节机制,化解和缓解矛盾,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的成果,以求得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市民的期盼。

(三)公共领域信任感偏低

  调查表明,目前市民对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邻居等私人生活圈的信任度很高,而对记者、法官、律师、机关干部、单位领导等公共领域的信任度偏低。一些市民反映,现在单位和以前不同了,过去家庭和个人的各种社会需求大都在“单位”中得到解决,现在“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剥离,不再大包大揽,特别是个私企业,企业主为职工着想少,靠不住。公共领域信任感偏低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就业方式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变化,社会支持系统发生了从“单位”到“社会”的变化,人们对单位的依赖越来越少,而社会组织建设尚未跟上,特别是社会核心组织的服务功能尚未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回归家庭、家族和私人生活圈、关系网,因而对私人生活圈的信任度很高。二是社会风气不是很好,社会上的坑蒙拐骗事件较多,这也影响了人们公共领域的信任感。社区居委会得到较好的信任评价,这表明,居委会作为政府最基层的社会管理网络组织,在为百姓服务、弥合政府与百姓的心理隔阂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公共领域信任感水平偏低折射出一个问题,这就是机关部门、司法部门、新闻媒体等社会核心组织以及精英群体,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地服务百姓,办事公正公平,得到百姓的认同,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四)对未来把握不定的迷惘困惑较明显

  在当前经济社会大转型的环境面前,人们原有的心理定势、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受到不同程度的震荡,那些长期积淀在人们心灵深处的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发生了心理落差。特别是大转型时期,利益格局的调整,新矛盾层出不穷,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失衡”、“错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对现实矛盾和未来走向产生了一种把握不定的迷茫感,处于一种机遇与风险、期盼与怀旧共存的矛盾心理。在调查中,市民们对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由衷地赞成和支持,同时面对当下现实中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干群关系等矛盾问题,又表露出一种忧虑的情绪。问卷中,有两成市民对建设和谐社会表示支持,但又不知该做什么;对湖州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目标,近五成市民信心不足。这些都折射出人们对未来趋势感到难以把握和捉摸不定。座谈走访中,一些市民对社会上“黄、赌、毒”、坑蒙拐骗、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十分痛恨,这些现象使得不少人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安稳日子和50年代的淳朴、清正的社会风气流露出怀恋情绪。应该承认,怀旧情绪实质上是迷惘困惑心态的一种表现,它对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起着心理阻碍的作用,必须引起重视。

三、市民思想心态的引导调节

  存在决定意识,人们思想变化的根源在于社会本身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同时,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人们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并通过社会行为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当前,积极健康的思想心态可以为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消极的思想心态则会起干扰、阻碍的作用。因此,对市民进行思想心态的引导调节,是极为重要的任务。

1、加强理论教育

  个体的思想心态处于社会意识的较低层面,而科学理论则处于社会意识的较高层面。因而要切实加强理论的宣传教育,用理论教育来引导调节人们思想心态,把理论宣传教育与党的政策取向以及当地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找准理论与引导调节人们思想的结合点,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正确看待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增强信心,凝聚人心。

2、营造舆论环境

  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思想的和谐、舆论的和谐。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舆论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状态,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引导调节市民的思想心态,疏通公众的思想情绪起着关键的作用。

加强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主张,正确讨论社会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把握好宣传的时机、分寸和角度,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度报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目标任务、机遇和成就以及贴近群众生活的事情;充分报道党和政府着手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措施;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沟通、桥梁作用,疑释解惑、化解矛盾、沟通情感。

3、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最关键的是倡导和谐理念,推行互助、合作、团结、有序的社会准则,以此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和谐文化,要着力在党员干部中培育和谐价值理念,使之渗透、转化、体现到党委政府的工作中、服务中、政策中;可以使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政策,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体现和谐精神,实施和谐举措,追求和谐目标,从而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公信度,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赢得民心。

建设和谐文化,要着力在市民中倡导和传播和谐理念,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

4、协调利益关系

  “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讲,利益尤其是切身的物质利益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协调和理顺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谐、社会和谐。

建立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协商机制,建立和完善利益调节机制,从而理顺人们的思想情绪与利益关系,把解决思想心态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促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5、关注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有关国民的生计和生活问题,当前民生问题突出表现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就是把民生问题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赢得民心,这也是引导调节人们思想的最有效手段。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和民生问题无小事的理念要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带头践行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塑造一心为公、一切唯实、一身正气的党员干部新形象,谋群众所虑、干发展所需。

 

 

                          课题组负责人:邵

                           成员:何健丙、陈剑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