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原理

 

 

第三节   创意法教育的基础课  

除开“专门课”,“创意法”更重要的是融合于各科“基础课”之中。“我们当然还要用一些其他牌子的眼药水,这样医治的效果好一些”。创意法教育基础课由专门课派生,如“语文创意法”、“数学创意法”、“英语创意法”等等。创意法教育所指的基础课是什么?可以说无论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的课程,都算不得基础课,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所学的知识,只有与创意法融为一体的知识课程,才算真正的“基础课”。与过去的基础课相比,它有相同的部分,包括了原有的各个要素,更有不同之处,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对原有各要素的特殊组合,并扩充了原有的内容。正如我们可以把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体系比作一只猫的结构,脑袋相当于创意法,它是最高统帅,身子相当于自学过程,四条腿相当于听、说、读、写,而尾巴仅相当于事实性知识。过去的教育往往只教给或考查一些事实性知识,(比如用一张粗劣的试卷考学生),这样是很危险的。一条猫尾巴不仅不能捕到老鼠,而且沉积久了,还会腐烂变质。正如有的学生在小学成绩很好,一旦进入高一级学校,就一落千丈,还有的在临考前一夜崩溃。诸如此类学生建立的知识体系,都与创意法教育的基础课无关。

在一般化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往往是一种标准化的知识,运用的往往是一种标准化的思维。例如,学生在“优秀作文”的开头中经常写出“今天,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之类的句子,并长期重复下去,这样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日益乏味,同时,自己的思维也日益僵化。那么这种学习对学生将来走上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是无意义的,甚至还是“绊脚石”。因此这种“最优的答案其实是最差的答案”。而创意法教育要求学生在各科学习中运用“创意法”,并将各种知识归结为“创意法”。面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不再局限于标准答案。敢于对标准答案说“不一定”。由此,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灵活多变。甚至在一般教育中的那种“最差的答案”,就是创意法教育中“最优的答案”。

从根本上来说,创意法教育就是把多种答案放在平等的地位来观照。这样做至少有两个意义:

一,对学生不标准的答案进行解析,可以帮助他们逐步的理解事物。因为不标准的答案往往反映的是事物的局部结论。因为凭借这种“答案”,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真正理解。

二,对学生不标准的答案进行肯定性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发现创意人才。因为有些不标准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内涵恰好相反,对其进行解析,是发展逆向思维的途径。

                 一、  语文创意法

首先值得指出的是,“语文创意法”不是“语文”。与一般意义上的语文大相庭径,一般教育中的“语文”无论如何改造和创新,“语文创意法”都与之有质的不同。之所以还沿用“语文”一词,只是为了叙说上的方便。

我们主要推行的是“分类学习法”。

长期以来,语文学习一直处于零碎杂乱的状态。有的人认为语文主要靠积累,所以是没有办法进行系统学习的。这种认识,让学生对语文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整体上来说,语文知识可以分为“字、词、句、段、篇”的结构。而每一个部分又可以进行再分。有意识地对这些构件进行训练,能够让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好语文知识,为创意思维的发展赢得了时间。

有的人认为要打破语文的构建,自由地发展语文,我们认为是不可取的,反而让学生无所得。有构建,有自由,才是良性发展状态。

在“语文创意法”中,我想对篇的创意法——阅读和作文创意法作重点论述。

阅读是语文创意法的重点之一,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创意法进行阅读的习惯。习惯既成,阅读无忧矣。一般阅读教育过于标准化、高效化,应该还原阅读的本来面目。应该倡导一种“绝对阅读”。

例如以下提纲中倡导的阅读形式:

1、漫无目的地读,不怕理解错误

2、懒懒洋洋地读,忽想后事如何

3、粗细不均地读,想停留处且停留

4、三心二意地读,脑子里面放电影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学生在学课文时总喜欢往后面翻看一些根本没开始学的课文。因为他在这样的阅读中没有任务,觉得很轻松。轻松无忧的阅读心理,是创意法教育追求的境界。

当然,这种阅读也不拒绝标准化和高效化。阅读中其实包含着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和把握。这种理解和把握一旦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那我们就有更好的基础来进行轻松无忧虑的“绝对阅读”。

作文是最好“激活“学生创意思维的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创意法教育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煽起学生的倾诉欲望,并使之以一定的途径释放出来”。“想会写很容易,想不会写则难于上青天”。  

要让学生写起来,必须有一个前提基础,那就是学生要有必要的用词造句的能力。我们可以经常进行这种简单的训练:

1、用“的”、“地”结构的短语把一句话写生动。

例如:红红太阳慢慢升起来了。

2、用几个表示动作的字来写个描述人物或动物的动作的句子。

例如,蚯蚓的身子一,努力地前进着。

3、用几个形容词来写一个描写景物的句子。

例如,秋天到了,小草有的了,有的依旧是绿的。细小的草茎,长长的叶子,踩上去软绵绵的,湿漉漉的,闻一闻,芬芳扑鼻

23的训练其实1的变式训练。“一伸”实际上是“灵活地一伸”,“小草有的黄了”实际上是“黄黄的小草”。经常进行这三种句子的训练,学生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都有了扎实的基础。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写起来”,我发觉大约有三条途径可行:其一是“连词成句”式的教学,其二是“依葫芦画瓢式”的教学,其三是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和天性进行的教学。其中,以第三种最为科学,应成为作文教学之根本。虽然,它可能让学生写出一些根本不“优”的作文,但实际上很有特色。现将三种教学方式进行比较,便很清楚了。

其一,“连词成句”式的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连词成句”的方式简单易学。在课堂上,教师将一个作文题进行程序式的破解。讲明白文章分几段写,甚至每段用哪些词语都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只需“连词成句”,就可以完成作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刚学作文的学生有一定的作用,使学生易于“入门”。但弊病是明显的,它将导致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套话连篇。所以偶尔为之尚可,长期如此,必将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

其二,“依葫芦画瓢”式的教学。

    这种方法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用得比较多。诚然,让学生阅读一定的范文,然后模仿着作文,这种方法“古已有之”,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有的现代写作教育专家甚至认为,读书也可以成为写作的源泉。当代少年作家韩寒写出了长篇小说《三重门》,语言老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但细细读之,便不难发现他在不折不扣地模仿钱钟书的《围城》。模仿范文,“依葫芦画瓢”,学生“画”出来的当然是“瓢”,而不再是“葫芦”。所以,相较于前一种教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只是,学生容易“画”得太像“瓢”,而忽略了“葫芦”的本质特征。所以,这种教学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问题。

其三,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天性的教学。

这种教学法是笔者非常推崇的。根据写作学的观点,“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另外,创造学的原理也认为,“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一种自然属性”,“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的”。所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天性,进行作文教学,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一位三年级学生写的作文《我在圣诞节那天过生日》,就从根本上摆脱了“连词成句”和“依葫芦画瓢”的写法,只是如实地记叙了她在圣诞节那天的趣事,表达了一种在家庭关爱下的幸福感觉。小作者是实实在在以生活为基础的,所以写得比较有个性,虽然可能不及“连词成句”者写得有文采,但一看题目就能感觉到一种新意。再如另一名学生写的《假如她坐上我设计的新车》一文,就充分展示了小孩子富于幻想的天性。本班一名学生不幸因车祸遇难,这件事对小作者的触动很大,于是她幻想自己能制造一种新型汽车,即使翻车也很安全,让悲剧不再重演。给儿童幻想的空间,其实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甚至儿童的幻想还能启发科技发明,这已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事”了。学生在为文时,可能不成词,也难成句,但不要紧,你必须忽略他的“错误”,转而关注他的生存状态,你可以发现许多“宝贵的东西”。

现在将《郭成志作文创意法》课本进行简单介绍:

“目前作文命题愈趋灵活,呆板的作文根本无法立足。作文应为走上社会做准备”。本书是将创意法基本原理运用于作文教育而开发的课本之一。它克服传统作文的呆板和新潮作文的无序状态,使学生作文既有章可循又充满创意。该作文教育在运用时形成“四步三级两线一点”训练态势。即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一个基本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创力两方面的素质,让学生依据创意程度写好初级创意作文、中级创意作文和高级创意作文,并落实于四步训练之中,真正培养学生创意法作文的能力。全书分为十个单元。它可分为即时训练和长期训练,前者在一两小时之内有立竿见影之效,后者注重潜移默化,使学生功底深厚。两种训练结合使用,效果显著。创立人老师的学生运用创意法,人人都在公开或内部的刊物上发表作文多篇、并有多人在全国各级教育部门获奖。

总的来看,前两条途径未必不可以行,但应以第三条途径为根本。因此,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天性,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语文创意法最终落实课堂之中,落实于创意法教育学案之中。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