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业务培训课题实验计划:创新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创新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解放街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

《创新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课题提出

1、产生: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全面实施学科素质教育,我校以开展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努力构筑起务实而有效的教育科研“平台”,并选择了“创新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项科研课题为载体,期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及其成果运用,切实做到以教师的发展去保证学生的发展和推动学校的发展。

2、目的: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水平与综合素质,并能从中发现并努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二是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以教师的发展去保证学生的发展,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三是具体落实并深入验证我校 “兴科研、立名校” 的特色办学工程。

3、意义:本课题研究对我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以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是早日实现教师专业化,能最大满足在新形势下广大教师对自身发展的新要求;第二,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进行校本培训,能有力推动以新课程改革为重要内容的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第三,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坚决克服重硬件、轻软件,图表面、轻内功的错误倾向。狠抓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在走硬件软件一起抓,软件要更硬的内涵发展道路。第四,以本课题的立项开题为起点,全面构筑适合我校校情的教育科研“平台”,推动我校科研强师、科研兴校的特色建设。

三、理论假设

本课题的理论假设是: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发动与严密组织好全体教师,立足本校本职,以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自主培训等实践领域为主阵地,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的目的,自觉主动地参与好学校为之创设与提供的校本培训的各种工作实践与学习研讨活动,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头脑,树立现代教育观与教学观,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大力开展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就能够有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大力提高和有机结合,把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达到我校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使我校教师的专业化上升到一个较高水平。

四、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既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尊重与关注,又强调了人的“全面”和持续发展。这是教师专业化的理论支撑。

2、现代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120世纪70年代杰克逊在对教师被动专业化批判基础上提出的、把主动专业化称做教师发展的成长观。(220世纪60年代斯腾康新提出的关于教师在课程开发中作用的观点“教师即研究者”,使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发展统一起来。(3)本世纪初叶澜教授在《教师发展论》中的一些基本观点:

横向研究——教师专业结构;

纵向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3、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校本培训要立足于本职、本岗、本校,内容涵盖教育教学各方面,特点是融学习、实践、研究为一体,目标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整体优化。

五、培训原则和内容

(一)培训原则

21世纪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为宗旨,坚持继续教育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长期培训与阶段培训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结果与聘任相结合的原则。

(二)培训内容

1继续加强师德培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

2、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包括现代教育理论培训(观念)、学科知识培训(学历)、信息技术培训(信息素养)、学科基本功培训(技能)、教育教学艺术培训(业务)。使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备一定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素质,全面提高学科素质教育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素质教育。

3、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县、市、省级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并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影响作用,推动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4、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扎实做好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工作。做好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课标培训和教材培训、教育理念思想和教学模式方法培训,确保课改实验的顺利实施。

5、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计算机操作、文本处理和电子教案、数据处理、网络信息资源搜集、电子邮件收发、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应用、课程整合等信息素养方面提高教师素质。

6、加强班主任队伍培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有效途径,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水平。通过德育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7、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科指导教师要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培训和教育科研结合起来,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注重教师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六、培训形式

    1、鼓励教师自修,强化自我培训。教师自学,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推荐书目,组织教师认真读书学习,交流研讨,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教师的浓厚兴趣。

    2、举办专题讲座,进行集体培训。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学校实际,由学校领导、省市骨干教师或聘请专家学者,搞专题讲座。

   3、加强教研活动,强化日常培训。 由备课组随时对症指导,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定期研讨学习、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课堂教学管理等。

   4、开展示范观摩,进行导向培训。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校级之间分层次、多形式组织教学观摩,形成制度。

   5、利用远程教育,进行拓展培训。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网和同时配发的 CAI课件,是广大学校可以共同享受的良好的教育资源,其内容丰富,思想前沿,与课改工作密切联系。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上机学习。同时下载外地课改经验,广纳博引外地课改信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扩宽教师在课改方面的视野,丰富课改经验,提高课改能力。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全校教学人员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对策。

2、行动研究法。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学习研讨与工作实践等活动,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

3、经验总结法。运用科学方法提炼总结个人与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在不断的验证与完善中,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4、个案研究法。对课题研究中的典型个例(教师个人)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典型经验,指导带动一般。

八、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45月—20048月)

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论证选题、设计课题实施方案、组织与培训课题研究人员、落实任务与研究计划、办理申报立项手续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49月—200512月)

全面实施课题方案与研究计划、每年一次阶段总结与中期评估、及时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或阶段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61月—20065月)

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课题成果鉴定。

九、预期成果

1、由于自身努力,每个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都将有明显提高,专业化速度明显加快,并将涌现部分优秀典型与骨干力量,为打造我校的优师名师奠定基础。

2、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有关论文及其它阶段成果。

3、教师群体的成果汇编

十、课题组织

1、课题领导小组

  长:聂昆山(校长)

副组长:张淑沁 (副校长)   吴翠花 (副校长)

2、课题研究组成员

公吉宏 (教导处副主任、少先大队总辅导员)

文彩琴 (省级骨干)

  (县级骨干)

王万江(计算机专业教师)

贾丽苹(备课组组长、教研员)

裴玉芳(备课组组长、教研员)

乔红梅(年级组长)

3、职责

1)、组长是校本培训第一负责人,宏观调控和指导方案的落实情况,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汇总情况,研究改进措施。

2)、副组长是校本培训的具体负责人,负责方案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并组织和协调培训方案的落实。

3)教导处副主任负责组织实施与教学有关的教研、科研活动,组织教学基本功的培训与考核,做好相关记录。

4)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组织实施德育课题的有关的培训活动,组织师德培训与考核,做好相关记录。

5)、计算机教师负责组织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做好相关记录。

7)、年级组、备课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教研工作,做好相关记录。

十一、课题管理

1、课题领导小组与课题研究组的所有成员,要按自己的职责,分工协作,各负其责。

2、每个参与“校本培训”的教师,都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身发展目标及学校课题组的有关要求,及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计划,认真执行,及时修订。培训过程中,或按不同阶段,或按不同方面,认真整理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高进展。结题时,每个人都应拿出成果,接受考评。

3、课题组应加强过程管理,实施中应重心下移,多深入教师,多深入实际,加强校本培训工作中面对面的检查、指导与服务工作,保证课题研究善始善终,成果丰硕。

4、本计划每学期修改补充一次,及时协调,及时完善。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