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需要及其满足与调适状况的调查报告

小学生心理需要及其满足与调适状况的调查报告

武汉市江岸区蔡家田小学         魏艳霞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本项调查是按照我校“小学生心理需要与德育针对性研究”课题的要求而开展的一项调查活动,着重调查研究了学生在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心理需要的情况,目的是了解学生心理需要的表现形式以及小学生满足和调适心理需要的能力,归纳出他们心理需要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寻找有效地满足和引导小学生心理需要的对策奠定基础、提供依据,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调查对象、方法及程序

1.调查对象:调研对象是我校三到五年级9个班级、年龄在8-12岁之间的学生。总人数363人,其中男生210人,女生153人。

2.调查方法:采取的是不记名问卷法,反映的是学生原始、真实的内心想法。发放试卷363份,回收试卷334份,有效试卷为334份,信度与效度都比较高。

3.调查程序

1)先在全校学生中进行“我需要”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补充调查“我困惑/烦恼”,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调查,除去非心理需要,初步归纳出小学生心理需要的类型,这样就增强了小学生心理需要调查的针对性。

2)根据第一次调查分析归纳的结果,设计出第二份小学生心理需要调查问卷,然后深入、准确地调查了解学生心理需要的表现形式,进而分析归纳出他们心理需要的特点与形成原因。

 

三、调查结果统计

表一:学生各种心理需要不同程度对照表  (人数单位:人)()

 

表二:学生自我满足和调适心理需要情况表  (人数单位:人)()

 

1)安全需要自我满足、调适情况表

 

2)爱与归属需要自我满足、调适情况表

 

3)被尊重的需要自我满足、调适情况表

  

  4)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满足、调适情况表

 

四、调查结果分析与对策

纵观本次问卷调查,小学生心理需要有以下特点:学生的心理需要可以分为安全

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有一定自我满足和调适心理需要的本能和能力;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和调适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需要教育者进行引导。具体分析与对策如下:

(一)调查结果分析与对策一

1.分析

从“小学生各种心理需要不同程度对照表”分析,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可以分为安全

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与马斯洛心理需要理论完全吻合。

(1)小学生的安全需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学生有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环境和平安定的强烈需要。

学生有家庭和睦的强烈需要。家庭是学生生活成长最主要的场所,家庭和睦、安定、完整,不仅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条件,更带给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有86.2%的学生非常渴望父母关系好、不吵架;12%的学生比较渴望,共占调查人数的98.2%。可见不论从数量上还是程度上都能说明孩子对家庭和睦的需要是非常强烈的,孩子希望家庭是个温馨的生活港湾。

学生也有社会环境和平安定的需要。造成社会环境不安定因素有天灾(如“非典”等重大疾病),也有人祸(如“擂肥”“战争”),但是不管是不安定自然因素,还是不安定社会因素,都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安全感。数据显示,学生觉得“非典”“擂肥”等事件对自己造成非常大影响的有3.6%;比较大的有53.3%,共占56.9%。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不安定因素带给孩子的影响。由于学校及时采取的一些应对举措,学生对“非典”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正确预防;对“擂肥”事件也能采取自护措施,安全感大大增强。如:觉得这些事件对自己影响不太大的占43.1%;没有什么影响的占1.2%,共占44.3%。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2)小学生对爱与归属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家人、老师的关爱;同伴的友谊;同亲人与伙伴交往中得到鼓励和支持。

在学校,学生对爱与归属的需要集中体现为渴望老师的关心和同伴的友爱。调查数据表明,在学习生活中“非常希望老师喜欢自己”和“非常希望有很多好朋友”的占70.0%;比较希望的占17.4%,共占87.4%。学生常常因老师是否喜欢自己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说老师的关爱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源动力;学生会因是否有很多朋友而感到快乐或孤单,说明朋友的友爱是学生学习生活快乐的源泉。

调查显示,在家里,最让孩子烦恼的是父母打骂自己、不喜欢自己,占55.7%;其次是父母早出晚归,不能陪伴自己,占36.0%,共占91.7%。这两项都与家人的关爱有关。反过来可以说,孩子对家人亲情的渴望程度非常高;也可以说明,学生对爱与归属的需要在家里集中体现为亲情渴望感。

除了对人的情感需要外,学生对爱与归属的需要还表现在:孩子从内心里很需要与外界接触,与别人交往,特别渴望获得同龄人的支持与鼓励。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居住环境的独立封闭,他们在家庭里一直处于缺乏伙伴、离群索居的状态,因此68.9%的孩子非常希望跟小朋友一起学习、游戏; 29.3%的孩子比较希望,共占总数的98.1%。

3)学生对尊重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希望师长理解、受到人格的尊重;得到同伴的平等互助与合作。

比如77.2%的学生希望自己上课答错问题时师长能予以谅解并微笑着说:“请坐下,再想想好吗?!”18.6%的学生希望老师能直接指出自己的错误;4.2%的学生甚至希望老师不仅不批评,而且能发现自己其中的闪光点;没有一个学生希望自己被老师责备,几乎所有学生希望老师尊重自己,即使是在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再如有77.2%的学生希望在小组讨论中自己发言时其他同学不打断,都认真倾听;有17.4%的学生觉得自己发言时,其他同学可以随便插嘴说话;没有一个学生希望自己发表意见时,其他同学都做自己的事情,不理睬。这说明孩子渴望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希望自己和他人能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生活。

4)学生对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目标不断实现;得到他人的肯定性评价。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欲望,达到既定目标就会尝到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体现。比如学生有不断追求学习进步的强烈需要,人数占总人数的95.8%。学生也有希望周围人对自己作出肯定性评价的强烈需要,他们往往从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中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比如:有91.0%的学生非常渴望得到师长、同伴的激励性评价;7.4%的学生比较希望得到这种评价,共占总人数的98.4%。

2.对策

从以上调查分析可见,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虽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但大都与家长、老师、同伴,即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对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家长方面

①定期开展并优化家长学校培训活动,,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和家长的教育水平。

②学校有意识地创设家长和孩子心灵交互沟通的平台,多开展“亲子活动”,如开展“爸妈听我说……”主题班会、设计“母(父)女(子)心灵交互沟通卡”、设置“家庭悄悄话信箱”、进行“六一”亲子节活动等,引导家长了解并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

③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带头作用,在家长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座谈交流、大会报告等)进行正面积极的导向。

④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建立“家校联系卡”,开通“家校信息通道”(校长热线、北小心理咨询信箱等)。

通过这些对策,与家长达成教育上的共识,提高家长的素质,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2)学校方面

.对于“非典”等自然不安定因素,继续加强个人、班级、校园三级教育措施,提高应对反应能力。如对“非典”等疾病,采取消毒等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检查、宣传,防止学生对这些疾病产生恐惧心理,增强疾病预防能力。

②对于“擂肥”等人为社会不安定因素,首先加强学校内保,如门房严格控制进出人员;其次,利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教给学生自护的方法,如教学生记牢“防‘擂肥’三字经”,防“擂肥”小品演习等,教学生按时放学、结伴而行,遇到“擂肥”不心慌,尽快逃走,或先给钱再向家长、老师报告,要智斗不要以性命相搏等,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

③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在每项教育活动中,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别是讲究批评的艺术;其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要特别留心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

④班主任还可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或让学生解答、或让学生讨论、或让学生扮演角色等等,培养学生学会应对和处理能力。

⑤学校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搭建不同的亮相平台,举行主题活动,如说说我自己、我最自豪的事、我来当老师、接受采访、唱起心中的歌……。

⑥在学习中倡导“合作、自主、平等”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对学生多进行激励性评价,当然激励性评价也要注意客观性、公正性和适度性。

3)社会方面

①主要是加强与派出所、社区委员会的联系,加强联防和综合治理,强化学校周边环境的治安管理,增强教育的合力和防范能力。

②与社会有关方面加强联系,紧密合作,积极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开辟校外教育基地。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对策二

1.分析

从“学生自我满足和调适心理需要情况表”分析,学生有一定自我满足和调适心理需要的本能和能力;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和调适有积极与消极之分,需要教育者加以引导。

1)学生对自己的每种心理需要都有本能的调适反映,其满足与调适的能力并非是一片空白。

对于安全需要,如疲倦了,则采用各种形式缓解疲劳。如听音乐、睡觉、运动、聊天、上网等。

对于爱与归属需要,如过生日,也想得到自我满足,希望家人送份小礼物求得开心也行,或有祝福就可以了等。

其他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类似。 

2)学生大部分自我调适是积极的,但也有些调适是消极的。

对于安全需要,如“和家人走散主动寻求帮助”,共92.8%的学生懂得向他人求助找到家长,但还有7.1%的学生面对这种不安全的局面,一个人等或回家,增加了安全隐患。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明辨好坏的能力,特别缺乏面对不安全局面的应对技巧。

对于爱与归属需要,如“过生日”,53.6%的学生觉得“送份小礼物开心就行”,43.0%的学生认为“只要祝福就可以了”,19.2%的学生“看家庭情况而定”,说明相当数量的学生懂得注重过生日的纪念本意,不给家庭增加额外经济负担但还是有0.3%的学生“希望家人送贵重礼物”,采用这种比较铺张浪费的方式过生日;3.0%的学生“不过生日”,采取的是不在乎的态度!         

对于被尊重的需要,如小组讨论时,倾听别人发言的学生占77.2%,说明大部分学生是尊重他人的。但也有些学生不懂得尊重别人,如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这样的学生占15.5%;还有些学生(占5.4%)只顾自己发言,不听别人说话。

对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怎样提高学习成绩”,“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占57.5%,“课内主动学习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的学生占50.3%,“课外多积累”的学生占53.9%,“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占26.9%。说明学生多能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提高学习成绩。但也有5.4%的学生想通过“多做练习”来提高学习成绩,这难免增加负担,反映其学习效率比较低,不值得提倡。

2.对策

对于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满足和调适心理需要的本能,教育者要加强引导。可制定如下对策:

1)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心理辅导的教师队伍。

2)努力实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班级团体心理健康教育与个别学生心理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自我满足和调适心理需要的能力。

3)开通学生之间的互助式“悄悄话信箱”,班级内部的“班主任热线”,全校的“网上心理咨询室”,随时引导和调适学生的心理需要。

 

五、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课题的深化研究,在对策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共性心理需要和个性心理需要的关系

班级整体学生心理需要是合理的,调适方法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是消极和比较偏激的;大部分学生在某方面的心理需要是得到满足的,但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合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此,老师要把两者关系处理好:首先教育者要调整视角,客观认识学生心理需要的现状,重视那些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学生,并理清哪些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重视那些自我调适方式消极或偏激的学生,对他们要加强指导;其次可设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个案袋,对少数调适不当的学生进行跟踪个别辅导;第三,对于共性的心理问题,结合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特色教育活动等),对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满足和调适。

(二)正确处理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系

我们的课题是“满足小学生心理需要与德育针对性的研究”,两个关键词“满足小学生心理需要”和“提高德育针对性”的关系要摆正。我们所进行的心理需要调查并不是单纯为了“满足小学生心理需要”,最终目的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因此,我们研究的重点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根据心理学原理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满足和调适,以利于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针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学生心理需要,重在“满足和调适”;二是针对学生的自我满足和调适,重在“引导”。

(三)正确处理社会生活现实与学校教育理想的关系

社会生活现实与学校教育理想有一定落差,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缺损。如健身锻炼和"非典"流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在教育与现实中的不和谐,都是学生心理上不能完全理解的。因此,我们在实施对策中,要注意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学校要加大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力度。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