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课题申报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课题申报

请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课题申报过程认真查看:

http://www.guochengzhi.com/sb/gx/200802/175.html

全国创意法教育研究总课题组

 

与以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的结题报告无直接联系: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概念界定

1)情感陶冶:情感陶冶是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方法。情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激起学生的情感与明白道理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我们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发现,如果单纯地灌输枯燥的理性,学生根本没兴趣,而且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愿意接受教育。相反,如果运用情感陶冶的方法,容易被学生接受,还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思品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同时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同其他各科教学、班队活动、班主任工作以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学校德育任务。因而,本课题研究重点立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以及相关的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实验与研究。

2、背景和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同年,国家教委颁发《小学德育纲要》,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定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974月,国家教委又正式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这是继原“教学大纲”后重新确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课程标准,掌握精神实质,指导教学活动,是现阶段的紧迫任务。

在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公开发表,这是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正如《意见》中所明确阐述的,对于“新的历史时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几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尤其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而且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课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今年三月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又于51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根据《意见》和《讲话》的要求精神,我县也提出了嘉善县中小学生态德育策略,并制定本实施纲要。

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学校德育教育的不适应现象表现为:(1)重智育轻德育;(2)德育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3)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4)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5)方法上主体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增强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成人是成材的前提,小学生的一切尚未定型,世界观逐步形成,可塑性强,加强学生成人的教育尤为重要,思想道德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人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指导其道德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情感是人的思想道德的“内核”,是促使人的认识转化为信念的催化剂,是转变学生思想的先导。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某个道理产生了情感,也就是对道德行为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对不道德行为产生强烈的憎恶时,便形成内在的道德需要,产生舍弃不道德行为的迫切欲望。所以说情感对思想品德的形成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情感比喻为道德的“血肉心脏”。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注意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不够重视“激发道德情感”,不够重视情感体验。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缺少了把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道德情感。因而往往使学生产生“知”、“行”分割,“说”、“做”不一的现象,是思想品德教育停留于最初的“顺从”阶段,即表面上学生接受了教师和书本上的观点和意见,而在认识与情感上则并不一致,远没达到“认同”和“内化”的阶段。这不能不说是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礼仪之邦”,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需要继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而同时,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不断深入;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施行,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也对当今小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因素促使新时期的小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新的对策。

深入进行对新时期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是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思想品德学科自身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3、研究目标

以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建设为整体改革和研究实验的主导课题,立足于“两全”、“三面向”、“四发展”,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促进思想品德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1)转变教师传统的思品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以情景再现或以活动为主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思品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明辨是非,做到知行合一。

3)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探索体现思想教育特点,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功效的教改实践方案。进行体现教学改革思路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配套图片、声像资料的设计。

4)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的研究。

5)在教改实践中,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形成一支观念新、教法活、素质高的思想优秀教师队伍。

6)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研究。以知、情、意、行四个要素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强化道德认识的形成,激励道德情感的开发,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劳动生活能力的提高。

7)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学校心理辅导方法的研究。

8)积累比较丰富的优秀思品教学案例,基本形成一套思品教育情感陶冶法的理论成果与操作策略。 

 

4、参加实验的对象是我镇全体学生,有2000名学生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是2003年至2006年。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遵循和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

3、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第三次全教会议,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贯彻执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认真学习并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4、感性的德育理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学习方式,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情感本身又构成特殊的道德认识,以道德感觉的方式引发或调节行为。情感的状态水平所构成的稳定道德心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心理背景;人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作为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

5、态度形成理论:态度是习得的,它有一个形成过程,它由事件引起,在生活中形成。态度形成学习论经历三个阶段:①顺从,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一旦外因消失,也就中止。②认同,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份,虽没有较多的深刻认识,但已比较主动。③内化,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又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易改变。

6、德性的建构性理论:学习并贯彻《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践导引》。德性有一个形成过程,对德性的培养离不开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人性是可塑的,这种可塑性表现在外在规范或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或改造。要建立德性,适当的规范约束是必须的。在培养德性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规范或德性是什么,但他们却始终如一遵循着他们认定的规范,习俗或德性。规范在德性形成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种外在强制方式,使大多数人就范,形成合力,以风气陶冶个人,另一种是作为内在德性展现和发展的动因。但这是不稳固的德性形成,还需养心式的情感性内在德性自觉来发挥作用,依靠人的主体选择和意志来主动建构德性。在承认规范对德性的作用时,注重情感性因素在德性建构的参与,突出了主体性的地位,强调规范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一)实施的主要内容

1、养成教育要一抓到底。养成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它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养成教育要经常抓、反复抓、重点抓,抓反复、抓细致、一抓到底,从小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主要从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纪律、作业等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校将开展争“十星”的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友爱、遵守纪律、勤奋学习、学有所长、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十个方面)

2、抓情感教育。开展以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教育,低、中、高年级可在这几方面各有所侧重(关心同学、关心师长、关心学校、关心国家、关心社会)。

3、深化诚信教育活动。继续开展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做到“四个结合”,诚信教育与行为规范训练相结合,诚信教育与青少年普法教育相结合,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诚信教育与“改变陋习、走向文明”相结合。

尊敬师长具体要求:见到老师、同学、长辈能主动打招呼;交谈有礼貌、不顶撞。

团结友爱具体要求:不骂人、不打驾、不给同学起绰号;学习、活动中能与同学友好合作。

遵守纪律具体要求:遵守课堂纪律;课间活动做到“三轻轻”,即说话轻轻、走路轻轻、上下楼梯轻轻;集体活动遵守活动纪律。

勤奋学习具体要求: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按时完成课内外作业。

学有所长具体要求:在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等某个方面有特长。

讲究卫生具体要求:能做好个人卫生;积极参加班级卫生工作;做好校园卫生保洁工作,做到不乱扔、见纸就拾。

热爱劳动具体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班级集体的事抢着做。

爱护公物具体要求:爱护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不乱涂乱画;东西轻拿轻放;教室门窗轻轻关启。

助人为乐具体要求:同学之间互帮互助。

诚实守信具体要求:说话做事讲信用;不撒谎;有错就改。

4、实施科学的评价

科学评价学生是本课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学校高度的重视,开展了积极的研究,组织学生认生学习《德育》读本、认真填写好《成长手册》。每学期初组织教师召开专门的会议,布置评价工作,并对上学期的评价工作进行了总结、交流。推广成功的经验,存在疑虑,集思广益、集体解决。保证每学期期中、期末两次的评价课,每次不少于一、两课时。积累好能够反映学生成长轨迹的有关材料,及时收入“成长记录夹”。妥善保管好“成长记录夹”,存放进成长记录夹柜,以备随时查阅、使用。我们多次对“成长记录夹“的记载,材料的收集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全部教师都能认真做好此项工作,记载齐全。收集的材料相当丰富,有学生自己写的字、画的画,素质报告单、照片,还有家长的希望、老师的赞扬等等,存放也很规范。同时,我们也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评价的结果,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鼓励学生健康发展。

 

(二)实验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对学生正面引导。

2、科学性原则:思想品德教学教授给学生的必须是科学真理、科学知识,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和行为指导。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坚持明理和笃行一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统一。

4、整体优化的原则:以系统论为指导,坚持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全面发展;坚持小学阶段低、中、高年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分层要求和相互衔接;坚持小学德育教育主渠道和课内外、校内外的主体化、网络化体系。

5、知情意行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做到情理交融,知行统一,把思想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进而指导行为。

(三)主要研究方法

1、坚持德育首位的思想,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德育在学校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我校首先把德育工作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建设来抓。具体内容为职、权、利落实到位,搞好分级管理,形成以校长挂帅,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体系,培养了一支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德育工作队伍,突出了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为保证德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并得到全面落实,我校成立了校长领导的,由学校部门负责人、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期规划和阶段性计划;学校以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教导处、年级组、班主任和校团委、少先队组成德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形成德育工作的主线。同时学校明确要求全体教师要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落到实处。各个学科的教研计划,课外活动计划都要把德育渗透其中,并规定了每个非班主任教师都要重点联系任课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若干名,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等各个方面予以更多的了解和关心。全校的德育工作形成点、线、面结合,分级管理,层次清楚,职责分明,措施到位的管理网络。与此同时,我校还制定了《关于加强德育工作的十项规定》、《德育常规制定》等规章,并通过定期检查,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等奖励制度,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规化和制度化。

在学校整个德育工作体系中,我校把创建文明班级作为学校德育基础建设来抓。除了平时的四项常规检查评分制度,学校制定了《文明班级评比条例》、《文明班级验收方法》等规章,对班级的目标管理和各方面活动(如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提出了量化的标准,强化了德育工作的管理,通过每学期的文明班级达标评比和学年的验收,使德育的各项活动和措施落实到位,德育的各项常规工作更加规范。

 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规范实践过程中,更加重视其主体能力的培养。强调班主任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塑造的能力。我们把学校的校风建设、常规管理等德育基础内容,落实在创建校文明班级的活动中。在创建文明班级活动中,发动学生制定班级公约,每月自我讲评、对照目标找差距。在集体荣誉的感召下,学生通过自我管理得到自我教育和提高。我们还建立了校园值日和劳动制度。每天每班部分学生在校园中值日劳动。在这项活动中,学生不仅维持了校园秩序,洁净了校园卫生,同时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2、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讲,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运用有效的实践措施,要以少先队工作为支撑,结合时代特点,开展少先队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积极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各班一学年召开一个规范的主题班会或队会,在年级组内进行观摩。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道德认识,获得道德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班会课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主题班会是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我们对每个年级主题班会的内容、课时安排有统一要求和规范,但更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落实教育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更自觉地以一种整体的观念直面自身与周围他人的关系,并在这种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责任心,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每学期我校都开展年级主题班会方案评比和观摩活动,并将活动的成果列入文明班级达标内容中。几年来,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方案和精彩的主题活动。

3、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必须以情感作为促进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让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

1)以身育情 

当一名教师总是以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学生树立一个最可信的榜样,总是把学生看成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理解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真实感情的表露给予尊重,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学生的向师性,将使课堂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学生会因喜欢你发展到喜欢你所教的课。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有强烈感化学生的作用。如果只是冷冰冰地宣讲规范,学生会产生消极情感。在教学中,我以自身的思想品德和情感为情境对学生进行陶冶。只要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就要求自己先做到。我校实施了班级量化评比制度,其中,保持校园的卫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教师首先从自己做起。每天进学校,如果发现地上有纸屑,我们会立刻捡起来,把它放入垃圾箱。也许是我们的行为感动了孩子们吧,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们也这样做了,而且还养成了不乱扔果皮纸屑的好习惯。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干净整洁。这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吧!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老师的爱如春风化雨。我用真挚的爱和期望去触动学生,让学生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相反,就会使学生产生不思上进的心态。

2)以境启情

情感具有情境性。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们不是常说“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就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具体的、特定的情景,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绪中产生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的情感体验是大不相同的,在欢乐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产生欢乐的情感,在悲伤的气氛情绪中,就会产生悲伤的情感。教学环境改变了,学生装的情感也会随之而变化。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某种情感,可以有意识地创造相应的情景,创设有有利于教育的氛围。

我们学校注重发挥影视教育及德育基地的功能,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到德育基地参观。如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南昌起义》、《渡江侦察记》、《地道战》等,带领学生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凭吊革命烈士纪念碑,观看以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加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了解,学生对老前辈和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报答他们。再如我们组织学生到盐城飞机场、铁路、204国道参观,参观本校的校史陈列室,要求学生平常留心观察盐城的城市建设,让家长向学生介绍家庭生活条件的变化情况。通过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在发展,家乡在变化,学校在进步,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情感。

3)故事激情

为讲清某道理,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热烈真挚的感情,绘声绘色的描述人或事,录制好音带,把学生带入某种情感世界,进而喻事明理。儿童的好奇心强,又特别爱听故事,让学生从故事提供的情境中明白道理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好手段。

在教学《父母恩情深似海》一课时,我们就以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新课,将学生带入“父母深爱孩子”的情境中。

199910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

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下面我们要听的这首歌曲《天亮了》,正是韩红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写的就是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紧接着,播放歌曲《天亮了》,让学生从中体会父母之爱,并谈出感受,这对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活动交流”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接着说:是啊,世界上最纯真、最无私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我们从生下来就在爸爸妈妈的精心抚育下成长。也许你没有留意,他们是怎样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你的,那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体验、感受吧!

以上环节的教学通过听真实的故事以及感受歌曲,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生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情感,由故事过渡到实际生活中,请学生用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事例来说明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崇高的。这样导入新课,不仅能很快让学生进入到课堂的情境中,而且能够很自然地调动学生的情感,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过程。

4)媒体激情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用生动的实例使中心通俗化。如:教学《注意安全》一课,开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先设计好五个安全标示符号,分别是禁止行人通行标志,红绿灯标志,危险标志,高压电标志,禁止车辆前行标志,配上恰当的乐声,使鲜明的画面与有警告意义的声音结合起来,让学生说明符号代表的意思后,再感受一下身临其境的心情,真是恰到好处。如:高压电符号以白色为光,配上雷电的轰鸣声,背景选为都市区,加上大屏幕展示,主体音响的播放,让人触目惊心,仿佛进入了高压电区似的令人难忘,从而使学生牢记了这一符号的深刻含义。此时,借情境进入课文,提出《注意安全》这一课的学习任务,学生一下激情高涨,由此引出了课题《注意安全》。真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得意恰是入境时。

5)环境激情

环境是指人们周围接触的一切事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边有个古训,讲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三迁而定居在学宫旁,孟母儿子读书,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心里发展的环境。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班级的一个教育集体的基地——教室,如何使它的环境起到强化育人的作用,值得慎重考虑。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布置是建筑空间美的创造,可以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激发学习情绪,唤起学生美好情感的窗口,整体上的构想,包涵着美育、智育和体育等内容,形式新颖,有导向作用,使学生一走进教室视觉所触及的地方都有美感,让学生置身于是活泼欢乐、奋发向上的小天地里,从而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我任教班级教室墙角的橱窗里,布置着富有趣味性的“生物角”,里面有美丽的昆虫,活泼的蝌蚪,有趣的乌龟,…并根据教学内容的改变和季节的变更,让学生更换生物品种,色彩绚丽,富有立体感,教室后面开辟有“我们这一家”专栏,贴着六十五个同学的彩色照片,称为六十五颗星星,不管哪位同学在哪个方面取得成绩,都可以戴上一朵小红花,以示奖励。学生在专栏的旁边写上“五十六个民族是大家,六十五位同学是小家。一颗星星孤零零,六十五颗星星放光明。”教室南边的墙壁上是“红领巾角”,是队知识教育专栏,上面挂有光荣册,活动记载册、整个教室布置和谐、大方、协调、美观、催人奋进。这样布置把奋斗目标和教室美化结合起来,很有鼓励性。

6)表演激情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集体力量大》一课,有关蚂蚁王国得探子报告的消息后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各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取得胜利。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

以情诱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是具有感染性,也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感情可以相互影响。教师的情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这种真挚的“情” 传递给学生,进而诱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换言之,师生之间只有形成了情感的连接点,才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师生的情感共鸣,既有助于学生自愿打开心灵的大门,将外在教育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同时又是学生进一步把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催化剂。那么,师生情感的连接点如何建立起来呢?首先教师要爱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以自己真挚、热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将情感的暖流注入到学生的心灵,使孩子获得爱的满足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以情诱情的目的。如教第七册第四课《谢谢您,老师》时,上课伊始,教师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曾经得到王老师的关怀和培养的事例,流露出对老师的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绪共鸣。由于学生的情绪体验来自于自己的老师这一具体形象、具体事例,因而易于使学生由衷地产生情感的涟漪。继而播放录像《烛光里的微笑》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劳。有无数个像王老师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因此我们每一个都要尊重老师、热爱老师,从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奠定基础。

7)以言传情

教师应把情感教育作为实施学科教育的重要的有机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和恰当、自然的动作,借助于身姿体态和声像媒体,准确地表现出来,激活事件和人物,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从而,在课堂上烘托出一种强烈的“ 环境氛围”,使学生在此“环境效应”作用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身心受到良好的情智教育。在教学《父母恩情深似海》一课的教学中,你一定会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以下是教师在课结尾时的一段过渡语: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用他博大无私的爱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田,用他们真诚的情呵护着我们脆弱的心灵。我们每一位同学就是这样被爱包围着,被情笼罩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孩子,我们的父母可以放弃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血浓于水,同学们此时你面对那么可亲可敬的父母,你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同学们,让我们拿起笔,在“连心卡”上写上我们对父母最深情的祝愿!(放课件:歌曲《让爱住我家》)

 

在《让爱住我家》歌曲的伴奏下,同学们满怀深情的在“连心卡”上写下了对父母深深地祝福和自己的心里话,有的同学是眼含热泪在写的。(“连心卡”是教师事先制成的大心套小心的红色小卡片,寓意:“父母和我心连心”。)

在“连心卡”上,孩子们写道:

“爸爸:记得我7岁时得了肺炎,是您不顾黑夜、不顾冬天的寒冷,把我抱到医院,使我及时得到了治疗,我感谢您!”

“妈妈:您每天在上班前,总是把早点做好放在桌上,妈妈!您辛苦了!”

“妈妈:那次考试我没考好,怕您说,向您撒了谎。我错了,您能原谅我吗?”

“爸爸、妈妈:您那么爱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我的实际行动报答您对我的养育之恩!”

在这一环节,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结束语,使学生体会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是多么的健康、快乐,感受到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中是多么的幸福,从而使学生激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并向父母说出心里话。这是本节课的高潮,每个孩子都拿起笔写出了自己的祝福、心愿,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我们深深体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内容要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牢牢抓住学生的情感体验,并让它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交流的三维性: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课文在作品中表露的“情”,三者融为一体,并且体现在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8)明理深情

理论具有概括性、抽象性,是以清晰地意识到的道德要求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知之深,爱这切”,只有当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时,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时,他们的情感才能从感性向理论的高度升华,并逐步实现外化为行为为规范实践的又一次飞跃。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阅历、知识基础,理解和接受能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有用通俗易懂的实例,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清一些道德要领和道德规范,促使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成为其内在要求,提高他们良好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在进行《败不馁》一课的教学时,同学们开始只是从课文及其他事例中体会到失败了不气馁,不灰心才可能取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遇到失败、挫折、就气馁,将前功尽弃,以前做出的努力付诸东流,最终一事无成。学生理解到这一层,可以说已把握了大意,但这还不够,为什么在失败面前,人们会场有不同态度、产生不同结果呢?同学们知之甚少。更为关键的是同学们以后怎样正确对待失败,遇到困难,挫折,自己应该怎么办。我作了进一步的引导,通过对不同事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做任何事情要想来一帆风顺,没有困难,没有阻力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从失败中找到教训,受到启发,失败就转化成前进的动力了,并重新振作起来,以顽强的毅力朝着既定的方向迈进,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明白了这些道理,学生对失败有正确的、深刻的理解,在明理中、渗入不敷出激情,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道德情感也随之而浓厚。

9)榜样育情 

形象的情感体验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应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他们形象的情感体验。伟大、英雄、先进模范形象的生动性、感染力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易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仰、爱慕之情,有些道德形象还会使学生终生难忘,并成为他们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在小学课本中,讲述了许多伟人。如古代民族英雄岳飞,革命战争中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黄继光和邱少云。在社会主义时期,有雷锋、张海迪等。他们的光辉事迹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要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产生热爱英雄人物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不无道理。

4、思品教育情感陶冶校本课程的开发

 

“道德是为人而设的,应当顾及大众的需求与实践的意愿,这样才能有恰当的可行性。” “道德之所以为道,应该是大众所知之道,所好之道,而且所乐之道。也就是道德规范的命令或要求,其所根据的理由是大众所熟习,而且为大众所认可或尊重者,他们当然会相率喜好这个切近人情人理的道……”(欧阳敬著《德育原理》)德育要达到此目的,必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个体。有的学者提出以“生活化”作为21世纪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指出“让学校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理实生活。”( 刘惊铎《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改革探索》)生活化是德育找到自身正当性与合理性的真正基础,德育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更要解决人生困惑,诠释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德育只有深入到学生实际中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才会“相率喜好”。因此,我们把学生的生活、社会、家庭、校园中的一些内容、事件、情景,收集起来,加以开发研究,形成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5、做了几个专题的教育

第一、理想、信仰、信念专题。不少学生缺乏“三信”,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念淡薄,对党的领导不够信任,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信心不足。这对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来说,的确是发人深思、令人忧虑的。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思品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教学活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帮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状,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树立热爱党、拥护党、跟党走的思想感情,进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最终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我国人民历来有热爱祖国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上升为爱国行为是思品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思品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的教育和国情教育,让学生知道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壮丽、地大物博,我们的民族勤劳、勇敢、善良、聪慧,我们国家的未来将更美好。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学生只有对我们可爱的祖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祖国深厚的爱。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专题。道德是指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同情心和羞耻感,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还能协调人际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沿着和谐、有序、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

 

 

四、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

1)对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作出了贡献

我校一直以“以德立校、以德育人”作为办学思想,以抓德育推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展开。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到实施全方位德育。增强了教学规范意识,顺利推进教学改革。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是落实思品课在学校教育中应有地位的重要保证。在每学期制定的我校小学思想品德学科中,我们都把它定为头条主要目标。并在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会议上统一认识,统一要求,在部署学校教学工作时层层落实,促使广大任课教师提高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的自觉性,确信“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的理念,摆正思品课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主阵地的位置,从而使思品课开齐开足,课时到位,人员到位,管理到位, ,杜绝了, 随意挤占或挪用思品课时的现象。深化教育改革以来,学校, 风气改善,学生精神面貌良好,学生在学习成绩等方面普遍有了提高,对推进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作出了贡献。,

2)提高了教师的德育能力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基础建设。坚持教师参加德育科研活动,是我校加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一方面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结对子活动,逐步实现班主任队伍的年青化,另一方面,在加强对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和师德培养的同时,还加强了班主任工作的科研活动。我们提倡班主任工作总结论文化,班主任要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探索理论的实践价值。要探讨德育教育的形式及切入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班级管理中创建自己的特色。在实践中我们感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教育现代化工程不断加快,在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的同时,也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二面性,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家庭中小皇帝般的特殊地位的负面影响,日趋增多的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等等,都是学校德育工作中需要探讨、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德育的实践中才能有效展开,而其有效解决途径和方法也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积极开展班主任为骨干队伍的德育科研活动,不仅对于提高班主任队伍自身素质,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大的作用。几年来,通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结合组织思品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思品课评优活动。思品师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教研促进科研。

3)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判断力得到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进一步加强

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对其思想品德起着决定作用。我们通过创造条件,设置情境,让学生主动去体验“自我教育”,让其变“受教育者”为“教育者”,从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教育自己或别人,从主观上提高认识,约束自己。

4)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学生有着纯洁的心灵,他们是社会文明的使者,在社会上是一面面鲜艳的旗帜,通过他们在社会上树立起榜样,使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为社会文明作出贡献。

2、本子课题的阶段研究报告获得阶段研究成果一等奖,并有一篇论文获浙江省德育论文评比二等奖。

以上为我校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认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教育现代化这个大课题更迫切地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在德育工作领域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寻求新思路,开拓新局面,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人才而努力奋斗。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