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小学品德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0-05-11 13:25:01)
  
  分类: 工作
  
  【论点概述】
  
  品德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儿童作为生活中的个体,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生活的乐趣,也在生活中获得道德情感的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所以,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保证新课程更好地实施的基本条件。除了教材以外,生活中的人和事,自然和人文景观等,都是可以用来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
  
  教学资源  教材  生活
  
  品德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不少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在一堂课上很快就讲完了,特别是我记得有个教《品德与生活》的老师对我说,有的课文课本上只有几张图片,怎么可能要用两课时呢?确实,这“无米之炊”是不好做。那么,怎样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呢?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因此,我觉得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而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我也谈谈我对小学品德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一点认识。
  
  一、用好最直接的课程资源——教材
  
  作为最好的课程资源,教材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品德教材是编写者智慧的结晶。打开品德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书中图文并茂,每一册教材都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卡通人物盼盼、康康熊、乐乐猴、创创鼠……他们的每一次出场都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情景,从儿童的角度吸引学生走进教材,去感知,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如二年级《我的好习惯》、三年级《逛商场》,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教材上的资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
  
  毕竟教材上的资源只能体现一个共性,并不是每一个场景、每一件事例都能被学生所接受,在教学中,由于地区的不同、生活经验的不同,有些内容可能距儿童的实际生活太遥远,或者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不相符合。对于这样的教材,如果没有取舍地使用,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要立足教材而又不完全依赖于教材,合理使用好教材,凸显教材的指导性特点,从而将学生引领到更为广泛而丰富的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中去。
  
  二、挖掘最直观的课程资源——生活
  
  正如上文所说,品德教材中的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有的就是学生生活的再现,因此,也为品德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受到美好情感的体验。但是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涵盖孩子生活的全部,因此,学生的生活,也成为了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正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的:生活即教育。比起呆板的说教,现实生活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材。
  
  1、生活中的人
  
  在学生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与之有联系,他们有的与孩子朝夕相处,如家长、老师、同学;有的只与之只有一面之缘;也有的是从未见面的,如历史人物……这些人或乐观豁达,或治学严谨,或见义勇为,或锲而不舍……他们的一些亲身经历,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师和学生,就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期间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是学生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所以可以通过自身严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宽厚的为人等人格魅力来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记得我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的《父母的疼爱》一课时,我给学生看一张我小时候和我妈妈一起拍的照片,让孩子们猜猜照片上的人是谁?然后告诉他们这是我去世的母亲,然后给他们读一读我曾经给我母亲写的祭文,祭文中我一一细数母亲对曾经年幼的我是那样的无微不至,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过早去世的悲痛……孩子们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读得很投入,有的甚至有点哽咽了。他们发现祭文中我的母亲为我做的事,他们的母亲也做过。于是,孩子们在感情上引起了共鸣,他们的心和老师拉得越来越近,而原本皱着眉也想不起来父母对他们的好的孩子也豁然开朗,一一细数起了父母对自己的好。有人说:教师本身就是一本书。所以,作为重要教学资源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凭借自身的情感与生活经验,精心设置,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交流的空间,唤醒学生心中深藏的真情实感。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同样是重要教学资源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家庭活动等都能成为品德学习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富,都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听过一堂课,是关于“爱”的一堂德育课。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从小爱谈到大爱,从学生接受的爱谈到感恩,再谈到付出爱。于是课件上出示一段录像,录像中是一个孩子,她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走路很不方便,但是家里很穷,不过,孩子很努力地学习着。很意外的是,孩子们马上大叫着,是隔壁班的一个女生。看来,孩子们早已观察到了。顿时,教室里开始议论起这个孩子,有的孩子还说要给她捐款治病,有的表示要向她学习不被困难屈服的精神……看,同龄人,同龄人的经历,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会如同投入了一块块石子般激起朵朵浪花。
  
  无论是教师也好,学生也好,还是爸爸妈妈、英雄人物,他们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孩子的生活中,对孩子有着一定的影响。作为老师,要善于从他们身上发现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使品德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生活中的事(现象)
  
  生活世界是最真实的,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着生命的快乐和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在一次次自己和他人的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大胆处理教材,积极缓引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使我们的教材能真正“活”起来。而学生生活中的事,可以是一次友爱互助的小事,也可以是家乡环保的担忧,甚至可以是国家大事。
  
  如在教学关于节约能源的课中,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学生一时也很难明白,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学校中的一些不节约用水、用电的现象拍下来,或者让学生在他们的家中、小区中寻找浪费能源的现象做一个调查,从而了解在生活中浪费能源的现象很多,聚少成多,数字是很惊人的。这样从学生生活找实例,更具有说服力。
  
  再如《品德与社会》中第六课《天有不测风云》,教材中讲述了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的危害。教材适时将非典、汶川地震放进去,让学生有深切的体会。然而今年开春以来一场百年罕见的旱灾降临我们祖国的西南地区,严重缺水让那里的人无法正常用水,庄稼颗粒无收……4月14日青海地震,又是死伤无数、损失惨重。学生在媒体、报纸上都有所闻,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那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深深牵动着学生们的心。同时,在教学五年级《伸出我的手》时,也可以利用好这两件事,从而唤起学生们的爱心,懂得在别人、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要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所能,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这样的教学资源作为课本教材的补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加深了学生的体会。
  
  3、生活化的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课是一门活动型课程,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课程的实施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活动,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转变。”因此,品德教学的资源还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小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好动,而丰富的情感体验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应该通过能吸引学生参与进来的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收获。当然,在品德书上也有标一标、写一写、画一画、演一演的活动,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够的。
  
  记得不久前听了一堂《游戏真快乐》的品德课,那位老师将整堂课设计成一个闯关的游戏,那么且不说她设计了什么内容,这个形式本身就是一个能吸引二年级小朋友的游戏,更何况她在这个游戏中,每一个关都是这个班小朋友熟悉的游戏,喜欢的游戏。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唤起了学生对每个游戏的记忆,并且每个游戏都由学生当堂来做一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真正让每个孩子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懂得了做游戏要注意些什么,教学效果很好。
  
  当然,实践也不一定局限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走出课堂,走到家中,走到社区,走向社会,使品德教育的阵地更加广阔。
  
  三、收集最便捷的教学资源——网络
  
  随着网络的出现,我们日益感受到它的神奇和快捷。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让我们感到方便、快捷。网络资源走进课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那一条条及时的信息,一张张多姿的图片,一段段精彩的视频……使人身临奇境。像上文说到的西南干旱地区,为了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干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我从网上下载了相关视频和图片,那触目惊心的画面,将孩子们带到了真实的生活中。我还下载了有关人们抗旱的新闻、视频,让孩子们体会到,在灾难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努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所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网络的神奇广大,当然,除了网络资源,图书、报纸、录音、录像,还有教育基地、自然、人文景观等也是值得借鉴的资源。
  
  总之,开发和利用品德教学资源,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更加丰满,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有效!所以,我们的品德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多一双慧眼、多用一点心思,多做一点研究,使我们的品德课堂更加智慧、生动!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