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品德教学审美化的理想课堂的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对小学品德教学审美化的理想课堂的实践研究》

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如东县新店镇汤园小学季秋菊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研究背景:传统的小学品德教学比较注重理性,以单纯的告知方式对学生灌输思想,把“美”理解为让学生感悟心灵美、思想美,而忽略了教学本身行走姿态的美,使思品课失去儿童性和趣味性,枯燥乏味,拘泥死板。忽略儿童内心的审美需要,对学生的当下和长远发展均不利,因此,本人提出此课题。这不仅是教学自身的内在诉求,也是实施新课程的迫切需要。

    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通过挖掘小学品德教学内容的内在美、道德的感染美和运用教学艺术形式的外在美,将教学诸要素转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立美于教”与“施教于美”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以美引善”“立美育德”的目的。

二、研究的对象和步骤

(一)研究对象:汤园小学3-6年级学生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

1.准备阶段:2014.11 课题申报、收集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学习相关资料。  

    2.实施阶段:2014.12~2015.6根据计划方案开展研究,收集、整理课题研究中的各项活动的资料并及时上传,及时提炼成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15.7总结各项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三、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收集文献资源,不断充实本课题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   注重研究与行动的有机结合,不断反思学品德教学审美化的理想课堂实践中的问题,从而改进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

3.经验总结法   针对理想课堂观摩、自我课堂实践、学生课堂的生成表现的具体反馈,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实用化。  

研究过程:

1.理论学习。为了深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瞻前性、可行性、有效性,我充分阅读了关于审美化教学方面的书籍。

2.实际行动。在日常教学、优课比赛、听课观摩活动中,不停地反思更新。

四、研究成效与反思

   《对小学品德教学审美化的理想课堂的实践研究》这一微型课题研究已进行一年时间。通过参加“张启建思品创新团队”的教科研活动,外出听讲座、优秀课观摩、网络文献搜索、纸质教育报刊的阅读,我对小学品德教学内容的内在美、道德的感染美、运用教学艺术形式的外在美有了更深的体悟,学会将教学诸要素圆融转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活动逐步走向“立美于教”与“施教于美”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以美引善”“立美育德”的目的。一年来,在微型课题博客中上传论文、典型案例、观察反思、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活动照片、竞赛证书、文章发表等三十多篇日志,在研究过程中撰写的思品论文省发表、市获奖,上了4节县公开课、作了2次县级讲座,2次赛课县二等奖,个人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五、结题论文

 

打开一扇美的窗子

——浅谈小学思品审美教学的有效实施

摘要: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能力教育,属情感教育,而德育是理性教育。两者虽各司其职,但却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这里,席勒把美育作为培养道德的一种手段,认为美育能够使感性和精神力量尽可能地和谐,使人的精神能够获得解放。因此,思品教学要以真为基础,以美为途径,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认识能力,陶冶情操,从而向善迈进,让课堂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

关键词:审美教学  实施策略  人际美  资源美  活动美  生活美

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通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有效地链接起来,让儿童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美育价值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小学品德教学的主体是儿童,因此教学中符合儿童特征的审美趣味性不容忽视。而现实的教学中,重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而缺失审美性的教学现象不胜枚举,值得我们反思、改革。纪伯伦说:“我们活着只为的是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那么,该如何在小学品德课中进行审美教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构建人际美是实施审美教学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实现。因此,只有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平等、互尊、合作的情感需要,学生才会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从而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地高效学习。该如何创建师生关系和谐美呢?

首先思品老师的素质高度将决定着审美教学的高度。众知:“师者,人之模范”。除了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还得拥有良好的形象素质。儿童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穿衣戴帽,言谈举止,甚至兴趣爱好,都会感染、影响学生,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从一切为教育学生着眼,不能忽视自己仪表风度的大方得体、文明端雅,要培养以身立仪的审美素质。

其次教师要有灵动的教育机智,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智慧美。契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笑声……。”因此,我觉得生动幽默的语言是润滑剂,有利于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共振。记得我有回去外校借班上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第8课《怎样到达目的地》。我是课间时进的教室,只见孩子们闹哄哄的,前后乱窜,不亦乐乎。为了能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彼此熟悉起来,达到师生和谐的状态,穿鲜亮裙子的我特意在他们中间兜了一圈,然后笑眯眯地问:“孩子们,你们个个生龙活虎,在新老师眼里就像斗战圣佛孙悟空!”被夸后,孩子们个个一愣一愣的,又不好意思地笑开了。“孙大圣有活力,更有慧眼,请问你们眼中的新老师是什么样儿的?”这时好奇的小眼睛齐刷刷地打量起我来。“戴红色框子眼镜!”“说话挺和气的。”“挺年轻漂亮的。”……话匣子一下子开了,气氛活跃起来。“小嘴巴真甜,谢谢你们这么喜欢我!很高兴认识你们!”我边说跟他们友好地握手。小家伙们都争着和我握手呢。我趁热打铁:“朋友们,请猜猜看,老师今天是怎样赶到你们学校的呢?”“坐汽车”“开摩托车”……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着,师生间的陌生感烟消云散,而且答案也切入正题,谈到交通工具的选择。可见运用教育机智,自创亲和力,不仅能体现教师职业美感,而且更能引发学生的喜爱、敬佩,激发他们更好地投身学习。

二、充实资源美是实施审美教学的平台。

从审美的对象说,美一来自实践,二来自形象。形象凝聚了人们的审美思想,无不给人以美感的力量。现行的小学品德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提示文字和图片去认真体会,发现行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质美。但仅扣住教材内容似乎又显简略,为了让学生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去寻找与教学目标有关的课外资源,容纳相关美的图片、诗歌、音乐、视频等,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以达到润物无痕的效果。

如《品德与社会》六下第2课《从世界看中国》以社会知识教学为重点,其目的是通过对东北、华北、海南岛、江南水乡的概括介绍,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地域之大,内部差异明显,自然环境的丰富多彩,并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时可让学生各组课前搜集一条旅游路线的图片或资料,并容纳相关地域音乐,如《我家在东北》《黄土高坡》《请到天涯海角来》《洪湖水》等,制作各条路线幻灯片,以便开阔视野,课上主动交流,在探索互动间对我国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如此合理优化资源美,创造性地充实教材,能使教材的构思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并且让知、情、能相容,使学生绽放自己的光彩,课堂活力四射。

三、串联活动美是品德教学的阵地。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我们思想品德教学不应该理性化、知识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尽快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因此,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呼之欲出。但是为让这课堂设计系列活动达到预期效果,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教师需要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将活动巧妙地“串珠成线”。下面的一个活动设计思路就很值得借鉴:

《我心中的春天》活动设计(如东县栟茶小学陈周丽老师在海门小学执教):

活动一:说春天。1.你到哪里去看了什么样儿的春天?2.请你们向老师推荐春天的海门哪里最美。

活动二:看春天。1.智力冲浪。第一关:填空题,中国的“植树节”是哪一天?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讲讲你植树的故事。第二关:哪些花春天开?春天到,花草树木焕发生机,你们有什么新发现?第三关:听音辨物:大自然生机盎然,在演奏着欢快的春之歌,你听出谁在歌唱?补充:春天里的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你了解它们的秘密吗?

活动三:赞春天。走进《欢乐剧场》,唱响春天的赞歌!自主选题:(1)咏春:请有感情地吟诵跟春天有关的两首诗词。(2)唱春:请用优美的声音,多样的方式演唱赞美春天的歌曲。(3)扮春:请模仿春天里的植物生长的形态或者小动物的样子、动作、声音,再现春天生机盎然的情景。(4)秀春:请用最自信的动作展示自己所穿的美丽的春装,展露自己最灿烂的笑容。

活动四:画春天。1.春天悄来悄走,把春天留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好方法?。2.今天我们一起合作制作春天的五彩图画。3.学生制作4.展示作品。(春姐姐特别喜欢整洁干净的小朋友,比赛整理桌面材料。)

5、惜春天。小朋友们心灵手巧,齐心协力,把心中最美的春天带进教室!一年之际在于春,让我们珍惜有限的春天,去辛勤耕耘,播撒希望的种子;去投身大自然,发现更多的秘密,寻找更多的乐趣。

周老师以“体验春天”为主线,实施一系列有趣又有意义的具有弹性、动态的教学流程,通过智力冲浪、梦想剧场、五彩画廊等实践活动,实现教材与学生的美丽生活的“同构”,尤其说春、赏春、咏春、唱春、画春、扮春、秀春、绘春等环节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打开了想象的双翼,探索着自然的奥秘,体验着生活的情趣,激发了对春天、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见,将精巧愉悦的实践活动串联起来是课堂达到高效的一条捷径。

四、延展生活美是品德教学的归宿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的宗旨,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学时不仅要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更要服务生活、扎根生活,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思品教学要具有时代美和区域特色,去激活学生本真的生活资源,使课程资源典型化、生活化,让通用性和地方性在个体实践中相得益彰。

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三下第11课《请到我的家乡来》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和特产风俗,体会家乡的可爱,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了解家乡,教师就不能照本宣科地演示距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教材插图,而应创设开放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调查家乡后组织小导游系列活动,向客人朋友汇报家乡迷人的风土人情。我在教学此课时流程设计简约如下:

1.创设情境,欣赏如东音乐宣传片《东方之港》,师生谈话感受家乡如东景色美;

2.模拟情境,激发情感。对争当家乡小导游者进行资格测试,优胜者入围。测试题如看问题或看图回答:如东有哪些景点、特产、小吃…… 

3.进入情境,积淀感情。小组合作设计一日游行程安排及旅游线路图,讨论评价其时间、路线安排合理性,修改后小导游演说导游词,角逐“金牌小导游”(商贸街、洋口海港、国清寺、扶海洲……)

4.超脱情境,抒发乡情。播放音乐《东方之港》,吟诵《如东赋》选段的同时手绘如东名片,赠友一份情。

如上设计,以给“手拉手”小伙伴当导游为主线,引领儿童进入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十足的生活,通过开展介绍家乡美的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种“准生活”中摹拟体验,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不断地予以补充、完善教材,让教材“活”起来,也在教材上留下自己最美最真实的成长足迹,留下探究、合作带来的收获与快乐。

原来品德教学也可以借助审美的形象力量,使自己动容起来。美是一个目标,是审美主体心灵的自由,人们在审美情感投入的刹那,便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心灵作一次次美的畅游。思品课堂的审美教学打开了一面新窗,愿我们通过思想的洗礼,教学方式的革新,让孩子们能在品德课堂中多拥有一点审美的生存。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