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数学课本内容的教学实践研究

拓展数学课本内容的教学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学生会在认识和学习过程中提出超出课本知识范畴的问题,本文就现状及理论背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实施策略: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拓展课本知识;要善于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层次思考拓展课本知识;要善于利用数学学科深厚的底蕴拓展课本知识。

主题词:数学;教学研究;拓展课本知识;以人为本;探究学习

一、问题提出

现象一:公开课上,老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一个精美的课件,每一分钟干什么都有详尽的安排,对于重难点的解决也有相应的教学环节设计,本以为已经天衣无缝,面面俱到了,偏偏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老师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老师就轻描淡写的说一句:“这个知识今天我们不作研究”或“与本节课无关”,打发了学生。

现象二、课上,进行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老师让同学们提问题,同学解答,学生表现的积极踊跃,问题提得也很有深度,有问有答,课堂气氛融洽活跃,可当一个学生提出一个大家都不会的问题时,却遭到了同学老师的冷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一步步深入,教师的观念在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再是依老师的讲解,而是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是数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是“死”的东西,可每个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经验与体会,面对摆在他面前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的理解和困惑,于是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并且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也敢于提出来。美国有句名言:“没有任何问题是愚蠢的”。这些问题是学生最真实的思维反映,有时就超出了课本范畴,另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孩子们进入到了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更新、更广泛、更前沿的信息,从而自主的进行数学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疑问,需要得到解答,如何对待?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二、       理论基础

1 国际大环境对人的认识

       个性化发展的今天,全球都在关注儿童,以儿童发展为本,人本主义思想广泛地被世人接受并加以运用。我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按冰山理论,我们更关注了浮出海面的那部分冰山,即外显知识,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依赖于内隐知识(智慧)。

2、数学学科本身特点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观察、实验、模拟、猜测、矫正和调控等,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发展数学、应用数学的重要策略。

3、《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发展性目标:借助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借助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对不懂的地方或与别人不一样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学会“做数学”。新的数学教学大纲颁布,“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数学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

三、       实施中的几点策略

1            捕捉学生问题,拓展知识内容,促进学科整合。

如在教学“十进制计数法的计数单位”中,在讲到四位一级分级法时,有学生指出在电视、银行中见过三位一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有一个从英国回来的孩子说这是从英国传来的,英语中个是one, 十是ten ,百是 hundred ,因为没有千这个单词,所以三位一级,我给与极大肯定的同时又对孩子们说,他说的不完全正确,你能回家后继续寻求答案吗?第二天就有学生对他的解释进行了补充和修改,英语中千是thousand,没有万这个词,万是ten thousand10个千),十万是one hundred thousand100个千), 百万是 million,千万是ten million10个百万),亿是one hundred thousand100个百万),十亿是 one billion,百亿是 ten billion10个十亿),千亿是one hundred billion100个十亿), 万亿(兆)是trillion。国际上通用三位一级是为了读写数时比较方便,而我国用的四位一级,也是为了读写的方便。

拓展的课外知识是由学生提问引起的,答案也是学生自己找到的,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又延伸了课外知识,同时意识到英语和数学并不是两门孤立的学科,可以相辅相成。还认识到,不管是数学知识也好,还是语言文化也好,都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课上进行这样的讨论,极大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数学的兴趣,在这种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因此,对于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教师都应以满腔的热情给与欢迎、支持、鼓励和引导,我们应该深信,一批批创造性人才必定会从敢于、善于提出问题的这些学生中间涌现出来。

2、适时提出问题,拓展知识内容,培养探究能力。

如在认识了分数后,《课堂练习》中有这样一题:

     先仔细观察下面各组数,再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规律

1) …                2) …

3) …               4) …

师:“先说第一组数,发现什么规律了?”

1:“分子比分母少1。”

2:“分子、分母都逐次加1。”

3:“都是真分数。”

4:“分数越来越大了。”

师:“你们刚才说得都对,那怎么写呢?”

1:“用文字都写下来。”

2:“太麻烦了。”

师:“那怎么写能清楚、简洁、完整的表达上述发现呢?”

生:“用字母表示。”

师表示肯定,试试吧,学生写出了  n 0)受这道题的启发,学生写出了其它的规律  n 0);  n 0);  n 0)。

老师这时说:“数学世界多么奇妙啊,(1)、(2)题仅仅因为一个是真分数,一个是假分数就导致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论。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进而发现(3)、(4)题也是因为一个比大,一个比小就导致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论。这时有一个孩子提出从(3)中看,第1个分数比小,但它越变越大,总有一个分数会变到和一样大了或者比还大,这时不就又符合(4)的规律了吗?那么小于号就会变成大于号,不就又与(3)的规律矛盾了吗?反之,从(4)中看,第1个分数比大,但它越变越小,总有一个分数会变到和一样小了或者比还小,这时不就又符合(3)的规律了吗?那么大于号就会变成小于号,不就又与(4)的规律矛盾了吗?此问题一提出,全班哗然,“对呀!对呀!”之声不绝于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在全班展开讨论,根据你自己的观点分正方(同意书本是正确的)反方(同意同学是正确的)展开激烈辩论,孩子们各抒几见,争的面红耳赤,正方说(3)中的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是:分子乘以2再加1是分母,所以总会比小,到不了。反方说但它是越来越大,总会到的……,这时教师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此言一出,全班又是哗然,“这个问题涉及到高等数学中的极限理论, =,这个式子的意思是当n无穷大时,这个分数值就会越来越接近,但永远不会达到或超过”。学生觉得很新鲜,但认为不能理解,教师就举了一个例子(如图):龟兔赛跑,兔子速度比乌龟快,起点乌龟在B点,兔子在A点,兔子开始追,当追到B点时,乌龟又到了C点,当兔子追到C点时,乌龟又到了D点,当兔子追到D点时,乌龟又到了E点,……,如此下去,兔子则永远追不上乌龟。

 

 


孩子们都笑了,说不可能,兔子能追上乌龟。最后教师告诉孩子们,这是数学中一个有名的悖论,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可以查找一下相关资料。孩子们兴趣盎然,觉得数学真是太有意思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分数的这一规律,还对抽象的极限理论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提问的乐趣及探究问题的愉悦,这对孩子的终生学习是极为有益的。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数学学习的主旋律,成功的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尤为重要。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问题提出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己也可以是教师,当学生认为已经没有问题的时候,教师的提问能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

3、利用数学历史,拓展知识内容,感受成功喜悦

如学习素数时,让学生找到100以内的所有素数,通过试做,总结方法,有学生找到筛选法,教师这时说:“你已经和公元前300多年前的希腊学者埃拉托斯特尼的想法不谋而合了,恭喜你!”学生觉得很新奇,教师进一步解释:“他在一张纸上写上自然数列的数字,把它贴在一个框子上,然后把其中的合数一个一个地挖去,得到一个有许多小孔的像筛子一样的东西,所有的合数都好像被筛子筛去了一样,而把素数留了下来,得到了一张表,这张表叫做“埃拉托斯特尼筛子”。如果你生在公元前300多年前,比他发现的早的话,就会以你的名字命名了。“孩子们马上兴奋起来,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教师这时进一步说:“现在世上还有许多秘密和知识等待我们人类去发现和了解,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多动脑,一定会有自己的新发现。”

作为教师,应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应注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他们生活在愉悦、兴奋、希望之中,唤起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形成巨大的学习动力。

《学记》认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强调课内与课外互相帮助。为了数学的思想火花延伸至课外,乃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数学课堂教学应以认知为核心,以学生良好之习惯,清楚之头脑乃至健康之体魄之造就为教学目标,将课堂还原为一种探究的场所,关照教学中的自然和生命本然,使教师、学生都感到轻松、愉快,让思想的长河奔流不息。

 

参考文献:

[1]黄晓学.让鲜活的思想在数学课堂中流淌[J].数学教育学报,2005, 14 (1): 16.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