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动”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动”的研究结题报告

黄浦区报童小学  奚梦琼

关键词:音乐欣赏;“动”;游戏;

一、研究背景

传统的音乐教育重视唱歌、识谱、乐理、器乐等技能技巧,“音乐课”在很长时间内被称为“唱歌课”,音乐欣赏被放在次要、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在欧洲,早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就开展了一场艺术教育运动,并在运动中达成共识:通过欣赏教学,培养感受艺术美的能力,以此为目的实施艺术教育,把培养人的创造性提到一定高度。穆塞尔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音乐欣赏课是在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周大风在《音乐教育重要熏染》一文中指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以音乐欣赏为主体。音乐表现应在学生欣赏后动情时,主动要求表现美的时候才予以进行”。吴斌说:“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中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点”。把音乐欣赏放在重要的位置,是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一种新的走向。

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七五”重点科研项目《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中指出,欣赏是音乐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通过多种形式(律动、游戏、诗、文、图画、舞蹈等)辅助欣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感受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在“新课标”中特别强调音乐的关键在与于以听觉为主导,动觉为切入的课堂训练的新思路,使学生在听赏中感悟音乐、体现表演音乐,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我曾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看到不少关于同行们提出律动等对音乐欣赏教学非常有利的教学论文,所以我设想把欣赏与“动”相结合综合的进行欣赏教学的研究。小学的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党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音乐欣赏绝不仅仅是被动地用耳朵去听,而是一种主观的审美体验的过程。它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聆听的过程中“物化”音乐形象。怎样在欣赏课中将教学的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加入“动”的内容,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而且能调动他们参与欣赏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为他们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二、研究目的

通过实施,教师的理论、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欣赏教学中适当加入“动”的内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舞蹈、创作等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音乐课堂气氛活跃、丰富多彩。

三、研究内容

1、音乐欣赏课---声势动作

2、音乐欣赏课----体态律动

3、音乐欣赏课——游戏活动

四、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探讨法和经验总结法:

1、收集资料,了解国内外音乐欣赏同类课题研究的综述。

2、分析、比较各文献中对音乐欣赏中各种“动”的认识和诠释之异同之处。进一步根据文献与个人课堂教学的体验,比较、归纳并阐述本文主要论点。

3、     总结、提出诠释音乐欣赏中“动”的建议。

五、研究结果

在“新课标”中特别强调音乐的关键在与于以听觉为主导,动觉为切入的课堂训练的新思路,使学生在听赏中感悟音乐、体现表演音乐,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我们知道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来塑造的,它可以在人的想象和记忆中产生,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动”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的过程。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通过听、动体验到审美的全部过程。

而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不管是欣赏歌曲还是欣赏乐曲,只需要去感受音乐,从音乐中去发现美,初步建立对音乐审美能力。但在以往的欣赏过程中,学生总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去看、去听、去说。形式单一枯糙,而很容易上成语文课。怎样在音乐欣赏课中将教学的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使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舞蹈、创作等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音乐课堂气氛活跃、丰富多彩。

一、运用声势动作进行音乐欣赏课

卡尔·奥尔夫是德囤著名音乐教育家,他创造了将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结合在一起的,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唱、奏、动、听等综合教学的音乐教育形式。声势是奥尔夫首创的音乐活动形式,它用身体作为乐器,以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等身体律动来进行节奏训练。对于学生来说,利用自身所熟悉的肢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入有规律的节奏,可促进学生动作的协调发展;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通过学习各种动作,使大脑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有所发展。声势活动将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简单、有趣的身体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环境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兴趣,而声势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使得他们的兴趣集中点比较短,需要通过肢体动作等外部条件的辅助和刺激来进行学习,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律动式的音乐教学是促使孩子们乐于参与音乐的最佳方式之一。

一般而言,在积极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时,需要孩子对所听音乐做出反映,如:语言反映、身体反映、内心反映、歌唱反映、演奏反映等。声势活动把学生从板凳上解放出来,要求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动起来,产生很多丰富、立体的音响效果,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融人到教学之中,同时容易引起他们的表演和创造欲。近代西方先进的音乐教学及其改革得到的一项普遍的共识是让儿童尽可能一切都通过自己做,从实际的做中来学习一切,包括音乐及其技艺。这正是意大利女教育家Haria Montessori创建的蒙特梭里教学体系的根本要义。德国音乐教育家欣得米特也说过:“做音乐比听音乐更好。”音乐的生动性,非自己亲自动手不足以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因此要强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诉诸感性,鼓励和培养幼儿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我在欣赏课前的一些准备活动中,我都采用了一组声势动作,先拍手然后加腿部的动作以及分男女生合作,最后加入全身动作配合。再引出打击乐器(碰铃、舞板、双响筒、铃鼓)进行轮奏、合奏。最后指挥学生用声势为所欣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样学生对乐曲加深了印象,教师再对乐曲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就会很自然投入,从而提高了学生欣赏乐曲的乐趣。

又如:在欣赏三年级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时,可用声势动作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的韵味,降低学习的难度,增进学习的趣味性。这节课我是这样开展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都做了哪些动作?然后我一边哼唱旋律一边做声势动作。

做完之后,学生都回答:(有拍手、拍腿、叉腰、鸣指等声势动作。)

师:那下面再看的时候请同学仔细观察老师都做了哪几组动作?(老师边唱边做动作)

生边念边拍回答有哪些动作。

师:那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好吗?(带领学生把这几组动作练一练)

师:下面还要请同学们看看这些动作的运用有没有规律?(老师再一次边唱边做动作)

生:这组动作一共分为四组,第一组就是拍手、第二组跺脚加拍手、第三组分男女生合作、第四组全身动作。

师:那你能和老师一起慢慢地把这几组动作做出来吗?(老师慢速地唱歌曲并带领学生做声势动作)

这样在反复地看,声势动作的过程中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听唱了旋律,对旋律已经有了一定地印象,再过渡到跟着旋律做声势动作。学生对声势非常感兴趣,对学习歌曲旋律也感到很有趣味。同时声势和歌曲旋律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欣赏学习的乐趣。

二、运用体态律动进行音乐欣赏课

体态律动是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所创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化为感受和认知。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是以声音感觉和肌肉感觉合成的印象为基础,不断加强音乐与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音乐的节奏和力度表现,能够在人体运动、肌肉系统中找到相应的表现。达尔克罗兹反对把音乐的听觉训练当成纯粹的知觉训练,他知道倘若学生在长期的强制性恐惧中接受听觉训练,而从未用身体体会音乐的律动,从未用心灵领会过音乐的情感,那么这个学生就会被训练成“具有敏锐听觉,却对音乐麻木不仁的人。”所以,体态律动教学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有利于学生体验以及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审美活动,提高个人修养。

体态律动的作用是能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亲身体验音乐,深入欣赏音乐。它是将动作作为媒介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曲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它的最终目标是欣赏音乐,是走进音乐的一种方式;体态律动以即兴为主,以是否能清晰展现音乐基本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

例如:我以最熟悉的钢琴曲贝多芬的《致爱丽丝》为例,让五年级学生跟随我的律动,用身体去分析这首脍炙人口的钢琴名曲的曲式结构。《献给爱丽丝》为回旋曲式,全曲由五段组成。主部A的主题淳朴亲切,刻画了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由a小调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绪顿时明朗起来。插部 B,调性转到F大调上,出现一个新的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的音的过渡,又回到主部A。 插部C运用和弦较多,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连接由三连音组成,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连接,引回到主部A。两个插部B和C同主部A形成对比。我设计的律动主要是手臂的各种运动,也体现了对称的旋律以及鲜明地表现出重复三次出现的主部A。根据《致爱丽丝》的旋律特点:流畅悠扬优美,在流畅平缓中带有许多微妙的力度变化。我设计了主部A用双手细小的摇摆以及击掌、画圈来表现,并且根据主部A内部以及三次重复出现的力度对比,将强弱的转变,快慢的转变分别用手晃动的速度与动作幅度来表现,例如画圈的动作,我让大家跟随音乐的快慢强弱去感受,所画圆圈逐渐由小变大。两个插部B和C与主部A相比,旋律线条的起伏更大,使之所表现的律动肢体幅度也更大,与主部A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回旋曲式的主部A重复了三次,肢体动作也重复了三次,并且中间有两组不同幅度的动作出现,大家通过肢体语言很自然的感受并总结出本曲为回旋曲式。我认为,将此律动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在教授学生关于曲式结构的学习中实施,一定比仅仅停留在聆听上的音乐分析要事半功倍,学生也能用各种身体器官切身体会音乐的力度与速度,从而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所以,律动使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音乐,变成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具体形象,有了具体的画面感,就更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从而增强了音乐分析能力。

三、运用游戏活动进行音乐欣赏课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第二生命。”游戏活动能使学生获得身体活动、情感需要、认知想象的满足。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游戏导入活动,无疑是激发学生欣赏兴趣的有效手段。

通过音乐欣赏游戏化全面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能形成有关的初步意识和能力。游戏是学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获得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在学生的一日生活中,游戏也是学生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可见游戏在学生发展与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的学校教育改革,人们十分重视教育观、儿童观的转变,并且更加重视发挥游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教育作用。

例1: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与活动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把布置游戏场地与制作道具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设计者的行列中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例如:在欣赏乐曲《大森林的故事》时,可以创设包括土堆、猎人的房子、草地等在内的游戏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布置环境,然后再进行游戏。对自己布置的环境和制作的道具,学生不仅使用起来较为熟练,而且通常会十分感兴趣。又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以让孩子们自制帽子、手枪、红旗等道具。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他们的想法被同伴采纳,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创造力。

例2: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如何用游戏的方法来吸引他们。一年级第二课有一个欣赏曲《谁来了》,这是有六个短曲组成的一个欣赏。为了吸引孩子,我制作了六个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的动物形象教具,并一开始就把这六个小动物的形象出现在背景图上,而后做一个《接小动物回家》的游戏,看哪组接到的小动物最多。随后逐一放音乐,学生根据音乐所表现的形象说出是哪种动物,说对可以把小动物接回家。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起来,当一段音乐结束时,他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回答的准确率达百分之百。第二次欣赏时,在把小动物送回森林的同时,他们纷纷扮演起各种小动物,合着音乐的节奏,他们很好地表现出了音乐的形象。一年级的欣赏教材很大部分是以形象的模仿作为主要内容,如大象走,小鸟飞,青蛙跳等等。儿童好模仿又喜欢动,在让儿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活动的情节,启发儿童设想在这样的音乐伴奏下,有感情的做模仿动作,跳舞。游戏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很放松、很愉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非常好。

安静欣赏音乐

在欣赏音乐之前,要让学生保持安静,我会和学生做“木头人”的游戏,在学生做游戏安静下来后,我会把我所要让学生欣赏的歌曲播放,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欣赏。

角色表演再现音乐

在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时,邀请孩子们玩玩这样一个角色游戏。在游戏时,教师进行情节指导:狮王走出来、小动物吹号、小动物表演、狮王捉小动物。学生对游戏充满了兴趣,狮王走路、吼叫、小动物吹号、表演的动作,对音乐的结构也在游戏中掌握了。

互动游戏提升音乐

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创编音乐情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走近作品中去,从而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的魅力。许多音乐作品被人们赋予固定的形象,从而使人们更加形象生动的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如《小兔和狼》乐曲中,以欢快的跳音和优美的快节奏跳跃的旋律进行表现,是我们很自然就会想象小兔跳的画面。结合不同年龄班的学生音乐活动总目标,我有意识的在以往音乐游戏的启发下,创编了许多有趣的音乐游戏,如:为音乐欣赏中简单的主题乐句创编不同的节奏,同一首歌曲用不同速度进行演唱,引发学生体验乐曲速度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与特点;用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材料为故事配音响效果,在感受不同音乐效果的同时,学会控制音量、轻重变化;为熟悉的诗歌配以多种节奏型;用绘画、标记、歌词、表现音乐,帮助学生感知音乐的乐句与乐段;对于有句末重音的音乐,引导学生在句末加上拍手和捻指等动作;纱巾舞、小飞机等游戏帮助学生运用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上行和下行的理解……。将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巧妙的融于游戏活动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音乐素质随之提高。

六、结论与建议

1、音乐欣赏中的“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前苏联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卡斯基认为:引起孩子音乐的兴趣,使孩子们喜欢音乐,并在音乐中成长,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从音乐欣赏学习的角度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丰富活跃的因素,兴趣是孩子们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翅膀。在丰富的“动”中,可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展现音乐,表现对乐曲的感受。“动”还可以让孩子在充满动感的音乐世界漫步,从而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对音乐着迷,进一步将音乐欣赏学习的过程变为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激发、培养孩子稳定的音乐兴趣,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品质的养成。

2、音乐欣赏中的“动”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丰富的“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协作的机会,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拘于小组内,而是把智慧的火花发送给全班所有的同学,并征集别人的看法、意见。同时还可以自由地选择想要交流的对象与之交流意见。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童心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使其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通过教学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动”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而且对良好性格的培养、判断能力的提高、心理的发展、身心的健康、都有很好的作用。让音乐课动起来只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它是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在因素,使音乐教学更好地完成培养素质的任务,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所以,音乐课就是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学生就是作品中不断跳动的音符!

1、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 [M]. 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45页第51页、第55页、第67页

2、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页、第13页

3、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06页

4、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曹理、陈琪、何工.音乐教学ABC[M].北京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第128-148页

6、陈蓓蕾.跳跃的音符—唱游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7、罗漪倩.谈谈音乐审美的认知教育与实践[J].音乐教育2010,No.05总第218期 第10页

8、彭德珍.谈谈感受与鉴赏音乐的教学方法[J].音乐教育2010,No.05总第218期 第21页

9、施凌峰.以趣为翅,让学生翱翔在音乐殿堂[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1,第7期 总第112期 第15页

10、吴萍.奥尔夫音乐教学原则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第3期 总第220期 第15页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