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小班化教学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改革中小班化教学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台州市黄岩区富山学校课题组   执笔:周华龙

 

一、问题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引发了一场教育教学的革命,也引起了一系列的反思与探讨。过去,存在着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或多或少地影响支配素质教育的现实;素质教育在具体实践中还不尽如人意的实际;传统教材普遍滞后,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背景等客观现象,给了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启发。

2、近几年来,山区、农村已进入了人口低出生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期,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并不断推动教育的改革,我乡也是如此,生源开始减少,班额自然成为“小班”,教师数量出现较多的充裕,如何充分利用、优化配置这些教育资源,势必为调整班级规模、改善教育环境、实施小班化教育带来了良机,为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带来了良策,也为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良机。

3、新课程与小班化教学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处。(1)小班化可以转变课程功能,教育空间相对增加,教育关照度增加,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参与时空,小班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还可以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更多地合作与交流、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更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小班化可以改变课程内容,给师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时空,为教学过程的活动组织与开展创造了条件,学生有了更多的时空动手实际操作,有更多的时空体验知识与教学内容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而有效地指导和启迪学生思想的升华,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展。(3)小班化可以改革课程结构,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使得更好地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来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的中心;使得课程不只是书本、不再是权威,师生可以随时对课程进行补充、修改、重新开发和编制;使得教师减轻了负担,便于集中精力进行教学设计,也易于控制教学,照顾到个体差异,易于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4)小班化可以改变评价体系,它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倾向于全面了解学生情感、意志品质、个性特征、审美素养等多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为学生的特长培养、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班级教育机制。

基于以上认识、考虑,结合我校实际,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想探索一条适合我校特点的小班化教育之路。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有关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

 

1、美国的小班化教育。国外对于小班化教育的研究较早,并提出了多种教学模式,美国的小班化教育是一种典型。

2、上海的小班化教育。1996年秋开始,上海市选择了12所学校40个班级进行了小班化试点,这些学校分别对小班教育的教室环境、授课形式、教学策略、师生交往、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评价考核等内容进行了专题研究。

3、素质教育理论。

1)、教育的公平性理论。从观念、目标、制度、微观的教育过程这四个层面,逐渐提出教育的公平原则,应是小班化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

2)、教育的价值理论。实施小班化教育符合当代发达教育的进步趋势,可以切实提高办学效益;小班化教育作为课堂教育改革的举措和切入点,适合我国基础教育赶上发达国家之列的变化与需要。

3)、素质教育的理论。小班化教育是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班级授课形式,真正以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为核心,符合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4、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提出了自由学习的多种方法。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3)、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把学生的潜在学习的动机激发出来。

4)、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他认为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7种潜在的基本智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5、黄怡彬的《小班化教育档案袋设计方案》。

实行全面性、差异性、团队性、多样性、反馈性、互动性、艺术性的评价。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等的发展水平和能力,鼓励学生多创新、多积累、多团结的原则,让所有学生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其设计思路为:体现分层性、自主性、优化性;进行团体分类,分为:儿童团——自理袋(包括:社会需要我、老师表扬我、同学欢迎我、父母喜欢我等),少先队——合作成长记录袋(包括心情卷、过程卷、事迹卷、争章卷等)。

    6、罗洪明的《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尝试》。

    1)、面对现状,寻找出路。

    2)、营造环境,确立目标。A、筹措资金,改善半学条件;B、组织学习,规范教学行为。

    3)、强化过程,着眼发展。在实践中,逐步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分离,形成了“自主探究,合作发展”式教学模式。即“三为主”、“四引导”、“五解放”、“六评价”。

    三为主:以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以活动为主线。

    四引导:导趣、导思、导法、导能。

    五解放: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活动空间。

    六评价:多元、多次、激励、分层、无级、交互评价。

    4)、扬长避短,探索创新。

    分三步走:学理论、借经验、深研究。

    7、喻吉祥的《创设小班化教育最佳环境》。

1)、所持观点:

A、小学“小班化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小班化教育”不等于优质教育;“小班化教育”必须促进儿童乐学、善学、实现教育的人性化。

B、班级规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学习资源。

    2)、怎样创设小班化教育的最佳环境呢?

    A、硬环境。总体设计丰富多彩:格局、色彩、区域、现代、动态、家庭化;物品摆设生动多变:操作、展示、图书、植物、作品、艺术、地图、教育的功能;课桌排列经常变化:不固定、学科、大组、小组、团队、个人、备用;设置教师办公区域:书桌、文件柜、书架、特色、吸引力;添置现代教育设备:电脑、录音机、CD机、投影仪、电视机等、激发兴趣与学习欲望;力求安全方便实惠:圆角、材料弹性、牢靠、废物利用、自制或捐赠。

    B、软环境。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等方面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教师不能抛弃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唱“独角戏”,“满堂灌”,那么20人听课与40人听课有多大的区别呢?

    3)、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4)、树立全新教育观念。

    5)、允许学生选择学习。

    6)、改革课堂教学评价。

  (二)、有关概念界定

1、小班:指较少班额数下的教学班,是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不同国家、地区、时期的班额数有不同的界说。按当代发达教育小班配置和我国具体情况,一般认为班级学额数以2030人左右为宜。本课题研究的客体均是不超过24人的教学班。

2、小班教育:指在人数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班额减少后,教育活动即会发生变化,教育活动与组织形式在时空上会得到重组;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密度和效度以及师生关系会得到增加或增强;教育教学的方式、内容、策略、技术、评价等都随之变化,并会促进和带动教育理念的更新。

3、小班化教育:在小班配置条件下,是以培养创新意识、能力、精神和以人的发展为本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支配下的教育活动体系,形成以师生发生多向、充分的课堂交往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体现出合作与交往、强调个性化学习的小班教学特征。

  (三)、研究组织管理和条件分析

1、建立了月例会制度,学习最新教育动态,交流研究进展,布置阶段性工作,进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2、课题组成员经常深入课堂相互听课,参与评课,并定期向全校推出小班化教学的研究课,推动了全校的教学改革。

3、本课题组成员基本上都参加过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和能力,由于本课题是有关新课程与小班化的研究,学校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全力支持。

4、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均正在进行新课程与小班化实验,且所有成员均为实验教师,有力地保证了本课题的顺利研究。

三、研究的目标定位

1、研究原则

1)、教育均等性原则。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特别关注“问题”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阳光普照”。

2)、教育充分性原则。提高活动的频率,增加交往的时空,使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发挥潜能。

3)、教育综合性原则。加强学科的渗透,综合教育进程,使学生达到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统一,情意系统与认知系统的统一,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观察法等研究方法。

3、研究目标

1)、构建有效的小班化教学活动方式;

2)、探索小班教育资源、环境配置、使之更具育人功能;

3)、构建小班化教学体系;

4)、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和个性独特发展。

4、研究假说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探索小班化教育的环境设置和资源重组、小班化教学活动方式的选择、小班化教育评价方式的尝试以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将帮助学校建立起符合当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能从根本上转变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机制,有利于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

四、小班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一)、研究过程:

召开课题组会议

                              

确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内容

进行人员分工

编制调查表格、进行调查研究

     

硬件资源

 

软件资源

     

调查汇总

开展研究

形成文字材料

(二)、研究内容:

 

1、师资配置

 

我们根据山区学校师资力量、素质、年龄结构等实际,基本上按2:1的师班比进行教师人员的设置,实行分学科教学。由于新课程与小班化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担负两个实验的研究,又考虑到与其余年级任课教师工作量的平衡,我们的实验老师每人均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或数学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其余学科按教师的特长和爱好进行搭配分工。这样,教师们的实验积极性很高,有一定的时间参与改革、创新、反思和教育科研,并得到了较快的成长。

在选配实验教师时,我们让具有5年以上教龄的年轻骨干教师担任这两个实验工作,他们年富力强,又有进取精神,能够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有利于实验的顺利开展。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教师的年轻化、专业化和高素质,又促进了这些教师的快速成长。

我们还非常重视对这些实验教师的培训活动,在让他们全部参加上级组织的通识和学科等培训或教研活动外,还及时、有效、正常地开展了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让他们每月进行相互听课、点评,并向学校开设研究课或观摩课。同时,我们还将实验教师的体会文章编印成《课程改革通讯》进行交流,受到了区、校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2、教室配置

 

根据学校实际,我们给每个教学班配置了一个课用教室,公用音乐、美术、实验室等辅助教室。在实验班教室里,我们利用学校借一些、班级订一些、学生凑一些的方法,开辟了图书角,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给每个实验班制作了展示台(柜),及时让学生的作品、作业等在班级里展览;还专门给老师留了办公角,让他们把学生的事情基本上解决在教室里。

如何让教室会“说话”、把教室装扮成一个学习的环境是教室配置的另一个重点。我们在教室两边的墙壁上贴了一些动画图片、卡通像片、识字图片、名言警句等,合理利用墙体进行熏陶;在教室后面的墙和黑板上,开辟了识字擂台、我的发现、成长足迹、小组竞赛等栏目,努力创设学习气氛;在教室房顶上布置了一些飘带、彩球、小旗等装饰物。这些,都是通过教师自己动手制作、书写、描绘的,既节省了学校开支、又富有山区或学校的特色,还极大地陶冶了学生的学习情操。

根据实验的进展,我们还不定时地调整学生的座位和小组人员,分别尝试了诸如马碲型、茶馆型、秧田型、对称型、丁字型等座位排列方式,并结合尝试成效各班自由选择座位排法,有效地为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提供了情景,促进了实验的成功。

  

3、电化装备

 

小班教学除了自身人数少、时空大、交流多、易调控等特点外,还需要为小班配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我们根据实验的成效,及时向学校提出了为每个实验班安装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议,并得到了学校的支持,率先在全区为所有新课程班级配备了包括电脑、实物投影、显示屏等在内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成为全区的典型。至今,已总共为12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有利地促进了新课程与小班化教学实验的开展。

同时,我们还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使用和制作课件,要求教师每天坚持使用多媒体进行上课,使得教学做到动静结合、音画搭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便于师生、生生及时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益的提高。

 

4、课程设置

 

我们严格执行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新课程教学计划和使用规定教材,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大胆探索教学方法,顺利实施新课程。同时,在不增加课时总数的前提下,要求语数等学科的教师每周开设一节活动课,自发开发校本素材,为学生提供当地或本地区相关的人文教育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5、管理资源

 

这是本课题在市级结题后开展的一主要研究之一,我们的目的是探索一种具有山区特色的小班化管理的模式。我们的研究内容是:

1)、管理体系的探究

小班化教育管理应该讲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管理体系探究的主要内容有:

①、小班化教育的领导机构。学校成立小班化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业务等部门的负责人任成员,做到理念新颖、计划全面、分工明确、协调工作、共同决策、加强监督。

②、小班化教育的指导机构。学校成立小班化教育指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任组长,业务部门(教务处和教科室)负责人任副组长,部分骨干教师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做到理论先行、指导到位、共同探究、努力实践、多出成果。

同时,结合平衡班少、同年级课任教师少的特点,以学段为单位组织备课组,开展校本教研等活动。

 (2)、管理制度的探究

我们主要探究了《小班化校本教研制度》、《小班化教学常规管理》、《小班化固定资源管理制度》等的建立。(具体见附件)

 (3)、小班化校本研训管理的探究

在当前大力推进校本教研制度的背景下,进行小班化校本研训的探究很有价值,本课题主要探究的内容为:

 ①、小班化校本研训方式的研究。针对山区学校规模小,平行班少,教研组功能欠缺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探究了符合山区特点的可行的校本研训方式。

A、参与互动式。

a针对我校新课程教师总人数少、但年轻教师占多数,我们就专门建立新课程教研组,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通过教师之间在课堂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所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b新教师最渴望的是如何将理论落到实践中,把教师的“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培训的主旋律。

c师徒结对。努力发挥我校区级名教师、区骨干教师等优势,确定名师、骨干教师帮扶对象。将培训地点设在课堂,跟班听课,一边教学,一边研讨,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培训者走上讲台,组织教学,进行即席指导。使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成为提高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最有效的培训方式。

B、研训一体式。

针对小班化同一学科教师少,单独开设教研有困难的现状,我们让教师树立全员参与研究的意识,努力营造科研兴教的浓厚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在职培训融为一体,养成理论学习、实践反思的习惯,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方式。其措施是:

a理论学习与科研培训相结合,围绕科研课题,强化过程研究,在实践研究中提高科研的水平。

b制定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评价方案,对各课题组每学期组织考核。

c考核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年度考核、晋级三挂钩。

目前,我校共有1个省级、2个市级、2个区级、多个校级课题正在研究中,几乎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了研训一体式的培训活动。

C、引进外智式。由于小班化属于一种新生事物,各地研究的积极性教高,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做法和经验。因此,引进外智,借鉴外地经验,进行课堂实践指导就不失为是一种好办法。其措施是:

a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充电;

b邀请专家深入课堂,加强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业务指导;

c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取经,借鉴人家的成功经验,深刻剖析自己存在的不足或差距。

②、小班化校本研训内容的研究。结合学校实践情况,围绕学校的工作重点和教师发展的需求,针对新课程改革小班化教育的改革的需要,认真寻求有利于山区学校发展的研训内容,积累独特的校本研训素材。

A、新课程理念培训内容,如:a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b新课程与学生的评价发展;

c新课程与课堂行为的变化;d新课程与学生的发展;e有关新课程理论学习与辅导。

B、小班化教育科研培训内容,如:a小班化教学方式;b小班化教育资源;c小班化小学生练习有效性;d小班化初中阶段学生练习有效性;e教育科研方法学习与辅导。等等。

C、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内容,如:a课件的制作与使用;b教育资源网落的基本常识;c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管理、使用与维护知识。

D、教学语言培训内容,如:a课堂日常用语与口语;b师生日常交流用语;c文明礼仪用语。

 ③、小班化研训管理的研究。围绕新课改程革与学校课题研究两大主题,合理组织,加强管理,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措施是:

    A、形式多样化。坚持教师发展主体化,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结合,研修与行动结合,反思与借鉴结合,协作与分享结合,参与与沟通结合,教学相长,尽快适应新一轮课改。

B、内容专题化。建立每周一学习、培训制度,不断反思提高。

C、方法实效化。听讲座、资料学习、教学案例分析、新问题探讨、经验总结交流等。

D、考核激励化。采用过程学习与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严格考核,并将研训情况与教师年度考核、评先、晋级等挂钩,提高校本培训的效益。

同时,为保证校本培训的顺利实施,针对学校实际,建立培训管理机制,赋予教师自主权,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我们制订了如下制度:

A、理论学习制度。

a学校建立专家、名师、骨干教师指导下的理论学习制度,通过讲座、外出培训等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等的学习培训。

b建立学校讲学组,进行理论学习辅导,充分发挥名师效应。

c确定每周五下午放学后的时间为“校本培训”时间。

d鼓励教师自主学习,自觉积累“学习文摘卡”。

B、专题研讨。每周学习时由主持人确定一个研讨主题,组内教师进行讨论。

C、课题研究制度。

a建立全员研究制度。做到每月有主题、每周有突破、每天有研究、每人有课题。

b确定双周的周三为“教育科研日”,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实效性较强的教学研讨活动,并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和交流、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系列活动,强化科研的效度,确保科研质量。

c定期开展观摩课活动,为教师发展提供展示平台。

D、激励评价制度。对校本培训业绩显著的予以表彰,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6、课堂资源

1)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建立和睦、融洽、信任、平等、交流的健康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因素。小班化班级学生人数少,更有利于构建和谐、平等、尊重、交流的师生关系。

2)教学气氛。建立合作、交流、探究的课堂氛围,开展师生、生生等的互动,培植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适时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小班化学生少,活动分组少,交流便利,让学生动手探究的时空增大,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3)教学素材。如果教师能根据新课程和小班化的实际情况,适当重组有些不适合本地或本校学生的课程,适当变更教材的呈现方式,合理组织或设计练习,充实教学素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评价资源。

 

1)、增加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小班化班级学生少,课堂有效时空大,学生受教师平均关注的时间增多,采取多种形式的有效评价的概率增大,为教师选择各种评价手段提供了可能。

经过本课题的探究、尝试,我们提出以下可供参考的评价手段:

 ①、过程评价

基于过程的评价是将整个评价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它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而且包括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可以避免将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棍子打死”。由于山区自然形成的小班化学生人数少的特点,我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对学生的过程评价,起码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可以有时间发现学生中的诸多闪光点。

 ②、组内评价

合理利用同桌或小组资源,既让他们评价同学学习的成败等因素;又让他们评价同学学习的情绪等因素,并说说理由;还可以再将一个小组评价的结果交给另一个或多个小组评价,让他们充分学会对同学的评价。由于小班化学生数少,形成的学习互动小组组数少、每组人数也少,便于我们进行这种方式的评价。

 ③、即时评价

 即时评价讲究的是及时、当场给予评价,是根据学习的进展情况,教师结合自己的巡视发现,对学生学习中的现象即时作出评价。这样,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状况、学习态度等问题。我们学校班级说数少,非常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堂学习巡视,开展即时评价。

 ④、个案评价

 教师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学习结果,可以采取个案评价。评价时,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原因,从而给出正确评价。而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则还可拿出帮困意见,以帮助提高学习成效。针对班级人数少的优点,我们就能关注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个案分析、个别辅导、因人施教。

 ⑤、自我评价

 让学生给自己评价,并阐述理由,从而养成自我批评的好习惯。也可以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再交给另一个或多个小朋友评价,实现评价的激励功能。当然,自我评价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小班化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⑥、综合评价

对于学生某一节或一单元的学习情况,应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不能仅仅凭借一节课或一单元的学习结果就给学生下定论,这样,容易导致不明真相、盲目表扬或批评、不能发现学生的错误或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等不良现象。小班化为这种评价提供了时空条件。

、师生合评

小班化班级的教师有足够的优势引领学生进行师生合评,可以在集体评价的基础上,给不同学生答辩或表述的时空,让他们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达成评价结果的一致。

2)、开发多元化的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的确立至关重要,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关系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学生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

有关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内容是多方面的,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等。而依据课改要求,重点就是要搞好课堂教学改革,关键是实现课堂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②、有关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的行为习惯、文化素质、个性特长、身体和心理素质,而且不同的评价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对此,我们结合学生数少的优势,

依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将对学生的评价分为五大块:

  A、行为习惯的评价

  学生的行为习惯评价内容是丰富的,主要分为: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其我们逐步将各方面的内容细化,并分优、良、合格、待合格进行评价。

  B、文化素质的评价

  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评价,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等几方面。依据评价内容,根据学科特点进一步分解,并遵循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阶段测评与终结性测评相结合、教师评与学生评相结合等原则,采取当面问答、口头表述、学生优秀作业自荐等方法,实行分项测评。

  C、个性特长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个性特长测评,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特殊才艺的测评,采用由学生自己申请、学校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是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和学生在某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及具体表现,按优、良、合格三个等级测评。

  D、心身素质的评价

  对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测评,分身体体能素质与心理素质。身体体能素质又分生理卫生常识习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主要指心理品德意志等。依据确定的标准要求,分优、良、合格、待合格进行评价。

  E、成长档案袋评价

  学生档案袋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资料。对此,我们给学生建立了自己的成长记录袋,真正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其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学生、老师、家长可以随时将有关能够说明该学生成长发展的材料存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依据,并作好长期积累、连续评价。

3)、探究有效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有很多,可以因人而异、因校而异、因地区而异,本课题也作了一些研究,具体在下面有关“小班化教学有效评价方式的研究”中再作仔细介绍。

 

五、小班化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方式构建的研究

 

(一)、研究过程:

确定研究内容

结合小班化和学校特点,制订研究计划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合理构建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方式

与校内大班教学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小班课堂教学的优势

采用互上研究课形式,开展小班化教学有效方式的进一步探究和落实

形成书面材料

(二)、研究内容:

 

传统的大班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成分较多,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较少,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暴露了许多教与学的弊端,而小班化教育的出现,是解决传统的大班教学弊端的一条良好途径。小班教学因班额的减少,座位编排的灵活,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密度,更能关注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别情况,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小班教学为生动活泼、主动积极、以人为本的教学活动方式创造了条件。

 

1、课堂教学相关因素的探究

 

1)、教学气氛的营造

 

教学气氛的营造除设计布置各种适合儿童发展的班级环境,使教室布置更趋现代化、动态化、家庭化、情趣化,挂上一些学生的作品外,还要经常更换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新用语,运用教师丰富的教学体态语言,创设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教学时空。

我们结合班级学生数少而留出足够的教学时空的优点,要求每个教师尊重每个学生,使他们生动活泼、快乐地在合作中学习,并得到成长。

 

(2)、组织形式的探索

 

我们在发挥班级人数少这一群体优势的同时,全面渗透分组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新理念,从组织安排的角度,对时间、空间和人数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利用,力争实现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的最佳组合,大胆采用五官体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鼓励教学法、师生交融教学法、活用资源教学法、动手操作教学法、留有余地教学法等全面实施新课程。

 

3)、课堂教学的高效

 

实验老师根据小班化的特点,做到了备课备到每个学生,实行全班、分组、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加学生实践和施展脑、五官、手、足和身体功能的机会,把课堂的时空交还给学生;作业实行面改、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集体反馈、个别指导修正、无书面回家作业,追求作业的有效性;实行无级考试,学生若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再考,直到满意为止,积极谋求评价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强调学科学习,也强调养成教育,强调健康的情感和发挥潜能,做到多和孩子们在一起,使教学相长的原则落到实处,尽最大限度地获取课堂效益。

 

4)、教学艺术的展现

 

在课堂中,小班化加快了师生交流频率,师生心灵的互相碰撞增多,极易激发出教师的灵感和机智,促使教师去钻研、探索一套符合小班教育的教学艺术,使得教师可以大胆地去尝试诸如书画特色课、语数结合课、说话活动课、音乐活动课、游戏美术课、综合活动课、唱游与体育活动结合课等。这样,又促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去追求。

 

5)、教学策略的运用

 

我们课题组成员结合小班化的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听课评课等活动,进行了大胆的教学策略尝试,通过多次试验,总结出了如下一些具有小班化特色、行之有效的策略:

A、参与合作教学策略。小班化可以让学生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差异参与;可以让教师有更多机会尝试以形式、内容、表达方式等编制小组,探索小组学习进程模式和师生合作评价方式,探求最佳合作方式。

B、分层教学策略。小班化有足够的时空可以对学生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所获。

C、兴趣教学策略。寓教于乐,既注意乐中学、更讲究学中乐,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乐学到爱学。

D、自主教学策略。小班化更有利于开展旨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活动。

E、互动教学策略。小班化班级给学生腾出了更多的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往、和谐互动的教学机遇。可以为学生多提供活动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发展个性,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F、创意教学策略。小班化本身的创意性给学生带来了创造和实践的时机,班级教学环境的优势也可能会令学生产生更多的创意。

G、评价教学策略。小班化为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供了平台,如:即时、多元、多次、分层、无级、激励、形象、自我、集体、交互评价等,改变原来只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情感、价值观、学习过程等的评价较少的做法,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积极提高和发展。

H、多媒体教学策略。小班化班级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的配置,拓展多媒体交互式的教学,使教学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信息化。

 

2、小班化课堂教学相关方式的探究

 

   小班化教学与大班教学在教材、师资、设备配置、管理等方面差别虽然不大,但小班化具有班级人数少、教学时空大等优势,为小班化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小班化相关研究提供了素材。我们课题组在开展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对以下教学方式进行了尝试。

 

1).课题探究式

 

这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但它是极有创新意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也称作“探究式学习”,“研究学习”,“任务式教学”。具体做法一般是确定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设计解决此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写出小论文,并解决这个问题。说得通俗一点,实际上这是把培养研究生的思路用到基础教育中,或者说从小就把每一个孩子当科学家来培养,让每个孩子早早地找到研究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感觉。

小班化教学时,可以有效利用班级人数少、分组少,有利于教师辅导和帮助等优势,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便于教师对每组学生的课题实验都能有时间和精力作出指导,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这里有一个例子,是我们的一位实验教师借鉴国外的经验搞的。她让上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搞“科学研究”,下面是孩子写的“科研报告”:

研究报告

报告人:君照、夏霞军、张晶红、冯波

一、研究课题: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1、我去过海边,尝过海水,所以知道它是咸的。

2、在台州海洋馆那儿,当我把手伸进海龟池后,吮了一下手指,也是咸的。

3、因为以上两个原因,我知道海水同我们平常喝的水不一样,但是我想知道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二、研究途径和方法:

1、问家长;

2、去图书馆查资料;

3、做实验 

三、研究过程:

1a)我们只知道平常喝的水是江、河、湖里的水,这些水都是淡水,但不知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b)老师提出建议,让我们看关于海洋及气象方面的图书。

2a)在图书馆查阅了《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的自然、环境部分中的水的循环P179;《儿童百科全书》P2——P103;《十万个为什么》的地球科学分册P304

 b)阅读了《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和《奇妙的天气》这两本图书的全部内容。
3
、在家里做实验(注意;本实验必须同家长一起来)

a)     准备一些盐、一口锅、盛满水的瓶子和一个有火的炉子。

b)盐代表岩石里的盐;瓶子里的水代表天上下的雨;锅代表海;炉子里的 火代表太阳。

c)把盐放在盛满水的瓶子里,表示天上下雨了,雨水把岩石里的盐冲到了河里,此时瓶子里的淡盐水代表的是河水。

d)把瓶子里的谈盐水倒进锅里,表示河水流到了海里。

e)再把盛有淡盐水的锅放到火上,等水开后,拿一个凉锅盖儿盖在开水锅上,过一会儿打开锅盖儿,就会发现锅盖儿上有许多小水珠。用手指蘸一蘸小水珠,再尝一尝,会发现其味道是淡的。这表示太阳把海水里的水晒得蒸发了,变成水蒸汽,飘到天上变成云,云遇冷后又会变成雨下到陆地上,而大部分的盐分却都留在了海里。

四、研究结论:

陆地上的岩石里有盐,下雨时,雨水把岩石里的盐冲到了江、河、湖里,江、河、湖里的水又流进了大海,这些水就这样把盐带到了海里。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里的水,蒸发到天上变成云,云遇冷后又会变成雨,再下到陆地上。可是海里的盐并没有蒸发到天上,而是留在了海里。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不断重复,海水里的盐就不断增加,经过上亿年的时间,海里的盐越来越多,海水就变咸了。

综上所述:

结论一、海里有很多盐,所以海水是咸的。

结论二、江水、河水和湖水里都有盐,只是盐很少,我们尝不出来咸味儿,所以我们认为这些水是淡水。

结论三、同样道理,不是所有的湖水都是淡水,那些没有出海口的内陆湖水也是咸的,我们平常所喝的湖水不是内陆湖水,所以是淡水。

200548

这些孩子的同班同学有不少人都写出了这样的小论文。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都能用此种方法学习,何况大一点的孩子?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科学精神和创造性。课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还有一个好处是,避免了直接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枯燥性,调动了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实际上反而提高了基础知相协调。课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的,而课本的编写是以该学科的知识体系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效率。

课题探究教学方式操作起来最大的困难是,如何与教学要求为主线的,二者可能相交,也可能平行。学生在完成课题任务时,他所需要的知识可能与他本学期的学科教学目标不一致,在许多地方会超出,在另一些地方则可能没有涉及。这样,你搞完几个课题之后会发现,虽然学生实际能力确实大有长进,但是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并没有如数完成,却可能学到了明年后年的东西,又都不成系统,那么考试可怎么办?

解决这个问题,最理想的情况是,教师一个学期设计的几个课题,基本能覆盖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学生的活动,是课题,暗线是课本的教学要求,最后课题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超额完成了。这种理想状态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对教师的策划能力要求极高,文科还稍好办一点,理科就非常困难。我想,不能要求用课题式的教学方法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能完成多少完成多少,剩下的部分,可以用其他方式去做。

 

2).自主自学式

 

在未来的教学方式中,如果说课题探究式是最新颖的,那么自主自学式可能就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的主流还是“我说你听”,当教学方式的主流变成“你学我帮”(以自学为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素质教育已经真正走进课堂了。

其实课题探究式的学习也是自学。自主自学式学习中的“自学”与课题探究式学习中的“自学”区别就在于,自主自学式学习所学的题目是课内的,而课题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常常是课外的、生活中的。

自主自学式学习并不是撒手让学生自己看课本,教师需要给出一定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连串的、系统的小任务,安排给小组或者个人去完成。所以,可以说自主自学式的学习其实也是一种课题探究式学习,只不过其课题是课内的、题目相对比较小、综合性较差、不跨学科而已。

教师除了安排任务之外,还要给学生提供资料信息,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找相关资料,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在整个自学过程中随时加以辅导和指点,但是绝对不做从头讲到尾的事情。自主自学式的学习,要求教师把自己的语言压缩到最低限度,只说学生想问的东西。自主自学式的教学方式,其学习成果可以是小论文,可以是电脑课件,也可以是教师布置的作业。自学必须有适当的办法检验学习结果,不能放任自流。

采用自主自学式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念。教师不要以为自己不讲,学生就不会,不要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学生。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不是知识的源泉,在信息时代,学生完全可能在许多方面知道得比教师多。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只是一个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些学生自学能力差,学不会,怎么办?在一个班里,总会有这样的学生。解决的办法,一是对这些人适当降低标准,搞分层次目标,二是给他们多一点辅导,三是把他们放到小组中去,让其他同学带一带。其实这种分化,即使是用传统的讲解方式,也是难免的,分化并不一定是自学方式本身造成的。

自主自学式与一般老师心目中的自学是有区别的。一般老师心目中的自学是,教材不动,教学目标(按教参规定)不动,只是把原来教师要讲的东西下放给学生自己看书而已,教师几乎没有策划和创新的任务。这是不够的。我们所说的自学式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有很强的策划能力,因为教师给学生确定的学习任务并不等于传统的教学参考资料规定的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什么“知识点”,不是一课一课考虑问题,而是从一个单元,一学期甚至一个学年的教材整体出发,可能打乱教材原来的顺序,重新组织和编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新的切入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根据课本自己在重编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演绎,再也不是简单的教师照本宣科了。而学生也绝不是仅仅看课本,他们要检索许多资料,课本只不过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文献之一而已,课本的独裁地位不存在了。

这种方式适宜在小班化教学的高年级学生间进行,因为小班化教学的老师由于学生数减少,教学设备比较先进,组织教学的时空很大,有足够的精力进行系统的自学编排,而高年级学生又具有一定的自主自学能力,操作起来回比较顺利。

 

3).讨论合作式

 

提倡素质教育以来,讨论合作成了时髦的教学方法。我们听公开课,总能看到这样的镜头,老师讲着讲着,提出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在全班发言,很是热闹。比起教师一言堂来,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据我们观察,这样的讨论通常有以下几个问题:

这种讨论目的往往是把教师想说的话让学生说出来,就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来看,还是灌输式的。换句话说,取消这个讨论,并不影响总的教学目标。所以这种讨论只是一种点缀,一种故意安排的形式,而不是真正出于学习者的内心需要。所讨论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而不是学生真正想问的。学生是为了回答而讨论,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真实疑问而讨论,整个讨论有点像集体口试,缺乏研究和探讨色彩。这种讨论是封闭的而不是开放的,有标准答案。一旦学生说出标准答案,讨论即告完成。在这种讨论中,教师不像个学习者,而像个裁判,教师好像对所讨论的问题一概成竹在胸,所讨论的问题对他不是真问题,而只设问,是故意的问。既然不是师生共同学习,教师本人在讨论过程中也难以表现出研究和探讨的精神,他的精力都用在管理和评价学生方面了。因此,我们觉得,课堂讨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需要讨论再讨论,不需要讨论就不要讨论。

就是说,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最好事先不要定得太死,有时候可以临时决定组织讨论,有时候可以取消事先准备的讨论,全看学生有没有需要,讨论有没有实效。

B有不同意见再讨论,没有不同意见就不要讨论。

有不同的意见,才需要交流。讨论是为了听到不同的声音,以便互相启发,若众口一词,那就不是讨论,而变成表态了。教师发现学生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或不同思路的时候,组织讨论,效果较好,意见的反差越大,越容易激起学生兴趣。若大家看法相似,组织讨论,实际上就不能提供多少新信息,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不如干点别的。

C有真问题再讨论,没有真问题别讨论。

所谓真问题,指的是学生确实不明白而且想弄明白的问题,他发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而不是为了讨老师的喜欢或者应付考试。也就是说,真问题是学生自主发出的问题,而不是教师布置的问题。当然,如果教师布置的问题恰好是学生想知道的,那更好,那说明教师教学水平高,了解学生。若做不到这一点,教师在讨论时宁可在一定程度上“跟着学生跑”,让学生议论他们真感兴趣的问题,只要离题不太远就可以。有时候即使离题远了,教师也不要急于刹车,因为这种讨论虽然不会立即带来本章本节的具体收获,但是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很有利,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所谓真问题,还包括教师自己的问题。我讲公开课的时候,就曾经把自己确实有疑问的地方开诚布公的向学生提出,而且请教学生,学生很兴奋,效果非常好;但我这不是故作谦虚,我只是觉得我也是个学习者,心有所触,自然发问,如此而已。

通常,讨论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在课题探究式、自主自学式、教师讲解式的教学中,遇到比较集中的问题,都可以用讨论的办法加以解决。那么,可不可以用讨论法独立上新课呢?也不一定不行,我们就实验过。那有点像对话课,大家聊天一样,就把新课上下来了。但教师千万注意说话不要太多,否则他的发言就会占领课堂,又不成讨论了。

小班化教学由于分组少,一般会在46组之间,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室中随意穿梭,随机调控学生间的讨论合作的有效进行,了解讨论合作的实际进展,及时给予帮助、指导,让学生获得讨论合作的真实结论,形成讨论、合作交流的有效学习氛围,提高讨论合作的效率。

 

4).教师讲解式

 

前面谈到的课题探究式、自主自学式、讨论合作式教学方法,并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有些教学内容,非讲不可,还有些内容,虽然用课题、自学、讨论的方法也可以解决,但是不经济,时间不允许,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出马,使出“我讲你听”的看家本领,这也是必要的。现在教师讲解式的教学方法之所以备受指责,主要是因为用得太多,太滥,太单调,太机械了。

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师讲解式,与目前流行的宣讲式的讲解还是有区别的。现在许多教师的讲解往往有以下弊端:

照本宣科,“计划经济”,从头讲到尾。不从学生出发,而从教案出发。你已经会了,我也讲,有人不会,我也往下讲,总之像个放音机一样,准时开播,按既定程序运转,准时关闭。

不知节约学生的注意力,不知节约教师的语言,大搞时空占领。生怕漏掉点什么,全说到了,就觉得自己尽到责任了,对得起学生了,问心无愧了。至于学生的感觉怎样,则不大注意。这种讲课,与其说是为学生服务,不如说主要是为了获得教师自己的安全感。如果发现有学生尚未听懂,不是另想办法,而是再讲一遍,又讲一遍,原样重复,美其名曰“诲人不倦”,其实是缺乏变通能力和创造性。教师讲课态度居高临下,总是教训人。好像自己是真理的展示者,而不是探索者,不像学者,而像个差劲的官员。

我们通过在小班化实验中尝试后以为,真正合格的教师讲解式教学方法,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A量少用讲解法,实在需要用时,要惜话如金。

B解应该是教师的发言,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注入。

C讲解应该展示教师的思考过程,而不光是结果。

D讲解不一定求其系统。系统不系统,不看教师的讲解,而要看学生脑子里知识的实际状况。

E讲解时必须注意学生表情。

讲解的方式可以穿插在课题探究式、自主自学式、讨论合作式的教学方式中间进行,也可以单独上讲解课,这要视情况而定。教师在非讲不可的时候,也一定要不要忘记学生是有情感的活人,不是录音机,如此,才能真正发挥讲解的正面作用,避免它的负面作用。

 

5).练习拓展式

 

以上四种教学方式全加在一起,在小班化教学中也还是有漏洞。主要漏洞是,基础知识是否落实心中没底。以语文为例,学生搞课题学习,能写出很好的论文,自学能力甚强,讨论发言很精彩,听教师讲解效果也甚佳,但是本学期应该掌握的字词他不一定实实在在掌握了。他掌握的字词可能有很多早就超出了本学期的要求,但是本学期要求的某些字词他却没有落实。课题探究式,自主自学式,讨论合作式,教师讲解式这几种学习方式可以“不拘小节”:查资料是浏览,讨论全凭嘴来说,自学不认识的字可以蒙过去,写论文不会的字可以查字典,这里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就不是这样了,考试一般是笔试,要老老实实写出来,考试一般不开卷,查字典是不行的,考试题目要有相当一部分是死题,全考活题没法保证阅卷的信度和公正性。这样,有些明明能力很强的孩子就可能考不出好成绩。成绩不好家长是绝对不答应的,领导也会不满,于是前面几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就可能全被否定。

所以,我们必须想出个办法,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考试分数。这样,教学改革才能真正站住脚。办法之一就是搞练习拓展课,即除了平日适当留基础知识作业以外,用专门的时间,系统完整地做练习,把基础知识落实下来。

这种做法有“题海战术”、应试主义的嫌疑,但我们觉得限定数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落实基础知识,也是重要的教学任务,不是外加的东西,练习自然是枯燥的,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这种课,也不可过多,而且不要连续搞,以免学生疲倦。要特别注意少搞重复性的无效劳动,一个字如果抄3遍能记住,就不要让学生抄5遍。学生水平不同,应该允许他们自己决定哪一类题多做,哪一类题少做,哪一类不做,别搞一刀切。有些老师采用游戏、竞赛的方式上练习课,很值得提倡。

实际上,我们教师在许多地方是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混用的。上述 “课题探究式,自主自学式,讨论合作式”与其说是教学方式,不如说是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学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向,即从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上来,教师的角色也因此从“传道授业解惑者”变成“模范的学习者,学生学习情境的策划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这是最根本的新教学理念,它奠定了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基调和主旋律,而小班化教学恰恰。

 

六、小班化教学有效评价方式的研究

 

研究过程:

 

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献积累,进行多种评价方式的比对,确立主要评价方式

选择研究班级或学生个案,同时进行初步研究

交叉试验初步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方式的优化

形成具有小班化特色的评价方式

 

研究内容:

 

对于评价方式的研究,我们可以随便地从一些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找到一些。而对于本课题基于小班化与山区的角度来说,我们采取的是不重滔人家的覆辙,尽可能地研究出自己的东西这种做法,以期形成特色。在实际研究中,我们重点对下列评价方式做了一番研究,现介绍如下:

 

(一)、主体多元评价方式

 

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即强调学生的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把课堂学习当作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改变以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只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片面、单一的评价机制。小班化为这种评价方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

 

1、拓展教师评价的内容

 

1)、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它以鼓励性评价为主,结合学生人数少的优势,制定《学生课堂学习情感、态度信息评价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按优、良、一般和须努力四个等级,运用观察法进行评价。

2)、对知识、技能的评价

小班化便于这种评价的操作,因为它主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如:计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3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根据表面积计算公式很快列出了以下两道算式:(3×3+3×6+3×6)×23×3×2+3×6×4。这时有一学生却列出了3×3×10的算式,他说:“3×3是一个正方形的面积,6刚好是32倍,如果分成左右两半,共有10个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我这样列式。”还有一个学生列出3×6×5,理由是前一个面的面积是3×6,四周共有4个这样的面,再把左右2个面合并在一起,就是5个面。可见,让学生经历过程性探索很重要。

3)、对问题意识的评价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采用观察法、实践操作法等积累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小班化学生数少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①、是否能根据具体的情景提出问题。②、是否能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并能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是否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等。

4)、对学习方式的评价

小班化班级的教师有足够的时空,可以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不同效果进行及时评价,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评价、对比,再经过自己的反思,逐渐获取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如:对小组评价的形式,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在教室里制成小组表格,表现好的小组可以用★、哈哈脸、小红旗等图片,取激励性的小组名称(如冠军组、太阳组、五星组)等进行鼓励。

 

2、以激励性和纵向性评价为主

 

在课堂上要改变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化评价,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取而代之的应是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教师要用热情、鼓励与真诚的语言引导着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每节课都在进步。小班化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

 

3、教师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由于小班化班级学生数少,更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就更要求教师注重评价的方式方法。

1)、语言评价

充满爱意的教师语言评价都会促进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学习行为,从而获得不断进步。譬如: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解决了一个问题时,老师给的应是欣赏性语言,如“大家都为你高兴!”等;当学生苦苦思考还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在其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担心说错话而迟迟不敢举手时,老师给的应是鼓励性语言,如“别急,慢慢来,老师和同学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等;当学生由于完成一种解题方法而不去再思考,开始骄傲时,老师给的应是善意批评的语言,如“你能找出一种方法是好样的,但学无止境,说不定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呢!”当学生由于粗心出现抄错字或无谓犯错时,老师给的应是惋惜性语言,如“真可惜,由于你的粗心却比别人落后了一点点,能不能再细心些,给大家一个惊喜!”……

2)、体态行为评价

小班化班级由于教室空间的相对增大,使得教师活动或巡视的空间也增大,学生教师体态关注度也得到提高。而体态也可作为一种语言,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外效果,比如:当学生说出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出现精彩发言时,教师可以为他热烈的鼓掌或与他友好的握握手;当学生做小动作、随意讲话或表现不认真时,教师可以降低说话的频率、声音,用眼睛盯着他,且表情严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调整自己的行为时,老师可以脸带微笑,露出满意的神色,用头表示赞许;当学生做作业不认真,影响他人时,老师可以轻轻地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让他引起注意;当学习小组在讨论、学习时遇到困难,老师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帮助建立信心……

3)、借助载体评价

小班化班级教学时空的增大,可以使教师更多地借助载体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比如对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守纪、作业完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情况,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在黑板或教室的墙报上制成《小组课堂学习评价表》,下课后由课代表进行当天总结,记入表格,同时进行日评、周评、月评、学期总评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4、课堂延时性评价

 

有的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能一下子答不上来;有的学生上了一堂课后还不能做有关的练习;山区学生家长不能有效地进行课外辅导等等,这老师不要马上对学生做出消极性的评价,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相应的目标。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实行课堂延时性评价的方法,它可以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机。小班化,为教师的课堂延时评价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二)、“自学笔记”评价方式(这种方法适宜在高年级使用,目前可以在第三学段使用;由于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这种评价方式提供了研究载体。)

 

所谓“自学笔记”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对学习情况真实地作更深一层的思考,反映新发现、新思路以及感受,以语言表达形式记录(课前、课中、课后)所学内容的认知情况,表达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载体。小班化班级的任课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数少的优势,好好开展这种评价方式。

 

1、“自学笔记”实施的方法

 

1)、实施的步骤

①、师生一起自学,摸索自学方法。

②、学生带着和教师一起商定的学习提纲自学,掌握自学方法;自学提纲的基本成分包括:知识点、学习思路和对需要思考的问题的提示。实际上是一个微缩的教学设计,提纲上的内容应遵循由易到难、扶中有放的原则。

③、学生自己自学,总结自学方法。

2)、配合自学笔记,改变备课与教学

小班化的任课教师由于工作量的相对减少,就可以每天坚持课前认真批阅学生的自学笔记,及时发回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方案。

①、形成“先学后教”的自主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分五步走:A、自主尝试(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尝试完成同步的课堂作业);B、讨论交流(小组合作,解决尝试时遇到的问题);C、集体参与(质疑问难、动态生成、以点带面);D、点拨归纳(多维练习,新旧沟通,优化整合);E、返回检查(检查第一步做的同步课堂练习)。

②、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

小班化班级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通过组际交流、教师点拨来完成,形成立体式的交流网,开展评价和评价的再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

3)、利用自学笔记,注重课后延伸

一种做法是课后针对笔记作个别辅导,另一种是利用课余开设答疑课,第三种是写自学反思(主要记录四部分内容:一是将听讲时的提示性语句或符号回忆补充完整;二是归纳整理知识技能要点;三是总结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巧妙思路和方法;四是记下一些奇思妙想和创造火花)。无论哪种做法,小班化的教师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可以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以利于学生进步和成长。

2、策略实施的注意点

①、防止带给学生过重的压力,低段学生以口语记录为宜;

②、写课后反思不宜过早,开始时宜小范围实施;

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定性和定量评价结合;

④、使用鼓励性语言,充分肯定进步和发展,既指出潜力,也说明不足。

(三)、“学习日记”评价方式

所谓“学习日记”就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学习的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记“学习日记”并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日记的形式来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1、“学习日记”的类型

 

1)、预习性日记,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主要内容预习情况的记录。教师可以根据日记评价该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小班化教学的低段年级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填空或选择型的学习日记类型;高段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写预习所得等类型的学习日记。

2)、复习性日记,鲜明地显现学生在本节课中对所复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低段学生也可采用语言叙述的形式进行)

3)、开放性日记,记录多样化解题的思维创造性和课内外学习的观察等。(适合中高学段学生)

2、操作“备忘录”

 

1)、选好引用的年级,应从中、高段开始,低段可采用口语日记。

2)、给学生一根拐杖,注意与语文日记的区别,可采用图表式、问答式形式。

3)、送学生一份信心,让它们(日记)登上“大雅之堂”。

4)、和学生一起分享,不仅要使日记成为评价的载体,还要使它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

5)教师要有恒心,自己也要坚持写“教学日记”,与学生一起成长。

加入了各科元素的“学习日记”可以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它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备课资源,还可以代替实践性作业或练习的反馈。

(四)、成长记录袋评价方式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指用以显示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它有材料收集、在反思和鼓励中成长、综合性评价的依据等三个功能。小班化班级人数少,成长记录袋的操作比较省时省力,可以推广。

 

1、主要类型

 

1)、展示型记录袋,以学生的作品等为主。

2)、描述型记录袋,以学生的表现等为主。

3)、评估型记录袋,以阶段评价结果等为主。

4)、档案型记录袋,以学生的荣誉等为主。

2、操作原则

1)、多元性原则:指评价方式多元、评价内容多样。

2)、发展性原则:指促使每一位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

3)、差异性原则:指做到因人施评、因时施评。

4)、便易性原则:指评价要实实在在为学生服务、简单易行。

3、操作策略

成长记录袋的操作涉及四个方面:为什么要收集材料;收集什么材料;怎样收集材料;如何评价材料。基于以上考虑,要注意以下策略:

   1)、明确创建目的。最好是创建能描述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的成长记录袋,其目的是通过它来促进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收集资料的习惯,能为教师提供进行个别教学的依据。

2)、确定内容。教师要做好三件事:第一、在研究的基础上假设评价对象处于什么水平;第二、了解目标,包括教学目标、学生学习与发展目标等;第三、要清楚地知道哪些主题内容可以反映学生达到了所期望的水平,预计任务能完成程度的上限和下限。如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涉及如下内容:个性化资料(包括学生自我介绍、个人奖励申请、自己喜好的聪明题、参加实践活动的记载表等),课堂行为,学科测试记录,他人寻视(包括家访记录、平时观察与同学观察的记录等),荣誉等等。

3)、规定材料收集的频次与时间

不同内容的材料收集的频次与时间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和性质来确定。

4)、制定评价体系

收集材料不是主要目的,如果把收集来的材料放在一边不做评价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就无法体现,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回顾它们的成长记录袋,一方面指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另一方面也促进自己教学质量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不同的内容评定的人员、方式、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如:个性化资料的评定人员可由学生、家长、教师组成,可进行阶段性和期终评价;课堂行为可由学生自己对发言、合作、听讲、作业情况用星级做出评定,按单元汇总,进行阶段性交流,期终可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学科测试记录,可由教师分书面和游戏测试进行评价;他人寻视,可由家长、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客观地给予评价;荣誉,可由教师进行分析、汇总登记。

5)、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很多,这里介绍的是一些典型的案例。

①、设计的表册要体现儿童特色,如脸型、话筒型、辣椒型等。

②、提供学生足够的自选内容,如“在生活中我发现的问题,用我学的知识帮家里人解决的问题,我非常满意的单元测试,我撰写的论文、报告、日记等”。

③、让学生写写座右铭,作为自己收集的材料装入成长记录袋。

④、每周可让学生画“手指图”,再把自己本周表现棒的方面填入大拇指,把差的方面填入小指,把不该做的方面填入无名指,把需要再努力的方面填入中指,把以后可以不用做的方面填入食指。

⑤、确立免试制度,结合单元的学习情况,给予一些学生本单元免于测试的奖励。

⑥、评选阶段性成长健儿,根据学生的阶段性表现让学生们自己评定。

(五)、家校联系评价方式

这里介绍的只是一种典型的做法,它可以将多学科进行综合评价。我们根据自己小班化和山区的特色和实际为每位学生设计了家校联系的内容,包括:

1、心灵的放飞,主要记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思想表现。

2、“几个一”,包括每天发现一个数学问题,背一首唐诗、写一篇日记、做一件家务、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做一件好事等。

3今天的事,记录当天需要进行的学习实践、探索的有意义或重大的事。

4、亲情日记记录学生在家与家人的相处情况。

5、每周一评,记载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评语。

6、留言板,把家长给学校或老师的建议或意见写上。

7、下周申请,把下周老师要家长做的或家长要老师做的提前作出通知。

8、亲子行动,记录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的等活动情况。

9、老师的话,主要记录老师的阶段性评语。

……

七、研究成效与反思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本课题的研究又告一段落,基本收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也初步确立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小班化教学方式,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有关小班化教育资源的探究和管理、小班化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方式的构建、小班化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小班化教学有效评价方式的研究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做法,也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也许还会对教育行政决策、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等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是基本成功的,所取得的成效也是真实的。

  当然,本课题研究也肯定带来一些值得反思和探讨的问题,如:

  1、本课题仅局限于当地的新课程与小班化研究,可能存在一些片面性。

  2、研究过程中缺乏专家的指导,可能缺少理论性。

  3、新课程和小班化实验普及的时间不长、地域不广,需要再作一些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果,便于推广和利用。

    4、也许新课程与小班化教学还需要更好地进行磨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