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主体性文化模式研究课题申报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高中学校主体性文化模式研究》研究总报告  

   

第一部分    课题简介  

一、课题背景  

㈠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特别是在我国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如何深入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建设什么样的与时俱进的学校文化是人们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对学校工作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主体精神的培养。开展对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诉求。  

㈡四十九中发展的要求  

四十九中自“九五”以来,连续进行了学校“主体性”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德育模式的研究,本课题是对以上课题研究成果的深入和创新。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高中主体性学校教育模式”和“高中主体性学校管理模式”等已开展的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继续开展“高中学校主体性文化模式”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提升学校文化的品牌则势在必行。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建设高中学校“主体性”文化模式的道路,以学校文化的发展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㈢四十九中教师队伍发展的要求  

教师是落实课程改革理想的关键人物,是课程的实施者、设计者、实际解读者,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需要教师文化的革新,需要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目前四十九中从省内引进一大批骨干教师,他们亟需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提高主体教育思想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解决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更新的问题,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优秀的师德师风打造一支优秀的四十九中师资队伍。  

㈣四十九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四十九中生源情况不断好转,但由于高中生自身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还有待提升,那些喜欢标新立异,盲目接纳社会上的所谓“新潮”、“流行”的事物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因而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言语风格、穿着打扮带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在学校这块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题意义  

    课题理论意义:本项研究是文化的本质扩展;是学校组织文化的挖掘;是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文化解释与指导。  

课题实践意义:国家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是具有高度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人才,即具有高度主体性的人才。是否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文化特征;也是学校主体性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如果学校没有主体性文化,便难以造就主体性人才,因此开展对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于唤起学校组织成员的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促进主体发展、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对于学校的自主发展、建设优质学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内外对本课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  

对于学校文化模式的研究,国内外的各种教育机构、学校都十分重视,关于这方面的成果很多。  

㈠国外的部分研究成果  

利用学校文化的建构,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韩国和新加坡在这方面比较成功。在韩国,各级各类学校不仅环境优雅,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非常注重学校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各个学校以德育为全校的工作中心,按照德育标准制订校园管理规则和学生行为规则等。学校特别设立伦理主任,负责推行“忠孝礼仪”的教育工作。新加坡也有类似的做法。他们也十分强调学校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认为学校环境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加坡各学校都制订了与新加坡法律规范、社会公德相一致的且适合学生认知层次的日常行为准则,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道德和纪律训练,直至内化成为学生心理的一部分,完全自觉地遵守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习惯地、正确地表现出来。  

㈡我国的部分研究成果  

我国的很多地区也进行了许多关于学校文化模式建构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两大类:  

其一是探索如何构建学生文化。如:  

上海市崇明中学,开展了“健康多元学校文化活动”的实践研究,是指在校园中由学生组织或学生自主开展的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包括舆论风气、文化娱乐、社团活动、人际关系、校园环境建设等。通过开展研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发展了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社交能力和美誉等多方面的素质。  

广西蒙山中学,开展了“普通高中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的课题。针对学校本身为山区贫困学校、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现状,通过建设具有育人寓意的新设施、新项目,加强校风、学风、师风、班风的建设,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与高品味的人文环境,形成“育人”合力,调适学生不良的心理与行为,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其二是探索如何构建育人环境。如:  

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中,作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开展了“规划设计学校文化建设,大力营造学校文化氛围”的课题研究,构建“高品位,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校文化育人环境。  

上述学校在开展的课题的研究中,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但是在这些研究中,作为学校要素构成层面的教师和课程,二者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尊重,因此本课题关注学校要素构成层面——课程、教师、学生三者的文化建构。 

 四、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㈠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构建高中学校主体性课程文化模式,明确该模式的基本目标、具体内容及构建策略。  

通过研究,构建高中学校主体性教师文化模式,明确该模式的基本目标、具体内容及构建策略。  

通过研究,构建高中学校主体性学生文化模式,明确该模式的基本目标、具体内容及构建策略。  

㈡研究内容  

四十九中自“九五”以来,连续进行了学校“主体性”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德育模式的研究,涉及到一部分具体的学校文,办学的理念文化自九五以来也日益趋于成熟,成果丰富;本课题是对以上课题研究成果的深入和创新,主要研究构成学校文化的要素,因此将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生文化作为研究内容,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对高中学校主体性文化模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  

2.通过探索构建高中学校主体性教师文化、高中学校主体性课程文化和高中学校主体性学生文化模式,总结出以上模式的基本目标、具体内容、模式特色和构建策略,从而完成学校主体性文化模式的构建。  

㈢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主要是行动研究法。与此同时,辅以资料分析法、表格调查法、比较法、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等多种科研方法。  

2.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在学习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学校十五重点课题“主体性学校教育模式的研究”的有关成果,认真总结学校在过去办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组织强有力的研究队伍,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研究的出发点,探索主体性学校文化模式的构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