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期报告:中学卓越教师培养与微型课题研究

中学卓越教师培养与微型课题研究

 

刘中黎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平民化或草根化的教育科研样式,在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上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微型课题研究应该成为高师院校中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主要支点和重要抓手。

关键词:卓越教师;微型课题;教育科研                                             

 

“微型课题”是近年流行于我国众多中小学的一种教育科研样式,即指广大中小学教师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或问题进行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其成为一个课题,为此展开扎实的研究,并致力于寻找困难与问题的解决。将“微型课题”这种科研样式引入高师院校,使之成为中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的重要一环——中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是笔者和同仁在教育部“卓越计划”背景下所开展的一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笔者试论述如下:

 

一、做微型课题研究是高师院校实现中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

所谓中学卓越教师,是指能够创新而卓著地开展中学教学的优秀教师,在深层背景上应该具备研究型教师、学者与专家型教师、学科特质鲜明突出的魅力型教师这三种基本素养。微型课题研究的规划、组织和开展是中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主要源于如下四方面的考虑。

1. 教学精于科研,科研与教学互为推进。教师的天职是教学,但卓越的教学必须立足于科研。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没有科研做支撑,无论中小学课堂还是大学课堂的教学都会失去“灵魂”。同时,教学对科研有隐形的牵引,即科研应该围绕教学并以助成卓越的教学为宗旨。优秀的教师不仅善于整理、总结和讲授常规知识,而且善于创新知识和引领学生探究学科前沿。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和社会各界强烈呼吁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背景下,即便是中小学教师也应做到教学与科研两不误,及时将经过学理审核和自我消化的前沿学术成果充实到课堂中,以弥补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成果之间的“知识断层”。这就是说,教学与科研是一对互为推进的力量。

2. “学习通过科研”是卓越的学习者值得尝试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学生的天职是学习,高师院校的师范生也不例外。强调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并不否定学生搞科研的必要。事实上,“学习通过科研”是卓越的学习者值得尝试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学习通过科研”之外,还有“接受式学习”、“学中做,做中学”等方式。与后两种方式相比,“学习通过科研”更能贯彻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理念,也更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可以说,“学习通过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接受式学习”、“学中做,做中学”等传统学习方式的不足。

3. 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国际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放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全职回国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的施一公先生说: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最适合做研究的地方,从条件上讲,如果只从科研角度出发的话,我确实没有必要回清华,我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他认为,要成为一名卓越的科研者往往要怀拥自己的理想、具有一种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会放弃的韧性、心里装着一些自己之外的东西——以天下为己任,并能创新而卓著地开展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可见,科研对造就年轻大学生的优秀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4. 做微型课题研究是高师院校引领师范生切入教育科研的最有效途径。“微型课题”有两大特点:一是针对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微观问题,比一般的课题研究要微小、简单、自由和易于驾驭;二是具有一般课题研究的“型”,往往要经过一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用到一般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和严密性,能完整训练和有序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上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微型课题”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喜爱,被视为一种平民化或草根化的研究样式。值得注意的是,微型课题一旦系列化、主题化或集群化,往往也可以衍生为重大课题。这时,微型课题就不“微”了。而组织师范生做微型课题研究,既可以充实我国基础教育的科研力量,又可以借此激发师范生对各学科领域中内容事物之实质的研究心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形成基本的研究能力、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熟悉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据此,笔者认为:做微型课题研究是高师院校引领师范生切入教育科研的最有效途径。

总之,卓越的教学、卓越的学习,以及优秀的人格,都是一名中学卓越教师最为重要的品质。无论高师院校开展何种类型的卓越教师人才培养,都应该以微型课题研究作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支点和重要抓手。

 

二、微型课题研究在高师院校中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为充分发挥“微型课题”这种平民化或草根化的教育科研样式对高师院校中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支点与抓手功能,我们对国内多所中小学组织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成熟经验予以消化、借鉴和引进,对其中不成熟、不妥当之处进行规范、引领及提升,由此建立了一套高师院校微型课题研究的规范化操作模式。兹介绍如下:

1.确定一个服务对象。“成就孩子一生梦想”、“为卓越奠基”是我国许多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追求之一,而教育科研领域的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服从和服务于这项追求的有效实现。我们认为,教育孩子和培养孩子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给孩子一个“梦”、成就孩子一生梦想,为孩子未来的卓越(工作或学习)奠基,是这项使命的核心;其中的“卓越”一词,主要内涵是指创新而卓著地开展学习与工作。由此可见,如何科学高效地培养孩子作为未来卓越的劳动者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造潜能、发展其创造力,以及塑造他们的创造性人格,既应该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宗旨所在,也应该是高师院校组织师范生做微型课题研究的主要根源之一。

2.选择一所主要基地学校。充分的教育教学实践是高师院校师范生有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基础。调研表明:没有充分的教育教学实践,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微型课题研究。因此,选择办学声誉高、开展素质教育有特色、教师科研气氛浓厚的市(省)级重点中小学作为师范生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基地学校是必要的。我们认为,高师院校要把那些基础好、积淀厚、特长突出、教师职业兴趣坚定的优秀师范生培养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卓越教师人才,就必须引领他们做教育科研;师范生做教育科研应该从微型课题研究切入;而高师院校要引领师范生做好微型课题研究就必须以微型课题研究开展得有声有色的知名中小学为见习或实践基地。近两年,笔者和同仁选择重庆市巴川中学作为高师院校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师范生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主要基地学校。同时,我们为此还调整了该实验班师范生的实习安排——将以前为期2个月的教育实习大幅延长为2个学期,让这些师范生有充足的时间呆在主要基地学校“一边教、一边学、一边研究、一边熟悉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这些主要基地学校除了作为见习或实践基地之外,还可以为高师院校师范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活动提供两项支持:

一是此类学校往往拥有一批做微型课题研究做得很出色的教学名师,他们可以给高师院校师范生提供“传帮带”的指导。

二是此类学校往往构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校园育人文化、营造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这又是促使微型课题研究在高师院校师范生中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据调研分析,作为基地学校的重庆市巴川中学微型课题研究做得很有声色、极富成效,这与该校注重构建极具时代特色的校园育人文化、着力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是分不开的。这所学校在构建校园育人文化和营造教育科研氛围方面采取了很多举措,比如:

该校各年级的各个学科每周都安排一名教师上公开课,到下周星期一晚上则是固定的教研会。教研会有3项内容:研讨和评点公开课,报告前阶段微型课题研究的进展,布置下阶段微型课题研究的任务。

该校的每间教师办公室都挂有一幅精美的“教师每日十问”横匾:

教师每日十问

1.上课前还有哪些方面我没有准备好?

2.课堂上我组织教学的情况怎么样?

3.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了吗?

4.课堂上我尊重、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了吗?

5.课堂上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

6.课堂上我恪尽职守、投入激情了吗?

7.我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落实得怎么样?

8.今天我的“得”与“失”在哪里?

9.明天我还有哪些工作和任务?

10.今天我快乐吗?

“教师每日十问”营造了一种教育科研氛围,无形中引领许多教师自觉养成了将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现象都纳入教育反思与课题研究的良好习惯。

在重庆市巴川中学,每栋教学楼的外墙上都写有这样的巨幅标语,即:

蹲着看学生

笑着做教师

乐着待同事

这些标语主张教师应做好三件事——关爱学生、实现自我、处好同事,以及为做好这些事应保持三种态度——蹲着、笑着、乐着。笔者以为,这些标语置放在工作强度大、挑战性强、教育科研氛围浓厚的校园,是为该校教师在工作内容和态度上确立了一个框架和基调,微型课题研究是在这个框架和基调下进行的。

该校大门的电子屏幕处有一句醒目的警言:“成就孩子一生梦想。”这句警言体现了该校的办学理念,也是该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宗旨所在。

以上举措构建了重庆市巴川中学的校园育人文化、也营造了它的校园教研氛围。据观察,这种极具时代特色的校园育人文化和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于无形之中增强了该校许多教师及高师院校师范生投身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方向感。

3.贯彻一些基本准则。微型课题研究起源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流行于他们的日常教学行为之中。在他们看来,微型课题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关注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所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研究的周期短、见效快。微型课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为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这些都是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微型课题研究实践中所获得的宝贵经验,高师院校应该予以充分吸收、并将其作为师范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所应贯彻的基本准则。

4.树立一种境界追求。实效性与学理性的统一应成为高师院校组织师范生进行微型课题研究的境界追求。据笔者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大多是重视该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即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难与问题能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但他们对这些解决措施背后所隐含的学理性根源却追究不够。这必然使得他们的研究经常只停留在形而下的层面,不能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笔者认为,这种微型课题研究的态势是阻碍许多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成长为卓越型教师的主要瓶颈。有鉴于此,笔者和同仁在组织高师院校师范生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时,不仅重视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也极为重视其学理性的提炼。比如,我们邀请了三方师资力量(即国内重点大学和一流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市内重点中小学的教学名师、本校文学院与教育学院的相关教师)组成了高师院校师范生微型课题研究规划与指导小组:一方面,该小组的专家学者给师范生开设介绍前沿教育理念和一线教学经验的系列讲座,对师范生的微型课题研究进行引领;另一方面,该小组的专家学者对师范生的微型课题研究进行全程跟踪,对其中的选题、开题、结题等重点环节则组织专题报告会就程序的规范化、方法的科学性、理论的严密性等给予指点与把关。总之,既追求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也努力提升其学理性,这是高师院校组织师范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境界追求。

5.建立一套教育科研管理与评价的制度。据笔者调研,重庆市巴川中学的微型课题研究是该校教育科研的一大亮点,这与该校积极推动微型课题研究管理与评价的制度化建设是分不开的。总结而言,该校采取了如下一些做法:

微型课题管理理念:研究教师该研究的、能研究的、有教学回报的问题。

微型课题管理目标:阵地前移,重心下移,聚焦课堂,推广成果。

微型课题管理路径:选题设计——聚焦课堂;过程管理——分而治之;考核评价——过程分解。

微型课题研究策略:研究模块要分层,研究流程要分段,过程带动要分类,成果评价要量化,重点课题要集体捆绑式进行。

定期编辑出版校方内部刊物——《教育研究:微型课题成果专刊》,刊物着重对该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经验进行推介,对优秀的微型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推广、对微型课题研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重庆市巴川中学的以上做法在促进该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些做法经过整理、消化和吸收,也被借鉴到高师院校中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成为我们推动高师院校师范生积极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制度化保证。

6.设计一条合理的进入路径。顶层设计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是高师院校组织师范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路径选择;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高师院校,在组织教师或师范生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时,既要注重学校官方层面的顶层设计,又要尊重教师或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首创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微型课题的选题规划和成果推广上:一方面,学校官方应根据自身需要去有目的、有意识地规划一些事关全局的宏观性课题,并把该课题分解成一个个微型课题发标给教师或师范生去做;另一方面,学校官方应鼓励教师或师范生在实践中自主选择微型课题研究对象,但应具备一种将其中某些存在内在联系的自选微型课题予以捆绑(整合)式发展的主动意识;最后,经过以上方式所获得的微型课题研究成果将被汇编成集(书)、推广到全体师范生的培养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这样,一个个微型课题的研究成果、一项项来自基层和实践一线的教育智慧,将汇合成为洋洋大观的教育研究。

7.形成一套自由、灵活及多样化的结题样式。微型课题研究的成果样式要不拘一格,用于结题的成果除了是小论文外,还可以用报告(个案报告、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课题的结题报告)、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教育叙事、随笔、案例等样式予以表现。后者虽然比较自由,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成型,要有聚焦的问题,对核心词的界定与研究经过、操作经验的叙述,以及对体验和感悟的提炼都要做到规范而严谨。

据重庆师范大学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创新首届实验班师范生的就业反馈情况看,以上的这套高师院校微型课题研究的规范化操作模式对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目前,该班30名师范生在离毕业还有半年多的时间里就已被许多重点中学签约聘用。这种喜人情况直接带动了20131月重庆师范大学第二届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面试现场的火爆场面。

综上,深刻认识微型课题研究对高师院校中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意义,科学而规范地建立微型课题研究在该类人才培养实践中的操作模式,充分发挥微型课题研究对高师院校中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支点和抓手功能,那么微型课题研究将获得超越其自身的价值,对促进高师院校师范生进一步形成优秀的人格、生成卓越的教学和卓越的学习都将产生极为可贵的作用。

                                           

注释:                                                 

魏景、张衡:《做微型课题研究 行真实有效科研》,《教育时讯》2009313

刘中黎:《中学语文卓越教师的培养与课程设计》,《教育评论》2012年第6期。

[美]肯·贝恩(Ken Bain)著,明廷雄 彭汉良译:《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第9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顾淑霞:《施一公:回国是最好的选择》,《神州学人》2009年第2期。

刘中黎:《中学卓越教师培养与实践基地建设》,《教育评论》2013年第1期。

黄长法:《微型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新途径》,《网络科技时代2008年第16期。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师院校中学语文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编号1202004)阶段性成果。

 

The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in the Middle Schools and the micro-projects research

 

Abstract: The micro-projects research is a civilian or grassroots research style of education . It plays a unique and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he micro-projects research should be the main pivot and important grasper in the training outstanding teachers in the Middle Schools for norm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the outstanding teachers  micro-projects  education research

作者简介:                                               

刘中黎:(1970),男,湖南武冈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教师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哲学等。

电子邮址:lzhli1969@126.com.    联系电话:13220210156

通讯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大学城)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邮政编码:401331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