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研究报告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研

[摘要]: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创新的课题,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校长维系学校管理工作正常运转必须思考、完善、实施的重要工作。本课题集我区八所不同层面的高中、初中、小学校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所做的系统的研究,力图在一定区域内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制度,更好地在学校内部实施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

关键词: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体制主要是指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具体表现在机构上,制度指法令、法规、条例等。因此,改革管理体制,即改革管理机构和各种管理制度。中小学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包括领导体制的改革、管理机构的改革、管理制度的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分配制度的改革等方面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让人认识到要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必须认真研究学校管理体制,了解管理体制的沿革,比较各种管理体制的优劣,探讨一种合理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体制。

皇姑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居环境优美的老城区,皇姑教育事业的发展摆在重点之重位置,素有“文化区”的称谓。长期以来,以显著的教育业绩为社会各界赞誉。在沈阳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市教育局分区域实话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背景下,皇姑区作为“全国两基”先进区,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高标准地实现教育现代化。所以设立了一系列研究课题,旨在探索如何能在教育发展的内涵上寻求更大的突破。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课题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于“十五”规划期间申报立项为辽宁省教学科学规划课题。

长期以来,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经过了多次的变革,尤其是领导体制建国以来已实行过六种主要的领导体制。即: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责任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5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93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有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样,校长负责制成了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必须实行的领导体制。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既要通过管理人员和管理法规,还要通过管理机构。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必须在管理机构和各种管理制度方面进行适应形势发展的探索,研究和改革才能探索出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区情、校情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假说及依据:

1.假说:通过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研究,启动学校内部活力,建立高效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同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使学校的活力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学校分配制度、考评制度,从而提高效益,优化队伍;启动内部活力,促进科学化管理;激发积极性,促进教学改革;打破平均主义,提高教师待遇,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2.依据:①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精神,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为本课题重要依据。

②以1993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19947月国务院颁布步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为基本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深层次探索和研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校内部管理的模式和考评体系,顺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使学校内部管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时代化。

2.科研目标:

学校内部管理是指学校对人、财、物、事四大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过程。在四要素中又以人的管理为核心。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学校内部环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现代化人才,为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

3.工作目标:

通过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研究,不断探索学校管理的目标体系,制定各层次的管理目标,规范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法,使学校内部管理更具个性化、人性化、科学化。

四、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适应性原则;

5.整体性原则。

五、研究对象、手段及方法。

1.研究对象:

皇姑区八所不同层面的中小学校;

高中研究单位是:沈阳市第十一中学

初中研究单位是:沈阳市第十二中学、三十三中学

小学研究单位是:泰山小学、塔湾小学、向工一校、三台子四小、昆山三校

2.研究手段:

通过调查研究学校内部管理的基础现状和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改革学校原有不适应学校发展的管理体制,建立全新的,适合学校发展,适应教育素质需求的学术内部管理体制。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3.研究方法:

①历史文献法

 

②调查法

③自然实验法

④行动研究法

六、研究步骤及内容:

    1.研究步骤:

    ①准备阶段:

    20023月至200212

    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组织课题单位做好子课题研究内容。

    ②实施阶段:

    20031月至20051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定期召开阶段工作会议,搜集、积累资料,及时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开展课题观摩研讨活动,不断积累总结研究成果。

    ③总结阶段:

    20051月至200510

    对研究成果进行充分总结、撰写出研究报告,准备一系列鉴定验收所需文字、音像材料。申报鉴定验收。

    2.研究内容。

    ①学校领导体制的确定;

    ②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

    ③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

    ④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

    ⑤学校分配制度的改革。

    七、研究过程:

    1.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本课题研究属区域性研究课题,主持人为皇姑区教育局局长。教师学校科研部科研员为执行主持人。师校校级领导和参加研究单位的部分领导为课题研究中心组成员。总课题组研究人员确定后召开了课题研讨会,主要任务是布置各子课题单位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参加研究工作的成员,并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了计划和布置。

    由于课题研究涉及领导体制、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等方面,因此各校校长、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中层干部、学年组长、人事干事等人员加入课题研究中。

    主持人:崔洪泉

    执行主持人:崔红羽

    课题指导:王光、王元烈、时洪、王守业

研究人员:李大夫、袁万贵、杜强、贲红欣、岳淑菊、朱延红、赵洪杰、刘春凤、杨宝峰、于卫华、马利戎、黄鹂、袁晓梅、唐伟芹、王怀蓉、朱继红、孟兰、王天舒、孔嘉宾、张万庆。

    2.开展定期学习、培训、观摩活动。

    总课题组制定了针对本课题进行的学习、培训和观摩计划。规定每学期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每年到各研究单位进行一次观摩互  活动,针对具体问题和情况进一系列的培训活动。

    在每次召开的研究会上,各课题单位将本校的研究阶段成果做汇报,然后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经过几次研讨,各校基本形成了各自的学校管理特色,并制定出学校各方面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条例、细则等。十一中学实施的“有序列分层次目标量化管理”、三十三中学的“以人为本、立足课堂、追求实效”、塔小的“贯彻《决定》抓管理,建设一流学校”、台四小学的“人本管理、建特色学校”、泰山小学的“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向工一校的“注重全面管理,抓实教学质量”等研究成果均在会上交流。课题组对11中学和泰山小学的研究成果给与充分肯定,分别在两所学校进行了观摩互学活动,大家一致认识受益匪浅。在课题申报、实施、档案管理、总结验收各阶段,课题组分别进行了培训指导活动,并组织部分课题组成员到上海、青岛、大连学习管理经验,还多次参加了省、市组织的科研培训,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课题研究水平。

    3.制定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在研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课题过程中,主要在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制定了各种相应的规章制度。

    ①领导体制确立:

    体制合理、管理人员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高效率地进行工作;体制不当,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就会受到限制或压抑,管理效率就不高。因此,要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必须认真研究学校领导体制,了解领导体制沿革,比较各种领导体制的优劣,探讨一种合理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领导机制。1985529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199321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有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样,校长负责制成了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必须实行的领导体制。因此我们课题研究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在领导体制上均实行校长负责制。

    ②管理机构设置:

    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既要通过管理人员和管理法规,还要通过管理机构。如果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健全,例如机构臃肿,层次繁多,因人设事,必然影响管理功能。因此,要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必须认真研究设置管理机构。

    通过几年的改革,基本形成了学校内部三种类型组织机构。

    第一种:党支部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包括教育工会、教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少先队。

    第二种:校长领导下的行政组织和办事机构。包括: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校长办公室等。

    第三种:校长、教务主任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机构。包括教育科研室、教师培训部、各种教学研究组、年级班。还有一些对教育科研特别重视的学校,成立了独立的科研处,管理校内国家、省、市、区、校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各项工作。如十一中学、二十一中学、二十四中学等。学校干部分为三组管理层次。校级干部为决策层、中层干部为管理层,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为执行层。各层次依据学校的整体工作目标,定出三年发展规划和各学期乃至每个月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建可行的计划实施检查制度和科学的考评制度。校行政会议、校务会议每周、每月对计划规定的工作任务进行小结,确定下阶段工作目标,每学期作全面总结。

    ③管理制度完善;

    学校内部管理活动,不仅要通过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还要通过管理法规、法令、规程、规章制度来进行。教育法规由国家颁发,学校应根据上级颁发的规定、决定、条例、指导等制订各种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

    课题组经三年的研究工作,完善、制定出了系列合乎法律,因校制宜的各种规章制度。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有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定的,有针对教职工制定的,有针对学生制定的。主要的制度包括:

    《学校会议制》、《岗位责任制度》、《请假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备课制度》、《考试制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课堂教学常规要求》、《班主任工作制度》、《安全工作考核制度》、《交通安全教育制度》、《法制教育工作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制度》、《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成绩考核评定制度》、《财物管理制度》、《校产管理制度》、《图书阅览制度》、《寝室规则》等等30余项制度和细则。

  ④探索和实施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都是十分严肃的工作,涉及人员的安排去留,涉及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各校在此项研究工作中利争做到认真搞好核编定员、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制定合理的聘任办法。校长有权在教职工中择优聘任,教职工也有权拒聘。对未被聘任和受聘后因管理不好而被中途解聘又拒不接受学校安排的保留公职一年,令其自谋职业。对未聘人员,立足校内,因人而异发挥所长妥善安排,这样不挫伤教职工的切身利益。

    各校经民主讨论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制定各校《教职工内部管理条例》,对师德师风建设、职工劳动纪律等做出多项规定。还制定了《关于聘任中层干部的规定》、《关于教师聘任规定》、《关于人事调动的规定》,学校做到严把用人关,保持调入人员的质量。有些学校还制定了《“首席教师”制度》和《“十佳”班主任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教职工工作热情高涨,对学习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学校的科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学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各校做法不一。大体上有两种做法。一是实行奖金浮动制。这种制度是在不动教职工的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工龄津贴和教龄津贴的前提下,学校从自筹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经费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分配。具体分配办法一是按工作量分配,即根据教职工每月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发给相应的奖金,约占奖金总额的70%。教师奖金按实际授课时数计算(兼任职务折合成课时),行政人员按其承担的工作量多少和责任的大小,分为部级干部、中层干部和职工三个层次,根据校内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二是按工作的优劣分配。即每学期末对出勤情况、劳动态度、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效果较好的教职工,按不同等级给予一次性奖励,约占奖金总额的30%

    第二种做法是实行结构工资制。分为教师和行政人员两个系列。教师工资系列构成包括基本工资(亦称档案工资)、工龄、津贴、教龄津贴、课时工资、兼职工资和效益工资等六个部分;行政人员工资系列的构成包括基本工资、工龄工资、教龄工资、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等五个部分。行政人员的岗位工资,按其承担的工作量多少和责任的大小,可分为校级干部、中层干部、职员和工人四个层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岗位工资的标准。分配制度的改革各校还在根据国家工资制度改革的部署和校内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八、研究成果:

    (一)实践成果:

1.学校内部管理水平整体提高

通过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各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对校内各项工作管理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为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各校在学校内部管理上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迈进、由“钢性管理”向“人本管理”过渡、由“随意性”管理向“科学性”管理转型。由于各校建立了民主管理机制,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党支部(党总支)发挥其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教代会起到民主管理作用。学校重大问题和各学期工作计划均交教代会讨论,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要求。校务公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使广大教师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全员聘任制的实行对教职工产生激励作用。奖励工资制的实施,是对教职工根据不同的岗位和劳动强度实行了结构工资制。对遵守劳动纪律,在教学和其它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工给与奖励,实行低职高聘,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各课题单位自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之校长全面负责制、管理机构民主制、管理制度科学制、人事全员聘任制和劳动分配奖励工资制这“五制”后,管理工作有序、领导干部责任更加明确,教学管理系统化,学生班级管理规范,档案管理有方,总务后勤向科学化管理目标努力,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校纪严明,学校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2.学校内部组织机构发生变革

1    从机械模式转向有机模式

学校组织机构必须服从于学校的发展战略,如果学校的发展战略发了重大变化,组织机构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以支持学校发展战略的变化。以前学校管理注重规范,采取制定详细规章制度、自上而下严密控制的机械模式。实施课题研究后,学校的发展战略转向如何创新、如何创建特色上,学校管理组织机构转向有机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使组织正规化程度降低,信息自由流通,下属参与决策程度较高,实行分权化管理。

2    从直线模式转向网络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学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既要“德育为首”,又要成为“教学中心”;既要“科研兴校”,又要“提高教育质量”;既要“等级评估”,又要“创建特色”等等。学校职能的增多,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机构来完成。有些学校感到原有机构划分太粗,机构设置又要注意综合性,于是将机构进一步分化和合并。学校构建纵横交错的网络型机构,形成了网络式管理。   

3    从封闭模式转向开放模式

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对学校机构设立和调整有巨大的,甚至上举足轻重的影响。环境因素的最大特点是其不确定性、动态性,如人口常常在流动,政府不断修改教育政策,同一地区的学校之间激烈的质量竞争,家长对学校提出的各种新要求等等,使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为了避免管理上的混乱,减少环境因素对学校工作的冲击,有必要对学校机构做出响应调整,变封闭机构为开放机构,增强学校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取得社会的支持,满足社会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愿望,有些学校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实施开放式管理。

  (二)理论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果最显著的是在学校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共制定出多项管理规章制度和细则。在皇姑区制定全区教育教学规程过程中,曾以此课题部分研究成果为蓝本,作为规程的部分内容。我们课题组将制定出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分为十类四十二项。

1、教学工作计划的管理

 (1)每学期初学校必须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等在内的教学工作计划、各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和备课组教学进度计划。

2) 教学工作计划是学校重要工作计划之一,在校长直接领导和参与下,由学校教务(导)处具体制定,分管校长负责审定。教学工作计划包括:㈠情况分析,即对上学期教学情况的简明分析,本学期所面临的新情况以及要注意解决的新问题等;㈡全学期教学工作目标和要求;㈢教学工作主要内容、重点课改项目和特色建设;㈣具体课改措施。

3) 学科教研组工作计划应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和教研组实际情况制定。其内容包括:㈠对上学期教学工作的简要分析;㈡本学期课改的基本设想、教学研究活动的主要课题及要求;㈢教研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㈣集体备课和备课笔记检查的具体时间安排;㈤与本组有关的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㈥本组教学工作特色建设的打算;㈦本学科各年级教学进度。

4) 各备课组教学进度计划包括: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执行情况、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㈡本学期教学要求和改进教学的措施;㈢教学(讲课、实验、实习作业、实践活动、复习、考试等)进度安排;㈣校本课程教材的安排。

2、学科课程教学的管理:

1) 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反对重知识传授,轻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错误做法。树立高时效的质量观,即要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努力提高质量,坚持教学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合理利用教师与学生的精力和时间,以求得稳定、扎实的教学效果,反对违反教学规律,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错误做法。

2) 切实加强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教师必须做到教学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与批改作业,认真进行课后辅导,认真组织考试。

3) 学校领导必须按有关规定兼课,参加集体备课,要定点到备课组,并熟悉全校教学情况。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学校的每个领导必须抓好一个教研组,认真参加教科研活动,每人每学期参加教科研活动不得少于5次。

4) 每位教师应确立“科研兴教”的思想,增强教科研意识,积极开展、准时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切实完成各项教研任务。具体要求是:学校必须强化质量意识,确定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科研课题,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途径,总结新经验。教研组必须有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各校都要有12个覆盖各学科的集体研究的区级以上课题,每个教师要有个人研究专题,两者有机结合。

5) 重视组织教师业务学习,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加强“新三项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英语、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注意引导教师广泛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报杂志,了解国内外的教育教学信息,经常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学校要有相对稳定的业务学习制度,教师都要有个人业务进修计划和具体措施。要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认真抓好,做到有计划、有分工,通过以老带新,互结对子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必须认真落实培养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的措施,积极鼓励教师向教育教学专家方向努力,并尽力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

6) 要十分重视改进教学手段,充实必要的教学设备,特别要重视电教设施和教学仪器的添置和使用,如新“三机一幕”(液晶投影机、计算机、视频展台、玻珠幕)及其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要充分利用海陵文教网的教育资源,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必须十分注重学校图书馆(室)和实验室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学校图书、仪器、设备等的购置费必须统筹计划、切块到位,已有的图书、实验设备要充分利用。认真上足上好实验课,努力发挥图书室、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7) 搞好教学质量检测和分析㈠教学质量检测要制度化、科学化。教学质量检测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检查教学的最后效果,而且要检查教学各阶段、各环节的质量。㈡检查教学质量的方法要多样化,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方式。

3、活动课程教学的管理;

1) 活动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加强对活动课程的领导和管理,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个性、爱好、特长与创造才能的多种机会。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抓学科课程的同时,必须抓好活动课程,做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重。必须做到学期有计划,内容有安排,辅导有老师,时间有保证,活动有措施,经费有落实。每学期对教学情况要进行检查、总结,以求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2) 根据学校活动课程计划,共青团和少先队、教研组、年级组、班主任要分别制定具体计划,制定好“活动课程表”,安排好每次活动内容,划分好活动地点,保证活动的质量。

3) 要建立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教导(务)处要有专人做好组织工作,经常检查督促,加强领导,要由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特长的教师担任。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领导、组织、指导的责任。

4) 活动课程中的教学活动要力求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体现“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其教学活动可分为两种:㈠群体活动。包括:⑴集会。如庆典、报告会、辩论会、讨论会、朗诵会、音乐会、晚会等。⑵竞赛。如学科竞赛、文艺体育竞赛、专业知识竞赛等。⑶讲座、书报阅览。如:教学讲座、科普讲座、艺术讲座、卫生知识讲座、环保知识讲座、安全知识讲座等。⑷参观访问。⑸夏令营、冬令营、远足、旅游。⑹办班报、墙报、科技园地和各种小报。⑺观看影视。⑻兴趣小组。包括学科小组、科技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劳技小组等。⑼举办军校、警校,进行短期军训。⑽社会实践或公益劳动等。㈡个体活动。包括书报阅读、实验操作、演唱弹奏、观看影视、绘画以及“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

5) 学校领导应统筹安排,积极为活动课程的开设提供必要的条件,积极创设各种活动基地,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安全。

4、环境课程的管理;

1) 环境课程在学校育人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环境课程的内容,也是不可替代的特殊的教学语言和施教手段,必须整体规划,精心设计,使其具有审美性、教育性、针对性和特色性,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2) 必须注重校园硬件建设的科学设计。要让校园内的一墙一舍、一草一木、一花一圃、一砖一瓦、一山一水、一桌一椅等物质环境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都能起到良好的熏陶、感染作用。

3) 学校必须根据环境课程的潜在性、渐进性、时效性、传统性等特点和学校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提出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互相配套的内容和操作方案。

4) 学校环境课程建设的总体设计必须坚持领导、专业人员、师生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校长负有全面构思、统筹规划、督促实施的责任。学校各部门和全体师生员工对校内一切健康的教育及设备、设施等均有管理、维护的责任。学校环境课程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应随学校负责人的更换而随意改变。学校一切硬件建设工程不得与环境课程总体规划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相冲突。

5、教学档案的管理

1) 教学档案是教学的历史记录,是研究、评估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要重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教学档案包括三个方面:⑴学生档案;⑵教师教学业务档案;⑶学校教学档案。

2) 学生档案主要是学籍档案,包括:学籍卡、健康登记卡、体质健康测试卡、社会实践表、成绩册、毕业生信息登记表、奖惩情况、休学时间及原因、复学时间、转学时间及原因、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等,学生档案由学校教导(务)处负责建立和保存。

3) 教师教学业务档案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每学期教师所任课程、班级和节数,教学工作总结,专题经验总结,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公开课教案,评教评学记录,考勤情况统计,进修计划以及教学实绩,教科研成果,奖惩情况等。教师要主动提供有关资料,并可以查阅个人教学业务档案。

4) 学校教学档案包括: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标准及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学校教学管理的各项规定,各类课程的教学计划、总结、经验、论文、报表、考试题、教学质量分析、考试、检测等各种教学工作的数据统计,上报对学校教学工作督导评估的材料,学生竞赛情况和获奖名单等。

6、备课常规;

1) 教师个人备课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熟悉教材的全部内容,了解整套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弄清教材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在认真钻研教材和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还要研究参考有关资料,以便更好地掌握教材和充实教学内容。有实验操作的学科要备好实验器材。

2)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方法,力求做到教学过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富有启发性,要能启迪学生去探究和思考问题。

3) 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应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中学每周至少要有2课时,小学每周至少要有1课时,超前二周由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共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教法。集体备课时间须在教师任课表中统一安排。集体备课时应确定中心发言人,参加备课的其他老师应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真正做到集思广益。备课组长负责详细记录备课情况。集体备课要围绕下列问题进行研究:⑴教学目的和要求。⑵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包括重点、难点、关键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⑶教法设计,学法指导。⑷板书设计的格式要求。⑸作业的选择、份量和内容。⑹复习、考查、考试、命题等。⑺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集体备课原则上要求做到五个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的要求统一、教材难点重点统一、能力训练、作业要求统一、复习考试统一。

4) 精心设计教案。教师要在独立钻研教材、集体讨论研究的基础上,超前一周写好分课时教案。分课时教案要有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提问的内容、板书的设计、使用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的程序以及作业布置等。要杜绝教师无教案或抄袭别人现成教案上课的现象,但教案不必强求一律,可因人而异,详略不同,坚决反对不作任何改动地沿用旧教案上课或一人备课多人享用。教师上课不应拘泥于教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灵活地调整修改教案。

7、上课常规;

1) 严肃上课纪律。教师要准时上课、下课,中途不得擅自离开课堂,上课时必须关闭通讯工具,不得在教室内外接、打手机。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行为规范,衣着整洁,仪态端庄,教态自然。

2) 严格按课表上课,按计划和进度教学,如有变动应在教后记栏中注明,并适当调整下一课时的教案。每节课要有足够的容量和适量作业,严禁私自变动课程表,不得私自调课。

3) 严禁教师旷课,不因个别学生违纪就不讲课让学生自习,不得以学生纪律不好等不正当理由而私自停课。

4) 严禁将违纪学生赶出教室,或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任何教师应关心学生,体贴学生。

5) 保证每堂课的教学质量。做到:⑴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紧扣教学目的,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⑵合理组织教材,渗透科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注意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交待关键性问题,使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掌握教材的知识性、科学性和思想性。 ⑶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注意不同教法的优化组合。善于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精讲精练,反对满堂灌。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运用电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⑷教学内容充实,密度适当,结构紧凑。安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步骤,不浪费每一分钟的教学时间。 ⑸重视实验教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要按时完成、保质保量。 ⑹注重课内练习,适量适度,精当有效,符合教学规律,加强技能训练,培养动手能力,特别注意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8、布置和批改作业常规;

1) 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做好习题练习的研究和设计,所选的作业要有启发性、典型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辅导用书上的习题要精选,严禁要求学生滥购学习辅导用书的做法。

2) 作业份量要适当,防止一味“多练”,反对不必要的重复。课内外作业要有机结合,注意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要明确作业规范和要求,督促学生养成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按质按量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3) 作业批改要及时,统一批改符号,注明批改日期,做到认真、细致。适当进行批改记录,注意分析学生作业错误性质及其原因。反馈信息要快,防止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对批改和检查的结果除了通过评语和个别谈话对学生加以具体指导外,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要进行集体讲评,特别优秀的有创见的作业应予以表扬和鼓励。鼓励学生建立《错题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9、课后辅导规定。

1) 教师要热心做好学生学习的课后个别辅导工作。课后辅导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对基础差的和智力发展特别好的学生要同等重视,辅导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析难释疑,启发思维,指导自学,补差促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 严格禁止以营利为目的的家庭辅导,加强教辅用书的管理,严格执行“一科一练”。

10、考试、检测、评定学生学习成绩

1) 考试、检测、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具有评价、激励、导向等功能,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2) 考试、检测,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规定进行。严格区别水平(达标)性检测、选拔性检测和竞赛性检测的界限。水平性考试要突出重点,注意知识覆盖面,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出“繁、难、偏、旧”的习题。要根据课改要求,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3) 评定学生学习成绩要采用日常观察、课堂提问、检查作业、测验、测试和实验操作等方式,并认真记载。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严肃考风考纪。

4) 要重视考试、检测后的评讲和质量分析。期中、期末考试(小学期末考试)结束,要围绕重点知识学生掌握的情况;普遍存在的知识缺漏及其原因;明确补救对策和教法。及时评讲试卷,进行质量分析。

  九、讨论与建议: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众所同知,办好一所学校,要靠国家重视,社会重视,增加教育投资。另外学校内部存在的种种弊端如不革除,教育投入再多,也不可能提高教育质量。目前,国家十分重视教育,社会各界非常关注教育,把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教育投资逐年增加,说明办好教育的外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学校情况不同,内部管理体制比较复杂,特别是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存在着问题,教育投资没有完全通过学校管理转化为效益。因此,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还需不断深入、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使学校的内部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

    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还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借鉴一些国外学校的管理体制。我们通常说的几个发达国家如英、美、法、日、德和俄罗斯,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有几个共同特征:一是无一例外地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有相当大的办学自主权,统一指挥学校的各项工作;二是由少数人组成决策机构,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集体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包括任命校长,分配学校财务,讨论学校的重大问题等。三是决策与执行分开,从体制上把决策与执行的职能区分开来。决策机构确定学校的大政方针,谁当校长都要执行决策。同时让校长充分行使指挥权,校长工作的创造性越大,越有利于实现学校的目标。四是执政党对学校的领导是通过教育的方针政策来实现的。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民办”、“私立”学校的一些做法,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学基金由校董事会筹集,校长由校董事会任命,校长拥有教育教学指挥权、干部教师聘任权、财政经济管理权和重大改革决策权等等。总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进行改革,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服务。

十、参考文献:

    1.《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美Fred C.Lunenburg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学校管理学》兼宗六著权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学校管理新视野》程振响、刘五驹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把握优势》皇姑区教学工作巡礼系列丛书

    5.《中小学管理》期刊

 

6.《中国学校校长工作实用全书》田晓娜主持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7.《教育管理学》陈孝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吴志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执笔:崔红羽)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