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
目   录
1.      课题申报书
2.      课题立项通知书
3.      开题报告
中期报告
4.      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
5.      课题研究报告
工作报告
6.      全部成果
发表的论文
学校荣誉
教师荣誉
学生荣誉(部分)
实验报告
调查报告
7.      课题研究成果推广与应用情况报告
8.      其他必要的附件



项目类别:             编号:




威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主持人:       赵   伟

所在单位:  荣成市石岛小学

申报日期:    2012年11月1日


威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填 报 须 知
1、按照《威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及其成果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课题第一负责人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应行政职务)。课题第一负责人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行政职务),而且课题组中又无高级科研人员参加实际研究工作的,须由两名同行高级科研人员推荐。
2、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项目研究中担负实质性的任务。
3、“十一五”课题完成情况,分以下几种:A主持过威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并已结题;B主持威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但未结题;C参与威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D未参与威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申报人只须在“十一五课题完成情况”栏上填上序号“A、B、C、D”即可。
4、课题论证应充分。
5、研究计划和阶段成果应明确。
6、申报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
7、《申报、评审书》按一式三份报送威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第一负责人姓名 赵伟 性
别 男 民
族 汉 出生
年月 1981.6
行政职务 教导副主任 专业技术
职务 小一 研究
专长 教育管理
最后学历 本科 联系
电话 18660325013 “十一五”课题完成情况 C
第二负责人姓名 傅秀艳 出生年月 1974.02 职务
职称 小高
最后学历 本科 联系
电话 18669344917 电子信箱 zw5667@163.com
课题组主要成员
负责人
︶ 姓名 专业技
术职务 工作单位 研究
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王爱芬

孙雪荣

原丽飞

刘晓丹

孙军伟

王评评

战丽君

邢厚军




小高

小高

小一

小高

小一

小一

小一

小一

荣成市石岛小学

荣成市石岛小学

荣成市石岛小学

荣成市石岛小学

荣成市石岛小学

荣成市石岛小学

荣成市石岛小学

荣成市石岛小学

思想品德

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

心理教育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艺术教育

信息技术 具体实施课题组织研究工作
具体实施课题研究

负责组织课题实验、搜集材料、资源开发、调查研究、数据统计(下同)

课题第一负责人近五年来教育科研情况
主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级别、完成及获奖情况 参与研究的威海市“十一五”重点课题《学生心理障碍诊断及对策》获优秀成果三等奖
近五年来取得的主要教科研成绩 论文、论著、优质课等成果名称 成果获得的时间与成果级别 成果发表、出版或授予单位 合作人
学生心理障碍诊断及对策 2007年威海市级 威海市教研培训中心
威海市教育学会




推荐人意见
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课题负责人,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且主持过市区级以上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研究课题的专家填写推荐意见。推荐意见要从课题负责人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陈述。
推荐人姓名 宋文健 专业技术职务 中高 研究专长 教育管理
工作单位 荣成市石岛小学 推荐人主持过的课题名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赵伟同志主持的《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职称和较高的学历层次规格,他们都是长期担任学校德育建设以及班主任工作的一线同志,课题组多名成员曾担任过省、市、县级课题研究,同时有多篇文章获奖或发表,对学校学生品德教育研究有丰富的经验基础。特此推荐。


推荐人签名:
推荐人姓名 邹旭光 专业技术职务 中高 研究专长 语文
工作单位 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 推荐人主持过的课题名称 《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

赵伟同志长期负责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本课题具有时代气息,符合当今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意推荐。








推荐人签名:








二、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自然界因道而有次序的运行,社会则依人类的进化而有次第的发展。我们国家从封建社会到近代、到现代的社会发展中处于不断的转型时期,每个转型期定会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层次上产生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人际关系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宇宙依道而运行不止,苍生因德而生生不息。品德教育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变化中至关重要,这是国家的命脉,更是民族的灵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但是,当前学校品德教育严重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这是品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人类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也不能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思品教学也就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孩子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习。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希望通过研究,让教师明确对学生道德引导的方向,通过针对性的持续性的系统性的学习,促使教师在德育教学方面有所改变,在改变中提升教育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立足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让教师明确对学生道德引导的方向,通过针对性的持续性的系统性的学习,促使教师在德育教学方面有所提升。课题主要解决如何让品德教育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通过探索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过程及品德教育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让学生融入生活融入和谐社会。

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由叶澜教授等倡导并多年致力研究的“新基础教育”大型课题就是以“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标。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本课题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
我国不少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当前小学课程改革把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改为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强调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各地都在积极地探索。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关于学生品德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已有很多成熟和优秀的作法可以借鉴,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作支撑。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就有了新的研究空间和存在的意义。我们确定以《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课题,以学校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我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主要目的,通过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发展道德认知、开展“十心”活动、培养学生“明德”精神等一系列活动,从而为学生的行为树立一个感性标准,并从外部规范行为,使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从而制约着学生个体的道德社会化。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重点侧重实践成效的阐述)
1、就理论价值而言,
本课题有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研究力求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理论,使品德教育更关注人的生成过程,从而最终在教学领域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为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论发展提供新鲜的资源。
2、就实践意义而言,
首先,本课题通过解决原有品德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性,建立一种开放性的、生活化的德育模式,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明德”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自我反省、自我规范,实现学生品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本课题还致力解决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师以本为本,把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的观念和行为,努力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品德教育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中的创新者。
再次,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回归生活教学课例和典型经验,探索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途径、方法,从而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模式。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在“十一五”期间,曾参与威海市“十一五”重点课题《学生心理障碍诊断及对策》的研究,并获得优秀成果三等奖,具有较强的教研能力。参加这次活动的课题组成员她们平均年龄33岁左右,均为一线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颇有见地,有的特别善于反思、总结,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具有较强的业务技术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各有所长、有利于组成合理的研究团体。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定能互相取长补短,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2、学校具有先进的校园网络设施和电化教室,为科研提供了设备保障条件。学校始终积极参加承担各级科研单位的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成绩。学校在用于教育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大,奖励力度也非常大,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目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每人都配备有一台电脑,一定能够有力的保障研究所需。
3、我们将请市教研室领导、专家给予课题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三、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品德教育生活化”是指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品德理论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从生活中感受道德规范的教育,再将道德规范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也就是说教育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研究依据: 1、品德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学生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而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回归生活”也就是回到这个本源中去。
2、品德教育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3、小学生蕴含着宇宙般巨大的潜能,可塑性非常强,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理论假设:通过有效地学生品德生活化教育,使其品德教育效果可以高于目前一般教育教学工作所能达到的水平,并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最优化发展,有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及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利于学生融入生活与和谐社会
研究目标:与本校“明德”精神培养、“十心”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索“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途径以及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解决当前学生个体道德社会化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培育“四有新人”,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改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成长。
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探索“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途径(方法);
2、探索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与“明德”精神教育的结合;
4、探索品德教育生活化与“十心”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研究
5、探索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一)研究准备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讨论制订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成立课题组和子课题组;查阅有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动态。
3、填写好课题申报书,课题组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有明确认识。
(二)研究实施阶段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12月)
根据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完成材料积累,完成子课题的中期研究报告。展示子课题研究的成果及阶段性的研究论文,
(三)打造“精品”阶段(2014年1月-2014年9月)。
对各个子课题进行诊断性调研,筛选有价值、效果明显的子课题,确定为精品项目,进行重点打造。
(四)总结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4月)
落实课题研究总结,提炼经验,汇总成果,准备课题鉴定材料;完成论著出版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通过问卷调查及观察记录等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发现问题,明确研究起点,申报课题,准备立项。
(2)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察、案例研讨、互动交流等一系列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思考、整合、梳理,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3)通过个案分析,跟踪记录、研究学生品德教育生活化的轨迹。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充分重视实践经验的价值,不断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新鲜经验和典型经验,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促进实践与理论的发展。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组织保证:聘请专家为课题研究的顾问,请他们对课题研究进行把关,并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予具体指导。
(二)时间保证:为使本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课题组每个星期活动一次,每天课题组成员写教师随笔,阶段检查。
(三)人员保证:本课题组都是我校骨干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经验,而且肯吃苦,有奉献和牺牲精神。
(四)经费保证:课题启动后,在经费上给予全力保障。保证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外出学习、课堂教学研究、调查实验、资料收集、数据处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支出的如期支付。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课题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整理好相关研究材料并把一些优秀的活动设计的内容汇编成册。


四、评审意见
1、课题承担人所在单位意见

课题组以“务真求实”的工作作风制定了详尽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研究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本课题已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将以“科研兴校”的高度给予重视和支持。积极为本次实验提供理论指导、技术支持、活动经费和研究设备等。该课题可以按期完成目标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2、各市区教育科研部门评审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3、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4、威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课题立项通知书





《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自然界因道而有次序的运行,社会则依人类的进化而有次第的发展。我们国家从封建社会到近代、到现代的社会发展中处于不断的转型时期,每个转型期定会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层次上产生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人际关系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宇宙依道而运行不止,苍生因德而生生不息。品德教育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变化中至关重要,这是国家的命脉,更是民族的灵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但是,当前学校品德教育严重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这是品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人类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也不能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思品教学也就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孩子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习。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希望通过研究,让教师明确对学生道德引导的方向,通过针对性的持续性的系统性的学习,促使教师在德育教学方面有所改变,在改变中提升教育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立足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让教师明确对学生道德引导的方向,通过针对性的持续性的系统性的学习,促使教师在德育教学方面有所提升。课题主要解决如何让品德教育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通过探索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过程及品德教育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让学生融入生活融入和谐社会。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由叶澜教授等倡导并多年致力研究的“新基础教育”大型课题就是以“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标。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本课题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
我国不少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当前小学课程改革把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改为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强调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各地都在积极地探索。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关于学生品德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已有很多成熟和优秀的作法可以借鉴,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作支撑。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就有了新的研究空间和存在的意义。我们确定以《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课题,以学校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我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主要目的,通过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发展道德认知、开展“十心”活动、培养学生“明德”精神等一系列活动,从而为学生的行为树立一个感性标准,并从外部规范行为,使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从而制约着学生个体的道德社会化。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重点侧重实践成效的阐述)
1.就理论价值而言,
本课题有着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研究力求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理论,使品德教育更关注人的生成过程,从而最终在教学领域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为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论发展提供新鲜的资源。
2.就实践意义而言,
首先,本课题通过解决原有品德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性,建立一种开放性的、生活化的德育模式,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明德”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自我反省、自我规范,实现学生品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本课题还致力解决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师以本为本,把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的观念和行为,努力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品德教育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中的创新者。
再次,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回归生活教学课例和典型经验,探索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途径、方法,从而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基本模式。
四、课题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理论假设:通过有效地学生品德生活化教育,使其品德教育效果可以高于目前一般教育教学工作所能达到的水平,并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最优化发展,有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及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利于学生融入生活与和谐社会
研究目标:与本校“明德”精神培养、“十心”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探索“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途径以及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解决当前学生个体道德社会化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培育“四有新人”,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改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成长。
五、课题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途径(方法);
2.探索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与“明德”精神教育的结合;
4.探索品德教育生活化与“十心”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研究
5.探索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六、课题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通过问卷调查及观察记录等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发现问题,明确研究起点,申报课题,准备立项。
2.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察、案例研讨、互动交流等一系列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思考、整合、梳理,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3.通过个案分析,跟踪记录、研究学生品德教育生活化的轨迹。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充分重视实践经验的价值,不断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新鲜经验和典型经验,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促进实践与理论的发展。
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研究准备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讨论制订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成立课题组和子课题组;查阅有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动态。
3.填写好课题申报书,课题组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有明确认识。
(二)研究实施阶段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4年9月)
1.根据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完成材料积累,完成子课题的中期研究报告。展示子课题研究的成果及阶段性的研究论文,
2.对各个子课题进行诊断性调研,筛选有价值、效果明显的子课题,确定为精品项目,进行重点打造。
(三)总结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4月)
落实课题研究总结,提炼经验,汇总成果,准备课题鉴定材料;完成论著出版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八、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形成一系列的教案集、教师随笔、教学案例、数据整理、研究课、汇报课等相关研究资料。
2.收集整理经验、研究论文等相关资料,编辑成册。
九、成员及分工
孙雪荣,小学高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项目,主持课题各项工作的实施,负责撰写课题开题报告,进行相关调研,培训课题组人员,收集理论学习材料、网站,构建本课题研究框架和策略及各项培训工作。傅秀艳,小学高级教师,负责撰写课题阶段总结,结题报告,负责收集整理实验材料。其他课题组成员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工作,收集课题组活动情况过程性材料,进行阶段反思总结。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组织保证:聘请专家为课题研究的顾问,请他们对课题研究进行把关,并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予具体指导。
(二)时间保证:为使本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课题组每个星期活动一次,每天课题组成员写教师随笔,阶段检查。
(三)人员保证:本课题组都是我校骨干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经验,而且肯吃苦,有奉献和牺牲精神。
(四)经费保证:课题启动后,在经费上给予全力保障。保证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外出学习、课堂教学研究、调查实验、资料收集、数据处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支出的如期支付。
石岛小学课题组


《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中期报告
【内容摘要】
品德教育生活化是指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品德理论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从生活中感受道德规范的教育,再将道德规范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也就是说教育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一、问题解读
(一)问题的提出
自然界因道而有次序的运行,社会则依人类的进化而有次第的发展。我们国家从封建社会到近代、到现代的社会发展中处于不断的转型时期,每个转型期定会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层次上产生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人际关系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宇宙依道而运行不止,苍生因德而生生不息。品德教育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变化中至关重要,这是国家的命脉,更是民族的灵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但是,当前学校品德教育严重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这是品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人类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也不能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思品教学也就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孩子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习。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希望通过研究,让教师明确对学生道德引导的方向,通过针对性的持续性的系统性的学习,促使教师在德育教学方面有所改变,在改变中提升教育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二)概念的界定
【品德教育生活化】:是指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品德理论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从生活中感受道德规范的教育,再将道德规范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也就是说教育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良好品德】: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表现为:正直无私、忠诚守信、仁爱互助、勇敢进取、敬业好学、勤劳节俭、谦虚谨慎、遵纪守法、文明礼貌。
【良好品德的养成】: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们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品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同学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1.生活教育中创新活动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实践和常规行为训练作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内容。目标是在于培养学生优良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增强道德意志,培养品德践行能力,同时通过实际锻炼加深思想道德准则的理解,丰富道德情感。
2.校园文化建设中整合教育因素,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以校园人文环境的陶冶、才艺熏陶作为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内容。目标是在建设特色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境的创设中陶冶、丰富学生情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
3.自我教育中拓展活动内容,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组织诸如读书净化、成长日记、榜样激励、心育沟通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作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内容。目标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从而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
4、通过同步开展学生道德评价体系的研究,形成六年考评细则,从品行、学业、才能方面提出要求,量化到学、律、勤、才等各个方面,引导学生自律、自强,对学生道德发展起到科学指导的作用,条例试行通过五彩营地的专项学生考评,达到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目标。
5.积极探索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父母要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才。现在的父母对家庭教育子女方法的需求不在满足千篇一律的教育形式和内容,而是寻求最大限度的开发自身潜力受教育的途径和“量身订制”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二、成果的意义与价值
(一)建构了本校的德育特色
1、《明德行形成性评价手册》让评价有了标准。
2、“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实行多元评价,彰显人文。
3、德育实践活动系统有序。
(二)打造了本校的德育品牌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基地、威海市优秀少先大队等荣誉称号,学生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荣获一、二等奖。
(三)课题组的老师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
通过实验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的科研水平、道德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其中课题组第一负责人赵伟主任获得过“荣成市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傅秀艳老师获得了山东省网上环境教育“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孙军伟老师先后被评为荣成市教学能手、荣成市师德标兵;孙雪荣老师被评为威海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原丽飞、邢厚军、宁玉英、战丽君老师的优质课、课程资源多次在威海市、荣成市获奖,王爱芬、王文娟等多人撰写的论文在市、县获奖。
(四)培养了学生的文明守纪好习惯
学生的纪律、文明礼仪、卫生方面的良好习惯正在逐步养成,遵守行为规范已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据调查分析,实验后,升国旗能肃立敬礼的达98%;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的占85%;不乱扔垃圾、遇到垃圾主动拾起的占78%;作业能按时完成的占90%;诚实守信的占82%等。
三、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做法
(一)教师队伍建设
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实验研究的目的。
1、丰富研训形式,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广泛征询倾听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或要求,倾听学生的需求,对教师展开培训,使研究成果为老师服务,为学生服务。
一是做好通识培训,组织教师对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开展进行系统学习,加深对课程目标、内容及方法的了解。梳理各学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有效提升老师对课题的理解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指导能力。
二是请专家讲座。多次邀请市教育局领导专家来我校进行业务指导。
三是创造条件走出去。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优质课、研讨会的学习及观摩、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学理念、开眼界、找差距、拓思路。通过写学习体会、做学习交流等方法,将所学所得与其他教师一起分享,寻找学习所得与教学实践的契合点,及时将所学所得转化为教学能力。
2、培养学科骨干。课题开题之初,我们就决心锻造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参研老师的专业及特长,品德老师注重在品德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班主任老师关注经历教育活动和大型集体活动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等。这种定向培养,有利于他们在教学中很好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带动作用,推动团队素质和课程实施水平的提升。其中课题组第一负责人赵伟主任获得过“荣成市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具有很高的道德素养,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品德学习的典范。第二负责人傅秀艳老师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了由省环保厅、省教育厅开展的山东省中小学生网上环境教育活动,获得了山东省网上环境教育“优秀辅导员”称号,她所带领的6名学生获得了省级 “环境小行家”荣誉称号。原丽飞老师、邢厚军老师、宁玉英、战丽君老师他们的优质课、课程资源多次在威海市、荣成市比赛中获奖,孙军伟、孙雪荣、王爱芬、王文娟等的论文在《威海教育》、《荣成教研》上发表。
(二)课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1.建设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一些劳动技能。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从中得到教益。
2.创设六重教育氛围。
(1)思品教育回归生活
我们在实验中有意识地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构建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①品德课堂联系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要想让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不成为“死教学”,必须“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生活。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依据,选取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开发学生自身的生活资源,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而感悟。
如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们让孩子看相片、称体重、询问父母、回想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在探究中发现。课堂上,我们还安排家长与孩子互动,让他们互相倾述真情,彼此增加理解,从而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
在学习《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一课时,我们努力挖掘教材资源,针对课程标准,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大胆转变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交通现状,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材料,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进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规要自觉和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②德育总结课回顾生活
为了切实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校在每周五特设了一节德育总结课。德育总结课的内容突出真实性、生活性,注重关注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让学生做一个负责的小公民,过健康的生活。总结课用学生自身或身边的人、物、事件来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强调时效性,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总结课上,我们不仅让学生回顾一周的生活,还让学生对照《学生一周学习生活评价表》进行自我反思,互相评价,在激励与自责中提升自己。
③主题队会演绎生活
主题队会的主要功用就是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学生高尚纯洁的情操。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炼、设计、组织,确定主题,然后通过歌舞、小品、演讲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演绎生活,寓教于乐,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心灵上得到沟通,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会进学生的心灵之中。而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协作,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可以说,主题队会的准备过程就是品德教育的过程。
(2)各科教学育人无痕
学科教学是落实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各科教学中,老师们一边探索,一边研究,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主渠道。自始至终将学生生活教育与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渗透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化有痕为无痕。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3)校园文化润物无声
充满人文氛围的、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净化学生的情操,陶冶学生的心灵。实验中,我们坚持以先进观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学校精神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①经典诵读促修养
我校要求全体师生一同参与经典诵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修养。我们鼓励学生“读经典诗文,做儒雅少年“。为了让传统道德精神精华教育深入学生的灵魂,让孩子思想上得到洗礼,我们提倡快乐诵读,如唱读、对读、师生互背、亲子同背等,并采用多种形式予以激励、评价。我们不仅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要求孩子们从经典中领悟古人做人、做学问的道理,用经典导行。低年级段会用《三字经》上的典故来对照自己的行为;中年级段会用《弟子规》中的条文来评价自己,高年级段会以《德道经》里的至理名言来反省自己。我们还常常把总结课与经典诵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利用经典名言来评价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此来正心、正德、正见、正行。我们引导孩子吸取经典的精神、精髓,用以塑造自己的灵魂,鼓励他们选择古圣贤的经典名言作自己的座右铭。如有的同学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有的同学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自己待人的态度,有的同学以“反出言,信为先”作为自己品质的追求,有的同学视“诲人不倦”为美德。
②班级文化显特色
班级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了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我们一抓物质文化建设,如力求环境整洁,精心设计墙面,开辟图书角等。二抓制度文化建设,如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一日三问》、《班训》等。三抓活动文化建设,除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艺术节、文艺汇演外,班级还经常开展班会、辩论会、演讲比赛、调查访问等活动。
(4)德育实践重在体验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行为都是不在道德实践中获得的。走向实践,走向心灵的教育才是充满生命力的教育。为此,我们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①节约与环保同行
通过升旗仪式、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开展节约与环保活动,号召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点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不乱花零用钱,不带零食进校园,不乱扔垃圾,努力营造节约与环保同行的风气。
②文明礼仪伴我行
为了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我们加强《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训练,有计划地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落实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编写了养成教育读本、文明礼仪教育读本、安全教育读本,提出了“一日三问”,并通过评选文明之星、形象大使以及设置课间文明训练岗等来监督和促进各班搞好常规管理。我们还通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制作文明礼仪手抄报、召开文明礼仪队会等形式,来巩固学生的文明礼仪知识。
③参观核电站、气象台
同学们观看了《走近天气预报》科普宣传片,并零距离地接触了气象以及核电工作的现代化装备,在对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的形成以及核电站发电原理有了新的了解的同时,更为学生宣传了防灾减灾知识,践行了低碳生活的良好品德教育。
④“学道德模范、颂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诵读活动
组织全校学生集体收看了《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专题片,开展诵读成果展示活动。各班充分认识运用“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专题片开展诵读活动,充分利用早晨、上课前、下课后等时间,以及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全面对学生进行“诵读中华经典,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思想宣传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诵读古诗词的强烈兴趣和愿望。通过这次活动,全校师生学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用高尚的道德行为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⑤“走进新港”特色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参观活动为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开启了一道新的大门,更近距离的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发展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改变生活的中国梦想,同时,也推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索了学校与社会共同育人的德育新模式。
除上述活动外,我们还举办了亲子体育运动会、去敬老院送温暖、参观消防队、祭扫烈士陵园、快乐生活自理达人大比拼活动、绿色学习从使用钢笔做起等多种德育实践活动。
(5)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外外为楷模。”在学校里,我们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我们不但用道理去激励学生,而且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以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做学生的楷模、良师益友,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们就提前到校;要求学生不带零食进校园,我们的办公桌上就不出现零食;要求学生每日读书,我们每天也会手不释卷。我们还制定了《班主任职责》、《教学一日常规》、《教职工文明公约》。平时总是以“四个特别”要求自己:即特别爱学习、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教书育人。还随时注重自己的形象:即爱生、严谨、敬业的师德形象;朴素、端庄、得体的外表形象;扎实、活泼、精博的教学形象;文明、有礼、大方的社会活动形象。由于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环境,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
(6)三位一体凝聚合力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如何凝聚这三方面的合力呢?这就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力量。
①成立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在学校管理和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成立了家长学校,每学年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每学年我们会举行一次家长会和全面家访,我们还设立了校讯通,对外开放周等,促进家校联系。
②走进社区
社区是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社区环境如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很大,可以说,社区教育工作是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依托。因此,我们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努力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拓宽德育领域。我们让学生广泛接触社区,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如调查社区卫生环保情况;参观消防队,听消防队员讲安全知识;请司法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学做交警;送温暖到敬老院;参观核电站、气象台;重阳节到社区给老人表演节目,春节到社区送春联;军营一日体验活动等。社区活动协调了学校、家庭、社会各教育主体的关系,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与经验,培养了自尊自强的精神,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观念,增加了社会阅历,丰富了情感体验。
四、取得的成效
经过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感受着课题研究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构建了符合品德课程生活化特点的教学体系,有力地推动了课程的发展,提高了课程实施的质量。
课题研究改变学生和家长对品德课程的态度,也在改变了教师课程实施态度,教师们边研究边实践边调整,并投入到课程中加以检验,探寻解决课程实施问题的基本策略,初步构建了符合品德课程的特点教学体系,使课程理念与课程实践得到较好统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课程的实施。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品德课程生活化调查表
你对品德课感兴趣吗? 很感兴趣 一般 不感兴趣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10.1% 60.8% 43.4% 33.2% 46.5% 6%
你喜欢品德课吗? 很喜欢 喜欢 不喜欢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13.7% 51.8% 40.6% 40.6% 45.7% 7.6%
你对自己的品德学习评价满意吗? 很满意 满意 不满意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11.8% 46.7% 31.9% 43.2% 56.3% 10.1%

课题实施以来,品德教育生活化课程教学体系基本形成,课程的实施质量得以提高,多节次的课程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孙雪荣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多彩的民族节日》被评为荣成市优质课程资源;周宏秋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有事大家商量》在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荣获荣成市级一等奖,威海市级二等奖;刘喜荣老师在荣成市说教材说课标活动中,荣获品德学科二等奖;孙雪荣老师在荣成市说教材说课标活动中,荣获品德学科三等奖。在这些优质课程的推动下,品德课程成为学生非常喜欢的课程之一。
(二)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规模。
除了重视品德课程的教学,学校还重视开展多种德育教育活动,如“明德教育——国学诵读”活动、“清明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向雷锋学习”、“光盘行动,爱惜粮食”等专题活动,多措并举,让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已成规模,引发各界的一致好评。2013年3月,中国德慧智国学基金向学校捐赠了价值5.4万元的国学图书,并进行了双向了交流。学校也被评为“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校长被聘任为“青少年道德培养导师”。
(三)课题的实践研究者和实验对象均发生了巨大变化。
变化之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全面更新,教师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成员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明确自己教研的努力方向,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路,一个人的问题就是全组的问题,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发现问题,全组讨论、总结、在讨论、在总结,直至把问题解决。通过研究,做好反思记录,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我们就是样在“教学相长”中提高,在教学反思中创新,在经验总结中成熟,在教育科研中提升。其中课题组第一负责人赵伟主任获得“荣成市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傅秀艳老师获得了山东省网上环境教育“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孙雪荣老师撰写的教学故事《用成长评价手册为学生成长导航》、孙军伟老师撰写的《弟子规对话之后》在威海教育发表。孙军伟老师先后被评为荣成市教学能手、荣成市师德标兵;孙雪荣老师被评为荣成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原丽飞、邢厚军、宁玉英、战丽君老师的优质课、课程资源多次在威海市、荣成市获奖,王爱芬、王文娟等多人撰写的论文在市、县获奖。正是这一课题的研究,引领教师不断感受课程的美丽,享受研究的快乐,体验专业成长带来的幸福。
变化之二:滋养了学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有着完整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要使学生得到发展,最需要的是使学生带着兴趣来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随着教师的教学积极地思维。自课题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个别平时在课堂上从不肯主动发言的学生,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参战”了。注意了课堂设问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话多了起来,脑筋动起来,思维方式活跃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境界中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并充分施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创设了一种你追我赶、蓬勃向上的乐学氛围。
2、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很多的资源是需要师生共同发的,而学生调查到的材料往往提供了一些教师本来并不了解的信息,学生也从教学的对象变成了教师合作的伙伴,在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动手能力和活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整理和综合,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对一些具体情景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情感,这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3、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和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突出以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提高为目的,我们在课堂提问时通过注重问题的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性,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从而更好的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实验班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的舞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五、问题与展望
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和研究,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探索“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途径(方法),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积淀。途径(方法)应是一个日趋积累完善的过程,并需要不断积淀,今后我们会继续加强研究,不断提升。
2. “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与“明德”精神教育的要进一步结合,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长为明德好少年。
3.让“品德教育生活化”深入人心,“十心”社会实践活动今后还要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
总之,课题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巩固研究的成果,静心反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继续围绕品德生活化这一中心,将研究活动有序、有效、有力地向纵深推进,实现学校明德教育特色的不断上档升级。
课题研究参考的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2、《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3、《小学德育探索与研究》
4、《小学德育》
5、《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回归》










威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成果鉴定


申请书



课题批准号  SEWGA009
课 题 名 称 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负责人 孙雪荣
所 在 单 位  荣成市石岛小学
研究起止时间 2012 年 11 月至 2015 年 5_月
申 请 日 期   2015  年  5 月 20  日


威海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制
说 明

一、鉴定的课题研究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威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规划办)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拥有宣传介绍、推广应用课题成果的权力。
二、凡威海市教育科学规划及重点研究课题,均应在研究工作完成后提出成果鉴定申请。
三、课题完成后,课题第一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应及时向各市区规划办提出申请验收报告,并填写成果鉴定申请书。各区市规划办统一向威海市规划办提出申请验收。
四、鉴定主要采取专家评议方式,鉴定组专家一般不低于5人,其中市级鉴定专家1-2人。
五、课题组负责向鉴定组每位专家提供课题申请书、成果主件、附件及研究工作报告(报告中应含有成果自我评价及研究经费的使用情况)等材料。
六、鉴定评价内容包括科研成果的成熟性、科研成果的水平、科研成果的应用范围、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科研成果对教育教学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存在的缺点和建议等。


一、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基本情况
课题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    名 孙雪荣 性    别 女 贴照片处
(2寸彩照)
出生年月 1979.1 民    族 汉
职    务 教师 职    称 小高
联系电话 13706319068
通讯地址 荣成市石岛小学
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
姓 名 性别 工作单位 职称 对课题的主要贡献
赵伟 男 荣成市石岛小学 小一 负责课题方案、计划、总结的撰写
傅秀艳 女 荣成市石岛小学 小高 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总结
王爱芬 女 荣成市石岛小学 小高 搜集整理资料、参与研究
原丽飞 女 荣成市石岛小学 小一 课题的实验及总结工作
孙军伟 女 荣成市石岛小学 小一 课题的实验及总结工作
战丽君 女 荣成市石岛小学 小一 课题的实验及总结工作
邢厚军 男 荣成市石岛小学 小一 整理资料、参与研究
王文娟 女 荣成市石岛小学 小一 搜集整理资料、参与研究
丛高群 女 荣成市石岛小学 小一 搜集整理资料、参与研究
二、成果简介(应含成果的出版、发表情况,转载、引用情况,含有的社会效益与学术价值)
自2012年11月,我校开始实施“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以来,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探索与实践,逐渐构建了符合品德教育的教学体系,课题研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
(一)构建了符合品德教育的教学体系
课题研究改变学生和家长对品德课程的态度,也在改变了教师课程实施态度,教师们边研究边实践边调整,并投入到课程中加以检验,探寻解决课程实施问题的基本
策略,初步构建了符合品德教育的教学体系,使课程理念与课程实践得到较好统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课程的实施。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课题实施以来,品德教育生活化课程教学体系基本形成,课程的实施质量得以提高,多节次的课程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孙雪荣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多彩的民族节日》、《包装袋上学问多》被评为荣成市优秀课程资源;周宏秋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有事大家商量》在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荣获荣成市级一等奖,威海市级二等奖;刘喜荣老师在荣成市说教材说课标活动中,荣获品德学科三等奖;孙雪荣老师在荣成市说教材说课标活动中,荣获品德学科三等奖。在这些优质课程的推动下,品德教育课程成为学生非常喜欢的课程之一。
(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成员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明确自己教研的努力方向,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路,一个人的问题就是全组的问题,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发现问题,全组讨论、总结、在讨论、在总结,直至把问题解决。通过研究,做好反思记录,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我们就是这样在“教学相长”中提高,在教学反思中创新,在经验总结中成熟,在教育科研中提升。其中课题组赵伟老师获得“荣成市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傅秀艳老师获得了山东省网上环境教育“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孙雪荣老师被评为荣成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孙军伟老师先后被评为荣成市教学能手、荣成市师德标兵。孙雪荣老师撰写的教学故事《用成长评价手册为学生成长导航》、孙军伟老师撰写的《弟子规对话之后》在威海教育发表。原丽飞、邢厚军、宁玉英、战丽君老师的优质课、课程资源多次在威海市、荣成市获奖;王爱芬、王文娟等多人撰写的论文在市、县获奖。正是这一课题的研究,引领教师不断感受课程的美丽,享受研究的快乐,体验专业成长带来的幸福。
(三)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
1、自控能力得提升,良好习惯渐养成。
2、同学之间讲礼仪,互帮互助成风气。
3、尊老爱亲有爱心,争做社区活雷锋。
总之,通过实验我们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全面发展的品德教育体系,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在实验中,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的舞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有100多人次在绘画、表演、创新、书信大赛、征文等活动或比赛中获奖。王碧瑗和温珍昱同学被授予“威海市美德少年提名奖”;李晴晴、王碧瑗同学被授予“威海市优秀少先队员”;姜璎桐同学被授予“荣成市优秀少先队员”。
现在,我们的实验已到了总结提高阶段,经我们研究决定申报进行鉴定结题。

三、成果的主件及附件目录(可另附页)
成果主件:课题研究总报告
成果附件:
1.课题申报书;
2.课题立项通知书;
3.开题报告与中期报告;
4.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
5.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6.全部成果(论文、专著、优质课或公开课证书、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咨询报告及研究过程的重要原始材料等);
7.成果推广与应用情况报告;
8.其他必要的附件(如变更申请书等)。

四、完成课题阶段所出的成果
序号 作者 成果形式 字数 完成时间 出版单位或发表刊物
名称、期号
1 孙雪荣 论文 3312 2013.3 荣成市教育局
2 刘晓红 优质课  2013.3 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3 周宏秋 品德课程资源  2013.6 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4 王评评 主题班会  2013.6 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5 赵伟 论文 1671 2013.10 《威海教育》2013第5期
6 刘东方 论文 1865 2013.10 《威海教育》2013第5期
7 孙军伟 论文 1373 2013.10 《威海教育》2013第5期
8 孙雪荣 论文 1448 2013.10 《威海教育》2013第5期
9 刘晓红 论文 1142 2013.12 《威海教育》2013第6期
10 刘喜荣 品德说课  2013.12 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11 赵伟 论文 1671 2014.3 《山东少先队》2014第3期
12 孙雪荣 品德说课  2014.6 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13 孙军伟 主题班会  2014.7 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14 孙雪荣 品德课程资源  2014.11 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15 邹海云 主题班会  2014.11 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16 孙雪荣 论文 1659 2014.12 威海市教育学会


五、经费使用情况
年度
开支项目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年 年 总计
教师培训 1200 1500 1000
外出学习 4000 3000 1500
学生活动 800 1000 500
材料印刷 2000 3000 1000
合计 8000 8500 4000   20500
六、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名):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七、区市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名):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八、鉴定组专家名单
姓名 职称 职务 单位 专业
九、专家组鉴定意见



























负责人(签名):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十、威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审核意见







规划办(盖章)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
自承担“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课题以来,我们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大胆实践,重点做了以下工作:(1)聚焦学科课堂;(2)关注班队活动;(3)重视社会实践。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学校的德育体系基本逐步形成规模;构建了以“品德教育”为核心要素,以“生活化”为方式的课堂;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研究中以“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为实施理念,将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让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连,并最终达到知行统一这一具体目标。
【关键词】品德教育;生活化;探索与研究
【正 文】
一、问题解读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校品德教育严重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这是品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人类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教育也不能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也就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孩子理解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也就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而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课题,希望通过研究,让教师明确对学生道德引导的方向,通过针对性的持续性的系统性的学习,促使教师在品德教育方面有所改变,在改变中提升教育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二)概念的界定
【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教育。
【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
【品德教育生活化】:是指教育者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之进行道德教育。它以生活教育为指导思想,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生活、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中经历、感悟、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从而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实现“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三)研究主要内容、方法
1.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途径(方法);
(2)探索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3)探索“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与“明德”精神教育的结合;
(4)探索品德教育生活化与“十心”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研究
2.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调查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移植法,经验总结法等。
(1)调查研究法: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其进行有关品德教育方面的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为制订方案提供事实依据。
(2)理论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同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等重要理论,把有关理论做成笔记,在实践中形成理念,作后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实践。
(3)案例研究法:根据设计方案组织课题研究,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在研究过程中,课题负责人负责策划、督促、协调,教研组长、各学科组长负责具体实施。多做调查研究,及时反馈信息,多作比较,各学科互相取长补短,不断调整措施,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实施方案。
(4)移植法:课题组给教师提供阅读专业书籍和教育刊物、或者外出考察的机会,学习观摩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学习中思考怎么才能把他人的先进的经验、模式、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到本校,运用得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来。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边研究边总结,注意形成阶段性的研究结果,不断推进研究的深入开展。
二、成果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我们学校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教学体系,有效地提高师生的共同发展。
1.通过研究,把品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中,丰富品德教育的方式。
2.通过研究,把品德教育和学校其它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晨会等有机结合,提高生活德育的实效性。
3.通过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道德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4.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质。
三、解决问题的有效经验和做法
(一)聚焦学科课堂,立足品德教育主阵地。
学科课堂是学校实施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恰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1、开发生活资源,提升教育实效。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要想让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不成为“死教学”,必须“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生活。因此,品德课的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依据,选取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开发学生自身的生活资源,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进而感悟,积极地去构建完满的道德生活。
如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们让孩子看相片、称体重、询问父母、回想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在探究中发现。课堂上,我们还安排家长与孩子互动,让他们互相倾述真情,彼此增加理解,从而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要学会感恩、回报父母,并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将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2、发挥载体功效,注重思想引领。
语文课堂是品德教育绝佳的载体。改版后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像“走进春天”、“勿忘国耻”、“热爱和平”、“我爱读书”、“美丽家乡”、“珍爱生命”等等。这些都是进行品德教育的好题材,有的主题还和品德教材相呼应。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会紧紧抓住单元主题来设计教学,不管是课前的搜集资料,调查研究,还是课堂上的交流展示,课文延伸,单元结束后的写作练习,都会紧扣主题来安排。从而让品德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头脑里。
如在教学“走进春天”这一单元时,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实践活动去了解春天:可以亲自到户外去寻找春天的信息,也可以查找描写春天的词语或诗句,甚至是画出记忆中春天的样子。然后在课堂上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对春天的美好有了初步的感知。接着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引入教学,随后去依次学习优美的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美丽的春天。最后在这一单元学习结束后,让学生用文字描述出自己眼中的春天。由此,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心灵,真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春天、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其中的点睛之笔是,针对身边的破坏春天的不文明现象,学生们自觉地发起了“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倡议全校师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摘花、不踏草坪、不掏鸟窝,随时要给小树浇水、松土等。这样的品德教育可谓是来源于生活,体验于课堂,回馈于生活,教学效果可谓是“水到渠成”。
3、引导实践操作,内化道德品质。
对于小学生而言,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特别容易被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则很容易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立足现有的生活积累,并通过积极的参与,体验,使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创新、提升,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体验过程中形成。
如在进行《三角插的制作》这一活动前,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制作三角插的材料,方法以及成品或图片。在成果展示会上,面对那一叠叠广告纸,废旧报纸、作业本,旧挂历,再播放一段“纸张制造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那惊人的数字,震撼的画面。此时,学生们的心中已经隐约地有了“节约用纸”,“废物利用”的雏形。接着,通过展示三角插的制作方法,以及欣赏精美的作品,图片,大大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最后,通过畅谈本次展示会的体会与感想,学生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节约”这种美德的必要性。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变废为宝”的兴趣与决心。
接下来在学习《三角插的制作》中,学生们由简到繁地学习技法,从个人准备小三角插到小组合作插出成功的作品,在这兴趣盎然的创作过程中,他们一点点地感受着恒心的重要性,团结的力量有多大。在小组展示中,他们又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集体的荣誉感。在这些活动中,因为有兴趣,所以学生会乐于去不断的实践,体验与积累,品德教育也随之在学生心中生了根,稍稍激励便会茁壮成长,直至开花结果。
(二)关注班队活动,开辟品德教育新渠道。
学校是开展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品德教育必须和学校其它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等学科和家庭教育、校园文化进行有效整合,把各种活动作为品德教育的延伸或基础,才能更好地提高生活德育的实效性。
1、利用主题队会,陶冶高尚情操。
主题队会的主要功用就是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学生高尚纯洁的情操。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炼、设计、组织,确定主题,然后通过歌舞、小品、演讲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演绎生活,寓教于乐,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心灵上得到沟通,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会进学生的心灵之中。而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协作,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可以说,主题队会的准备过程就是品德教育的过程。
2.规范日常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 6—9岁期间处于他律的阶段,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品德教育可以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开展“行为规范示范班”和“明德中队”的双向评比活动。通过设置“爱校、礼仪、守纪、路队、卫生”等评比内容,由一个中队担任一周的执勤任务,使全班学生人人都有醒目的执勤标志,人人都是执勤员,都有自己的岗位和检查内容,都有机会体验为学校服务、为同学老师服务的苦与乐。在执勤中队进行检查的同时,各班也要相应地开展评比活动,班内同样设班级执勤员。-周执勤结束,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上进行换岗交接,宣布下周执勤中队。此时,学生心中定然充满:“我们终于可以为同学服务!”“我们一定要公正评比!”的快乐信念,也定然意识到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的深刻含义。这能使学生自主意识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提高,道德认识提升。
3、开展多彩活动,提升综合素养。
小学品德教育,应该明理和导行紧密结合,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密切相连。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的高涨达到的。”同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归到生活中、活动中进行体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
(1)多彩活动提素质,寓教于乐明事理。
a.节约与环保同行
通过升旗仪式、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开展节约与环保活动,号召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点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不乱花零用钱,不带零食进校园,不乱扔垃圾,努力营造节约与环保同行的风气。
b.文明礼仪伴我成长
结合学校德育工作主题开展“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活动,让学生谈谈她们可以开展什么实践活动,能更有效地做到讲诚信?孩子们提议开展“我身边的文明礼仪细节”调查活动、编写“文明礼仪儿歌”、“我与文明签约”活动等。“我与文明签约”活动是孩子与老师、同学、家人、朋友签约,签完后,就得履行和约,这样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孩子们在活动中实践感悟。使文明之花绽放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颗文明礼貌的种子,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促进了全体学生文明素质的和谐发展。同时把学校德育工作推向另一个高潮。
c.“学道德模范、颂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诵读活动
组织全校学生集体收看了《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专题片,开展诵读成果展示活动。各班充分认识运用“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专题片开展诵读活动,充分利用早晨、上课前、下课后等时间,以及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全面对学生进行“诵读中华经典,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思想宣传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诵读古诗词的强烈兴趣和愿望。通过这次活动,全校师生学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用高尚的道德行为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经典诵读促修养,品味国学积底蕴。
我校要求全体师生一同参与经典诵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修养。我们鼓励学生“读经典诗文,做儒雅少年“。为了让传统道德精神精华教育深入学生的灵魂,让孩子思想上得到洗礼,我们提倡快乐诵读,如唱读、对读、师生互背、亲子同背等,并采用多种形式予以激励、评价。我们不仅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要求孩子们从经典中领悟古人做人、做学问的道理,用经典导行。低年级段会用《三字经》上的典故来对照自己的行为;中年级段会用《弟子规》中的条文来评价自己,高年级段会以《德道经》里的至理名言来反省自己。我们还常常把总结课与经典诵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利用经典名言来评价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此来正心、正德、正见、正行。我们引导孩子吸取经典的精神、精髓,用以塑造自己的灵魂,鼓励他们选择古圣贤的经典名言作自己的座右铭。如有的同学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有的同学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自己待人的态度,有的同学以“反出言,信为先”作为自己品质的追求,有的同学视“诲人不倦”为美德。
(3)班级文化显特色,潜移默化冶情操。
班级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了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我们一抓物质文化建设,如力求环境整洁,精心设计墙面,开辟图书角等。二抓制度文化建设,如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一日三问》、《班训》等。三抓活动文化建设,除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艺术节、文艺汇演外,班级还经常开展班会、辩论会、演讲比赛、调查访问等活动。充满人文氛围的、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净化学生的情操,陶冶学生的心灵。实验中,我们坚持以先进观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学校精神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三)重视社会实践,搭建品德教育大舞台。
品德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行为都是在道德实践中获得的。研究中,我们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与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
(1)学习雷锋好榜样,身体力行献爱心。
在学雷锋活动中,大队委组织队员组成“学雷锋志愿小队”,到街道上开展分发传单、打扫卫生、清除“牛皮癖”等服务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公益劳动”的理解,强化了劳动技能。以实际行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使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自我体验,增强自我劳动教育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变幻气象激兴趣,社会实践开眼界。
同学们观看了《走近天气预报》科普宣传片,并零距离地接触了气象以及核电工作的现代化装备,在对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的形成以及核电站发电原理有了新的了解的同时,更为学生宣传了防灾减灾知识,践行了低碳生活的良好品德教育。
(3)走进新港重实践,感受家乡新变化。
本次参观活动为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开启了一道新的大门,更近距离的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发展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改变生活的中国梦想,同时,也推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索了学校与社会共同育人的德育新模式。
(4)开辟社区新阵地,拓宽领域增阅历。
社区是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社区环境如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很大,可以说,社区教育工作是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依托。因此,我们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努力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拓宽德育领域。我们让学生广泛接触社区,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如调查社区卫生环保情况;参观消防队,听消防队员讲安全知识;请司法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学做交警;送温暖到敬老院;参观核电站、气象台;重阳节到社区给老人表演节目,春节到社区送春联;军营一日体验活动等。社区活动协调了学校、家庭、社会各教育主体的关系,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与经验,培养了自尊自强的精神,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观念,增加了社会阅历,丰富了情感体验。
除上述活动外,我们还举办了亲子体育运动会、去敬老院送温暖、参观消防队、祭扫烈士陵园、快乐生活自理达人大比拼活动、绿色学习从使用钢笔做起等多种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家庭、社区等校外生活中全方位地开展生活德育,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四、取得的成效
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感受着课题研究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构建了符合品德教育的教学体系
课题研究改变学生和家长对品德课程的态度,也在改变了教师课程实施态度,教师们边研究边实践边调整,并投入到课程中加以检验,探寻解决课程实施问题的基本策略,初步构建了符合品德教育的教学体系,使课程理念与课程实践得到较好统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课程的实施。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品德课程生活化调查表
你对品德课感兴趣吗? 很感兴趣 一般 不感兴趣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10.1% 60.8% 43.4% 33.2% 46.5% 6%
你喜欢品德课吗? 很喜欢 喜欢 不喜欢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13.7% 51.8% 40.6% 40.6% 45.7% 7.6%
你对自己的品德学习评价满意吗? 很满意 满意 不满意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11.8% 46.7% 31.9% 43.2% 56.3% 10.1%

课题实施以来,品德教育生活化课程教学体系基本形成,课程的实施质量得以提高,多节次的课程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孙雪荣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多彩的民族节日》、《包装袋上学问多》被评为荣成市优秀课程资源;周宏秋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有事大家商量》在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荣获荣成市级一等奖,威海市级二等奖;刘喜荣老师在荣成市说教材说课标活动中,荣获品德学科三等奖;孙雪荣老师在荣成市说教材说课标活动中,荣获品德学科三等奖。在这些优质课程的推动下,品德教育课程成为学生非常喜欢的课程之一。
除了重视品德课程的教学,学校还重视开展多种德育教育活动,如“明德教育——国学诵读”活动、“清明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向雷锋学习”、“光盘行动,爱惜粮食”等专题活动,多措并举,让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已成规模,引发各界的一致好评。2013年3月,中国德慧智国学基金向学校捐赠了价值5.4万元的国学图书,并进行了双向了交流。学校也被评为“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校长被聘任为“青少年道德培养导师”。另外,共青团威海市委、威海市教育局、威海市少工委还授予学校2012年度“威海市优秀少先队大队”荣誉称号。
(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成员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明确自己教研的努力方向,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路,一个人的问题就是全组的问题,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发现问题,全组讨论、总结、在讨论、在总结,直至把问题解决。通过研究,做好反思记录,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我们就是样在“教学相长”中提高,在教学反思中创新,在经验总结中成熟,在教育科研中提升。其中课题组第一负责人赵伟主任获得“荣成市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誉称号;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傅秀艳老师获得了山东省网上环境教育“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孙雪荣老师被评为荣成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孙军伟老师先后被评为荣成市教学能手、荣成市师德标兵。孙雪荣老师撰写的教学故事《用成长评价手册为学生成长导航》、孙军伟老师撰写的《弟子规对话之后》在威海教育发表。原丽飞、邢厚军、宁玉英、战丽君老师的优质课、课程资源多次在威海市、荣成市获奖;王爱芬、王文娟等多人撰写的论文在市、县获奖。正是这一课题的研究,引领教师不断感受课程的美丽,享受研究的快乐,体验专业成长带来的幸福。
(三)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
1、自控能力得提升,良好习惯渐养成。
课题研究前后学生表现迥异,差别巨大,发生质的改变。由于我校外来打工子女约占70%,这部分学生家长忙于生计,疏于管教,所以学生仪表邋遢,行为粗鲁,我行我素,自由散漫。具体表现为:乱扔垃圾,追逐打闹,口出脏话,课堂违纪等。尽管学校也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但收效不尽如人意。自从开展课题研究之后,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大为改观,取而代之的是:课堂有秩有序,走楼梯三人成行,遇到垃圾主动弯腰捡拾,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对待师长礼貌有加,这样的改变不胜枚举。就拿就餐纪律来说,以前乱哄哄,场面嘈杂,人言鼎沸,剩菜剩饭严重,现在大家悄无声息,安静地吃饭排队,一切井然有序,积极响应光盘行动,珍惜粮食、节约资源的意识很好地践行在实际生活中,这一切有力地证明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加强,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养成。
2、同学之间讲礼仪,互帮互助成风气。
现在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不能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同学之间小摩擦不断,甚至恶语相向,大打出手的事情时有发生。人际关系恶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常因孩子之间的问题而将家长牵扯进来,进一步激化双方矛盾,自从开展课题研究之后,这种现象也随之消失了,如今同学之间和平相处,关爱、宽容、理解等正能量词语更多地牢记在心间,落实到行动:帮后进生辅导功课、搀扶行动不便的同学外出、借给同学学习用品,这样助人为乐的事情还有很多。特别是5.1中队的吴小薇是位外来打工子女,父亲重病卧床不起,母亲起早贪黑四处奔波,靠着自己单薄的力量伺候父亲,料理家务,生活的重压让她性格孤僻,成绩落后。于是5.1中队的同学自发成立“献爱心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跟她聊天玩耍,帮她补习功课,周末时间上门送温暖,收拾家务,清扫卫生,表演节目,用实际行动帮她驱散心头的阴霾,在大家的帮助下,笑容渐渐地回到她的脸上。
3、尊老爱亲有爱心,争做社区活雷锋。
以前“小公主”“小皇帝”在家唯我独尊,养尊处优的生活使他们沾染“骄、娇”恶习,对长辈颐指气使,不懂得感恩体贴,自多开展课题研究后,这种现象得到有力遏制。尊老爱亲、奉献爱心成为大家竞相效仿的优良品行: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长辈捶锤背、洗洗脚、陪长辈聊聊天、散散步,用实际行动回报长辈的抚育教诲。在品德教育的带动下,同学们的爱心触角延至社区,通过办墙报、分发传单、义务劳动等多种形式,丰富社区文化,协调社区民众感情,宣传提高社区环保意识,得到了社区民众的一致好评。这些社区活动都是由学生自行参与实践的,教师只充当指导、顾问的角色,学生在没有强迫、束缚感,只有自由、平等感的环境下自身的潜能充分得到锻炼和发挥,并享受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由此他们更加乐于参与这种社会公益活动,他们在体验道德情感的过程中也培养起了社会道德需要。
实践出真知,磨励育人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的舞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有100多人次在绘画、表演、创新、书信大赛、征文等活动或比赛中获奖。王碧瑗和温珍昱同学被授予“威海市美德少年提名奖”;李晴晴、王碧瑗同学被授予“威海市优秀少先队员”;姜璎桐同学被授予“荣成市优秀少先队员”。
五、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和研究,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探索“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途径(方法),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积淀。途径(方法)应是一个日趋积累完善的过程,并需要不断积淀,今后我们会继续加强研究,不断提升。
2.“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与“明德”精神教育的要进一步结合,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长为明德好少年。
3.让“品德教育生活化”深入人心,“十心”社会实践活动今后还要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
4.由于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化的教育科研等等。
这些困惑,都影响着课题研究的成果和成果的应用推广。
总之,课题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巩固研究的成果,静心反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继续围绕品德教育生活化这一中心,将研究活动有序、有效、有力地向纵深推进,实现学校明德教育特色的不断上档升级。
课题研究参考的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2、《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3、《小学德育探索与研究》
4、《小学德育》
5、《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回归》



《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我校承担的《生活教育与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研究》课题为荣成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我校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养成教育,确立为学校的发展个性,并已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和创新。自2013年1月立项来,我校严格按照总课题组的计划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将我们2年来实践研究的工作情况,向专家和同行作以汇报。
一、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起始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0月)
1.成立课题组,填写课题申报表,收集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备好课,写出学习心得体会。
2.调查分析学生现有的思想品德现状与心理建康发展情况,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建立活动资料档案、制定实验方案和子课题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10月)
1.按照课题要求全面开展实践研究。
2.定期召开课题小组研讨会,发表研究论文,交流和总结经验。
3.定期进行教师培训(聘请有关专家讲学),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4.定期派有关课题研究人员到先进学校参观学习。
5.撰写中期报告,进行阶段总结,及时调整研究内容、方式和方法。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5月)
1.对研究所得资料、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
2.对照研究目标,查找薄弱环节,开展有重点的深化研究;
3.撰写研究报告,编辑有关成果;
4.召开课题鉴定会,结题,实施推广。
二、研究中开展的各种活动:
(一)教师队伍建设
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实验研究的目的。
1.丰富研训形式,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广泛征询倾听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或要求,倾听学生的需求,对教师展开培训,使研究成果为老师服务,为学生服务。
一是做好通识培训,组织教师对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开展进行系统学习,加深对课程目标、内容及方法的了解。梳理各学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有效提升老师对课题的理解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指导能力。
二是请专家讲座。多次邀请市教育局领导专家来我校进行业务指导。
三是创造条件走出去。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优质课、研讨会的学习及观摩、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学理念、开眼界、找差距、拓思路。通过写学习体会、做学习交流等方法,将所学所得与其他教师一起分享,寻找学习所得与教学实践的契合点,及时将所学所得转化为教学能力。
2.培养学科骨干。课题开题之初,我们就决心锻造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参研老师的专业及特长,品德老师注重在品德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班主任老师关注经历教育活动和大型集体活动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等。这种定向培养,有利于他们在教学中很好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带动作用,推动团队素质和课程实施水平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1.建设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一些劳动技能。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从中得到教益。
2.创设六重教育氛围。
(1)思品教育 回归生活
我们在实验中有意识地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构建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①品德课堂联系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要想让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不成为“死教学”,必须“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生活。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依据,选取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开发学生自身的生活资源,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而感悟。
如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们让孩子看相片、称体重、询问父母、回想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在探究中发现。课堂上,我们还安排家长与孩子互动,让他们互相倾述真情,彼此增加理解,从而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
在学习《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一课时,我们努力挖掘教材资源,针对课程标准,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大胆转变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交通现状,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材料,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进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规要自觉和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②德育总结课回顾生活
为了切实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校在每周五特设了一节德育总结课。德育总结课的内容突出真实性、生活性,注重关注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让学生做一个负责的小公民,过健康的生活。总结课用学生自身或身边的人、物、事件来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强调时效性,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总结课上,我们不仅让学生回顾一周的生活,还让学生对照《学生一周学习生活评价表》进行自我反思,互相评价,在激励与自责中提升自己。
③主题队会演绎生活
主题队会的主要功用就是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学生高尚纯洁的情操。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炼、设计、组织,确定主题,然后通过歌舞、小品、演讲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演绎生活,寓教于乐,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心灵上得到沟通,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会进学生的心灵之中。而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协作,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可以说,主题队会的准备过程就是品德教育的过程。
(2)各科教学 育人无痕
学科教学是落实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各科教学中,老师们一边探索,一边研究,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主渠道。自始至终将学生生活教育与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渗透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化有痕为无痕。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3)校园文化 润物无声
充满人文氛围的、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净化学生的情操,陶冶学生的心灵。实验中,我们坚持以先进观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学校精神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①经典诵读促修养
我校要求全体师生一同参与经典诵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修养。我们鼓励学生“读经典诗文,做儒雅少年“。为了让传统道德精神精华教育深入学生的灵魂,让孩子思想上得到洗礼,我们提倡快乐诵读,如唱读、对读、师生互背、亲子同背等,并采用多种形式予以激励、评价。
②班级文化显特色
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我们一抓物质文化建设,如力求环境整洁,精心设计墙面,开辟图书角等。二抓制度文化建设,如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一日三问》、《班训》等。三抓活动文化建设,除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艺术节、文艺汇演外,班级还经常开展班会、辩论会、演讲比赛、调查访问等活动。
(4)德育实践 重在体验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行为都是不在道德实践中获得的。走向实践,走向心灵的教育才是充满生命力的教育。为此,我们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节约与环保同行、文明礼仪伴我行、参观核电站、气象台,“学道德模范、颂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诵读活动,“走进新港”特色综合实践活动,除上述活动外,我们还举办了亲子体育运动会、去敬老院送温暖、参观消防队、祭扫烈士陵园、快乐生活自理达人大比拼活动、绿色学习从使用钢笔做起等多种德育实践活动。
(5)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
我们不但用道理去激励学生,而且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以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做学生的楷模、良师益友,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先做到。由于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环境,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
(6)三位一体 凝聚合力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如何凝聚这三方面的合力呢?这就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力量。
①成立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在学校管理和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成立了家长学校,每学年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每学年我们会举行一次家长会和全面家访,我们还设立了校讯通,对外开放周等,促进家校联系。
②走进社区
社区是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社区环境如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很大,可以说,社区教育工作是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依托。因此,我们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努力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拓宽德育领域。我们让学生广泛接触社区,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如调查社区卫生环保情况;参观消防队,听消防队员讲安全知识;请司法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学做交警;送温暖到敬老院;参观核电站、气象台;重阳节到社区给老人表演节目,春节到社区送春联;军营一日体验活动等。社区活动协调了学校、家庭、社会各教育主体的关系,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与经验,培养了自尊自强的精神,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观念,增加了社会阅历,丰富了情感体验。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建构了本校的德育特色
1.学生《“三省吾身,必成高徒”成长的足迹》,教师《“三省吾身,必成高师”发展评价手册》让学生与老师的评价都有了标准。
2.“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实行多元评价,彰显人文。
(二)打造了本校的德育品牌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到的培养基地、威海市优秀少先大队等荣誉称号,学生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荣获一、二等奖。
(三)提升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通过实验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课题组的孙雪荣老师被评为荣成市优秀辅导员;赵伟老师被评为荣成市十大杰出青年;丛高群老师被评为威海师德标兵;邢厚军老师被评为荣成市师德标兵;孙雪荣老师的说课标、课程资源多次在荣成市获奖,多人撰写的论文获市、县获奖。
(四)培养了学生的文明守纪好习惯
学生的纪律、文明礼仪、卫生方面的良好习惯正在逐步养成,遵守行为规范已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据调查分析,实验后,升国旗能肃立敬礼的达98%;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的占85%;不乱扔垃圾、遇到垃圾主动拾起的占78%;作业能按时完成的占90%;诚实守信的占82%等。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