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重点中学学校管理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人为本,追求和谐---重点中学学校管理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宁波教育科研网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宁波市鄞州中学位于浙东名城——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盛垫,毗邻宁波市后花园——东钱湖旅游风景区,紧靠宁波市新行政中心。学校创办于1952年,19814月,学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1995年成为首批验收通过的省一级重点中学。

学校现占地139957M2210亩),单体建筑16座,总建筑面积4.58M2,拥有较高标准的教学楼、科学馆、艺术馆、图书馆、游泳馆、宿舍楼、餐厅、4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校园布局合理,建筑群与绿地相互映衬,是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和基地。

学校现有班级31个,1600余名学生,教职员工220余人,任课教师170多名,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充满朝气和活力,教学科研能力强。其中特级教师3人,1人享受正教授级待遇。高级教师41人,一级教师70余人,有全国劳模、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劳模各1名,还有一批省、市教坛新秀和市教坛中坚,师资力量雄厚。

建校50年来,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一批又红又专的优秀学子脱颖而出,其中不乏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和知名人士,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浙江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博士,信息产业部电子53所总工程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著名“导弹专家”徐国范,原中国驻民主德国、捷克大使馆文化参赞张德生等。1988年徐剑波获第19届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银奖,为浙江省夺得建国后首枚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章。1989年张振鹏获省高考文科状元,1993年张涌获省高考文科状元,1995年忻栋获省高考理科状元。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学校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实践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建立可供学生选择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积极创建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核心的现代校园文化。1996年以来学校连续三次被授予浙江省文明单位等荣誉。1995年以来学校连续7次获得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省团体优胜。1999年学校获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办学历史上共9次获得全国级集体荣誉。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以建设高质量、高品位、有特色、现代化的示范性高级中学为努力目标。全面实施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学校管理新模式,坚持科学管理,坚持科研导向,坚持“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发展的观点,崇尚科学、弘扬人文、发展个性,努力使培养的学生在未来迅速变化的社会中拥有合作、竞争、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努力使学校在高质量、高素质上体现办学效益,成为示范性现代化寄宿制高中。

 

(一)、教育现实的审视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在基础教育中的高中教育这个特殊阶段,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所产生的升大学机会的竞争,以及高考所具有的社会派生功能,使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发生着严重的背离,诸多与素质教育不相调的音符充斥教育教学过程。具体表现在:

教育现状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和谐,教育者对社会的责任若明若暗,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时明时暗。纵观众多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干部之间、教师集体之间及学校之间关系存在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现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不和谐,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尚未从潜在状态转变成被开发状态,校内育人环境与校外大教育环境有待形成良性运转系统。

中学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节奏与学生在中学形成的知识水平和生理心理发展基础不和谐。致使师生课业负担过重,教育教学效益不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关系不和谐,尤其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还不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揭示的规律来实施教育,因而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行灌输、揠苗助长、过度训斥、情感冷漠,甚至排斥的现象。就目前中学教育现状看,普遍存在教师对学生管束过严,学生负担过重及学生自主性不强等情况。这就限制了青少年的自由发展空间,影响他们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21世纪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人为本、和谐教育”关键在于正确发挥个人主体性,尊重学习主体需求,尊重教育对象需求,使教育活动忠实于教育本身的内涵,根据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按照这一思路,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要克服划一性、僵化性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观念。发展个性,并非放任自流,不负责任,自由无序,而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发挥和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也反映出以往我们对中学教育对象的需求考虑不够。比如课程内容陈旧,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课程评价偏重于学业成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中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认识基点都定准在“关注主体意识”上。从诸多方面讲,中学教育呼唤“和谐”,倡导这一教育理念,无疑可以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二)、历史回顾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材施教”,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记》更指出,教学要“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些都是尊重学生、尊重教学规律的光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卢梭的“自然教育论”,爱尔维修的“智力平等说”,狄德罗的教育民主化与世俗化主张,以及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思想,都把对人、学生的尊重看成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原则。新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爱伦·凯反对压制学生的个性和施行体罚,倡导教育的民主和自由。蒙台梭利则更呼吁社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他们“纯清而又敏感的心灵”。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育理论充满了尊重的思想主张,他援引埃默森的思想说:“尊重儿童。不要过分摆起家长的架子”。伟大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创立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的思想,至今仍是我国教育学上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些都说明,“以人为本、和谐教育”有其深厚的历史和理论根基。

(三)、“以人为本、和谐教育”这一理念的提出,从国内来讲最早是由东北师范大学的提出的。我们提出这个课题也是我们学校的性质决定的。我校办学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管理目标是风正、人和。“和谐教育”理念高度凝聚和浓缩了鄞州中学五十年的办学风格、文化品位和人才培养特色。从历史上看,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浓缩出来的带有发展指向性的整体教育观。从哲学上看,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反映一所学校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反映一所学校的历史特征、学科特色和追求。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从实践上看,教育理念不仅具有激励人的功能,也具有教育人、塑造人、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这是我们所以提出的基点。

(四)学校现状问题的分析

鄞州中学是一所地处农村的省一级重点中学,跟同类学校相比,师资和生源存在某种劣势;长期以来鄞县一直没有自己的县城,难以形成一个固定的文化中心,1995年以来学校进行了原址改造,政府的物质投入力度不大;自1952年建校以来,学校虽经历了五十年的发展,但是,期间八次更改校名,学校的性质和办学方向也多次发生变化,至1978年以后才真正步入普通高中的发展行列,学校发展历史短,文化底蕴不够深厚;鄞州中学有一个勤奋好学、踏实肯干的教师群体,教职员工重师德、讲奉献,敬业精神高,但是在接受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任重道远,还有许多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调控,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和谐教育模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得到健康全面和谐自主的发展,为重点高中全面实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我们又确立了三个操作性子目标和内容:

1、实现学校管理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构建学校“以人为和、追求人和”的学校管理模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干群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和主人地位,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