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立项申请书

  • 作业标题:课题: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立项申请书

  • 作业内容:

     

    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的重点难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等。(可加页)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校本: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2、校本化课程是指“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依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化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差异化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二)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述评:

    校本课程开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 视,被称作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简称  SBCD)。现在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国、和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地实施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校本课程的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完善。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各个地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有的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其关注点仍然集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层面,而对于如何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关注的却比较少,对发达地区学校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多,而对于落后地区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却比较少。

    (三)选题意义

    第一、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是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思想品德教学理念、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保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着重大的影响,开发与利用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学校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贯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建立和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有利于推动学校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思品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加深我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思品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德育新途径,达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内化作用,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以往认为校本课程资源贫乏的认识和目前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及当地文化传统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在研究中紧密结合地方及学校实际,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四)研究价值: 

    第一、校本研究的开展为广大一线政治教师带来发展的契机。由于这一课程体系的建立围绕“本校”实际,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不囿于传统的教材和教法,更有教师自身直接参与课程的设计、制定与开发,从而更能凸显自主、探究、创新、互动的课程特点,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完善。

    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能有效地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表现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今后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沟通与交流,增强合作意识与能力,形成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在目标上强调了培养创造性,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而政治课与实际紧密联系的鲜明特征,正是这一功能的有效载体。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的培养更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助推器。  

    第四、校本课程在实践中突出了学校“德育”功能的完善,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而思想政治课本身便蕴涵了较强的德育功能,可以结合课程实际,通过正面灌输、价值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建立起以社会为本位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开设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1、探索学校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基本途径,研究校本化实施基本策略,和学校、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提高品德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2、在思想品德课程建设中为学生积极打造健康、和谐、愉悦的课程生活,使学生的优良品行获得长足发展。

    3、立足于学生参与,教师协助开发有效资源,增强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让师生与课程共同成长。

    (二)研究内容

    1、结合我校是德育先进校的优势,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学生的主题班会课,团队活动课,人防安全课,普法宣传课等相结合,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自立自强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心,在不断地探索中形成自己的校本课程。

    2、改变课堂的单一性,紧紧抓住《思想品德》课程中和学生实际相近的课程,大胆取舍,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采取多种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和本领,在学校组织的活动在中得到展示和锻炼,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

    3、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社区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材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把学科课程和学校、地方实际结合起来,由行政领导组织,有关专家指导,基层教师参与,边实施边修正,以获得最佳的研究成果。

    4、开展以主题生成、案例设计和实施为载体的行动研究,引导教师掌握校本化实施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策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主体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提高《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水平。

    5、建立校本化课程实施的社会网络。思想品德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家长的支持,学校将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其它有关部门建立密切联系。

    (三)研究假设:

    本课题的研究报告及研究成果一旦发表并得到有效的实施,就会取得预想的良好效果的,能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开发和实施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的实效性,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新的天地。更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自立自强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拟创新点

    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实践中学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促进各项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心灵。设计形式多样的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思维的意义,提高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人生价值的体验。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