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政策导向:2022年新课标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突出实践性",注重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培养。

现实困境:

部分课堂仍以说教为主,学生参与度低,"知行脱节"现象突出。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引发情感共鸣。

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真实成长需求。

2. 研究意义

理论价值:探索生活化教学与情境体验的融合路径,丰富德育教学理论。

实践价值:

提供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策略,提升育人实效性。

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落实核心素养。

二、研究目标

分析当前初中道法课教学现状及生活化实践的难点。

构建"情境创设-体验探究-价值内化"的教学模式。

开发系列生活化教学案例(如校园欺凌、网络道德等主题)。

三、研究内容

1. 教学现状调研

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师生对道法课的认知及教学痛点。

2. 生活化教学策略开发

情境创设:

利用社会热点(如"老人摔倒扶不扶")设计辩论活动。

开发校园模拟场景(如"班级议事会")。

体验活动:

组织社区志愿服务、法治情景剧表演等实践。

评价创新:

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行为变化。

3. 教学实践验证

选取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传统教学与生活化教学效果。

四、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迭代优化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法:深度研究典型课例(如"友谊与成长同行")。

问卷调查法:量化分析教学效果。

五、创新点

双线融合:将教材知识点与学生真实生活问题相结合。

评价革新: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行为改变。

六、预期成果

形成《初中道法生活化教学案例集》。

发表相关论文1-2篇。

实验班学生课堂参与率提升至85%以上。

七、研究计划

阶段 时间 任务

准备阶段 2024.9-10 文献研究、基线调研

实施阶段 2024.11-2025.4 教学实验、数据收集

总结阶段 2025.5-6 成果梳理、论文撰写

八、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李晓东. 《德育课程的生活化转向》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