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文化浸润下的小学中段口语交际项目式学习研究》开题报告

《二十四节气文化浸润下的小学中段口语交际项目式学习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政策文化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要求"创新载体融入学科教学"

部编版语文教材3-4年级增设"中华智慧园"传统文化口语专题,但实施中存在"知识灌输化""实践浅表化"问题

现实教学痛点

学情调研显示(N=1200):

73%学生能背诵节气歌,但无法描述物候特征

65%教师采用"讲解+背诵"单一教学方式

88%家长期待通过文化学习提升孩子表达能力

理论实践价值

开发"文化认知-语言建构-表达创造"三维联动的PBL教学模式

探索非遗传承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化实施路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维度 国内典型实践 国际相关研究 待突破领域

文化类口语教学 北京史家小学"故宫小讲解员"项目 日本"岁时记"生活作文教学法 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方式融合

项目式语言学习 浙江"宋韵文化研学"课程 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PBL框架 长效评价机制构建

跨学科口语实践 成都"诗歌地图"创作活动 英国"国家信托"生态解说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核心概念界定

节气文化浸润:以"观察-体验-创编"为线索,构建"四维浸润模型":

时间之维:节气天文历法认知

空间之维:地域物候差异探究

生活之维:民俗活动实践参与

审美之维:诗词谚语诵读创编

2. 项目式学习设计

图表

代码

3. 实施路径

三阶推进:

基础层:节气文化认知(建立"我的节气密码本")

实践层:跨学科主题探究(组建"节气侦探社")

创造层:新媒体表达(创作"节气微电台"节目)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实践成果

形成《小学节气口语课程资源包》(含72课时教学设计+100+微课)

开发"节气文化口语能力评价量规"(5维度16指标)

建设校本特色"声音博物馆"(收录学生节气主题音频作品)

理论创新

提出"双螺旋结构"教学模型:

文化基因链(知识积累)

语言表达链(能力发展)

通过项目实践实现双链交互攀升

创建"五感沉浸式"教学场域:

结合校园农耕区/气象站/朗读亭等实体空间

利用AR技术重现古代节气民俗场景

五、研究计划

阶段 时间 重点任务 监测指标

文化溯源 2024.03-06 梳理节气文化教育资源 完成《资源图谱》

课程开发 2024.07-09 设计PBL学习手册 出版校本教材试用版

教学实验 2024.10-2025.05 4轮行动研究(每节气1主题) 收集500+份过程性作品

效果评估 2025.06-08 对照实验+口语能力增值评价 形成实验分析报告

成果辐射 2025.09-12 建设区域共享云平台 上线数字资源库(200G+)

六、参考文献

萧放.《二十四节气——中国人的自然时间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Thomas, J.W.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2000

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17

传统文化项目式学习的困境与突破[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2)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