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增强现实(AR)与虚拟仿真的高中物理建模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增强现实(AR)与虚拟仿真的高中物理建模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约800字)
现实困境分析
教学层面:
抽象物理概念(如电磁场、量子现象)可视化不足,学情调研显示65%学生存在"二维图纸想象困难"
传统实验受限于器材安全性(如高压电实验)、宏观不可见性(如分子热运动)
新课标要求:
2017版物理课标明确"物理建模"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发展"建构模型-修正模型-应用模型"能力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倡导"5G+智慧教育"创新应用场景
技术赋能路径
AR技术:通过三维全息投影实现场线分布动态呈现(如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虚拟仿真:构建可交互的微观物理世界(如原子核式结构探究实验)
研究价值
破解"抽象概念具象化""高危实验安全化""建模过程可视化"三大难题
构建"具身认知-模型建构-迁移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领域 国内进展 国际突破 现存挑战
AR物理教育应用 北师大"磁场线AR眼镜"教学系统 美国PhET交互式仿真实验室 硬件成本高,校本化适配不足
虚拟仿真实验 人教版高中物理VR实验资源库 德国Lavalle教授团队触觉反馈系统 缺乏建模思维培养的专项设计
建模能力评价 浙江"四阶九维"评价量表 IB物理课程建模评估标准 过程性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薄弱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技术框架设计
图表
代码
2. 核心模块开发
AR资源库建设:开发20个重难点模型(如楞次定律动态演示、双缝干涉光路追踪)
虚拟仿真实验:设计5类探究式实验(包含粒子加速器模拟、量子隧穿现象观测)
分层教学策略:
基础层:AR辅助观察建模(建立物理表象)
进阶层:仿真平台参数调试(理解变量关系)
创新层:真实问题建模迁移(解决工程情境问题)
3. 实验设计
样本选取:6所省重点/普通高中各3个平行班(实验组使用AR+虚拟仿真,对照组传统教学)
测评工具:
建模能力测试卷(含原始问题解决、模型修正等题型)
眼动追踪仪记录认知负荷变化
建模过程数字画像系统(记录操作路径与思维节点)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实践成果
建成高中物理AR-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平台(含35个交互模块)
形成《基于技术融合的建模教学指南》(含50个典型课例)
发表3篇北大核心论文,申请2项教育软件著作权
理论创新
提出"三维建模脚手架"理论:
空间建模(AR辅助空间关系认知)
数学建模(虚拟仿真参数关系推导)
概念建模(思维导图工具整合)
创建"双通道评价体系":
结果性评价:建模作品科学性与创新性
过程性评价:建模路径合理性与修正策略
五、研究计划
阶段 时间周期 关键任务 里程碑成果
需求分析 2024.03-06 师生访谈+课标解读 形成《建模能力培养痛点清单》
技术开发 2024.07-10 AR资源制作+仿真平台搭建 完成10个核心模块测试版
教学实验 2024.11-2025.05 三轮行动研究(每轮16课时) 收集800+份学生建模过程数据
效果验证 2025.06-08 多维度数据分析+典型案例研究 撰写实验分析报告(含效果量值)
成果推广 2025.09-12 举办全国智慧教育研讨会 建立5个省级示范基地
六、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Milgram, P. Augmented Reality: A class of displays on the reality-virtuality continuum SPIE, 1994
虚拟仿真实验中的认知负荷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5)
NGSS Lead States.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2013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基于生活化实验的农村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