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初中语文诗歌考题的特点及应试策略

初中语文诗歌考题的特点及应试策略

                                  山西省翼城县里砦初中  张杰

     对诗歌的考查,是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大餐”。我们临汾市自前三年开始对诗歌的考察由课内转向课外,这一举措一方面与高考接轨,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的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对诗歌阅读有具体教学要求,结合里砦初中学校的实际,我从考查重点、基本题型、应试策略等方面予以浅析。
     一、考查重点
    《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阅读”第8条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考查重点是:(1)品味诗歌含义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的词句(赏析要在对诗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2)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其中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风格流派等要素。(4)鉴赏诗歌的艺术形象与意境。
     二、基本题型
     试题特点是:一是基本题型以简答为主,有可能选择题和填空。二是选材浅近平易,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典故,以课外的唐宋代绝句为主。三是所设题项体现了由词句理解到意境品味,由表达内容到表达技巧逐层推进的特点,从外围到内核,由知识到能力,并与教材紧密结合。如近两年来,中考的古诗阅读都考察了对诗歌语言的品析,如“断”和“复”以及“珠”字的妙处,也都考察了对作品中诗人的心情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领悟。再如,在去年我县三模考试中古诗依然考送别诗,但考察的内容涉及到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二模考试中古诗的考察与课本紧密联系的一首唐代诗人张旭受《桃花源记》启发而作的《桃花溪》,情感态度以及比较二者的主旨异或同。分析临汾市近四年的中考古诗阅读,考察的形势和内容由简单的情感思想及语言的理解与品读趋向技巧赏析与思想的品鉴。
     三、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教给学生赏析方法。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