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    朱令臣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

一、课题的界定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和学业成绩产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对他们进行深刻的了解情况下,产生相应的兴趣小组,并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我们尽可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归属小组参与学习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课题的背景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异:①没有中考高考的压力,以至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不重视,把它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②学习条件各不相同,条件好的学生,自己家里已经购置了电脑。而另外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没有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③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④学生自身素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我们认为:传统的班级教学,表面上看是平等地对待学生,实则由于“一刀切”,势必造成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这恰恰是机会的不均等。现代教育学认为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能照顾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差异,适应不同的层次和需求,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实施的过程施以相应的心理辅导,能将分组教学给各类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如学业优秀学生因优异感导致骄傲自满﹑学业落后学生因失落感导致自暴自弃等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2、我校的情况

作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我校学生肩负着为成人做准备(人格教育)、为未来公民做准备(公民教育)、为终身发展做准备、为升学做准备、为就业准备等五大任务。虽然学校按课程设置每周都安排信息技术课,但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它。实行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校的学生来自单县的各个乡镇,信息素养的起点也不一样,对信息技术课实行分层教学,有助于针对于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三、课题研究意义

1、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新体验

本研究对于学生而言,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去成长和发现,有利于形成和强化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2、为教师的工作实践提供新依据

本研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发现的问题,将为教师的实践工作提供良好的依据。作为具体的实施者,教师要去帮助小组学生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使教学过程充满民主、个性、人性,使课程氛围真正活跃起来。相信在本研究的具体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会深受启发、深有感触,产生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思考。另外,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也能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我们学校同意搞这个课题的目的是①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找到有我校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同时能够跨学科推广;②强调问题解决,倡导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信息技术教研组的再成长;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尤其是促进奥赛与自主招生特长生的成长。

五、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我国关于分层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在贫困地区的则较少;而且大都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高考重点学科,研究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很少。而做为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又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上必须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单县一中作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我们想探索出一种较适合我们学校的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

六、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教会全体学生,这体现了课改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的新理念。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假设每一个学习者必须个别地、有选择去构建自己的知识,每个学习者都有一个用来建构知识的“工具箱”,以便解决现实环境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其他学习者或教师的角色是提供有关的环境、提出挑战及提供有关的支持以便能够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建构。在建构主义的影响下,教学过程从面向课程转向了面向学生的教学。教学双方的地位已经有所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不再是知识传授者、信息垄断者身份,而学生的中心地位得到确认。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主打破了教师“灌输”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改变了教师“强制”学生学习和学生“简单执行”、“机械模仿”的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种多边互动过程,使教师与学生自然成为学习过程的合作者,让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因材施教原则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教育家、心理学家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普遍认为个体存在差异性,对每个孩子的教育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尽管班级授课制下的学生具有基本相同的年龄特征,但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差异比较大,再加上遗传、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天赋、气质和性格、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与班级授课制运用的统一教材,统一大纲这一现实矛盾,教育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劳凯声认为“因材施教是为了解决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而提出的”。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它遵循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规律。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领域内非常有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即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这二者之间的发展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要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有教学发展水平,应从“最近发展区”所提出的两种水平所体现的不同层次差异性出发,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学生发展。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特点来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能使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现状,更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应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合理设计教学难度,制定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知识水平以及接受水平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四)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著名的“掌握学习理论”提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学生智力不是主要因素,而是缺乏适当教学条件造成的。”这种教育观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只要教学学习条件适当,只要学生学习的时间充足,教师教学引导方法适当,所有的知识都是可以学习的,所有的内容都是可以掌握的。

从“掌握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差异,有区别地进行分组。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提供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学习方式,否则将会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提供给学生最适合的教育是学生能有效掌握学习内容的关键。

七、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面向兴趣小组全体学生,实施适应学生差异的分层教学,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并减少待优生生数量,提高优秀生的数量和层次,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人人有进步。

2、探索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当前课改精神的教学策略,研究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进而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教学策略。

3、因地制宜,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八、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研究

组织对高一学生信息素养进行考察,记录成电子档案,形成分层教学的依据。通过“广撒网”的形式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尽可能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成立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包括:①青少年信息学奥赛小组;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兴趣小组;③电子作品制作兴趣小组;④机器人兴趣小组。

2、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电子档案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技术教师集体备课,形成信息课教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及学习需要让他们自主选择兴趣小组。课题组老师们相互配合、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兴趣小组。

3、分层施教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行分层教学,课题组教师可根据课堂效果,修改完善信息课教案。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分层教学。对在活动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使学生们各得其所。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在研究的准备阶段,对分层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相关的文献资料在知网和图书馆进行收集和整理,了解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从理论方面找到研究的依据。梳理前人的相关研究,从中总结基本认识成果,吸取相关经验,并确立本研究的视野、主题与方法。

2、调查法:在研究的准备阶段,为了达到研究的普遍性,设计了一些问卷进行补充,以便于对现状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把握。针对高一新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编制了调查问卷,分层抽样调查了本校200名高一新生。同时还对单县一中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五位教师以及单县其它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情况编制了调查问卷。这两份问卷将为本研究提供有效的事实依据。

3、个案研究法:在研究的实验阶段,以单县一中高一年级10个班的学生和我校其他任教教师的教学作为研究个案,在个案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保证该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结合理论的同时,更侧重于实践活动的研究。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经验,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提炼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5、教育行动研究法:从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借助相关理论进行反复的研究,以揭示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十、研究对象

单县一中高一年级十个班的全体同学。

十一、研究的进度计划

1、准备阶段(2016年2月――2016年3月)

(1)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准备有关研究材料,申报、立项。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形成具体的研究工作计划。

(3)完成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1)理论学习: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理论的培训。

(2)教师备课:针对兴趣小组开设的科目进行集体备课。熟悉PowerPoint、Flash、Pascal等软件的使用。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2016年7月――2016年9月)

运用恰当的实验方法,开展“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在实验过程中收集整理优秀实验课例、授课实录、有关信息技术的论文,完成阶段总结,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检测、数据的统计和写出研究报告。考查研究报告和其它研究成果的质量。

(1)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小结课题实施以来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法,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和教学模式。

(2)完成各项主体报告和技术文件的准备。

(3)对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概括升华,检验是否完全完成预计研究计划,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面的评测。

3、总结汇报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1)提交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

(2)总结本课题研究论文并汇编成册。

(3)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汇报。

十二、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课题组成员年富力强,具备十几年以上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工作积极性高,有强烈的上进心,学习新事物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课堂教学效果突出,在最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管的大量资料指导本课题的研究,也能够借助网络等手段来进行辅助研究。

我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较高,为课题组成员实现教学设计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条件,使本课题的研究能够顺利的实现各个阶段的任务。我相信通过我自身的努力,再加上外界的帮助,我的课题一定能顺利开展下去。

《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    朱令臣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富有创造性和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同时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素养,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定位信息需求、选择合适来源、高效加工信息、熟练交流信息。所以一节好的信息技术课看似以技术为主,其实是以技术培养素养,寓情感态度价值观于过程之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能,更要让学生了解方法和技能的目的所在。一切方法和技能都是为生活服务的,信息技术也是如此。

在校园中,信息技术可以算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引导、精心组织,那么信息技术课堂很容易变成一节“乱哄哄”的玩闹课或者是一事无成。

总结信息技术课的不同效果,大致可分为这么几种:

1、教师课堂管理松散,学生自由活动:

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讲课学生不愿意听,经过几次努力也没有什么效果,最终教师草草讲完内容,学生开始自由活动。

2、教师费尽心思,学生一无所获:

教师看似准备很充分,甚至预设了每一步学习活动,但是由于对教材、重难点和学情了解不足,导致学习内容学生无法掌握,教师辛苦,学生也累,最终啥也没学会。

3、教师讲解精彩,学生学有所成,学到的都是如何使用软件:

教师精心备课,认真讲课,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某个软件的使用,也能使用软件对信息进行加工,但是忽略了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图像的加工这个章节,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学会了利用photoshop处理图像,但是如果问学生为什么要加工图像,学生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就是三维学习目标没有完全达成,其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的较好,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完成的不好。

有人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恰好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缺少了任何一个目标的达成,一节课都不能算是成功的。

4、教师恰当设置情境,学生分层分组学习,最终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教师讲解不多,但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技能和方法,同时培养了良好的信息习惯。

我们教师所希望达到的都是第四种结局,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很多时候,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兴趣在于“玩”:

曾几何时,我们信息技术课深受学生欢迎,每次同学们都是争先恐后生怕自己迟到一分钟,每当机房开门时,早就等在门前的同学们更是使出吃奶的劲来,拼了命往前挤。

但是学生真的如此喜欢信息技术吗?不是,说到底,他们是为了去机房上会网,玩玩电脑而已。如果信息技术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这种畸形的兴趣转化成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那么结局就会很失败。

2、简单的诱惑已经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

曾几何时,计算机还算是稀罕物件,即使不能上网、不能玩游戏,哪怕能看看计算机也是好的。一个简单的屏保、一张美丽的图片就能让同学们欢呼雀跃。

但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学校的信息课慢慢地失去了以前的吸引力。计算机性能落后,反应迟钝,网速太慢,课本内容的零散枯燥,老师讲课的照本宣科,课堂教学过于机械化,让学生不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新课程对学生和教师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谈起信息技术课,大家往往都将其等同于计算机课,不只是外人这么认为,很多我们的信息技术老师也是重技术轻素养的培养,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如果能做到把这节课相关的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熟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更不用说信息素养的培养了。

学生也是如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软件使用,而且还应该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在这个前提下,经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熟练掌握信息获取、加工、表达的各个阶段,培养较高的信息素养。

而这些,对于现阶段、本地区的师生来说,都是相对困难的。

如何克服以上困难,实现技术、素养和能力的全面丰收,打造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实行分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的开端,对于学生而言,喜欢某个老师进而喜欢某一门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经常听到学生说最喜欢哪个老师了,所以让学生喜欢自己、佩服自己是一个老师的基本功。别说是学生,就是我们做老师的,也会因为喜欢某个班级的学生而讲解地更加细致和精彩。

学生学的高兴,老师教的幸福,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师生关系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由刚开始的喜欢,逐步建立稳定的感情,进而发展为默契。

二、对教学内容的仔细研究

信息技术课本看似内容浅显,但是大部分学校每班每周只开设一节课,学校对信息课又都不重视,所以学生没有课前预习,没有课后复习和作业,每一节课都好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缺少知识的连贯性,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即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了,但也很少有机会去实践,更不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何在。很多时候,学生学了后面知识,就把前面的知识给丢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对教材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1、重组教材:

认真研读整本教材,弄明白每章节、每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列出教材中各个知识点,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其内在联系,把不是十分重要的或者重复的知识点忽略掉。也就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增删知识点或教学案例。

比如搜索引擎中的元搜索引擎,相对难于理解,而且学生无法通过实践去体验,别说是学生,我们教师平时都没接触过,因此完全可以删掉,新版的课本中这个小节已经去掉了。

2、自创教学案例:

大多数教师都会自创教学案例,其实这样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更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音频信息的加工与合成,我就选用班内参加学校十佳歌手大奖赛的同学的清唱录音,鼓励同学们加以修饰、添加背景音乐,学生很投入。

但是我们自选的案例容易犯简单、片面的错误,往往不能涵盖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我们自创教学案例的时候要考虑周全,而且要把整个教学过程多揣摩几遍。

另外选择案例还要注意:不能为案例而创案例,案例不能凭空设想,案例不能生搬硬套。比如原来小学的一道数学题目:一个水池,有一个进水管和一个出水管,只开进水管充满水需要2个小时,只开出水管放完水需要3个小时,那么两个水管都打开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充满水?我们信息技术和数学还不太一样,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生活的需要,案例最好是生活中存在的实际例子,要体现案例的生活存在性,像这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案例要避免出现。

三、对学生既有知识的把握

学生的学习是原有的知识网络重新建构的过程,也即新知和原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上有个“三不讲”原则:学生会的知识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不讲。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既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影响新知识的接受水平。

比如搜索引擎这节课,前几年讲的时候,学生还对网络接触不多,不了解什么是搜索引擎,不懂如何去搜索,因此教师就要通过案例让学生体验搜索引擎,学会使用搜索引擎,然后设置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到了现在,大部分学生已经会熟练运用搜索引擎,因此相应的教学侧重点就可以转变为让学生对比不同类型搜索引擎的特点,总结搜索经验。

虽然说精确掌握学生的已有知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通过简单的询问或测试大致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其中的“的”不是本节课课本上罗列的内容,而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的差距,也就是学生应该接受的“新知识”。

四、学生的分组

小组学习的优点有很多,对于教学来说最明显的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同层次学生的相互促进,从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小组合作实现了待优生有人可问,优等生有事可干,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小组教学谈了这么多年,可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很少去做,或者仅仅是简单的随意分组,流于形式。

我们可以在预先了解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得每个学习小组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互相搭配,不同小组大致平衡,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还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争。

教师不愿意实施分组学习的原因在于自身的惰性,按部就班的讲课成了习惯,或者是仅仅尝试了几次,发现小组学习问题更多,就放弃了。初次尝试小组学习肯定会出现新问题,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且同小组的成员之间彼此熟悉和分工磨合也需要一个过程,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

五、课前的预习

预习是整个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环,可是对于信息技术来说,预习已经成为从来没有过的一环。学生没这种意识,学校没这种想法,教师也从没这么干过,看看其他学科的“预习案”、“导学案”一大堆,我们的课程其实“与众不同”。

诚然,我们没必要像其他课程那样大张旗鼓的搞显性的预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上节课结束的时候预留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学生既可以了解下节课的内容,还可以扩充原有的知识水平,这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环。否则,一个新的内容,一个新的课堂,单单是让学生熟悉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就要花个十几分钟,还谈何高效课堂?

比如图像的采集与加工,在上一节课结束时,我们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任务:“每个同学选几张自己最好的照片,并想办法在照片上添加自己的姓名,然后发到老师的QQ邮箱里。”通过这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就会对图像的采集和加工有了简单的认识,而且教师通过查看学生发来的作品,也会对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程度有了大致的了解。

六、任务的设计

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就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然后引出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任务的过程。整个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以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讲解——演示——练习三段式教学模式统治课堂,但是这种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机械模仿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的效果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是否主动去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真正主动、高效地学习。但是任务的设计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任务的导入是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骤,如果任务导入就能吸引学生,对整节课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比如讲表格数据加工的时候,我们可以分析本班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这样学生就会非常感兴趣。

2、任务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细分。

不要图省事设计一个大任务涵盖本节课所有的内容,这样的任务既不容易让学生理解,也会大大增加学习的难度。教师可以把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细化,让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内能顺利完成每一个小任务。

比如图像的加工这一个小节,课本中分成三个步骤:(1)剪切图像并合成作品;(2)初步润色作品;(3)美化并完成作品。有些老师可能就会设计一个大的任务或者按照课本的例子来,但是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潜在的心理压力,学生下意识地就会认为这个任务太困难了。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分成三个小任务,而且每个小任务还可以再分。比如第一步:剪切图像并合成作品,我们可以设计几个小任务分别让学生完成规则选择、不规则选择和对象的调整。

虽然一个大的任务从完成步骤上来看和分成几个小任务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学习的难度不一样,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几个小任务,但是面对一个综合了过多步骤的大任务来说却是望而却步,合理的任务设计不仅让学生易于掌握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其实这就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实际运用,教师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应该处于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任务的设计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通俗地说就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成功的果实。

七、教师的课堂活动

教师的课堂活动是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学生的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对课堂的完美掌控是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教师的课堂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

1、教师对教学进程的控制:比如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巡回辅导,课后小结或者是演示操作,目的是为了保证学习的进度按计划进行。我们上课中经常会遇到的这样情况:学生在某个环节花费的时间太少或太多,超出了我们的课前预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对教学过程适当调整,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其实很注重教师对他的评价,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让他兴奋好大一会。积极的评价无论对教学过程还是对学生本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取知识的对与错,更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以鼓励为主,但是注意同时点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比如我讲“图像的加工”这节课时,有学生把素材中我的照片的头像粘到了另外一幅图像上,其实这已经是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了,虽然同学们看了他的作品后哄堂大笑,但是在我的鼓励下,他很高兴地给全班同学演示了一遍操作过程,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八、自我反思,改进提升教学水平

自我反思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教师的反思,一个是学生的反思。

教师在每一节课结束后都要及时做好课后记录,针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认真反思,不断总结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任务设计的不合理之处,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正确等等,以便改进教学。

同时教师还应提醒学生对“学”的反思,对小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对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进行反思,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反思等等。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准备、精心导入、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分层教学的高效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    朱令臣

2016年2月,我经批准立项申报了教育部十三五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近一年来,我结合总课题组提出的教育教学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和行动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相应的实践成效,现将课题研究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建立研究制度

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课题组成员做了以下准备工作:1.分析调查,确定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课题申报评审书;2.成立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资料档案,以备随时积累和分析材料;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新课程改革教学理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技能;4.课题组负责人根据课题组成员交流讨论结果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5.由课题组负责人主持,在学校计算机机房召开课题论证会。会上讨论制定研究工作制度,分解各成员研究任务,明确各自职责;6.修定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计划,完成开题论证。

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和相关理论知识,订阅与课题内容相关的一些学术期刊和理论专著,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教研周刊》、《有效课堂教学》和《解密高效课堂》等。同时,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听课活动和交流研讨式评课,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将每次听课评课的优秀教案和课件共享在课题组资料包中,课题组的成员得以更好地学习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短处,逐步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此外,为了更好地交流研究心得和实践经验,课题组成员定期按时举行教学交流会,并开通课题组研究博客,坚持每人每月至少在博客上写两篇教学反思和一篇读书笔记。

(二)开展调查研究

为了解高一新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情况,以便根据学生的起点水平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从而更好地推进课题研究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课题组设计了针对本校高一新生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和学科素养的调查问卷,并于2016年6月在10个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二十个问题,调查内容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议等。本次参与问卷调查总人数为447人,其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在本次调查中,接近84.34%的学生家里拥有计算机,很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有34.23%,较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有23.27%,一般喜欢的有25.95%,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有1.57%。这从侧面说明我校多数学生喜欢学习计算机知识,并且期望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学习到计算机知识。

在“你认为学习计算机知识是用来干什么的”调查中,有47.65%的学生认为是方便今后学习其他知识时使用,44.74%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将来工作上使用到,40.27%的学生认为方便于娱乐看电影聊天看新闻。以上数据分析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强烈的,但仍存在少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不愿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接下来上好信息技术课不可忽视的环节。这对教师做好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策略以及设置学习任务都有很大的挑战性。

2、通过调查得知实验班学生目前的操作水平很好的占3.58%,一般的占55.26%,知道一点的占34.45%,以前没接触过的占6.94%。对以上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还要通过观察才能证实。如果学生的自我认识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发挥前3.58%的学生的作用,对后6.94%的学生进行帮助,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就比较有成效。

3、从统计数据中知道,学生学习过的主要软件中按熟练程度排序依次是:Windows XP、Photoshop、Word、Excel、Flash、Powerpoint,这个排序说明了学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较为熟悉,在其学习生活中Photoshop图形图像软件及Word、Excel等办公软件使用频率高于其它电脑软件,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及其应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4、通过调查得知实验班学生没有上过网的同学有28名,经常上网的有46.53%,偶尔上网的有47.43%。在学生所掌握的因特网应用调查中,QQ聊天占88.81%,下载搜集歌曲占77.63%,浏览查找信息占73.60%,玩网络游戏占64.88%,辅助学习占55.26%,收发Email、BBS论坛交流占25.06%。由以上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如聊QQ、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等),只有接近半数的学生使用互联网查找资料,辅助学习。这说明了学生将网络应用于辅助学习的意识不强或自制力不够,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对学生加以引导。

5、通过调查得知实验班学生最希望用电脑制作电子报刊的有10.29%,制作网页的有24.38%,制作动画的有50.78%。这说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后,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优先考虑动画制作教学,其次是网页制作。

6、在关于“学生认为对学习最有效的交流沟通方式”的调查统计中,同学之间交流占77.18%,与教师的交流占58.39%,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占67.79%。这些数据说明学生更喜欢或更认可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也从某种角度上说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会更受学生欢迎。

分析学生、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驾驭学生和教材,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

(三)全面实施分层教学,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1、探究构建和谐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关于教学决策的谋略。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对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度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为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效益,根据学校软、硬件建设条件相对较好,高一新生群体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较感兴趣但基础一般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决定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进行教学,研究与初中教学的衔接问题,适当删去与初中重复的学习内容。

(1)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立足于“问题解决”

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能否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丰富教学的养料,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也是有效提升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在讲授搜索引擎的使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像“如果周末大家约定在某个地方聚会,而你不知道路怎么走,这时该怎么办?”“想知道山东的特产都有些什么,你该怎么做?”“写文章写到一半时电脑突然无法打开WORD文件,你如何解决这问题?”等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课堂上所学习的搜索引擎使用技巧的应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在“学习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如果能让学生在每节信息技术课中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信息意识将会逐渐增强,信息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2)开展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好

2016年9月,在学生完成了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的学习后,课题组组织学生开展电子作品制作比赛。该次比赛学生参与度高,表现力较好,出现了一批构思独特、制作精美的优秀作品。此外,为了加强学习网络安全知识,课题组老师在某些实验班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包罗了相关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及竞赛时期的网络热点话题,在寓学于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安全使用网络的意识。

(3)开展第二课堂辅导活动,为后进生学习创造条件

2016年6月——9月期间,针对学校一部分学生信息技术学科基础薄弱的情况,课题组成员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学习,开展信息技术第二课堂辅导活动,利用周一、周四中午午休时间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辅导,辅导内容为学期教学内容和计算机系统操作基础知识;通过一学期来的辅导学习,该部分后进生的电脑操作技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也逐渐树立了信心。

(4)加强机房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教学环境

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熏陶学生的信息情感。为此,课题组老师制订了适合学校实际的机房管理制度,同时挑选乔布斯名言制作成宣传画板。此外,在电子作品制作比赛结束后,课题组老师将学生优秀作品黏贴在机房墙壁上,开辟了一块“优秀作品展”文化栏。不少学生发现个人作品入选了“优秀作品展”文化栏,都为之感到开心和骄傲,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学科学习。

(5)合理运用评价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同其他中学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应力求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丰富化、评价手段灵活化及评价方法多样化。在本学年的教学中,课题组的教师在对学生做出奖罚给予评定的同时也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作品评价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些评价方法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此外,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会解决简单硬件故障和电脑问题、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纪律情况等平时表现,并结合其他评价内容形成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结论的做法也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2、探究构建和谐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根据以上指导思想,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课题组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1)基于任务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时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作为支持,而在网络环境下,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非常丰富,这使得多媒体信息等学习资源的获取成为可能,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拓展。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把电子学习材料(包括学生每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相关素材文本图片等)通过网络发送给学生外,还应适时列出相关学习资源网站,让学生需要时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信息。例如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数字故事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了基本操作以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由创作,自主创新,可以适时地开通网络让学生上网查找故事脚本和图片声音素材;又如在FLASH实例教学中,适时让学生上网查找制作教程操作实例,按照教程中的操作步骤自由制作,许多学生能从网络上得到启发,制作出构思独特画面精美的动画作品。 在实施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注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获取新知。如,在教学生用FLASH“工具箱”绘画时,当学生对窗口各部分名称有了大概了解之后,有些学生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想画,这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对工具箱中的各种工具进行操作,让学生亲自在画图区画一画,自己发现它们的用法、作用。这样,学生们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主学习的热情很高,思维活跃,有了一个主动探索的良好空间。

②要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学习过程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去探索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比如如何查看学习视频,控制学习视频的播放等。此外,当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随时收集处理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很好地控制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如,在开始讲述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我们可以先出示一张用WORD编制的小报,指出它具有文字、图片、表格、艺术字、公式、文本框等几个部分,从而可以形成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插入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公式等几个“阶段任务”。为了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主动请教,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要对课堂自主探究学习任务合理分层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任务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比如在《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节课使用关键词搜索信息任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采用分层教学法,设置三个难易不同等级的搜索任务。初级:中国传统节日;中级:中国少数民族节日;高级:中外所有的节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知识水平自行选其一进行搜索。 这样的分层提升练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程度,让每一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充分体现了面向全部教学的魅力。学生经过自主探索,会有许多新的认识,也可能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也可能找到的是错误的答案。这时,教师要及时组织讨论,将新认识进一步分析整理,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对于没有找到正确答案的同学或找到错误答案的同学,要力求通过讨论使他们有正确认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给予补充,培养学生自主总结与评价的能力。

(2)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大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教师如果能够围绕主题任务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创设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使小组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并实现教师与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往往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由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在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所以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和实践。

例如教师在组织《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知识板块的教学中,根据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基本方法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定主题,自愿组合,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小组任务主题自行搜集多媒体信息,运用文本信息的加工处理技巧,使用Office系列中的PPT或WORD办公软件合作完成主题任务。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以每个小组成员数量不超过4个为基准,对自愿成组的的组员进行调配,对各小组的选题内容进行审核,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最后,教师在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时,应尽量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得到认可和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值得关注的是,中学生有争强好胜心理,教师可以围绕探究任务开展小组竞赛,使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如在《搜索引擎的使用策略与技巧》一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虽有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经验,但不熟悉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还不能做到准确灵活地用搜索关键字搜索需要的信息,搜索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课题组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活动方式组织课堂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用不同关键字对新闻时事、历史事件、科学研究等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搜索,让学生在竞赛和实践中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使用搜索引擎的策略与技巧。此外,在搜索目标信息时,教师应注意选取学生关注的学习和生活热点问题设置探究任务,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小竞赛活动,可以在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各种激励的作用下,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强化了高效教学策略和新型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参与课题研究以后,课堂教学逐渐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向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转变,教育方式逐渐从整齐划一的要求向鼓励个性发展转变。从整体上看,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课堂学习气氛更为和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得以进一步体现,高效教学策略和新型教学方法普通使用。

(二)教师综合素质增强。自参与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的成员积极学习,努力钻研,深入课堂,积极实践。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转变,专业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随着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外阅读和写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得到进一步强化,对课本和教材的钻研也更为深入,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课题组成员先后被评为菏泽市骨干教师、菏泽市教学能手、菏泽市高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优胜奖(享受市级教学能手待遇),在《中学课程资源》发表《在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一文,并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三)学生学习效率有所提高,课堂教学气氛更为和谐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更为积极主动,研究讨论问题的热情逐渐提高。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完成当天学习任务外,课前还积极阅读教师发送到学生机的IT新闻、优秀作品简报等课前资讯,课后利用空闲时间自愿制作电子作品等。

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发现、互动交流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进一步得到了拓宽。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和信息技术第二课堂的开展,使得部分后进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相对轻松,课堂学习气氛也变得更加和谐愉快。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课题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课题组成员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虽然课题组成员通过近一年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的认识、经验和结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理论成果较少,理论提升有待加强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注意对案例进行收集和评价分析,但发表的论文比较少,理论提升还有待加强。

(二)教材落后于教学,反思开发第二教材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目前普遍存在的初中与高中各阶段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在本地区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特点是更新快、内容多、操作性强、多学科互渗等,照套其它学科的教材编写模式编出来的教材,从体系上看虽然显得很完善清晰,但这种教材教学内容相对落后、知识安排不符合认知规律。故此,如何开发第二教材,编制一套更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更受学生欢迎的教材是课题组需要更进一步做的工作。

课题研究工作虽然暴露了以上问题,但它启发了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思维。今后,我们要对本课题所涉及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逐渐形成有我校特色的研究成果,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探索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希望以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画上圆满句号为契机,让我们在更广阔的空间、更长的时间里,以更大的研究热情、更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更高的研究能力来进行不断的探索和追求。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