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提出数学问题》 结题报告

《高中数学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提出数学问题》 结题报告

作者:赵萍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实施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弘扬学生人格主动精神,、而被动的接受学习往往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本课题将就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数学问题   培养方法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在中学阶段,以数学学科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也就必然成为中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笔者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我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

张奠宙先生从问题解决者的角度,基于“问题”的性质特征,对“问题”从5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对学生来说是不常规的,不能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2)可以是一个情境,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要学生自己提出,求解并作出解答;(3)具有趣味的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4)不一定有终极答案,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5)解决它往往需要一个人或小组的数学活动。

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研究院的鲍尔斯研究认为:一个问题的构成要素分为4点,问题的情境;对问题的阐述;求解问题的方法;问题的答案。本课题侧重“新问题的提出”,提出新问题对学习者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

二、课题界定

1、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界定

高二年级全体学生

2、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1)“问题”:“问题”这一术语在数学教育界至今还没有很确切的界定。倒是“问题”作为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名词,有一个解释和定义:问题基本上是指已知某些以后,必须肯定或确定另外因素的情境。这个定义至少让我们明白了一点,即问题是一种情境。

(2)“数学问题”:即用数学术语表达的问题。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自我解决方法;

(2)提出问题产生的情境,并在实际案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3)制定问题评价方案,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提出的问题;

(4)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和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

(5)促进我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四、研究内容

开展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问题设计的巧妙性是环节有效的关键,是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而“问题”是什么?怎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包括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产生新问题,也包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如何培养?”对数学问题构成的深入认识,无疑对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五、具体措施

将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开展探究工作:

1. 查阅资料,积累素材

2. 观摩听课(包括组内听课,外出观摩听课)和参加调研活动

3. 课堂实践并邀请教学专家示范指导

4. 汇报心得体会,进行组内交流

六、计划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自2015年1月起,于2015年12月结束。具体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申报阶段(2015年1月~2015年2月)

认真选题,查阅资料,填写课题申报表,制定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1月)

(1)调查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困惑与自我解决对策;了解学生  对“问题意识”在学习中的地位的认知程度;

(2)组织教师培训: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及数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以及查阅国内外数学教学法方面的文献资料,听各种教学的培训讲座,观摩同行优秀教师的展示课;

(3)制定“问题学习”实施的计划

在所带6个班级中的3个进行“问题学习”的具体实施和落实。

课程实施对象:高二(1)班,高二(12)班,高二(20)班

指导老师:赵萍、王雪冰、蔡卉

课时安排:集中安排和分散使用相结合。集中安排:每周六上午第5节;分散安排:由各指导老师和学生自由协商安排。

(4)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并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评出“优秀问题”;并和没有进行实验的班级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课题组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每月集中一次进行研讨,整理教案,进行反思;

(4)选择几节成熟的问题探讨课对外展示,总结示范课的教学经验;

(5)指导学生总结问题学习法的学习感受,撰写学习反思。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

内容分析,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和专题论文。

七、研究方法:

本实验在行动研究中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课堂实践法、 比较法、个案总结法、座谈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使课题组成员得到理论的提高有经验借鉴。

2. 课堂实践法。在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借鉴优秀的提问案例,与本组老师探讨问题设计技巧,然后运用在课堂实践中,并邀请教学专家示范指导。

3. 比较法。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设计几组提问方式,运用在不同的班级的课堂实践中,通过学生的互动情况,比较得出最适合的问题设计技巧。

4. 个案总结法。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设计的个案进行分析分类研究,结合课堂实践中学生的互动情况,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5. 座谈法。汇报心得体会,进行组内交流。

八、研究成果

(一)研讨课/示范课:

赵萍老师在高二(22)班讲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一系列巧妙的开放性情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探讨这个情境,进而形成问题,然后将其进行“数学化”,即提出数学问题,让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授式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王雪冰在高二(5)班讲授《不等式的解法》,本课堂开展多元化的设问形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结论,反思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问题,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蔡卉老师在高二(12)班讲授《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本课堂设计了一系列的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探讨问题,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让别的小组的学生对他的回答进行点评,这样不仅可以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研究论文:

赵萍:《高中数学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