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把两重”教学理念下学生领导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两把两重”教学理念下学生领导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作者:郭海宁

一、目的、意义(问题提出)

1、研究的背景、现状分析。

领导力是一个人有效执行领导角色和领导过程的能力,由价值观、人格、智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种要素共同组成。领导力理论作为西方的产物,肇端于20世纪初,而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领导力方面的研究则是在领导力理论相对成熟的基础上,依托大学生相关研究的现状,结合西方各国面临的现实环境,开始于最近30年。而以高中生为主的学生领导力研究较少见。

高中学生领导力是指他们在有效执行领导角色或非领导角色及其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各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社会责任感、创造性思维、有效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此内容与华中师大一附中周鹏程校长提出4C+ICT(学生关键能力即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团队共创能力及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是一致的。无论是从普遍提升学生的素养来看,还是基于超前培养未来领导者的后备力量的思考,学生领导力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高中学生领导力培养被视为推动高中教育创新机制的重要的教学改革途径,能加深学生对成人世界的理解和认同,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机会。

2、目的、意义(为什么研究?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当前在我校“两把两重”教学改革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背景下,教师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领导能力,如何发挥学生领袖作用,充分调动学习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我们“两把两重”教学改革是否能继续进一步向前推进关键抓手,抓好这一点,对于学校改革和发展,对于学生培养和成长至关重要。同时,领导力作为一种综合素质,在美国已经被视为国民的基本素质,学生领导力培养已经成为提升学生的公民素质、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领导力上来。即培养学生领导力的途径与方法。

二、课题界定

1、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界定

高三年级I部全体学生、重点是学生干部。

2、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领导是在一种团队情境中为实现目标而影响他人的过程。领导力是一个人有效执行领导角色和领导过程的能力,由价值观、人格、智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种要素共同组成。高中学生领导力是指学生在有效执行领导角色或非领导角色及其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各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社会责任感、创造性思维、有效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学者们学生领导力的理解主要呈现出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学生领导力是处于领导地位的高中学生已经具备或需要掌握的一系列能力。主要是指以下五种能力:自知的能力,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灵活的适应能力,创造性思考的能力,承诺服务的能力。第二种观点则认为,高中学生领导力就是学生通过充分利用自身和周围的资源以掌握一定能力,从而最终实现自我和团体目标的过程。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学生学习,让学生明白学生领导力是自己增强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能力,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2.让教师清楚培养学生领导力在“两把两重”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学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活动,也是重要抓手。

3.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这个教学目标相符合。

4.教师必须创造设计出多种学习机会,必须创设课堂内外的情境,让学生实践所学的领导知识与技能,并亲身体验到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自身行为后果。

5. 积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领导力实践与体验进行反思。

四、研究内容

学生领导力培养是个长期工程,完整的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应包括“培养途径、条件保障和后续跟踪机制”三大内涵。具体包括: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体系、实践课教学体系、活动体系构建)、各项条件保障(教师队伍保障、活动实践探索、综合实践平台建设);持续后续跟踪机制(评估反馈机制、后续培养机制)。具体实施领导力培养过程中,依托其一体化优势提升高中学生的整体领导力水平。

五、主要创新

1.重视师资、资源建设在学生领导力培养中的重要支持作用,提升培养品质,大力加强实效。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内化与能力转换,构建高中生领导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坚持领导力培养和我校“两把两重”教学改革实践结合,和我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相结合。

3.注重评估反馈与后续培养相结合,建立领导力培养效果提升评估机制。

六、具体措施

1.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领导力相关数据。

2.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文化方面的主题讨论或者开展辩论赛。主要包括不同生活方式、多文化与多样性、和平、人权、公平等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其他学生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个人价值观,对领导力

3.培养学生干部。担任学生干部能培养领导力,对其完成共同目标和形成公民责任感有积极影响。担任学生干部是提升领导效能的最有效途径。

4.聘请校领导、教师、学长作为导师。

5.组织学生参与、实施各种校园活动。

6.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7.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领导力。

课题组成员之间对上过的课进行交流,总结经验,形成文字总结。

七、计划步骤

1. 组建课题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2. 文献资料查询,调查研究

3. 开展各科课堂展示课、研讨课交流,突显信息技术的作用

4. 论文撰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八、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九、成果形式

高中学生领导力是指他们在有效执行领导角色或非领导角色及其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各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社会责任感、创造性思维、有效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此内容与华中师大一附中周鹏程校长提出4C+ICT(学生关键能力即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团队共创能力及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是一致的。无论是从普遍提升学生的素养来看,还是基于超前培养未来领导者的后备力量的思考,学生领导力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高中学生领导力培养原则

结合当前高中学生领导力教育现状以及Andre B.Rosay的研究,我们认为,构建高中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必须坚持以下三条原则。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是高中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高中学生领导力水平的有效途径。结合我校高中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将面点结合、分层培养有机结合,建立全校性的领导力通识性教育课程(即学校的核心课程,贯穿在国家课程之中)、个性化课程(学校选修课)及专门化课程(学校、年级组织的各项教育活动课程),以核心课程激发学生领导意识,以个性化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以专门化活动课程满足学生稳步提升需要,分门别类提升学生领导力水平。如“两把两重”教学理念,规划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以满足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需要围绕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和发展这两个立足点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全面拓展和提升拔尖有潜质学生领导者的领导力;需要大胆改进教学方式,围绕学生兴趣点和教学要求,将课堂讲授、启发教学、实践体验等教学模式有机整合,提升学生领导力培养实效。

2.坚持面点结合、分层培养原则。

坚持面点结合、分层培养是将学生个性特征与领导力培养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的必然选择。

3.坚持能力与人格并重原则。

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博士和赛尼•斯潘塞提出的胜任素质“冰山模型”认为:素质是“水面上”的知识技能与“水面下”的个性品质的完整集合,两者对于个体的行为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在高中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将高中学生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统一起来。逐步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优秀人才,为他们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打下基础。这与华师一附中的人才培养观是一致的。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对高中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高中阶段短短的三年,而应该做适当的延伸和发展。我校校友会将会对学生进行长期跟踪,学生离校后也将继续培养与支持,这些也作为学校领导力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我校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的体系化与延续性。

二、高中学生领导力培养途径

高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发现阶段,处于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激发自身激情、明确自身理想与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比成年人更具可塑性,对其进行领导力培养远比对成年人的培养更加有效。既然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机会成为领导者和追随者,那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专门的青年学生领导力培养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

1.通过正式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领导力。

⑴.学校核心课程。以哈佛商学院领导学著名教授Hackman为代表,认为这类课程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对领导力的理解、学习领导力的动机和价值观、学习目标和效果评估。在国家课程框架内,学校要通过这类课程提升高中学生领导力来改变学生在不利环境中,尤其是在危机和压力下的领导行为,在“两把两重”课堂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包括研讨、模拟实景(以讲座、阅读、看电影的方式)、小组讨论合作、讨论和对话、阐述观点和视角、训练、实验、学科探究、以写作为主的思维表达方式等形式。

⑵.个性化课程(学校选修课)。以Ricketts &Rudd为代表,提出培养青年学生领导力的教学课程模块包括五个维度:领导相关知识与信息,领导意识、态度与愿望,决策、推理和批判性思维,人际交往能力,口头和书面沟通技能。在我们的选修课程中,有光谷课程、有文学、艺术、各项体育、家政、卫生、航模、汽车驾驶、德语等70多种,每一种都突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某一个或者几个方面,。每一个教学模块都遵循高中学生发展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认知、互动和统合。认知阶段是每一个课程模块的起点和导向,互动阶段包括学生探索领导力的各种实践活动,统合阶段包括对上述各种实践活动的理论反思并内化为领导能力的过程,三个阶段的课程模块促进学生对领导力的认知和行为。

⑶.专门化课程(学校、年级组织的各项教育活动课程),也叫隐形课程,即渗透在学校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之中。在高中,学校、年级、班主任、教师、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类、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以课程形式呈现,形式相对固定,内容相对稳定,对象相对一定,渗透到教育课程之中。以华师一附中为例,每年9—10月开展学生军训、学生社团招新活动;11月份举行高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2月份举行的“华一好声音”大赛以及一二九合唱比赛等。这些活动也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他们对教育环境、对师生角色和责任提出要求的前提下,领导力培养可以整合入这些教育活动中。另外,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及在课程体系之外的校外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开展培养学生领导力的活动。

2. 非正式课程(活动)培养学生领导力

学校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与能力转换,领导力的养成与否最终体现在能力上,除了学校正式课程体系,利用非正式课程体系及早对高中学生进行领导力实践培养是高中学生领导力养成的关键环节。在培养高中生领导力过程中,根据学生心理及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利用非正式课程体系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资源,实现学生体验式实践、操作性实践和个性化实践有机结合,是符合学生兴趣特点,也是提升学生具体能力需要的有效途径。

⑴.组织社会文化方面的主题讨论。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主题,我们在国旗下讲话、辩论赛、学生政论社、模拟联合国等活动中得以贯彻,主要包括不同生活方式、多文化与多样性、和平、人权、公平等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其他学生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个人价值观,对领导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⑵.利用社会资源,获得知名企业主、专家、教师、学长的指导。家长、教师、学长的指导有助于学生在公民责任感和合作能力方面的发展,并且来自社会知名企业主、成功人士的指导对提升领导效能的作用最大。学校以“长飞班”、“中天班”来命名两个特殊班级,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激励和教育,也是社会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⑶.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校园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如美国耶鲁大学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建立相关机构与网站,让绝大多数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担任领导角色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全球化视野、与他人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服务动员能力,从而提升领导力。也有人通过研究以篮球、橄榄球等体育运动为基础的领导力培养项目,发现把体育运动、学习和丰富的业余生活作为综合目标来培养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领导技能和学习成绩。校团委组织学生“阳光义卖”活动得到学校师生大力支持,学生广泛参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好评如潮。这些充分锻炼了学生,增强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⑷.担任学生干部。有一些研究以优秀学生干部为对象,研究学生的领导力特征。例如美国资优生的领导力特征包括:勇于接受挑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推理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思想与行动的稳定性,包容、激励他人的能力。在高中让优秀学生担任学生干部,是培养和提升其领导效能的一种重要和有效地途径,对其完成共同目标和形成公民责任感有积极影响。很多著名校友返回母校,对当时在高中担任学生干部经历如数家珍,这些对于他们的选择、工作、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帮助和影响。但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学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中心任务,培养学生领导力,既要讲究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原则,又要脚踏实地。青少年时期是培养领导力的关键期。培养高中学生领导力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我校实际,将学校课程安排和学生特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利用学生会、团委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学生干部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成长,在具体的实践中创新发展。

十、成员分工

1.  徐惠、高显政:总负责,统筹、调度,协调。

2.  郭海宁:收集数据,监管过程,执行研究步骤、布置工作、阶段小结、学生干部的培养。

3.  吴绾茹、熊慧志:负则女生教育、指导、及培养女学生干部。

4.  肖 科、沈胜方:负责组织人文讲座、开展社会文化方面的主题讨论或者开展辩论赛。以及探讨文科课堂培养学生领导力渗透。

5.万继勇:负责组织开展科学讲座,开拓学生理科思维,以及探讨文科课堂培养学生领导力渗透。

6.  刘 娟、高显政:负责体育、艺术特长学生领导力培养、以及探讨培养体育、艺术特长学生领导力的特色方法。坚强体育、艺术特长生学生干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Adams T C, Keim M C. Leadership Practices and Effectiveness Among Greek Student Leaders [J].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2000,34(2): 259一270

[2].翁文艳,房欲飞.当代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成功经验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7-11.

[3].王朝阳,杨克巍,覃炳庆等.军校学员领导力及其构成要素的研究团.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3):14-16.

[4].罗爱林.大学生领导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

[5].徐晓林,吴开松,石海燕.大学生领导素质与培养研究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3):74-78.

[6].杨桂萍.中国青少年领导力形成规律探讨—基于41名高中和大学学生领导的深度访谈结果[[D].中国青年

政治学院硕士论文.2009.

附课题结题论文:《浅析培养高中学生领导力的原则和方法》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