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农村普通高中名著阅读策略例说

农村普通高中名著阅读策略例说

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杨怀风

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民家庭。农民重实用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对孩子读名著不会有太大的热情。和城里家长相比,农村家长还有不少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以为这就尽了做家长的本分,辅导孩子学习都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客观地讲,农村相当多的学生家长也无能力督促孩子阅读名著,因为他们自己大多与名著绝缘。

当前的阅读环境并不好,电视、电影、漫画、游戏机……无不对学生充满诱惑,学生阅读名著所获得的感受,远不如这些现代化的视听给人的冲击力强,一般人都宁愿看看又轻松又刺激的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再没有耐心去揣摩作者原文要传达给读者的要义。

另外,有些学生比较喜欢读书,《读者》和各类报纸或者当代人写的一些青少年言情小说或者科幻类小说都比较受他们欢迎。但如果让他们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或鲁迅,他们就要大呼头疼了。因为很多名著离我们较远,或者是前人写的,他们的时代离我们很远,或者是外国名著,不仅作品的创作时间离我们久远,还多了空间远所造成的隔阂,多了民族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理解起来就更难了。

还有,名著都是成人作品,都是经历坎坷、学问高深、思想深邃的人创作的,对于生活经验不多,阅历不很丰富,理解和分析能力还不是很高的农村中学生来说,让他们读懂名著很有难度,自然,他们也就很难对名著产生兴趣。

还有,现在中学生学校课程安排较满,自主学习时间太少,缺少阅读的时间。

针对这些情况,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带动学生学习。

最主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方法促进学生阅读名著。比如阅读《三国演义》,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然后阶段性地对阅读状况进行检测。检测的方式不必用传统的试卷形式,那样学生会觉得是考试,产生厌烦感。测试的方式是设计一些问题,做成课件,进行分组知识竞赛。在竞赛中大家竞争激烈,情绪高涨。看得认真的学生越答越有兴趣,而读得不认真的或不读的总是“噎满喉”,自然会感到惭愧,就会去认真阅读,以待下次竞赛时好好表现。这样学生就阅读阅有趣。还可以让学生到前面讲述《三国》故事,看谁讲得好,既锻炼口才又促进阅读,可谓是一举两得。还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领取表演任务,把一个阶段的阅读内容搬上舞台,把他们阅读后对三国演义内容和人物的理解用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更加生动有趣,课堂气氛热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语言表达才能。甚至允许他们“大话三国”,再让学生评价,“大话”后的《三国》和原著的区别;还可以借助现代化媒体技术,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让学生说说是哪一回里什么故事,说说原著和电视剧有没有什么出入。这样,他们要找出区别就必须认真阅读原著,更能激发他们阅读《三国》的兴趣。

再者,对有深度难度的名著,需给予学生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读鲁迅,以课内文本《拿来主义》为例,学生读上两遍大概知道是说文化继承的问题,但对于“大房子”,“孱头”“昏蛋”“废物” “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什么的就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了。这里就需要带领学生搞清楚这些词语的比喻义。当学生知道大房子是比喻文化遗产,孱头是比喻胆小不敢继承文化遗产的人,昏蛋是比喻对文化遗产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是比喻对文化遗产全盘接受的人,鱼翅比喻文化中遗产中的精华,烟枪烟灯姨太太比喻文话遗产中的糟粕时,对文章表达的意思———对文化遗产的继承要有辨别,有选择,要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就理解清楚了。

再比如选读文本《灯下漫笔》,学生读一遍下来不知道说什么。可以引导学生再读一遍课文,快速找出自己认为可以做全文中心句的句子。有的学生找的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那就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鲁迅是怎么总结出来的,到前文里找一找。学生可以很快找到,因为换银元的事情,总结出了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心里,就是极容易妥协,而且妥协以后还会很高兴,而这个妥协从思想上说就是甘于做奴隶的心理。再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和下文有何关系。学生会答出引出下文。那么就引导学生对下文内容进行概括分析,做到贯通全文。有的学生找的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那就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解释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基本可以用这样两个时代概括,也就是人从来没有获得做人的资格。再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找出鲁迅提出的希望,希望后来青年们能创造出第三样时代。再拓展,让学生想象一下“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什么样的时代。学生可以很快地答出:应该是人们真正获得做人的资格,能自由,平等,民主地生活的时代。这样一篇看似佶屈聱牙的文章,很快就可以梳理好了,学生再读一遍就基本可以明白作者的思路,作者要表达什么了。

再比如阅读《祝福》,对于柳妈的迷信,对于祭祖活动的描写,对于祥林嫂婆婆的专制,对于“我”和鲁四老爷的表现,对于鲁镇百姓的表现,学生阅读时有些不明白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旧社会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不了解,阅读时就会觉得有些不合情理的地方。这关于旧社会的知识就是要告诉学生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可以举一些例子说明什么是迷信活动,并探讨下层百姓为什么信迷信。再说说家长制,封建礼教对女子的种种要求,当时社会的状况———新思想刚刚诞生,有些地方还只是萌芽,旧的封建思想在乡村还根深蒂固。还可以辅以电影《祝福》让学生感受当时时代特征。这样学生对于祝福里的内容就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理解文本的主旨———揭示当时中国社会人吃人,人们的思想封建、愚昧,希望唤起民族的觉醒。也就是以写作背景为切入点解读这片名著。

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阅读名著,既降低难度,又激发兴趣,又解读出文本的新价值,实现阅读名著的最大意义。

比如阅读《阿Q正传》,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孔乙己》进行对比学习,看两篇文章是用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塑造人物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塑造人物的方法,相同点,不同点,也可以概括出人物的相同特点和不同特点,从而对鲁迅的写作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一个人代表一类人,从而写出了底层受戕害的小人物的悲哀,进而批判那个社会不合理的制度。还可以结合电影《阿Q正传》展开讨论:我们身边有没有阿Q?我们自己有没有做过阿Q?结合自己知道的例子说一说。然后再反思,鲁迅的文章在今时今世还有没有价值,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既可以深刻了解文章写作的意义,也可以理解文章于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也能更深刻地理解鲁迅思想的深刻性,也让自己的思想深刻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读名著的好处,不只是了解曾经的生活和历史及人性,也可以了解当下的生活和人性,知道鲁迅的文章之所以不朽的原因,也可以让自己形成更深层次地审视作品的能力。

再比如读《红楼梦》林黛玉之死,一边欢天喜地结婚,一边寂寞凄凉死去。鲜明的对比极具渲染力,让人无不为黛玉扼腕叹息。可以引导学生和《祝福》中祥林嫂之死对比,找出二者相同点,进而让学生自己说出《祝福》中祥林嫂是在人们的祝福(自己祈福)中死去的,二者都是以喜衬悲,使其事更悲的对比手法。这样联系已学课内文本,既容易读懂名著,又巩固旧知,可谓温故而知新,何乐而不为呢?还可以提醒学生在自己的作文里也尝试使用这种反衬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可以以乐衬悲,也可以以动衬静,还可以以丑衬美,不一而足。这样又顺便在作文方面获得收益,可谓是一举多得。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乐趣,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才可以帮助农村高中学生走近名著,扩展自己的知识,在思想和能力上都获得进益。

读名著,就要让学生快乐地畅游在名著的海洋里,快乐地获得知识和能力。要让他们能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高效率地汲取有益的营养,这样才不违背我们高中设置名著阅读课程的初衷。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