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单县人民路中学 郭秀环

课题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11。

(2014年10月16日)

课题名称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课题编号
课题负责人郭秀环(单县人民路中学)
课题组成员郭秀环(单县人民路中学)



【摘要】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合作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组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的关键也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因此,变革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方式,借鉴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探索既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汲取国外教育先进理念的培养人才模式,乃是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的难点。

【关键词】合作学习   策略   学习能力    课堂生态

我申报的课题《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被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自课题申报以来,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详细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落实各层面具体工作,对课题组人员实施分层次的培训,以实验教师为骨干,针对试验班级学情,在教学理论、观念、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每个实验阶段都能够不断的提升对课题的新认识。通过近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基本达到预期效果,现对研究过程中的方法、措施、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我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形式了,“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要求新的教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由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已走进课堂,但还存在一些弊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不放心,不敢放手。甚至有的老师仍在唱“独角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有的老师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诱导,在操作策略上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内容还需补充完善。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有其“形”而无其“实”的现象。因而,我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对小组建设、合理设计导学案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研究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本课题对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更新,使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80年代至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实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启发学生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引导他们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会合作创新,已逐渐成为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共识;在我国合作学习仍属新生事物,种种原因,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中仍占主导地位,教学活动过于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接受学习几乎成为众多学生唯一的学习方式,进而被异化为“满堂灌”、“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不少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状态中,对学习内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失去兴趣。这样,既不利于知识的建构,更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形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成员在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我校近年推出具有校本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模式中的关键要义,即学习行动小组和学习科研小组,在六步导学中有合作研讨环节,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利用小组的力量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但大多数实践操作还处于探索的水平,合作学习的潜力亟待开发。

“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合作意识也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识品质得不到体现,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另一个方面。一些教师开展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组织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缺乏认真设计,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

因此,变革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方式,借鉴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探索既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汲取国外教育先进理念的培养人才模式,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的难点。

二、核心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的学习”。

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合作学习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根据课堂研究中观察到的合作学习的层次与内容,把合作学习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层次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课余时间好朋友之间的合作学习等),第二层次为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第三层次为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教学,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每一种类型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三、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课题研究立足课堂教学,从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入手,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来分析合作学习的内涵特征、组织形态、学习现状,提出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课堂学习的实效与高效。

2.信息加工心理学: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基础是信息存储与加工,因此寻找更有利于理解、记忆的方式让学生存储和理解知识是课题组首要的研究问题,合作学习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存储与理解。

3.人的主体性理论: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需要培养人的创造性、开拓性等特点,这些都与弘扬人的主体性有密切关系,因而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便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成为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其核心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素质教育中讲的全面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这一思想的贯彻实施必然对学校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学习方式,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发生全方位的影响和改革,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全面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假设

以“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为平台的教学策略,必将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的感官被刺激调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开放的思维状态,学生具有的创造潜能在这里将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将非常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全面提高。

五、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2.通过合作的有效性开展,让学生能够具体达成下列目标:

(1)形成积极互赖关系;

(2)相互促进有效发展;

(3)增强个体责任意识;

(4)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5)学会科学自我评价;

(6)促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不断提高;

(7)大面积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有效合作,进一步促进课堂效益最大化。

六、课题研究内容

我校提出的构建高效课堂模式中的第一个要义,就是学习行动小组和学习科研小组,在“教学案一体化”导学中有合作研讨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利用小组的力量进行学习,但我们在实施这一模式时发现,合作学习作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较为重要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基本上所有课堂都能注意运用,但从合作的效果度来看,课堂合作有一定效率但并不高效,甚至还有出现了无效课堂。如何切实提升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高效性,是摆在我们所有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我提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这一课题实验,就是要解决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解决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问题。

课题研究立足课堂教学,从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入手,通过文献学习、培训、观察、调查、实验验证等方法来分析合作学习的内涵特征、组织形态、学习现状,提出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1.初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科学意识研究。研究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进一步探究教与学误区,研究影响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

2.初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策略性研究。课题组将在师生观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合作途径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七、课题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从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入手,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来分析合作学习的内涵特征、组织形态、学习现状,提出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各个学科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初中年级全体学生为观察对象,实验班为初中一年级三班、五班、初中二年级三班、四班,比照班初中一年级一班、二班、初中二年级二班、六班。本课题预计用一年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2013年9月1日至30日为第一阶段,聘请单县教研室教研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开设合作学习模式研讨课,给给课题组教师做表率,进一步加强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对实验班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详细的追踪记录;第二阶段自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3月10日,主要由课题组教师开设模式汇报课,进行有效合作研究资源大整合。第三阶段为课题组研讨,2014年3月11日至30日,人民路中学所有学科教师面向全县开放合作学习研讨课,以获取全县同行的支持与提供有益的改进意见。来自全县近200名各学科教师参与了合作学习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课题组提出的合作学习模式的高效性。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选择优秀教学案例,召开优秀教学经验展示现场会,全面实施实验研究方案,同时积累材料,为阶段总结做好准备;第四个阶段自2014年3月——2014年10月,课题组通过进一步课堂演练、教案评比、追踪记录、利用实验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平台,全面实施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总结,完成“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教案、论文集的汇编,课件的收集与打包,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制定出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相关标准,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八、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提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使学生“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互赖、互惠品质,促进学生动态且有效学习,并以团体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以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学生之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要有责任地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实现全组每一个同学都能学好的目标。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学生的自尊,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与同学间的互爱,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合作学习”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为目标的,体现在:

1.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运用小组群体的交往机制,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九、课题研究的策略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高效,必须进行小组建设,进行分组学习,搭建合作平台。

1.科学合理分组,使学生可“合作”。

研究表明:①如果合作小组内学生的能力有差别,小组内部的讨论会更有效;②小组成员如能力普遍较低,他们无法展开讨论;能力较高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也会发生问题;③如果小组中男女学生的数量不平衡,就会影响小组合作的质量。

因此,小组建设要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就是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就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以54人的班级规模构建6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9个合作小组。首先从全班挑选出9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乎,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1人)与组员(4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分别编号为A1、A2;B1、B2;C1、C2。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感情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要特别注意为班上的待优生等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男女比例要适当,而且每组都要有女生,为什么呢?一般而言,女生书写认真,步骤规范,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男生思路灵活,讨论积极,往往注重结果,步骤不规范,书写相对潦草,这样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再者,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习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一点可视不同班级具体情况而定。)经过一段时间小组成员适当调整,优化组合。

上述的小组划分仅是一个典型案例。只要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可以按照其他的小组划分形式划分小组。

2.优化评价机制,使学生想“合作”。

首先,及时评价、反馈、激励表彰,是小组合作得以长期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从小组学习的过程、表现和效果三方面入手,尝试着实施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际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根据每组学生的分工、交流、探究、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加分制奖励,并对每组成员所得分数进行捆绑式统计,做到每天一统计,每周一公布,每月一评比;采取“贴星星”、“发红旗”等奖励方式。我们还运用同伴评价的方式,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评价的侧重点由评合作态度,再到合作质量,最后到创新,循序渐进。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我让学生对自身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基本能力、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促进了他们心理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过程中,教师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又将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但无论是何种评价,教师始终以学生“学”的状况为评价客体,努力营造出“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使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竞争。

3.培养合作意识和技能,使学生“会合作”。

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

(1)选出得力的行政组长和学科组长

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

(2)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事实证明,只要教师相信学生,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必定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如组名有:快乐、战必胜、探索、无敌、勤奋、扬帆、翱翔、合力、雄鹰等。设计组徽,配上组歌,如快乐组:我的学习我做主,我学习,我快乐!战必胜组:知识改变命运,学业成就未来,加油!探索组: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寻找智慧的宝藏!

扬帆组 :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起航!雄鹰组:我们要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谨慎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像雄鹰一样飞翔! 等。各组信息展示在班级信息栏中,互相监督。这是何等的信心,何等的意志,何等的气魂!

(3)为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培养组长和组员的合作技能

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和后进组员的上进心,把优等生和后进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小组交流时,多给这些同学发言的机会。老师也要多关注后进生,多与他们交流,较简单的问题尽量让这些同学回答,多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抛弃自卑感,建立自信心,拥有成就感。当然,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我们还会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把想法整理出来后,再组织小组合作,让这些学生在组内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小组集体的意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形成“统一”认识。我们发现通过这样久而久之地训练,一些后进生在优等生的带领下,渐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了,他们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地提高。

(4)明确分工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在合作学习中,实行小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的分工任务,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协助他人.如:班级有一小组,职慧任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并组织好纪律。黄硕任记录员,负责纪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张伟报告员,集合组内讨论的结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尘杉任评分员,依据合作时组员的态度、交流的质量等给组员打分,当然,组内成员的分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也灵活变岗。有时需要大家一起收集资料的,那么大家就各自分头寻找。

(5)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主动思考,也不会用言语表达。教师应耐心辅助,鼓励、启发学生思考交流,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表达的情境,激发学生动脑、动口的欲望,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敢想、敢说。同时还需培养学生倾听、讨论的习惯。因为年龄因素,学生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顾不上倾听合作者发表的意见。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倾听,一是认真听他人表述观点,不插话;二要听清别人说了什么;三是听后做思考,别人哪里说得好,哪里不足,想自己该怎么说。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提示、点拨、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6)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培植合作自信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也不可能获得全面的知识而显得孤陋寡闻,我们就应大力贯彻合作学习。调查表明,有近30%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尤其显得必要。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学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个体积极性的发展趋势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任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7)激励竞争,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地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集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局限于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8)教师要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中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的引导者的责任,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掌控课堂,适时引领助推合作学习。

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要等待,不要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教师不应该担心学生讨论会提出很多问题,怕“放”了又不能“收”,而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探究学习。同时,对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的要及时予以表扬;对任务不清楚的要耐心说明;对出现问题的及时指导;对提前完成的及时检查并布置新任务;对偏离主题和受阻的及时制止或点拨,使其顺利开展。这样的课堂合作式教学,不仅能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展现自我,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判断正误、推理归纳等多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也得到锻炼并有所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掘,克服自闭、胆怯、羞涩等不良心理,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互助尊敬的团队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教师要精心设计分组学习的各个环节,要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任务安排、组织形式、策略选择、过程展开、反馈评价等全程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把握展示技巧。

在小组讨论后,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最好教师能提前摸底,发言能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好)。在小组汇报完成后,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质疑,评价,各组的同学通过交流、碰撞、讨论,最后形成最终的结果。但很多时候学生的争论会出现断层,这时候老师要适时站出来进行适当的提示,最好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中去,这样学生的讨论才不易被中断。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还是较迷信老师的权威,所以表现出有时候处理问题的时候信心不是太足,这方面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在某些时候提示达不到目的,后面又没有太多推敲价值的问题,老师也可直接告诉答案。这样有时候直接些也有利于老师控制上课的时间。

十、研究过程与方法

1.安排多种形式学习,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通过组织培训,专家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安排课题组成员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的学习”。

2.召开课题专题会议,搜集整理资料,进一步了解合作学习的几种层次以及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个要素。通过研究论证明确合作学习三种基本类型:课间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通过文献学习、实践研究等方法,我认为影响合作学习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几种:

(1)积极互赖。合作学习旨在使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对于合作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作意识关键在于小组成员间积极的相互依赖。这种积极依赖关系指的是小组成员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负责。用约翰逊等人的话来讲,“积极互赖存在于当学生认识到他们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小组组员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即除非他们的组员获得成功,否则他们自己就不能获得成功,(反之亦然),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努力同其他组员的努力协调起来以完成某个任务”。积极互赖的方式有很多,包括目标互赖、奖励互赖、角色互赖等。刚建立小组后,我通过班会让小组成员互相介绍,除自己的基本情况外,还介绍兴趣、爱好、家庭成员、理想、愿望等,拉近小组成员间的距离,建立信任感。设计做游戏,在黑板上让小组成员共同画一张笑脸,每人只画一个器官。小组成员开始分工,有的说画嘴,有的说画鼻子等,没有一位同学甘于落后,完成后评比哪一小组画的美观漂亮,使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作用。

(2)相互促进。学习中的互助合作就是一种交流,而交流也是一种实践。学生在相互促进与合作的过程中,必然能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实践。在相互促进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学习的自我调整、自我检测、自我评价与自我反馈。例如,在互助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当学生在给其他同学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的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就大大提高。

(3)个人责任。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要防止“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交流模式,而产生“责任扩散”效应。差学生在小组中是被动的,没有表现的机会,好学生在小组中包揽一切,使“两极化”现象加剧。要培养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合作学习的责任感及合作参与意识,实现真正的合作。

(4)人际沟通。合作学习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教学活动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开展的教学活动需要小组成员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每个成员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意识。师生间要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这就要求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应具有亲和力,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可能,合作成为一种需要。

(5)自我评价。每天让学生反思总结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收获,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3.积极发动思想宣传。举行多次课题专题会议,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用新课程、新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利用教工例会、年级会议、任课教师会议、学生会、黑板报、橱窗、标语、靠牌等阵地向教师及学生宣传有效合作的积极意义。

4.合作学习应该定位的课堂生态。

①.定位一: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强化学习借鉴“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尝试教育”、“成功教育”、“合作学习”、“目标教学”、“洋思经验”、“杜郎口做法”以及魏书生育人教书经验、国外分组教学中的思想、方法,我们最终达成共识:要想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解放学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点燃学生的希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要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具体办法,就必须改变“一言堂”,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让学生“动”起来。学校要求教师树立“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切实尊重学生的发展主体地位。学生怎么学好,教师就应该怎么教。改革教学方式,变指令式为超市式,变注入式为发动式,变被动式为互动式。

②.定位二:让课堂“活”起来。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创新的课堂,追求实效的课堂,张扬学生个性的课堂,挖掘学生潜能的课堂,学生创造性得以最大限度发挥的课堂。我们要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授课方式,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当“导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当“演员”、当“先生”,或讲解、或纠错、或争辩、或表演、或操作,人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围绕着学习目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课桌对起来。在教学形式上实行分组教学,每班分成八至十二个学习“互助组”,每组四至六人,每组由一名学生当互助组长,相当于一个小“班主任”或承包人,负责本组学生的纪律、学习的检查、监督、组织。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时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推行“教学案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

学案的编写采用“个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集体备课方式。

编写学案的指导思想:

①.要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攻,体验为红线”的原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教学关系。课堂上教师应放开手脚,大胆让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表达,独立推导和总结,教师不包办,要勇于让学生去创新。

②.要依靠同学科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备课组长要带领全组教师,组合本组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如何打开学生思路,如何组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何灵活运作七个动(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等关键环节展开大讨论,然后合理分工,认真编写出各自分担的学案,关键环节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认真组织各环节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在过程和方法中得到收获,真正把教室变成学堂。

③.要认真钻研课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它在课程目标上,对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化的设计;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将学生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整合;在课程要求上,结合学科特点和知识点,明确提出了一系列过程性、经验性目标,期望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灵活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努力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将学习目标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或问题串,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确切、严谨、规范,要体现生活性、研究性、趣味性,基础与拓展兼顾。各环节间的导向性信息要做到具体、周全、妥当、明了,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且易于操作和检测。

④.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活环境;要知道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还要从特性中找出班级学生的共性,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从而在课堂上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凡设置有学生活动的“教学点”,都应将活动的内容问题化,问题形式任务化。以问题明确活动目的,以任务驱动学生活动。如:看书填空、看书思考回答问题;做题加深理解、做题强化记忆、做题观察对比,总结规律;自学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思考探究,发表个人见解;学习反思、知识小结等。

编写“学案”的注意事项:

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一课时一个学案,篇幅不能过大,活动内容力求当堂完成,B5纸一页容量为好,最多不超过两页。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问题的设计还应该有利于学生总结规律,要注意由“小规律”逐步递进为“大规律”。

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⑤.“学案”只是一个活动提纲,教师仅需写清题目,明确活动任务与要求,要给学生大量“留白”,“留白”的含义有二,一是思维的空间,二是书写的空间。

⑥.教师若想让学生通过对某一精选题目的思考、演练,明白一些道理的话,就应在题后留出“做题体会”的空栏,引导学生在做题后思考感悟,将老师选此题的用意或“出题思想”总结出来,写在栏中。

⑦.每个“活动点”所设置的问题或活动形式,都应体现出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而不是教师随意的。

编写学案的程序:

①.各备课组研究制定下学段总体教学计划,疏通教材,从纵横二方面把握知识体系,按照周课时数把编写学案的任务具体分配到人,列表上报;

②.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合理开发教材资源,灵活地重组教材,将本课时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所要达到的能力,由浅入深地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或问题串,精心配置习题,遵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反馈训练—总结迁移”的基本模式,各环节之间配以明确、具体且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导语,设计好教学程序,草拟学案;

③.备课组集体研讨,每天下午第四节学生活动时间为各科教师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时间,每人将自己的学案草稿交给组长,由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学案修改后再交组长审查,最后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学案制成正式文本;正式学案要在课题后注明主备教师姓名、审查组长姓名和日期。

④.任课教师针对集体备课设计的学案,可以依据本教学班的学情,重新审视,课前要对学案修订和补充。

⑤.课后备课,师生共用学案实施课堂教学后,教师在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便成了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学案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

“学案”的实施与运用:

同样的学案,运用形式不同,产生的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学案”的运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教师的教学必须问题化,问题的思考者、关注者是学生,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调控者。调控者要统观知识与学生全局, 将问题明确于胸。指挥、调动学生,一人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其一人解决;一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调动两至多人合作,逐步补充完善,或研讨交流来完成。教师是引路人、扶持人,千万不可代替、包办学生的学习活动。

②.对于规律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人发言,多人补充,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引导辨析,得出结论。

③.对于练习题,不仅看结果,更应注重过程表达和做题思路。并注意及时纠错。纠错最好让同学发现错误、指出错误,教师最后点评。要求学生随手用红笔更正自己的错误,或补充不全面的观点。

④.组织活动注意点面结合,学生上台演板的同时,关注台下学生在做什么,教师要控制局面。对于多数同学的完成活动的情况,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组织与调控,及时发现问题,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成性问题,解决问题。

⑤.对于每一个活动,教师都必须给出评价,明确正误。教师要善于激励、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回答问题尽可能减少齐答,一人说,大家带着任务听,有责任补充或指出错误、做出评价。

6.努力落实有效合作制度。课题组会同一线骨干教师,利用假期,积极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验证,初步形成了具有单县开发区实验中学校本特色的小组合作有效模式。并为保证切实推行有效合作学习的实施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与制度,包括教师集体备课、组员分工、检查反馈、领导挂靠、督导奖惩等各项制度手段。

7.深入课堂进行实验方案研讨。开学伊始,课题组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有效合作学习研讨活动计划。活动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研讨,以有效合作课堂教学展示为主要研讨途径,在课题组各学科主要研究教师集中展示基础上,汇总交流,力求整合资源,使合作学习课堂模式更加优化,进一步有利于学生的学。第一阶段主要分两个模块,2013年9月12日至30日为第一模块,聘请单县教研室教研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开设合作学习模式研讨课,给给课题组教师做表率;第二模块自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3月10日,主要由课题组教师开设模式汇报课,进行有效合作研究资源大整合。第二阶段为课题组研讨,2014年3月11日至30日,开发区实验中学所有学科教师面向全县进行有效合作开课研讨,以获取全县同行的支持与提供有益的改进意见。来自全县近200名各学科教师参与了合作学习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课题组提出的合作学习模式的高效性。

8.  2014年3月——2014年10月,课题组通过进一步课堂演练、教案评比、追踪记录、利用单县人民路中学高效课堂建设平台,进一步明确了保证合作学习的科学有效的几点途径:

①明确小组分配。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平时表现,将班级学生分成9~10个学习行动小组,每组6名学生,各组由优秀生、待优生和潜能生组成,课堂合作学习,首先同层讨论,其后分层答疑。学生评价不再评价单个学生,而是评优秀学习小组。同时,还建立“学习科研小组”,由学科课代表牵头组成,每个“学习行动小组”均有一人进入学习科研小组,任课教师是这个小组特殊成员,配合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小组成员带着本组同学的问题参与科研,带着科研成果回到自已的“学习行动小组”。这样就实现了从教师科研到师生共同科研的转变。

②几种合作学习方式应该综合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灵活把握。不仅要运用已经成熟的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如下表中四种合作学习的形式就分别适合不同组织特点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参考此类形式,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而独特的合作学习形式,如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形式与方法等。

附:四种合作学习形式不同组织特点的异同比较:

学生团队—成就分配团队—竞赛—友谊赛第二类交错搭配团队辅助的个体化
1.教师呈现演讲或讨论的材料。                                                    2.团队完成练习本上的问题。                                                    3.教师对所学材料进行测验。                                                    4.教师判断小组平均和个人进步分。1.教师呈现演讲或讨论的材料。                                                    2.团队完成练习本上的问题。                                                    3.组和组间进行知识点的竞赛。                                                    4.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打分,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1.学生阅读课文的某些部分内容,承担独立的问题。                                                    2.在组内承担相同任务的同学在“专业组”中相会。                                                    3.学生对每个讨论的问题进行测验。                                                    4.个人测验得分被用于计算团队得分和个人提高得分。1.由班长对学生进行诊断性测验或练习,从而决定学习材料的水平。                                                    2.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步骤学习。                                                    3.团队的同伴对照课文检查答案,班长进行测验。                                                    4.班长对团队测验得分进行平均,计算出团队得分。

③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

教师建立并组织了合作学习,但并不是说教师就无事可做了,而是要不断地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这种指导是一种过程性指导,教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合作中的问题,帮助合作小组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观察,掌握学习动态,特别要对合作不协调的小组或合作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使每个小组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按时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促进小组的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安排或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并不能保证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教师最需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合作学习的技能与方法。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技能时,才能较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时,不仅要正面传授合作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而且还要创造条件或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总结形成独特的和富有个性的技能。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三点:第一,合作学习讨论时教师要调动全员参与。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下到小组讨论中去,监控小组讨论过程,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第二,展示合作学习结果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全体参与。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在学习反馈交流时,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各抒己见。有表演时,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一个都不能少。这样,学生不会产生侥幸心里,使之有一定的压力,产生动力。第三,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小组间开展竞争。良好健康的竞争只会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在竞争中,教师重视的是成员的参与,分工的不同,合作的协调。在一段时间的小组竞争下,能够使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非常默契,并逐渐形成各小组的特色。如有的小组成员站到大家面前,组长就会向大家介绍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有的小组在展示汇报时,动作大方,语言流畅,行动一致,很具有团队作风,使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力量。

十一、课题研究成果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对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注意、观察、思维、想象、分析、记忆、综合能力优势明显,对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课题研究研究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在训练中提升。

课题研究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

1.教育观念的突破

(1)绝大部分师生均能够科学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2)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综合素养。

2.学习方式的突破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认真听课程度、讨论问题的参与度大幅度提高。就连成绩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上课也能积极参与,较简单的问题积极发言,学习成绩慢慢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等各方面能力。   叶圣陶先生讲:“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学习,领悟之源广开,记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我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而变得乐学、善学,使每位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1世纪,竞争与合作并存。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而我们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不懂得也不愿与人合作,小组合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常常需要在一起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了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共同、交流、合作的技巧。

(4)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而不思则惘”,人贵有疑,没有发问的的精神就没有发展与创新的潜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对别人的观点并非一味的盲从,在讨论中敢于质疑。从文本到文人,从知识到能力,学生的发问多起来,对有些问题的探究直接促进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已真正变为科学意义上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小组的构成、组员的分工以及合作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课题组都有了全方位的、科学的认识与改变,给实验班师生提供了科学、系统、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

3.教学成绩的突破

以下是我校实验后,综合学科实验班在课堂和考试中的比较数据:

课堂表现学习兴趣上课思考课堂发言清楚表达自己观点阅读速度
实验前25%较差较差33%200字/分
实验后75%较好较好75%280字/分
期末考试数据均分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低分率
实验前75.4418.5%75%84%0
实验后84.6238%81%100%0











项目                                                    班级速度语态连贯性逻辑性中心
一般得体一般严密一般明确一般
实验班69﹪31﹪22﹪78﹪84﹪16﹪91﹪9﹪94﹪6﹪
对照班59﹪41﹪63﹪37﹪64﹪31﹪56﹪44﹪78﹪22﹪

4.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实验中,课题组发现,学生的上课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大部分同学能认真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并积极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和大家交流。尤其是很多平时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这一平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可以尽情展示他们智慧的结晶。学生的精神状态、责任意识、观察分析、综合表达、审美感受等综合素质也在合作中得到了较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5.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进程加快。通过课题研究,绝大部分教师在观念、教法、学法、有效合作意义、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有关教学案例的分析,对某些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提高了课堂掌控能力。教学艺术不断的成熟,上出了很多精彩的公开课。实验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积累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二、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科学合理的评价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师生在教育与学习方面的观念正在逐步地转化,有效合作的评价机制正在逐步地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还要从不同层面、多角度地加以改善,力争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行为、习惯以及其他系列活动都有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

2.如何协调各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课前有时间完成课文阅读及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找出难点、提出疑惑,而不是人云亦云?

3.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介入的时机?还有待提高。

4.教师如何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性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十三、课题展望

小组合作学习得到县及学校领导的认可,并在城区各学校尝试推广。2014年暑期开学,单县人民路中学在全校各年级全面实行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一体化。教育的发展决定了教学活动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有集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成功面对和解决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只有集体合作,共同探究,才能有最佳成效。“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陶行知《第一流的教育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将进一步扩大课题组成员,吸收不同学科的老师参与。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中进行论证,跟踪完善各种方案,解决在研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合作还将进一步得到高效的研究,合作学习能力研究还将进一步作深入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高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善于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有效教学》侯建飞、金波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杜威教育名篇》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5.《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6.《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代蕊华、戚业国等   教育科学出版 2001年版

7.《主动参与教学模式》刘宏武主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8.《课程·教材·教法》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2004,(8),30-36.

附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课题开题报告

单县人民路中学郭秀环

课题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11。

一、选题背景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

《课程标准》也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我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形式了,“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要求新的教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由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已走进课堂,但还存在一些弊端:许多教师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表现出极大的不放心,不敢放手。甚至有的老师仍在唱“独角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有的老师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诱导,在操作策略上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内容还需补充完善。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有其“形”而无其“实”的现象。因而,我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对小组建设、合理设计导学案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研究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本课题对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更新,使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美国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80年代至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实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启发学生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引导他们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会合作创新,已逐渐成为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共识;在我国合作学习仍属新生事物,种种原因,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中仍占主导地位,教学活动过于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接受学习几乎成为众多学生唯一的学习方式,进而被异化为“满堂灌”、“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不少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状态中,对学习内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失去兴趣。这样,既不利于知识的建构,更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形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成员在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我校近年推出具有校本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模式中的关键要义,即学习行动小组和学习科研小组,在六步导学中有合作研讨环节,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利用小组的力量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但大多数实践操作还处于探索的水平,合作学习的潜力亟待开发。

“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合作意识也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识品质得不到体现,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另一个方面。一些教师开展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组织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缺乏认真设计,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

鉴于以上认识,我申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二、研究目标

体现合作学习在学科中的应用与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明确任务、注重实效、克服困难、善始善终、认真聆听、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积极实践、动手操作、乐于合作与交流、以集体利益为重”。使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自主地参与到科学的探究之中,把传统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改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乐于、善于与他人合作,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1、克服合作学习存在的弊端,初步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多向合作互动机制,在“对学”、“群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主动、更愉快、更富有成效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实践,发挥小组群体的互动功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乐于和善于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进行“预习、讨论、归纳、练习、小结”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成绩。

4.通过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以此改变全体师生的观念,促进彼此共同发展。

三、研究意义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培养学生能力尤为重要,传统教育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而小组合作学习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人际交往,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改善了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还能激趣益智,取长补短,因为每一个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和感悟,每一种解读与感悟中蕴藏着差异的智慧火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与同伴进行思维的交流和碰撞,智慧与智慧在这里会聚,灵感与灵感在这里融合,情感与情感在这里交锋,个人观点,在这里不断得以修整和完善。使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他们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另外,我校作为单县一所新建的重点初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学校领导素质高、理念新,有决心,有信心在学校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尤其看中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作用。其次,我校的语文教师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新的教学理念,愿意尝试,敢于创新。新学校,新精神,需要有新的教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来谱写崭新的篇章。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新课标的需要、也是我们学校发展的需要。

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具体来讲:

其一: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我们应该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其二: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其三: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争,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所以学生们在一起合作学习,学习会变得更加愉快。

总之,合作学习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素养及表达能力。

四、研究内容

1.设计合理实用的导学案,设计合理实用的导学案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一份完整的学案包括:

(1)课题和课型。学案的类型有新授课和复习课之分,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2)主备人与审阅者,备课时间。

(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目标制定要符合文教学要求、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简洁、准确、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动力和针对性。

(4)重点难点。它能提醒同学们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想方设法重点突破。

(5)知识链接。与学习本节课有关联的知识(背景),或学习本课需要哪些其他知识,或以往已学哪些知识点为本课学习打下了铺垫等,把它和本课的学习有机联系起来,从而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心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6)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教学要求,给学生提供策略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的学习方法。如数学:分析归纳法、建立模型法、演绎法、归纳法等。第二种方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7)预习导航。一般安排基础知识、整体感知、质疑存疑等内容,学生能够结合教材基本完成任务。

(8)课堂探究。课堂探究部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要体现导读、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应是一连串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注意渐进性、指导性、趣味性、挑战性。即“内容问题化,问题成次化”。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学习目标的实现。

(9)巩固提升练习。这也是学案中的基本要素,题型灵活多样,题量适中,内容可包含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多样的题目。要紧扣学习目标,具有真对性和典型性。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作为课堂内容及例题讲解后的巩固训练,以检验所学知识,培养多种能力。

(10)学习小结。有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感悟等。

2.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

(1)调查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及成因分析。如: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等。

(2)探索建立有实效的学习小组。合作小组的建立应遵循什么原则,具体怎么建组,小组建立后怎样分工,怎样培训组长、组员,分组多长时间合理调整。

(3)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小组合作时机的把握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情况下安排学生合作以及怎样合作。

(4)探索培养合作技能策略。合作中有哪些基本技能需要培养、如何培养,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探索合作学习小组评价策略。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对小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促进成员间开展有效的互动,从而形成合力,推动小组成员的共同收获与进步。那么小组成绩的评定就须关注小组成员的合作过程以及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就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因此,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设计评价指标,如何操作。

五、研究途径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我组织其他教师组成课题组。我负责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课题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等过程管理工作。

2.课题组成员按课题组安排积极参加各项学习,积极参加交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

3.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总体方案的前提下制定各自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步骤,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效果,提升理论。写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

5.完成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研究总结报告,撰写科研论文。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课题组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制定科学周密的实验计划,积极发动学生,提高学生参与、配合改革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各行其是。教师及时将实验体会形成文字材料,向报刊投寄,并参与论文交流和评选,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接受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不断修订实验计划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以实践法为核心,同时根据需要结合运用实验、调查、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边探索边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提高认识。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报刊资料、上网搜索等手段,对国内外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和研究,内化吸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为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做好理论准备,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2、观察、调查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本校学生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向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现状,对此作出科学的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策略方法。

3、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抽样分析等,对课题研究的效果进行实时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综合运用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

在学习方式的实验阶段,通过实验班与普通班比较分析的方式, 研究这一学习方式的实践操作效果。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小组“合作”的最佳方案。

5、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某一个学生或某一个典型小组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相关资料,研究这一学习方式的实践操作效果。通过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逐步完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

七、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全程为一年,即从2013年9月起至2014年10月。

1、拟订研究计划。

我们把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3.9----2013.10);

实验阶段(2013.10----2014.6);

总结阶段(2014.6----2014.9);

课题研究最终完成(2014.10)。

2.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13.9——2013.10)

①对课题进行论证,申报,立项,请专家指导

进行现状调查、收集资料,学习培训。虽然学校大力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但通过听课、走访调查,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课堂教学实施中并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 。如导学案编写问题不够具体;导学案学生不能按时提前预习;交流时有些学生不参与,交流成了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平台,起不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目标等。这些问题困惑着老师,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全员参与,共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探究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迫在眉睫,故申报课题《小组合作学习探究》。2013年学校聘请了课改专家来我校作关于高效课堂的报告,并和专家共同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问题。10月—11月份学校又选派各科老师代表分别到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参观学习。为课题实验做好前期准备。

②加强对新课程标准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讨,提高认识

课题确立后,我认真通读教材,研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网络、杂志、书籍等查看了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原则,学习省内外与此有关的优秀论文,借鉴他人经验。多次与其他语文老师共同探讨目前我校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经验交流、怎样实施课堂探究等,定时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索共同提高,提高了教学质量。

③树立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思想,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全面调查师生评价能力的现状,分析整理。撰写课题方案,拟定实施计划,确定课题研究目标。

(2)实施阶段(2013.10——2014.6)

①筛选、整理收集各项资料,构建“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小组合作学习广泛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实验开始,我与班主任、其他老师共同召开会议,商讨小组建设.与其他语文老师交流,完善导学案的设计。

②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

③搜集和积累各项原始资料。

④开展语文教学不同层次的公开性交流,定期组织公开课教学。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4.6——2014.9)

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研究方向。

①搜集、分析、整理课题研究资料,申请鉴定结题。

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课题研究最终完成(2014.10)

①进行课题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②展示研究成果,先在校内辐射推广。

③将研究积累的资料上交结题

七、前期研究情况

1、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改革经验,提高课题组理论水平。

2、对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等,为开展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3、制定具体可行的写作研究计划,确保实验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不断对实践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并上升到理论层面。课题组老师紧密结合实践,积极撰写阶段总结和科研论文。

6、教学活动展示。阶段性开展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课、汇报课、展示课、示范课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学习,逐步积累课改经验。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师资保障

课题研究参加者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进取心,乐于开展教学研究,有较高的教学能力,研究水平,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有效地把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有机地结合。

2、制度保障

县教研室和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对研究进展情况非常关注,有具体的评价制度。学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制度,如教师个人学习制度、课题组集体学习制度、教师定期集体备课活动制度等。

3、资金保障

学校为了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各项研究经费及时到位,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各种支持,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