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东明县第二实验小学  司彩霞  裴瑞玲  赵艳霞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实施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内在智能机制的运作和情意的体验,突出发展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几年来广大教师围绕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做了许多工作。但是通过课堂听课,我们感到目前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教师,有些教师受教学观念、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材的内涵以及如何进行课堂组织和引导帮助把握不够,缺乏有效地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方法和措施,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情感态度体验,对数学教学认识存在偏差,热衷于题海战、疲劳战,课堂上充斥着大量机械、重复、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而学生大多只是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主体参与意识淡薄,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厌学情绪比较普遍。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把以教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把课堂上少数学生参与转移到鼓励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学会学习”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以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既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这样将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实施提高课堂教学主体参与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一方面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积极主地建构知识。

三、 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所有知识都是被建构的,包括认知结构”,“数学应被儿童再发现或再建构”,“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按照学生的思维模式,建立学生的数学意义,促进他们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建构主义观下的数学教学,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在每个学生已存在的不同数学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地进行建构的过程,其中教师应该是数学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价者。

2.发现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的积极倡导者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体主动地通过认知,获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和意象,从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他强调教师应当制订和设计各种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行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索取”过程。

3.数学的自身特点: 数学高度抽象的形式化的特点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用弗赖登塔尔的话来说,就是“让他们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第一原则”。“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己去”发现”。全方位建构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学习主体,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4.现代学生观包含四层含义: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②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③学生是一个独特的、有完整个性和独立人格的人;④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其它三个方面能否能得到教师的尊重是基础,否则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为空谈。现代学生观强调要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构建“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前提,以问题解决为线索,以思维发展为核心”的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塑造新型师生关系。协调师生的认知关系、心理关系,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间的对立关系。

(二)研究的内容

1.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和实施策略。

2.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

3.实现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

4.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5.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五、课题研究中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启发性原则: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开阔思路。

3.因材施教原则:根据教材实际及学生实际,采用合理的教法、学法及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接受快,学习质量高。

4.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真正学会。

5.实践检验原则:训练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因为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更好的训练过程。

六、研究方法

1.规划研究法:运用此法作好研究的整体规划,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作用、任务、实施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事先作好规划。

2.行动研究法:不同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不同的行动,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的研究有多深入,学生的学业就有多大的进步,学生就会有多大的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不同的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有不同的行动,自学能力也就会有不同的提高。我们力促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使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最大收获。

3.对比实验法: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进行对比、将实验做得好的班科与做得一般的班科进行对比、将参与积极性高的班科和参与积极性低班级进行对比。比成绩、比效果、比班风、比学风。对这一实验产生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

4.总结经验法:不断探索与总结,对实验学生进行学习进步的总结、一学期一总结、一阶段一总结、结题总结、推广总结。总结其成功、总结出不足,择其善而从之,取其精华,修正不足,使我们实验总结出的成功经验更完美、更科学。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3年,我申报的省级课题《小学数学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获得立项。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对课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很好地指导了课堂教学。

(一)调查研究,了解现状。

首先,我对本校的三十六位数学教师的课堂现状进行了解,通过课堂观摩、问卷调查、个别询问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们教师的课堂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现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仍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角,个别学生是配角,而大多数学生是群众演员;重视数学"双基”的教学,忽视数学教学的教学现象.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少主动参与意识,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扼杀。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引入了很多教学辅助手段、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受到重视,但是很多的数学课基本上都是以“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学习新概念和定理—例题讲解—学生模仿性解题—教师评价、总结”的模式来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学生的发展基本上以“教材”“老师”为中心,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一方面,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来选择他们乐于接受的、有学习生活背景的知识;另一方面,没有调动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只是简单地以教材为主完成了书本上的“教学任务”。

(二)查阅资料,提升认识。

找到了问题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首先,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围绕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性学习。并借助网络资源认真查阅大量的资料,充分利用时间阅读了《新教育理论》、《对话教育论》、《现代教学论基础》、《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等十几本教育教学书籍。其次,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曾先后到徐州、濮阳、潍坊、济南等地参加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并到商丘新华小学和山西太谷实验小学等实地考察,学习他们先进学校的教改经验。再次,在深入调查与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多次走进教室,听教师上课,与教师学生一起座谈,并在学校中选取两位教师和五年级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并将课题研究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并利用暑期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向名师请教我的困惑与课题中的问题,倾听专家们的指导。在工作之中,我及时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阅更多的资料,从而保证课题研究吸纳最先进的理论精华,使课题研究始终站在理论的最前沿。

(三)归纳整理,深入研究。

第一、“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观,科学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应用才能内化,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更新、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把学生视为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压抑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领会、去感悟,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可以反驳老师。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作用,从而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2.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启智、陶性、冶性、锤志”。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利用学生求知的本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教师对重难点适时、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每个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3.改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知识的多与少,先知与后知的差别,没有人格上的差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实践证明,教师唯我独尊,搞师道尊严,采用高压手段,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属品。这种做法既不利于知识的传授,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持师生之间的和谐,切不可认为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我塑造你什么你就是什么,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堂上,我们应充分发扬民主,允许提出不同的见解。只有教师关心和信任学生,学生因而具有一种良好的心境而提高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彼此心心相印,水乳交融,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

4.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学是主,教师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学,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管学生爱听不爱听,听得懂听不懂,反正从头到尾讲下来,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但要把学生领入知识的殿堂,更要把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师教导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诱导,学生边听边想,使教师的讲引起学生的联想、回忆、判断、推理,讲要讲得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学生觉得余音未绝。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有机整体,只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 分层次教学模式

(1)情境问题:以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由感而发,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是生长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在这一环节强调教师趣引,用趣味导引教学,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和状态,注重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例如:在数学教学《周长》这课时,教师创设了小蚂蚁沿着树叶爬一周及小蚂蚁和学生之间的一段轻松对话,这一学生感兴趣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强烈求知欲望,使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

(2)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既不是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式的教育,也不是那种“无师自通”式的教育,处理好教师有效指导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环节教师尽可能做到知识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提出,方法让学生归纳,信息让学生搜集,使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学生多种感想,在体验求知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还如《周长》一课,为了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通过让学生描一描、摸一摸物体表面的周长等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树叶的周长,体现了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究,适当时候给予引导,点拨,体现了新课程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再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通过“化圆为方”的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问题后,让学生利用小组探讨、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从而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魅力,并在比较观察中形成概括的能力。

(3)运用创新:使学生由掌握书本知识到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潜心钻研教材,驾驭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反思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整理,规律进行总结,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并形成观点。这一环节要尽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对“评价”进行再评价。

2.主动性教学模式

把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把主动性还给学生,是发展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设计了“学生当老师,讲给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设计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性归还给学生。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然后再把自己所学展示出来,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感情共鸣。其次,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适当点拨,激发兴趣”,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品味、去评论、去研讨,以求对知识透彻的理解,在教学关键之处加以点拨,尽量把“讲”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勤奋”起来。最后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谐默契,课堂气氛融洽,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处于平等地位,效果良好。

3. 多媒体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给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角色的变换和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我们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尽可能使用多媒体课件,尽量创设建构一个新的知识情境,更好地帮助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思维活动机会。教学中教师会利用生动的画面,适时发问,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总结,从而完成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例如:在教学《直线、线段的认识》这一节课,“直线”的概念太抽象。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或者拿一根线绳拉直,做叙述性的讲解。由于提供给学生认知的材料不能充分体现出直线的特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表象,更难抽象出“直线能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本质特征。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表现形式的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优点,尽量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形象直观的方式体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点”,“点”缓缓向两边延伸成直线。教师强调:“像这样能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叫直线。”由于电教手段的运用,静态的图形变成动态的,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可感知的物象,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直线”的内涵。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创设了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愉悦、和谐的情境中学习。课堂上教师既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更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所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兴趣盎然。师生关系其乐融融,同学之间更是相融相助,民主平等。学生在校园里,学会了创造性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第三、“主体型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1.教师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要解决的具体的现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索解决,通过交流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达到并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联想到的问题,要把问题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通过交流活动实现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课题的研究实践活动证实,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数学问题能力、数学探索意识和数学探索能力、数学交流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明显提高。

八、课题研究成果表述:

(一)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的研究,我彻底的转变了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起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真正领悟到“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深刻道理。

2.构建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模式。

3.教师的作用倾向于分析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提供解决的建议、机会和条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4.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有了实现的可能。

(二)学生方面:

1.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过程中的快乐,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学生对数学科的兴趣问题,我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实验班的前期和后期以及实验班和参照班分别进行了比较。具体情况如下:

实验班运用主体参与学习模式前后情况对比表1

运用模式前后 人数(人) 感兴趣人数 感兴趣者所占比例

运用模式前 60 39 65%

运用模式后 60 55 91.6%      从对比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运用自主学习模式前后期,实验班对数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充分说明以主体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主体参与学习模式的实验班和不用的参照班情况对比表2

班级类型 人数(人) 感兴趣人数    感兴趣者所占比例

实验班 60 55 91.6%

参照班  60 35 58.3%       从对比表2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运用主体参与学习模式的实验班对数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人数,大大超过了没有运用主体参与学习模式的参照班。这更说明了此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能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索氛围,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成功的机会。课堂的小组讨论不仅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而且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展示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师生基本上是以平等的身份开展学习活动的,学生心理上不再有顾虑和压力。在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青春的朝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格,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的显现,他们智慧的火花,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得以迸发。他们时常充满自信,充满勇气。

3.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实际能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选择学习内容,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会自主查阅、搜索资料,并学会了对自主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等等。

4.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县调研测试和素质测评中,所教实验班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参照班,且提高幅度很大。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实验班和参照班对比的研究手段。实验班在历次测评中成绩均名列前茅,其优秀率平均高出对比班15-25%,县市级举行的联赛、竞赛、抽考,获奖也远远高出对比班。   “主体参与型”这一教学模式现在已基本形成了我校高年级课堂教学的主流。课堂上,学生善学、乐学,始终保持主动乐观的学习态度,教师善教乐教,始终把积极的情感暗示给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师生都产生了成功的心理体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相应提高了许多。这些研究效果可从以下的成绩对比中看出。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成绩对照表1

类别 人数  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实验班 60人 88.5分   100%   81.6%

参照班 60人 83.1分 89% 70%      由表1可知,实验班和参照班成绩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这说明两者之间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差距,这既是研究者都所期望的一个结果,又是研究所不想看到的一个结局。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数学成绩对照表2

类别 人数 平均分 合格率 优秀率

实验班 60人   91.6分 100%   86.6%

参照班 60人 80.5分 82% 61.6%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实验班和参照班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实验班的学生进步最为明显,这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中其学习成绩和相应的学习能力均有一定的提高,这是我们课题组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结果,它能有力地说明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很有作用的,同时也体现了“主体参与型学习”的教育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综观表1、表2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连续两个学期的数学学习成绩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其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比较,实验班平均分比对照班高出5.4分,优秀率高出平11.6个百分点,从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比较看,实验班的平均分高出对照班11.6分,而优秀率竟高出对照班2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我本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但养成了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而且自身的认识水平和专业修养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对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下一步我要将我的所学全部运用到教学中去,并在教学中进一步研究,不断的提升自己。

十、课题研究结论

我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课题实验研究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动性,也使我进一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切实转变了教学方式。

总的来说,本课题研究贴近实际,操作性强,措施得力,成果显著,资料翔实,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因此,我请求上级主管部门通过该课题验收。我下一步将一如既往地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邱学华《尝试学习研究》  海南出版社

3.卢仲衡《自学辅导教育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

4.邹尚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高等教育出版社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6.林崇德 《教育的智慧》  北京开明出版社

7.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  浙江大学出版社

8.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出版

9. 陈旭远 《新课程 新理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0.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查有梁 《课堂模式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2.黄埔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 人民教育出版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