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朗读》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朗读》课题开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中心校    马洪伟

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朗读

界定:

1.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肖川认为:“有效教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甚至可能是无效的,负效的。何种教学就可称为“有效教学”,也就是说,满足何种条件或具备哪些特征就可算作“有效教学”?基于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效教学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3.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4.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5.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6.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有效教学的策略》肖川)

2.朗读教学: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记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理解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其语文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达到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传统的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继续发扬。“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蕴含着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都强调了一个“读”字。如晋代“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思想“好读书,不求甚解”,要求在读书的过程中多读,读的多,不懂的文意会自然随着读理解和掌握。

长期以来,虽然已经有很多老师注重了朗读教学的指导,但学生在朗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朗读缺乏目标性。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的朗读缺乏有效性的指导,学生不能入情入境、用心去读。

2.朗读缺乏技巧性。目前不少学生能做到正确去读,但对于如何流利、有感情地读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学生逐步获得朗读的技能,促进他们理解、表达、鉴赏等多项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

同时,课题组的老师通过研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掌握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训练的方法,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自20世纪初,国外开始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研究出了很多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关注教师特征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effective  teacher)?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斯蒂文思(1912)做了一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他发现他所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更有意思的是时隔54年以后,弗洛伊德(1966)的重复研究发现他所抽样研究的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77%的答案要求的是具体的事实。

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研究“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但却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的研究中,对教师特征的研究更加注意到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只是从教师人格特征来看问题。

2.关注课堂教学活动

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20世纪以来,很多心理学家就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问题开展研究,揭示了许多与学习本身和促进学习有关的心理概念、规律和过程。加涅(Gagné,  R.M.)是比较早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的人之一。1965年,他出版了影响至今的学习心理学著作《学习的条件》,应用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想,形成了一个能解释大部分课堂学习的学习论体系。特别是此书于1985年第四次再版时的修订,不仅阐明了五类学习的性质、有效学习的条件以及它们的教育含义,还提出了一个以他的学习条件分析为基础的教学论新体系,从四个方面对有效教学做了探讨。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有效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出版了《教学设计原理》(1974,1979,1988,1992)。在加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教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

除了加涅,还有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技能,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的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

3.形成“有效朗读指导”的操作策略,总结出基本规律,以改进朗读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主要内容的论证:

1.调查分析实验班学生的朗读现状,对各班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摸底与分析。一方面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朗读存在哪些问题。

2.学习现有的朗读教学中有关的成功经验,研究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环节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努力将朗读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整合。

3.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

首先制定正确的朗读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语文课程中,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技能,其自身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因而,一般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不宜单方面孤立确定朗读训练目标,而应该在先把握好课文朗读训练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再与其它教学要求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制订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其次明确朗读训练的要求。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读,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

指导学生流利地读,要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

还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

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文时要避免朗读的单一性性,力求做到读中有变化,读中有趣味,采用多种朗读指导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提高朗读训练的成效。

4.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和实施朗读教学的水平,总结出成功的经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益。

5.建立多元化的朗读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其在朗读教学研究中的导向作用。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边读边评,或读后再评的方法,课外也可以举行集体经典诵读比赛或个人演讲比赛、课本剧的表演等多种形式,有效评价朗读教学的目标达成情况。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课题实施过程设计: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一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

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3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习相关资料;确定实验班级。

(2)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并针对研究对象目前的朗读现状开展观察调查,积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3)实施有效性朗读的教学。植根于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加强小学生有效朗读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有效朗读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能力,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力求达到大纲中提出的朗读要求,以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度。

(4)建立多元化的朗读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其在朗读教学研究中的导向作用。

(5)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

3.总结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结题,实践总结,推广经验;积累研究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撰写成果报告;召开结题报告。

(二)主要措施的论证:

为了切实有效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打算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

1.调查研究法: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朗读的教学研究打好基础。

2.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掌握本课题发展动态,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3.观察实践法:课题研究期间,对本校同年级各班朗读情况进行观察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跟踪分析,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七、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

我校长期将朗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近几年来,朗读教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许多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省、市、县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了好的奖项,老师辅导学生参加市、县经典诵读比赛、优秀诗文朗诵比赛等都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名次。学校也多次举行朗诵、演讲等竞赛活动。这些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中很多曾主持或参与县级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他们都耕耘于小学教学第一线,在各科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素养,多人次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过论文,参加过科研培训,参与过有关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实验和科研能力,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2.学校确保该课题的研究经费。保证开题论证、过程研究、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外聘专家、购置书刊、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经费的如期支付。

3.学校成立以中心校长挂帅的课题组,健全实施网络。市区专家领导经常对我校予以指导。我们将制定有关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以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4.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为课题开展提供物质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朗读》课题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中心校    马洪伟

一、内容提要

本课题针对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或低效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我在每堂课上灵活确定教学目标,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创设和谐教学环境,注重生成教学结构,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改进,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终于发现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坚持先学后教,让学生自主进入课文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我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要准确捕捉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深化知识理解。

二、课题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有效教学并非只是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四、课题论证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有效教学研究在中学比较受关注,估计受中考、高考的影响。如杭州富阳市郁达夫中学的课题《让学生更有意义地学习——初中生课堂有效学习提升的策略研究》等,再有,南开大学徐江教授在《人民教育》连续发文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进行批判(《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理性、我思、致用——例谈中学语文“无效教学”》2006年第7期)

小学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有所涉及,但是直指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有效性,针对不同年段研究其优化策略的,并不多见,而这正是本课题所关注的。

2、有效教学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我们觉得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和态势:

(1)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有效教学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能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具体学情主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行为更有效。

(二)、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理论意义:为深化有效阅读教学的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可资借鉴的经验,能丰富和发展有效教学理论。

(2)、实践意义:与教师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真正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本课题从研究的范围上看,着重从我校阅读教学实际出发探讨有效教学问题,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语文教师教学行为问题,从转变语文教师行为方面提出“什么是有效教学行为”,并解决语文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属应用研究,主要是借理论指导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

通过本课题的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提高学校办学的品位,从而助学校跻身于安阳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的行列。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实践、观察、分析、总结,探求有效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有效的课堂管理实施办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模式。

(2)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全面提高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分析有效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找到影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有效性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有效性阅读教学的评价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研究内容:

(1)灵活确定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生来确定,并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调整预设目标;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

(2)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创设和谐教学环境:

①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②建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问题情境;③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参与氛围;④创设学生自我调节型的学习环境。

(4)注重生成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过程

(一)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改进,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采用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方法,在组建课题组重点攻关的同时,以年级组为单位落实研究。在具体操作时,采用了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借鉴图书资料,广泛汲取别人研究的成果以免走弯路。

(1)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化的有关理论。

(2)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学生课堂学习有效程度,找出存在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

(1)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

(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

(3)调查有效教学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有效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

3.实验观察法  每一位实验教师以班级为主阵地,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策略举措进行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实验研究。

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4.经验总结法 实验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写出反思,总结得失经验。

(二)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 5、9----  2015、11)准备阶段

这是课题立项之前进行的工作,是预研究和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进行本校“课堂教学低效因子”的摸底调查。

2.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形成立项报告与初步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5、12--2016、3)研究实施阶段:

1.根据前期的课堂调研与分析,各实验教师根据自身存在的迫切的主要的问题,共同确立一个行动研究突破口进行研究。

2.根据确立的优化策略,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3.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作好阶段性总结,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发展,作出相应的研究调整与改进。各实验老师以随笔的方式及时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困惑或取得的成绩。

4.撰写课题中期报告。

阶段成果有教学随笔、研究日志、专题论文等

第三阶段(2016、4----  2016、6)总结结题阶段

1.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和升华。

2.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3.理课题研究期间各位成员在实验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接受专家评估。请上级课题主管部门进行课题成果鉴定。阶段成果有研究课例、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等。

(三)、研究主要过程

1、注重课前准备的实效。

我校教师在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为提高教师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加大了备课力度,将每周六上午定为集体备课时间,共同对下周所要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共同钻研教材,商讨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设计出各课的教学框架。上课时各教研组每周至少听该教研组一节课,听后共同评议。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预习中,我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预习题,来指导预习;李敏和杜英杰则是采用把课文多读,“不读熟练不开讲”的方法……总之,从不同的预习指导中,对比出最有效的方法。

2、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敢于大胆地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小组讨论,或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并多加以指导学习方法。教学中,重预设,更重生成的教学实际,让课堂跟着学生的需要走,而不是只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提醒学生做学习笔记,勤动手,学会自学方法。

3、课后积极反思,促进教学不断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多积极写教学反思。其一,每月写不少于2000字的反思;其二,在每学期都写了教学小论文等。

对于学生,也帮助他们在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对自己的学习作一个认识,找出表现好的方面与不足之处,促使他们提高认识。

六、研究的成果

多年相知路,多味别样情。通过近一年来的实验与研究,我艰辛地付出着,也在不断成长着,不断收获着。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就是好课。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进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构建对语文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发展。针对目前中、高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持先学后教,让学生自主进入课文阅读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其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建立阅读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所谓“先学后教”,也就是指在新课文的教学中,最好不要采用先介绍作家作品的方式,也不要对文章有任何提示性的语言,而是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品味文章的原汁原味,获得独有的感受。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八册《触摸春天》时,有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有这样一番话:“触摸春天的主人公安静,是一位特殊的小女孩。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位盲童;说她特殊,是因为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触摸春天的脉搏。作者从中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敬、人生的真谛。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体会体会吧!”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含有“暗示性”的介绍,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对作品的独立感受,使学生先入为主,思维被困在框子里,难以活跃起来,也难以在阅读文本时擦出智慧的火花。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的惰性,语文的人文性就更难实现了。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先学后教”,才能实现通过文本语言这一工具来品味其中的人文性。

(二)、强调以读代讲,领略语言魅力

因此,语文教学中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多读是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朗读成诵。我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要准确捕捉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语言朴实生动,清新秀美,拟人化的句子轻快活泼。教学时,我采用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结构,以“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是自读自悟,联想美: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同时也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然后是研读品味,感受美:四人小组一起细细品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最后是读背说写,积累美: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全班配乐朗读课文,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写出乡村风景的美的?对优美句段,让学生先画出来,说说好在哪里,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这样,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读,读出了自己的体会,领略了语言艺术的魅力,达到了感受“美”的效果。

(三)、引导小组合作,深化知识理解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感想,进行交流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的讨论,提供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在议论中,逐步引导学生从书中或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深化知识理解。

一篇课文的理解,往往是可以多角度的,一篇内涵丰富的作品,它的阐释不会是单一的、凝固的,更不会有标准答案,故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议论纷纷”,在讨论中深化知识理解。在这一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对其偏颇之处给予指正,深化了知识理解,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四)、优化课堂训练,读读写写用语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我注意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训练,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读读写写用语文。《扁鹊治病》这一则寓言故事,我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相机点拨:蔡恒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然后,以《跨越时空的对话》拓展延伸:“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这样,不仅在写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一训练中亦给予了学生一个概括、表达的机会,既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给学生创造了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拓展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它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一层面上,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更多的是学生的迁移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不断学习理论,用更为先进的理念来指导研究与教学。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课题所面对的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在面对的问题,怎样能比一般的教师做得更为切实,应该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把理论优先掌握在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制订了读书计划,还应该认真执行,多读一些教育理论的经典作品。

2、充分调动各种因素,来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求索。

在语文阅读教学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中,有着各种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更好地调动起各种手段,来努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学生与教材三方面的关系,让教学更有成效。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并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活用教材,不被教材牵着鼻子走,真正做到“拿着教材走向学生”。其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注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3、探求更为有效的评价手段,为研究提供准确数据。

教学的评价机制一直也是一个讨论的问题,只有有了比较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才能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依据。因此,我们在研究中,还应结合摸索评价的方法。虽然说,教学效果的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在评价学生学习当中也不能仅凭书面测验的成绩。怎么评价教学效果,要有更有说服力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朗读》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中心校 马洪伟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抓实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度,激发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力求达到大纲中提出的要求。

3、通过研究和实验,使学生的朗读习惯有较大的改变,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有所提高,语文知识面有一定程度的拓展,能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主动进行朗读说话练习,促进朗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本校四(1)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其他各班作为同年级对比班级。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通过早上早读、平时课堂,了解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状况。

2、调查法: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朗读的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一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

1、申报课题。

2、寻找影响学生有效性朗读的原因。

3、了解研究对象的朗读现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设计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3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并针对研究对象目前的朗读现状开展观察调查,积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实施有效性朗读的教学,加强小学生有效朗读技巧(停顿、重读、语调),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有效朗读的情感体验,深刻领会其课文语言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宋朱熹语)的感觉。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突发情况,适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4、建立多元化的朗读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其在朗读教学研究中的导向作用。

5、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整理课题材料,总结研究材料经验,完成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三个方面组织了实施,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工作。

1、创设情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朗续练习,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学困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进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进步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笑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在教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中,古诗、儿歌较多,大多都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我配上一些优美的乐曲,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诗歌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要十分重视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著名特级教学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实践证明,李吉林老师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讲少了,学生读多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因此,首先,我们在教学中要求自己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预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

其次,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轻易,需在朗读技巧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教师精心选择朗读练习点,每次练习有个侧重点,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

第三,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我在课题研究和实践期间,采用了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分段接读,或者在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我主要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

(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我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在此其间,我主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在常态教学中,我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起了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

3、组织朗读过关、朗读竞赛,促进朗读教学。

结合课题研究,我还有效地开展了朗读过关、朗读竞赛活动,进一步促进朗读教学。每一学期,我在班级里坚持开展一次朗读过关、一次朗读竞赛活动,通过个人朗读过关、朗读竞赛,我可以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训练效果。针对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我的要求也不同。对于朗读水平较差的同学,我只要求他把字、词、句读准确、读通顺,较连贯地读完整一篇课文。朗读水平中等的学生,我要求他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掌握重点词语的朗读及语调的朗读。对于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我要求他除了掌握语调、重点词的朗读,还要求他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欢、讨厌等感情来,多多给他鼓励。从读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样的分层次训练,促使学生的读悟水平一步步提高。

我还会根据学生的朗读而作出不同的评价,如:“你读得有进步,只要你在课后认真读,你一定会读得更好。”“你读得很有感情,如果声音响亮点就更棒。”“你读得太棒了,连老师都听得陶醉了。”……还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琅琅,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读书时间不够,读书次数和阅读量不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太少,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少读,简直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对学生能力的养成也是致命的一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孩子们在读书中理解体会,做到以读为本,以生为本。让孩子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六、课题研究的效果。

1、各种各样的朗读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温馨的朗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变得愿意读,乐意读了,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而课堂教学作为朗读训练的主渠道,教师应当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传达给每个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朗读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朗读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让学生想读;采用多种训练形式,让学生参与朗读,指导学生以教材为凭借,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创造性地练读,让学生乐读。

2、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进步了我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熟悉,加强了朗读练习,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爱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进步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过去,我校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不超过6册,而现在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超过了15册,由此可见,学生对阅读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逐步形成,如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加强了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学生在课堂中敢说了,会说了,能说了,多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阅读竞赛、作文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应该说,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3、通过课题研究,我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为了搞好课题研究,十分重视练读课文,做到读好课文才备课、才上课。由于不断的反复练习,我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我也十分注意搜集这方面的教育信息,做好学习笔记,不断改革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在实践的基础上,我认真进行总结,积极撰写随笔,促使自己对实践活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4、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的成长,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教师是有效性朗读教学的实践者与探索者。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体会文字的奥妙,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锤炼了自身的教学语言,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去年,区里有领导来我校督导听课,我上了一堂校本课程的经典诵读课,后又上了一堂教研组公开课,教师的有效性朗读教学,赢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评。

七、几点思考。

一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已经领略到了有效朗读教学迷人的神韵,但这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开端,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进一步去探讨与实践。我现有的研究也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朗读成效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

2、由于对学生朗读水平和教师朗读教学水平的检测还缺乏更科学更有效的评判手段,朗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有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部分学生不能真正地领悟文本,读出语文味来。

3、我清醒地看到,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作出更大的努力。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中心校    马洪伟

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朗读

界定:

1.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肖川认为:“有效教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甚至可能是无效的,负效的。何种教学就可称为“有效教学”,也就是说,满足何种条件或具备哪些特征就可算作“有效教学”?基于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效教学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3.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4.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5.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6.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有效教学的策略》肖川)

2.朗读教学: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记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理解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其语文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达到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传统的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继续发扬。“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蕴含着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都强调了一个“读”字。如晋代“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思想“好读书,不求甚解”,要求在读书的过程中多读,读的多,不懂的文意会自然随着读理解和掌握。

长期以来,虽然已经有很多老师注重了朗读教学的指导,但学生在朗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朗读缺乏目标性。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的朗读缺乏有效性的指导,学生不能入情入境、用心去读。

2.朗读缺乏技巧性。目前不少学生能做到正确去读,但对于如何流利、有感情地读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学生逐步获得朗读的技能,促进他们理解、表达、鉴赏等多项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

同时,课题组的老师通过研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掌握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训练的方法,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自20世纪初,国外开始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研究出了很多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关注教师特征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effective  teacher)?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斯蒂文思(1912)做了一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他发现他所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更有意思的是时隔54年以后,弗洛伊德(1966)的重复研究发现他所抽样研究的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77%的答案要求的是具体的事实。

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研究“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但却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的研究中,对教师特征的研究更加注意到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只是从教师人格特征来看问题。

2.关注课堂教学活动

国外的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20世纪以来,很多心理学家就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问题开展研究,揭示了许多与学习本身和促进学习有关的心理概念、规律和过程。加涅(Gagné,  R.M.)是比较早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的人之一。1965年,他出版了影响至今的学习心理学著作《学习的条件》,应用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想,形成了一个能解释大部分课堂学习的学习论体系。特别是此书于1985年第四次再版时的修订,不仅阐明了五类学习的性质、有效学习的条件以及它们的教育含义,还提出了一个以他的学习条件分析为基础的教学论新体系,从四个方面对有效教学做了探讨。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有效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出版了《教学设计原理》(1974,1979,1988,1992)。在加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教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

除了加涅,还有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史学,亲自去发现结论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技能,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的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

3.形成“有效朗读指导”的操作策略,总结出基本规律,以改进朗读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主要内容的论证:

1.调查分析实验班学生的朗读现状,对各班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摸底与分析。一方面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朗读存在哪些问题。

2.学习现有的朗读教学中有关的成功经验,研究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环节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努力将朗读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整合。

3.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

首先制定正确的朗读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语文课程中,朗读作为一种阅读技能,其自身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因而,一般在预设教学目标时,不宜单方面孤立确定朗读训练目标,而应该在先把握好课文朗读训练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再与其它教学要求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制订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其次明确朗读训练的要求。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读,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

指导学生流利地读,要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

还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

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文时要避免朗读的单一性性,力求做到读中有变化,读中有趣味,采用多种朗读指导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提高朗读训练的成效。

4.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和实施朗读教学的水平,总结出成功的经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益。

5.建立多元化的朗读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其在朗读教学研究中的导向作用。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边读边评,或读后再评的方法,课外也可以举行集体经典诵读比赛或个人演讲比赛、课本剧的表演等多种形式,有效评价朗读教学的目标达成情况。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课题实施过程设计: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一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

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3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习相关资料;确定实验班级。

(2)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并针对研究对象目前的朗读现状开展观察调查,积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3)实施有效性朗读的教学。植根于课堂,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加强小学生有效朗读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有效朗读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能力,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力求达到大纲中提出的朗读要求,以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度。

(4)建立多元化的朗读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其在朗读教学研究中的导向作用。

(5)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

3.总结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结题,实践总结,推广经验;积累研究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撰写成果报告;召开结题报告。

(二)主要措施的论证:

为了切实有效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打算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

1.调查研究法: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朗读的教学研究打好基础。

2.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掌握本课题发展动态,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3.观察实践法:课题研究期间,对本校同年级各班朗读情况进行观察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跟踪分析,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七、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

我校长期将朗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教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近几年来,朗读教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许多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省、市、县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了好的奖项,老师辅导学生参加市、县经典诵读比赛、优秀诗文朗诵比赛等都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名次。学校也多次举行朗诵、演讲等竞赛活动。这些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中很多曾主持或参与县级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他们都耕耘于小学教学第一线,在各科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素养,多人次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过论文,参加过科研培训,参与过有关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实验和科研能力,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2.学校确保该课题的研究经费。保证开题论证、过程研究、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外聘专家、购置书刊、资料采集、会议研讨、论文结集等各项经费的如期支付。

3.学校成立以中心校长挂帅的课题组,健全实施网络。市区专家领导经常对我校予以指导。我们将制定有关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以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4.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为课题开展提供物质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朗读》课题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中心校    马洪伟

一、内容提要

本课题针对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或低效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我在每堂课上灵活确定教学目标,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创设和谐教学环境,注重生成教学结构,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改进,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终于发现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坚持先学后教,让学生自主进入课文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我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要准确捕捉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深化知识理解。

二、课题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有效教学并非只是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四、课题论证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有效教学研究在中学比较受关注,估计受中考、高考的影响。如杭州富阳市郁达夫中学的课题《让学生更有意义地学习——初中生课堂有效学习提升的策略研究》等,再有,南开大学徐江教授在《人民教育》连续发文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进行批判(《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理性、我思、致用——例谈中学语文“无效教学”》2006年第7期)

小学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有所涉及,但是直指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有效性,针对不同年段研究其优化策略的,并不多见,而这正是本课题所关注的。

2、有效教学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我们觉得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和态势:

(1)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有效教学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能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具体学情主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行为更有效。

(二)、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理论意义:为深化有效阅读教学的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可资借鉴的经验,能丰富和发展有效教学理论。

(2)、实践意义:与教师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真正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本课题从研究的范围上看,着重从我校阅读教学实际出发探讨有效教学问题,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语文教师教学行为问题,从转变语文教师行为方面提出“什么是有效教学行为”,并解决语文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属应用研究,主要是借理论指导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

通过本课题的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提高学校办学的品位,从而助学校跻身于安阳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的行列。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实践、观察、分析、总结,探求有效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有效的课堂管理实施办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模式。

(2)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全面提高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分析有效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找到影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有效性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有效性阅读教学的评价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研究内容:

(1)灵活确定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生来确定,并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调整预设目标;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

(2)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创设和谐教学环境:

①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②建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问题情境;③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参与氛围;④创设学生自我调节型的学习环境。

(4)注重生成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过程

(一)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改进,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采用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方法,在组建课题组重点攻关的同时,以年级组为单位落实研究。在具体操作时,采用了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借鉴图书资料,广泛汲取别人研究的成果以免走弯路。

(1)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化的有关理论。

(2)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学生课堂学习有效程度,找出存在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

(1)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

(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

(3)调查有效教学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有效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

3.实验观察法  每一位实验教师以班级为主阵地,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策略举措进行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实验研究。

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4.经验总结法 实验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写出反思,总结得失经验。

(二)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 5、9----  2015、11)准备阶段

这是课题立项之前进行的工作,是预研究和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进行本校“课堂教学低效因子”的摸底调查。

2.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形成立项报告与初步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5、12--2016、3)研究实施阶段:

1.根据前期的课堂调研与分析,各实验教师根据自身存在的迫切的主要的问题,共同确立一个行动研究突破口进行研究。

2.根据确立的优化策略,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3.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作好阶段性总结,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发展,作出相应的研究调整与改进。各实验老师以随笔的方式及时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困惑或取得的成绩。

4.撰写课题中期报告。

阶段成果有教学随笔、研究日志、专题论文等

第三阶段(2016、4----  2016、6)总结结题阶段

1.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和升华。

2.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3.理课题研究期间各位成员在实验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接受专家评估。请上级课题主管部门进行课题成果鉴定。阶段成果有研究课例、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等。

(三)、研究主要过程

1、注重课前准备的实效。

我校教师在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为提高教师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加大了备课力度,将每周六上午定为集体备课时间,共同对下周所要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共同钻研教材,商讨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设计出各课的教学框架。上课时各教研组每周至少听该教研组一节课,听后共同评议。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预习中,我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预习题,来指导预习;李敏和杜英杰则是采用把课文多读,“不读熟练不开讲”的方法……总之,从不同的预习指导中,对比出最有效的方法。

2、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敢于大胆地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采用学生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小组讨论,或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并多加以指导学习方法。教学中,重预设,更重生成的教学实际,让课堂跟着学生的需要走,而不是只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注意提醒学生做学习笔记,勤动手,学会自学方法。

3、课后积极反思,促进教学不断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多积极写教学反思。其一,每月写不少于2000字的反思;其二,在每学期都写了教学小论文等。

对于学生,也帮助他们在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对自己的学习作一个认识,找出表现好的方面与不足之处,促使他们提高认识。

六、研究的成果

多年相知路,多味别样情。通过近一年来的实验与研究,我艰辛地付出着,也在不断成长着,不断收获着。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认为,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就是好课。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进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构建对语文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发展。针对目前中、高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持先学后教,让学生自主进入课文阅读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其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建立阅读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所谓“先学后教”,也就是指在新课文的教学中,最好不要采用先介绍作家作品的方式,也不要对文章有任何提示性的语言,而是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品味文章的原汁原味,获得独有的感受。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八册《触摸春天》时,有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有这样一番话:“触摸春天的主人公安静,是一位特殊的小女孩。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位盲童;说她特殊,是因为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触摸春天的脉搏。作者从中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敬、人生的真谛。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体会体会吧!”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含有“暗示性”的介绍,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对作品的独立感受,使学生先入为主,思维被困在框子里,难以活跃起来,也难以在阅读文本时擦出智慧的火花。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的惰性,语文的人文性就更难实现了。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先学后教”,才能实现通过文本语言这一工具来品味其中的人文性。

(二)、强调以读代讲,领略语言魅力

因此,语文教学中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多读是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朗读成诵。我认为有效的阅读教学,要准确捕捉可读处让学生读出感情,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语言朴实生动,清新秀美,拟人化的句子轻快活泼。教学时,我采用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结构,以“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是自读自悟,联想美: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同时也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然后是研读品味,感受美:四人小组一起细细品读课文: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试着说说自己的理由,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最后是读背说写,积累美: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全班配乐朗读课文,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写出乡村风景的美的?对优美句段,让学生先画出来,说说好在哪里,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这样,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读,读出了自己的体会,领略了语言艺术的魅力,达到了感受“美”的效果。

(三)、引导小组合作,深化知识理解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感想,进行交流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的讨论,提供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在议论中,逐步引导学生从书中或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深化知识理解。

一篇课文的理解,往往是可以多角度的,一篇内涵丰富的作品,它的阐释不会是单一的、凝固的,更不会有标准答案,故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议论纷纷”,在讨论中深化知识理解。在这一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对其偏颇之处给予指正,深化了知识理解,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四)、优化课堂训练,读读写写用语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的最后环节,我注意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训练,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读读写写用语文。《扁鹊治病》这一则寓言故事,我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相机点拨:蔡恒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然后,以《跨越时空的对话》拓展延伸:“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这样,不仅在写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一训练中亦给予了学生一个概括、表达的机会,既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给学生创造了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拓展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它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一层面上,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更多的是学生的迁移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不断学习理论,用更为先进的理念来指导研究与教学。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课题所面对的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在面对的问题,怎样能比一般的教师做得更为切实,应该把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把理论优先掌握在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制订了读书计划,还应该认真执行,多读一些教育理论的经典作品。

2、充分调动各种因素,来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求索。

在语文阅读教学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中,有着各种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更好地调动起各种手段,来努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学生与教材三方面的关系,让教学更有成效。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并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活用教材,不被教材牵着鼻子走,真正做到“拿着教材走向学生”。其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注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3、探求更为有效的评价手段,为研究提供准确数据。

教学的评价机制一直也是一个讨论的问题,只有有了比较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才能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依据。因此,我们在研究中,还应结合摸索评价的方法。虽然说,教学效果的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在评价学生学习当中也不能仅凭书面测验的成绩。怎么评价教学效果,要有更有说服力的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朗读》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中心校 马洪伟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抓实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度,激发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力求达到大纲中提出的要求。

3、通过研究和实验,使学生的朗读习惯有较大的改变,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有所提高,语文知识面有一定程度的拓展,能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主动进行朗读说话练习,促进朗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本校四(1)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其他各班作为同年级对比班级。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通过早上早读、平时课堂,了解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状况。

2、调查法: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朗读的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一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

1、申报课题。

2、寻找影响学生有效性朗读的原因。

3、了解研究对象的朗读现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设计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3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并针对研究对象目前的朗读现状开展观察调查,积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实施有效性朗读的教学,加强小学生有效朗读技巧(停顿、重读、语调),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有效朗读的情感体验,深刻领会其课文语言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宋朱熹语)的感觉。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针对出现的突发情况,适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4、建立多元化的朗读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其在朗读教学研究中的导向作用。

5、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整理课题材料,总结研究材料经验,完成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三个方面组织了实施,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工作。

1、创设情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

朗续练习,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学困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进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进步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笑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在教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中,古诗、儿歌较多,大多都写得优美动听、富有情趣。我配上一些优美的乐曲,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诗歌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成了“词的音乐家”。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要十分重视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著名特级教学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实践证明,李吉林老师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讲少了,学生读多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因此,首先,我们在教学中要求自己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预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

其次,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轻易,需在朗读技巧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教师精心选择朗读练习点,每次练习有个侧重点,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

第三,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我在课题研究和实践期间,采用了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分段接读,或者在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我主要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

(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我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在此其间,我主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在常态教学中,我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起了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

3、组织朗读过关、朗读竞赛,促进朗读教学。

结合课题研究,我还有效地开展了朗读过关、朗读竞赛活动,进一步促进朗读教学。每一学期,我在班级里坚持开展一次朗读过关、一次朗读竞赛活动,通过个人朗读过关、朗读竞赛,我可以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训练效果。针对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我的要求也不同。对于朗读水平较差的同学,我只要求他把字、词、句读准确、读通顺,较连贯地读完整一篇课文。朗读水平中等的学生,我要求他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掌握重点词语的朗读及语调的朗读。对于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我要求他除了掌握语调、重点词的朗读,还要求他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欢、讨厌等感情来,多多给他鼓励。从读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样的分层次训练,促使学生的读悟水平一步步提高。

我还会根据学生的朗读而作出不同的评价,如:“你读得有进步,只要你在课后认真读,你一定会读得更好。”“你读得很有感情,如果声音响亮点就更棒。”“你读得太棒了,连老师都听得陶醉了。”……还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琅琅,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读书时间不够,读书次数和阅读量不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太少,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少读,简直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对学生能力的养成也是致命的一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孩子们在读书中理解体会,做到以读为本,以生为本。让孩子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六、课题研究的效果。

1、各种各样的朗读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温馨的朗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变得愿意读,乐意读了,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而课堂教学作为朗读训练的主渠道,教师应当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把“相信人人能成功”传达给每个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朗读氛围,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朗读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让学生想读;采用多种训练形式,让学生参与朗读,指导学生以教材为凭借,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创造性地练读,让学生乐读。

2、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进步了我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熟悉,加强了朗读练习,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爱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进步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过去,我校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不超过6册,而现在每学期生均阅览图书超过了15册,由此可见,学生对阅读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逐步形成,如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加强了朗读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多了,“日积月累,熟能生悟,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经验……”这样就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学生在课堂中敢说了,会说了,能说了,多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阅读竞赛、作文竞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应该说,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3、通过课题研究,我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教学水平。为了搞好课题研究,十分重视练读课文,做到读好课文才备课、才上课。由于不断的反复练习,我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我也十分注意搜集这方面的教育信息,做好学习笔记,不断改革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在实践的基础上,我认真进行总结,积极撰写随笔,促使自己对实践活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4、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的成长,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教师是有效性朗读教学的实践者与探索者。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体会文字的奥妙,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锤炼了自身的教学语言,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去年,区里有领导来我校督导听课,我上了一堂校本课程的经典诵读课,后又上了一堂教研组公开课,教师的有效性朗读教学,赢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评。

七、几点思考。

一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已经领略到了有效朗读教学迷人的神韵,但这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开端,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进一步去探讨与实践。我现有的研究也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朗读成效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

2、由于对学生朗读水平和教师朗读教学水平的检测还缺乏更科学更有效的评判手段,朗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有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部分学生不能真正地领悟文本,读出语文味来。

3、我清醒地看到,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作出更大的努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