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小学   崔广伦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领悟、掌握自主学习、积累、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个性鲜明地学习语文。

审视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教师常常就语言文字教语言文字,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割裂了语文与实践的联系,让孩子死读书,读死书;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性的,依赖性的、输入性的,这样的阅读教学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与当今社会的人才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日趋发展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方面弄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意义,从实践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方式,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能增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以生活世界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智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势和个性特长;依据创新教育相关理论,以培养创新智能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了解儿童的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总结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

三、关于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内容

(一)语文实践活动课组织形式的研究

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状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初步认为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有语言交际实践、语文操作实践、语文活动课实践和语文社会实践等。

1.语言交际实践

(1)课前练说(2)专题讨论(3)主题演讲(4)问题辩论(5)采访活动(6)争当小广播员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

2.语文操作实践

(1)黑板报(2)橱窗(3)手抄报(4)操作与习作(5)语文乐园等方面进行研究。

3.语文社会实践

(1)专题研究报告(2)社会调查(3)访问(4)社区服务的计划与总结(5)观察大自然写心得体会(6)社会宣传等方面进行研究。

4.语文活动课实践

(1)语文活动课(2)主题队会活动(3)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4)诗歌朗诵会。

(二)语文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研究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基础课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它是在教育者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智力,组织协调性的训练,以增进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的一种活动。如何让语文活动课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发挥活动课的功能,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激发兴趣,在“活”中求学

顾名思义,语文活动课就是围绕“语文”开展活动的课。既然是活动,首先应在“活”中做文章,以“活”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引导学生入门的最好老师。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启发思维,在“动”中求知

好奇爱动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活动”就是要“动”,让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齐“动”起来。语文活动课就是要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通过动眼,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动脑,提高思维素质;通过动口,提高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动手,提高写字和习作的本领。

3.拓展空间,在活动中求发展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仅靠基础课对教材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活动空间,在课外为学生提供进行语言实践的机遇。如开展课外阅读,查找资料,手工制作,编写故事,写日记,读书笔记,制作手抄报等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才能。

(三)语文实践活动课资源开发的研究

1.利用网络进行综合性课程主体实践

根据综合课程兼容多学科的特点,我们要求四到六年级的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尝试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实践活动。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示范实践,即教师围绕教材知识点进行拓展与延伸,利用光盘播放点,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搜寻信息的能力,及学会整合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是自主实践,即教师提供必要的网址和辅导,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搜集信息及解决疑难问题。

2.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与探究

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以学生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为此,我们实行了立足于课堂,向两头延伸的教育策略:一是教师根据教材新授内容,提前组织或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走访调查,开展体验活动,为学习新知识作好认知的心理和探究准备;二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或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通过针对性阅读,搜集储备资料,社区服务等活动,加深领悟和体验,促使学生在实现“三维目标”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实施

1.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耳濡目染。因此,以家庭生活为话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更接近学生的心灵、情感生活,更具亲和力,因而易于操作实施。如:《我和妈妈比童年》的活动课,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把语文学习和家庭阅读相结合。“寻找错别字”使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习资源,也因此促进了阅读,一年级孩子也参加到全校“书香伴我成长”读书活动中来。

2.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以某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方案。

(1)从语文“单一”学科中提取,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增广知识、学以致用。诵读经典,让学生每天至少诵读20分钟。诗文配画,图文并茂,每人都有“成长随笔”,从书中受益。然后通过诗赛诗会、诗文表演赛、诗文书画赛等加以促进提高。“漫游春联百花园”“成语大擂台” 。

(2)提倡大量阅读,通过读书节、“阅读之星”评选、“图书角”等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漫步书林,沐浴知识的阳光,让书香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一周一次晨会活动、一月一次读书活动叙新闻、诵读优秀诗文、好书推荐、续编故事、绕口令、词语接龙等。“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本书……”“我们给同学们演一段小品……”特别强化了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围绕主题成立语文兴趣小组,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的内在动力。苏教版第九册中的“飞行器家族”,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各种飞行器,而且教会了大家怎样去做资料卡。但是学生可不是个个都对飞行器感兴趣,势必有部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但是要让他们说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可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既然如此,就来个“家族荟萃”吧,这一来,“枪家族”、“舰艇家族”、“茶叶家族”……纷纷展示出来,学生兴趣浓烈,十分投入。

3.结合社会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课以课堂为主阵地,起于课堂,也可以跨出课堂。“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学生最关注什么问题,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就以这些问题为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题为“观察生活、拍摄照片、编写标题和解读词”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如用春联布置教室;围绕生肖做文章——“虎年说虎”;围绕节日开展系列活动——中秋节:“那一轮多情的月亮”古诗整合、“月饼盒大瘦身”;结合读书漂流活动开展“我读书,我体会”、“给下一位读者”的活动等。

(二)课题实施的稳步推进

1.寓教于乐,自愿与指导相结合

寓教于乐是语文教育的特色之一,语文实践活动更应如此,课外活动毕竟不是课内学习,要体现自愿的原则,要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也不应过多的干涉。要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愉快地参加活动,更好地发挥其专长,发挥其创造才能。但也不能听其自便,放任自流,因为它毕竟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积极启发、指导,热情鼓励、支持,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其中的一些活动,都能在课外活动中学习语文。在这里,教师的指导应是提高语文课外活动质量的重要保证。

2.发挥特长,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语文实践活动既是学生普遍参加的语文学习的必要活动,又是因材施教,不像语文课内教学那样强调统一要求的活动,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可以有各种各样专长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应加强指导,并鼓励其发挥专长,这对培养人才是十分有意义的。

3.立足课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语文是学习的基础,工作的基础,生活的基础。可以说是生命的奠基。不管是在课堂、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在社会,随时都会有读、写、听、说等语文活动。它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它要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以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但是课堂教学受时间,教学内容等局限,其中承载的社会信息量有限,开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吸收大量的语文信息,弥补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

我们组织语文能力竞赛,收集名言警句比赛,规范书写比赛,报刊剪摘展评、词语接力赛等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能开阔眼界,让他们对语文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语文本应是如此的,在我们这里语文不应再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具体活动如下:

①2016年度3月开展了《英雄赞歌》、《跟着鲁滨逊去漂流》等语文实践活动。

②2016年度6月开展了《啄木鸟在行动》、《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等语文实践活动。

③2016年度9月开展了《我与名人手拉手》、《珍惜水资源》、《童话》、《走进穆李》、《魅力穆李——我的家乡》等语文实践活动。

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每一个活动都突出了综合活动的语文性,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课题实施的效果

通过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验效果。现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学生层面

1.学习态度更主动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课的核心。本课题实施为学生构建了开放式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学生始终以主动的探索者和问题的解决者角色出现。

我们的课题实践中,设计主动学习的思路是:(1)从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开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2)强化自我意识,发展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活动学生收集、调查、整理、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

2.学习空间更开放

(1)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拓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更能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个性,更加能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

(2)语文综合性学习加强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3.语文素养更全面

在“我爱文学”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分五个小组:小说组,诗歌组,散文组,戏剧组,其他组。让学生预先了解所喜爱作品的体裁,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请大家带着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进行交流。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尝试开展文学讨论和创作活动。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激励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创作文学。课题活动开展的两年中,实验学生在省、市级刊物、网站上发表或获奖习作多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在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同时,也让他们的语文知识走向了社会生活实际。    (二)教师层面

1.教师角色得以转变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的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掌握方法和规律,这样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

2.教师的科研意识显著增强

教育是集体智慧的劳动。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拧成一股绳,集思广益,共同在研究中成长。实践—反思—总结—实践,这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题组努力营造好研究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体性,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集体研究解决。教师们对研究中的问题的思考,是教师不断成长的体现。

3.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帮助实验教师加深了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令人惊喜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得到更新,而且逐渐将新理念内化为个人自觉的教学行为。通过课题研究的探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是教师培训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效模式。老师们在“研究”中学会了“研究”,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教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课题成果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一)追求全新的语文学习新境界。引领学生立足课堂又能超越课堂,置身于广袤无垠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1.在语文课堂中,综合语文表现、心智表现和操作表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成为学生个体生命历程的独特体验,从而使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①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可开发性和可利用性,这也是一条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结合课文开展“保护地球妈妈”的实践活动,采用“知识竞赛”、“图片展示”、“唱歌诗朗诵”、“义务宣传员”等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地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对课文内容再度创作的实践活动

在现代人的能力体系中,综合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实践活动能力中,发现、创新能力,则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提高质量和开拓空间带来更为有利的条件。

如学习《蔺相如》这篇历史故事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带创造性的新思考,开展“课文新创作”实践活动。教学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大家根据课文的内容,小组合作,能不能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如果能把廉颇负荆请罪之前、之时、之后心里的想法也说出来,那就更棒了。听了老师的话,学生积极性很高,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很快进行分工,进入表演……这种实践活动大大调动学生的生命力和思维潜力,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有很大的鼓舞性。

③对教材内容整合、研究的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各册课本中有许多主题近似的课文,到了一定的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将这些课文前后联系起来,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专题,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是很有价值的策略。

如《诺贝尔》、《孙中山破陋习》、《军神》、《鞋匠的儿子》等,这些都是中外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名人?小时候的事情与长大后成为名人有什么关系呢?为此我们开展“我与名人手拉手”的实践活动:收集故事、了解生活、积累图象资料、背诵诗歌……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将静态的接受学习改为动态的综合研究。

④对课文延伸、拓展的实践活动

教材的延伸、拓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综合实践的广阔空间。它虽然立足于文本,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本。教材所表现的生活虽然很精彩,表现形式也会很精湛,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彼时、彼地。如果能借助于教材的延伸拓展,就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

比如学习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时,让学生背背有关秋天的诗歌,朗诵有关秋天的散文,画画秋天大自然的美景,唱唱赞美秋天的歌……

语文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能力、语言能力、认识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和态度。

2.在课外活动中,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行设计和组织语文综合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如在《英雄赞歌》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诗歌、散文的兴趣。每次活动成果的展示都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本课题研究,打破单纯的学科界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初步使学生树立了“大世界、大语文”的资源意识,学生从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和态度。

在《我与名人手拉手》、《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珍惜水资源》、《魅力穆李——我的家乡》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如让学生走近家乡名人穆绪建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门,参观了穆绪建面塑展室,看到他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古今中外各种人物造型,感受到的是老艺人传承非遗的爱国情怀,让学生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情感得到了熏陶。                               

七、课题的反思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深化知识。”语文实践活动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较好地整合了知识与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建设、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