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语文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申报书内容摘要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语文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申报书内容摘要

课题背景、价值与内容

“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的结合,是一种追求公正思维与合理决策的思维策略与技能。批判性思维具有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意义。在德育上,批判性思维涵纳了谦虚、谨慎、客观、具体、公正、反省、开放等品质;在智育上,它是一组辨别、分析、判断和发展的高阶思维技能。(参考董毓教授的相关阐述)

“批判性思维”源自杜威,在西方有着深厚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的批判性思维的因子。老子、孔子、墨子等著述中充满了积极的辩证色彩与思辨理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样的理念,也在特定的角度上切中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引入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不仅是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高度契合了当代教育的这一宗旨。

事实表明,批判性思维已成中国学生素质上的重要缺陷。美国杜克国际教育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在分析了中国学生的成绩后,得出了“中国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的结论。《北京青年报》就此发表了“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的评论。

批判性思维已成为教育发达国家的标配内容。2009年美国制定了“中小学教育共同核心标准”,目的在于让下一代“在21世纪全球竞争的环境中符合知识和职业的需要,使美国在各等级的竞争中全面领先。”“共同核心标准的实质就是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分析的能力”;芬兰的《新国家课程大纲》将“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内容。

在国内,部分高校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中小学基本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教育分指导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小学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在最近几年“全国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研讨会”上,开始邀请中学教学一线教师参加会议,共同推进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落地。

批判性思维教育有两种落实路径,一是开发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二是将批判性思维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在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式教学比较合宜。

从语文教学看,语文教改急需新的学术资源与思想方法,以推动其内涵式的深入发展。当下的语文改革,始终在知识与价值、工具性与人文性、感性与理性、想象力与知识之间摇摆与纠缠。从思维与表达的角度切入,或可推动语文教改走出困境。

目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整体感悟替代具体有效的阅读指导,或者以繁琐刻板的阅读分析来应对阅读测试,缺乏必要的学术性,理性色彩和思维含量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根据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先生的观点,引入批判性思维,就是要严格的尊重文本及其结构,基于翔实的文献和背景资料,依靠严密的逻辑和理性推断,追求事实、逻辑与情理的一致,在文本分析中追求最大的“合理性”,改变那种靠感觉、靠想当然、靠武断抽象的阅读教学方式。

目前的写作教学,缺乏有效、可行、可操作的具体指导办法,这使得写作教学效率极为低下。这一点,也给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参与写作教学改良的空间。写作在本质上是个思维与表达的整合问题。从思维入手,从表达落笔,有助于形成一套具体可感、有序渐进的写作教程。

 

课题核心概念、研究内容、重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与创造性思维相并举的思维策略与技能。普遍使用的批判性思维概念意指“聚焦于信什么做什么的反省的和合理的思维”。它包含了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权衡等能力。

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kos,意指“基于标准的判别性判断”。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夸大了Critical具有苛评、挑剔、吹毛求疵、甚至无端指责他人错误和缺陷的意思,却忽略了“批判”同时也意味着清楚、真实、公平地看待一件事物。从苏格拉底到杜威,他们都强调了质疑、理性、分析和评价等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内容。

“批判性思维”也具有德育与人格的意义,主要包含以下品质:思想开放,包容多元,追求公正,尊重理性,鼓励创新。

思辨读写:“思辨读写”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所产生的新的读写理念、方式与形态。在阅读姿态上,强调独立自主的阅读,以个体的人生经验和体验介入文本,寻求与作品对话的空间与平台;强调阅读过程中的质疑与求证、对话与反思,寻求文本、逻辑和情理的统一与一致。同时,在经过分析、澄清、审查、论证、权衡与综合的基础上,确立最合理的判断、观点与结论。

余党绪老师在《我的阅读改进之道:思辨性阅读》(《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9月)一文中阐述了“思辨读写”的基本内容,2014年底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在此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中学生思辨读本”(余党绪编著),成为此领域有影响的普及读物。

案例研究:针对某种情境下的单一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广义的案例研究则可界定为:采用各种方法,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对单一个体或一个单位团体作深入细致研究的过程。

案例研究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已有140年的历史。中国古代“举一反三”的实践思想,可视作案例研究法的一种雏形。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在1870年首创用案例研究法来训练学生思考法律的原理和原则。后来,陆续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工商管理等领域。

案例研究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而不是一种纯理论性的研究。案例研究的意义在于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而不是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案例研究与其它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1)案例的典型性与问题的普遍性;(2)结果的描述性与过程的跟踪性;(3)情境的自然性与互动的灵活性;(4)方法的多元性与分析的科学性。

案例研究的步骤是: (1)确定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现状评定 (2)收集个案资料 (3)个案资料整理与分析 (4)问题的矫正与指导 (5)追踪研究 (6)形成结论。

研究内容:

本课题探索通过思辨性阅读与批判性写作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路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开发和建设相应的课程,推广典型的教学方法,积累和整理成功的教学案例,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参考体系与指南。具体内容如下:

1、厘清批判性思维的认识误区,界定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内涵及其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内容,研究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改中切入的角度与方式,为语文教改提供新的思路与有价值的经验;

2、探讨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的路径,探索批判性阅读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构建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核心的阅读课程;

3、探索批判性思维在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地位与意义,探索批判性写作的教学方法;

4、积累和整理“思辨读写”的成功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与传播,推广思辨读写教学。

5、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探索中学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技能。

6、探索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测试。

7、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基于阅读与写作的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教程。

 

重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在理论梳理与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于实证与实践研究。

1、批判性思维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与基因;

2、民族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进步,需要批判性思维;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批判性思维的介入;

4、引入批判性思维是革除语文教育痼疾的良方;

5、思辨读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办法;

6、通过案例、示范教学与培训,中学教师能够迅速的获取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技能与方法;

7、在语文测试中,增加批判性思维的测试内容,可更加准确的考察学生的语综合素养。

研究思路、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和引进西方批判性思维理论与实践经验 →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寻找本土化的路径与方法 →创生符合汉语教学规律的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实施步骤

1、依托团队力量,引进、译介国外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成果,编译与研究国外批判性阅读与写作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经验;整理传统文化中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论述与案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依托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专家力量,做好团队的学术培训。

2、梳理现代语文教学改革的成败之处,思考批判性思维切入语文教学的内容、路径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开展的战略以及周密的工作计划。

3、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种子教师”,开展适当范围的实验教学,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大量案例,以作案例研究。

4、开发语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有序推进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教学研究,形成高水准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推出有代表性的名课与名师。

5、在实验学校开展论文、案例的征集与评选,开展教学交流、研讨,扩大批判性思维的社会影响,充分发挥课题对教育的引导与辐射作用。

6、整合、整理,出版相关著作,推广相关经验,传播相关案例。

 

课题团队

主持人余党绪,语文特级教师,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深度实践者,十多年来致力于思辨读写的研究与实践。

主持人何勇,国内著名语文教学专业杂志《语文学习》主编,有20年的语文学术媒体从业经验。同时兼任中语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

本课题组成员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由孙绍振、董毓、谢小庆、詹丹、彭正梅、刘正伟(以年龄为序)等高校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其中,彭正梅为课题组首席专家。

孙绍振教授,是当代著名文本细读理论和实践专家,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家。自1995年以来,直接介入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倡思辨性教学与理性写作,影响极大。

谢小庆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教育学会统计测量分会副理事长,著名的批判性思维测量专家。

董毓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分指导委员会主任,国际知名批判性思维教学专家。

詹丹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近几年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特别在文本解读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影响甚大。

彭正梅教授,德国洪堡大学博士后,洪堡学者。就职于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专注于教育哲学,并致力于推广批判性思维教学。

刘正伟教授,浙江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委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语文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史等。

二是以中学特级教师为主体的实践团队,主要致力于课程开发与教学实验,如特级教师凌宗伟、任富强、陈兴才、连中国、姜恒权等。他们分别来自北京、江苏、浙江和重庆等地,在本省甚至在国内都具有很高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是来自教学研究、考试机构的专家,主要致力于课题的测评、监控与反馈,这些专家包括华东师大语文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周宏、上海考试院语文教研员蒋远桥等。

四是学术媒体的成员,主要致力于学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课题研究做好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宣传工作,以沟通课题与社会的关系。如学林出版社社长的段学俭、《语文学习》的张少杰、易英华、陈晓琼等。段学俭同时还是上海市语文学会的副会长。

总体看,成员兼顾了学术研究、实证实践、监控测评、宣传推广、出版等工作,同时考虑了年龄、地域、学段等多种因素。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