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音乐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题目和作者不明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由于受应试教学模式的束缚,音乐欣赏教学仍徘徊在重教师讲解、中教材知识传授,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迫为“听众”,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由于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小学期间音乐课开课不够正常化,学生应该具备的音乐基本素质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音乐课上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情绪,给初中音乐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也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运用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真正要达到这个目标,音乐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就显得优为重要了。

二、研究的方法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在课题的过程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1、 创设情境中加入图片和录音再现

    音乐欣赏如果只靠耳朵是远远不够的。乐曲中的音乐形象、音乐语言对学生来说有一段较大的感知认识距离。我在教学中依据乐曲本身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设法缩短这个距离,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起一个自认为可以扑捉的形象并逐步鲜明起来。如:欣赏《赛龙夺锦》,我利用电视录象把学生引进江南一带端午节划龙舟的热烈场面:桨手们刚劲、有力地划动着船桨,龙舟像离弦的剑一样在江中飞驰,又好象一条条蛇在江中狂舞。此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正在有手势做划船的动作,有的做敲锣打鼓姿势,并且还伴着“加油、加油”的呐喊声,这时我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我们刚刚看到的是什么比赛?是在我国那个传统节日举行的?是为为了纪念哪个历史人物?”同学们开始积极的讨论发言,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学生由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来感受音乐,体现音乐所表达的热烈、欢腾的情绪,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更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歌曲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我在教《采茶舞曲》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采茶姑娘辛勤劳动的画面,然后播放相关的幻灯片。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被茶树覆盖的田野,采茶姑娘穿梭在茶树间,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浓的劳动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需要情感的投入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童心就像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因为音乐与学生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已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行的一面。同时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3、 故事的导入,激发学生表现音乐

    在音乐欣赏的作品中,较多的作品可以用故事来表现,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掌握知识,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进行审美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粱祝》欣赏中,可先对学生讲一讲大概的故事,然后在放代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音乐,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分别用哪两种乐器来表现,在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根据自我了解与感受,分组进行讨论、研究,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表演加以评判,使学生积极参与创作活动,通过评判,学生们对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作品所表现出的意义理解的更透彻,同时也体会了合作的成功。

4、 通过介绍作者,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上音乐欣赏课少不了要介绍一些作曲作者。恰当的作者介绍常常能把学生顺利地引入音乐欣赏的艺术境界之中。要介绍好作者,教师应遵循注意对象,取舍得当。教师上课如果不顾学生实际,其结果必然是“一厢情愿”,事与愿违。介绍作曲者更是如此。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实际(包括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取舍作曲者的生活道路、创作成就、艺术风格等材料。这样,学生易于接受,教师也易于导入新课。其一有所侧重,角度新颖。介绍作者最忌面面俱到,无所不及。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占用了大量授课肘间,而且还影响了学生学习乐曲本身的兴趣。因此,介绍作者应有所侧重,即从有利于学生学习、赏析本乐曲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出发,有重点地介绍作曲者的生活、创作、风格等情况,做到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新颖的角度;既重点突出,又注意到了内容深度的挖掘,从而为学生赏析、理解乐曲打下好的基础。其二善于比较,巧于描绘。对一些有联系又有差异的作者可以进行比较介绍。比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生平事迹、创作风格、时代背景、个性人格等。比较介绍中,对作曲者生平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加以描绘渲染,就能为学生接受音乐作品所产生的强烈的感染力打下心理上的、情感上的基础。

三、研究成效

1、通过激发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其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音乐是情感艺术,青少年的想象力正是借助情感得以伸展。音乐欣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这个过程首要依据是想象。老师从激发到想象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活跃,同时也为欣赏主题音乐做了铺垫。

2、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并喜爱音乐

    激发学生表现感受音乐,发展他们的音乐创造才能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归宿。因此,在课堂中情境的创设,留给学生自由创造想象的空间。还可以请同学自己做导演,进行设计、表演。老师想方设法开拓学生想象的空间,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想象能力,从而加强对作品音乐形象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演能力,同时使学生们真正的喜欢音乐。

四、今后打算

    通过前一阶段的研究,我收获了一些成果,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研究的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图画、欣赏、语言、形体、创造与表现融为一体,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内心对音乐的感知,使学生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的表现,自由的发挥,让学生在音乐里自由的飞翔。但是,这是一个系列研究的课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下去,争取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