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历史“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昆山国际学校 李丽

1.  课题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初中历史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其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我们目前的教学没有达到这样理想的状态。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讲授,课后布置作业,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往往是通过死记硬背把知识机械地复制到记忆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只能花更多的时间去讲课讲题,学生也只能花更多的时间去背书做题,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中考现实压力驱使初中历史教师教育方式的改革。昆山作为江苏的一个县级市,初升高的压力很大,只有42%的升学率。历史作为中考仅有50分的科目,相对于130分的语数英,犹如鸡肋,课后分配给历史的时间很少,学生重视程度也明显不够。

笔者在外出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课堂的学案导学虽有运用,小组讨论虽热火朝天,但感觉大多是流于形式,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形式化;小组合作学习分工不明确,参与程度不均,“好学生”处于主宰地位,“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地位;教师对于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准备不足,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定位不准确,将学案当教案用,学生缺少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少有效的评价;学生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探究性,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浪费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事倍功半。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形式化。

诚然,“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科目和每一节课。但课程的实施者缺乏对小组合作教学的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缺少行之有效的课堂运用策略,严重影响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成效,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要打破这些僵局,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就要谨遵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本研究打算探索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2. 课题概念界定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江苏省南京市东庐中学使用的“讲学稿”,之后的山东省聊城市杜郎口镇初中和江苏省泰兴洋思中学等学校,通过改革让学案有效地起到导学作用。这些成功案例,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学习模仿的对象。

与教案相比,学案是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提供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案。学案可以是由教师编制,也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编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利用学案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检验学习成果和拓展知识等。张允军认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学案”加“导学”。因此“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案的编制尤为重要,一份成功的学案,必须体现出它“导学”的作用。同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河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卡甘,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教授沙伦夫妇等是当今小组合作研究和试验的重要代表人物。

各国的小组合作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小组合作”,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在美国,最经常使用的小组合作方法通常都运用由四名学生构成的异质学习小组,这些小组在几个星期或更多的时间里保持稳定。北美以外的小组合作则更加注重非结构性的讨论或小组设计。小组成员因讨论和小组设计的不同而改变,并且活动的目的至少是更加社会化的内容,普通高水平思维或问题解决技能,而不是学习一些较具体的概念或技能。

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对小组合作的内涵进行概括。王坦将小组合作表述为,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张宗梅认为,“所谓小组合作,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和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的基本做法是按照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人数可多可少,一般以每组4-6人为宜,设置只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3. 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对该模式的研究,配合多种教学方法,切实减轻教师和学生的中考升学压力,提高课堂效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人文素养,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及专业素养。通过对该教学模式理论依据的系统阐述配合实践应用,使该教学模式理论趋于完善,推动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内容规划: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的将“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我要研究的问题。它包括:

科学有效的编写学案、如何使学案集预习提纲、课堂笔记、错题集、复习提纲于一身,成为小组小组合作互动的媒介。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正确分组、明确分工、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

如何利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如何进行奖励机制等问题。

重点:

我们历史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1.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的将“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2.如何利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

4.       课题研究要解决主要问题及现状分析与研究价值

研究现状: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孔凡哲发现因为误读“学生发展观”、误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误读学生的学习规律、滥用(篡改)新授课的课型对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合理使用建议的误读导致了“导学案”与“先学后教”异化现象。需要教师和学生淡化差、尊重异,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读懂课堂教学内容。

同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其同质化削弱教师独特的课程理解;其机械性拉大学生间的差距;其封闭性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异化为背诵案、操练案或应试案。

因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强,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习惯都会影响效果,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完成学习目标。有些教师由于有了学案而不专门写教案。但是学案与教案并不相同,编写教案是备课必不可少的过程。所以教师需要学习相关的理论基础,用理论指导实践。

(2)“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有许多学者总结小组合作的价值和功能。万发提出只有通过小组合作的理解知识、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正确认识、理解知识的能力与方法。小组合作中学生学生互动、互赖、互享,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的承载或处理知识内容的机器,而是要在课堂中与教师、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探索、合作、对话、共享意义、建构知识,因此它是超越知识学科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课堂实践逐渐地学会丰富的学习策略和社会技能。

目前国内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教师由于对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而不同学校也出现了对小组合作教育模式的不同态度,全盘否定和盲目模仿都是不合理的。在开展小组合作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常常得到较多发言和表现的机会。但是这样会导致机会的不均等,表现好的学生更好,表现一般的学生得不到提升。

也有不少学者对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提出改进建议。邓仕民等提出小组小组合作存在认知性、情感性和程序性等冲突现象,化解小组小组合作中的冲突需要优化小组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习惯和完善小组评价方式。

(3)“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在搜索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了部分学者在实践过程中同时运用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山西长治沁县实验中学全体教师,通过长期的交流、摸索和探究,创造出的自己的课改新模式:“以小组为核心的任务型六环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课前利用学案指导学生自学新知。改变课堂形态,建立学习小组,保证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还有学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导学案“导”的作用,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导学案利用的有效性。

也有学者对尝试把“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打造高效课堂。田喜平结合小组小组合作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生课前根据学案自学,通过组内和组间的交流自主解决预习内容。教师课前通过学案反馈情况进行二次备课。李红波提出在编制学案时需要从形式、内容和问题等方面都体现“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研究价值:

理论上:本文试图通过对“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行动研究,探讨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分析其实践应用要点,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使“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更具有说服力。

实践上:本研究以笔者所任职的G学校为个案,研究“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和改进策略。

对于学生,学案导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两者结合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老师,进行“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模式的教改研究,有利于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等专业素养,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对于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加学校的科学的课程管理经验及增强学科教学专业化水平 ,促使基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5.       研究内容、方法

研究思路:

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结合的方法,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研究结论。通过前期的文献研究,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模式的具体实践程序。根据笔者所带的八年级班级(实验班)和成绩较为接近的班级(对照班)的成绩进行对比,同时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出学生对该模式的适应程度,然后通过对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的结果。最后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和改模式在中学推广的建议和策略。

6.       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1年,共分以下五步完成。

第一步,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分析初中学段历史教学的现状,得出初中学段历史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基本情况,找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方法。

第二步,开展“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践的可行性研究。

第三步,以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为案例,开展“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行动研究,提出具体研究方案。

第四步,通过成绩对比和访谈等形式,从多角度、多层面,采用多种形式跟踪“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确保教学的质量。

第五步:反思“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践的不足,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研究方法:

在研究本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情况,拟以下研究方法来展开。

文献分析法:以“学案导学”及“小组合作”为主线查阅文献资料,首先对二者概念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借助互联网,比较国内外使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现状,掌握国内目前使用该教学模式的使用效果、局限以及解决策略。

行动研究法:通过前期的文献分析,结合学情,制定出在笔者所带班级的“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在笔者所带班级(实验班)实行“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成绩较为接近班级(对照班)实行常规教学模式,实行周期为一学年,根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作业情况对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比较。在实践过程中得出改进和推广该模式的建议和策略。

调查问卷法:以问卷的形式,从课程实践情况和分组、学生自评、个人责任和组员影响、学案使用情况、小组评价与教师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分析结果得出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访谈法:通过对实践过程中不同进步程度的学生,选取个别进行访谈,深入地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态度。通过交谈更加深入和真实地获取研究题材。

比较分析法: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历史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环节,进行课堂教学,与不使用该模式的教学进行对比,直观地展现出“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势。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