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欣赏自主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音乐欣赏自主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主体教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向。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述: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当主体教育研究从宏观的理论概括向中观、微观层面的实践总结过渡地时候,学生主体参与逐渐成为该研究在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主体参与的提出和发展是现实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催生的结果,对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四大领域中,“音乐欣赏”作为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肩负着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根据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音乐艺术的自身规律,音乐欣赏教学要最终实现其审美育人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审美活动中,只有在主体参与中才能激发兴趣、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审美趣味、形成审美能力。但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这一领域的受重视程度、实践研究水平还相对薄弱。音乐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性的诸多问题在这一领域有着集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

1、依然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以教师为中心,一味重教师讲解,轻学生感受体验;一味强调统一理解的获得,忽视个人见解的发表。教学过程只是依赖 “老师一张嘴、学生一只耳”,整个课堂笼罩着呆板、沉闷的气氛。

2、对学生主体性认识深度不够,导致落实上的不彻底。如:把主体参与仅仅理解为形式上的“动”。把主体参与的目标仅仅指向知识、技能的获得,较少考虑作为“个人素质的核心”,如何去认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把主体参与仅仅集中在某几个学生身上,造成参与垄断,课堂的主流只充当了陪衬的角色。

3、由于受学生自身音乐学习习惯、态度、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落实主体参与时常常显得缺乏“源动力”。排斥教学内容;习惯被动接受;羞得动、懒得动等现象在现实的音乐欣赏课堂上屡见不鲜。

基于对主体教育和音乐欣赏教学重要性以及实践研究中薄弱环节的认识,我们选择了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关于学生自主参与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研究提高对主体教育的认识程度和实践水平,改变目前欣赏教学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使音乐欣赏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满足学生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实践层面:研究、了解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审美心理特点,丰富、拓宽音乐欣赏课学生自主参与的方法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听、动、思、析综合参与为主要特征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

2、理论层面: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中学音乐欣赏自主参与式教学的理性思考,总结得出设计学生自主活动的原则。

3、育人层面:通过改进教法,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音乐活动,体验、感受音乐作品,成为音乐教学的主人,在音乐的活动中激发兴趣、发展能力,形成对美敏锐的感受力和正确的世界观、艺术观。

三、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方向范围着重为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学生作为音乐欣赏的主体,参与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时,其主体性发挥的基础、方法和途径。

2、学生音乐欣赏的心理发展基础、规律和特点。

3、以自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特点。

4、自主参与式教学对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方面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发现、思考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主体性缺失问题,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改进教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2、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谈话、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感受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实施研究、调整策略、概括规律。

3、文献研究法。

收集、学习有关主体参与的研究文献资料。加深对主体参与的理性思考。了解研究现状,吸收成功经验,明确研究方向,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4、观察分析法。

对学生音乐学习的态度、参与音乐教学的表现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为研究、判断提供依据。

五、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㈠ 分阶段实施,层层深入

本课题2001年10月通过立项,2002年1月全面启动。整个研究阶段,历时近四年时间,包括了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准备阶段也就是课题研究的初期实验阶段,主要任务是理论学习,思想观念武装。包括学习现代教育论、主体教育论、艺术教育论、美学原理等理论知识,对音乐欣赏教学地位、作用、方法和原则进行再认识。课题组成员集中研讨,进一步细化课题方案,明确各自职责及阶段性研究目标,确定研究的子课题。确定实验对象,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主体参与和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现状的先期调查,搜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研究实施阶段,一是在确定实验对象之后,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按照即定的研究内容、目标,围绕音乐欣赏教学中自主参与的方法、途径、价值、原则、影响因素等进行大量、细致地基础性实践与研究。并在具体教学案例积累的基础上思考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是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实践、及时总结,记录下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并对研究目标、内容、任务、行为方式等进行必要的

调整、完善、创新。

课题总结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对研究工作进行认真分析,整理资料,总结经验,形成研究结论,撰写课题实验报告。进行《中学音乐欣赏自主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成果汇编(主要有案例集、论文集),并对课题实验工作总结和成果进行鉴定和推广。

㈡ 学、思、行结合

⒈建立学习制度,更新思想观念,为顺利开展研究奠定条件。

课题组研究伊始就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确立了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向书本学习与在实践中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学习形式上注重丰富多彩,有理论文章的学习、研讨,有课题组成员学习心得交流,有课堂教学展示,有外出学习观摩等。各种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每学期至少2—3次,课题组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其中。

⒉针对性地学,提高理论素养,保证研究得以深入。

为了更好地实践,课题组主要围绕“音乐欣赏教学”和“主体教育”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我们专门重温了《音乐课程标准》、《音乐学科教育学》、《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等著作中对音乐欣赏教学的论述。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角度收集了大量关于主体教育的论述,进行研讨、交流。

⒊大胆实践,勤于思考,是形成研究成果的重要基础。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将主体参与的理念、方法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开设公开课、撰写教学论文、组织学生活动。为了更好地学习、反思,更好地交流、推广,及时记载大家研究中付出与收获的点点滴滴,我们共编辑了6期《课题通讯》,其中设立了“学习园地(专家理论文章)”、“文章集锦(课题组成员论文)”、“案例精选(课题组成员案例)”、“汇萃园(学生活动成果)”和“活动剪影”5个板块,鲜活地展现了学习、研究的过程。

㈢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⒈课题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课题研究的网络。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是一个比较宽的研究范畴,涉及主体参与的本质和特点、理论基础、内在结构、外在表现、影响因素、主客体关系、原则策略等等。在分析我们自身的研究条件,以及教学实际后,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应当从实践层面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策略研究为重点,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再反思、提炼形成我们的理性认识,走“理论——实践——理论”,“特殊——一般”的研究之路。于是,课题学校的老师们结合学校、学生、自己的实际,分别确定了子课题,构建了本课题的研究网络。(见下表)

总课题

子课题名称

子课题学校及负责人

研究重点

《中学音乐欣赏自主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让学生在“听、唱、想、说”中参与音乐欣赏活动》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樊兆宁、陈正霞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中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研究》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苏丹

学生活动设计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省镇江中学 巫炳冬

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发挥

《加强教师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欣赏教学》

镇江市谏壁中学 邓云

自主参与中的主客体关系

⒉重视课题组成员间相互协作,成果互补,达成目标。

由于本课题的管理模式是教研室统领下,由各子课题学校具体承担研究。所以,要想出成果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集中智慧、协作共进。

为顺利完成任务,大家一方面认真实施子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教研活动、《课题通讯》、课题活动、网络等及时交流研究进展情况,互通有无,互相启发。特别是在课题总结阶段,围绕研究目标的达成(主体参与的策略、活动设计的原则、影响因素、教学模式主要特征)大家对总结出的成果进行了认真、细致地研讨,将自己个性化研究背后的共性特征更全面、准确进行提炼,确保了研究的质量。

⒊从成果辐射型向过程辐射型转变,促进区域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课题组由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研究能力。因此,我们既注重研究过程中的自我成长,更注意对区域音乐教研的拉动。市教研室尽可能创造机会让课题组成员参与到教学展示、教学竞赛、讲座报告、青年教师教学指导等教研工作中,大家在活动中积极宣传主体参与的理念,落实主体参与的策略,为提高区域音乐教学质量作出了贡献。近三年来,我市在省级以上的各项音乐教学类竞赛中获奖层次、人数明显上升。

六、课题研究成果

㈠关于“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的基本认识。

⒈目的

21世纪的音乐教育不是传统的“口耳相授”,不是专业地“技术训练”,不是机械地“知识传授”,不是单一的“文化传承”,它应当更多地体现审美性、多元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统一;应当立足于全体教育对象的素质培养,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走进音乐,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学会用音乐美化人生。音乐教育的目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的主体参与不能仅仅停留于策略层面、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气氛的活跃,在所有内容和形式的背后,应当有一个上位的目标,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建立人(包括学生和老师)与音乐的和谐联系”。

⒉内涵

主体参与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自主地、创造性地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倾向性表现行为。应当从“满足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发展表现个体的重要途径”的角度认识主体参与的意义。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⒊特征

音乐欣赏在整个音乐教学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它主要依赖于人的听觉,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情感性、抽象性。结合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一领域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必须遵循音乐欣赏本身的规律,特别强调体验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不能局限于解释音乐;不能把个别人(老师或学生)的音乐感受强加于全体;不能把个别人的音乐学习方式强加于全体。这三个特征是我们确定音乐欣赏教学中主体参与策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㈡关于“音乐欣赏教学中主体参与的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认识,再深入实践层面。在积极践行参与策略的时候,我们碰到最多,最困难的问题是学生“参与愿望不强”、“参与效度不高”。通过对2千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平时的观察积累,课题组分析、总结出了影响主体参与的4大因素:

⒈先前学习习惯与态度的影响。

如果学生形成了对音乐欣赏学习的不良定势(如:习惯于听老师的讲解、习惯于对音乐进行文学性的描述);形成了对音乐、音乐课不感兴趣的态度;形成了不太健康的欣赏取向,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很容易表现出参与意识单薄,对学习内容提不起兴趣。

⒉“聆听率”的影响。

聆听率就是听音乐的几率。几率高,熟悉程度就高,几率低,熟悉程度就低。适度的聆听率使学生拥有对音乐作品适度的冗余度,进而更容易地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探究行为。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爱听流行音乐,排斥教材内容”的现象,实际就与他们对教材中的“严肃音乐”聆听率低有很大关系。在问卷调查中有近9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古老,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于普通学校中绝大多数缺少音乐经验的学生来说,很不熟悉的音乐作品,无论其音乐品位多么高,多么经典,学生都是不容易接受的。

⒊音乐感知能力的影响。

音乐欣赏中感知能力包括对情绪、节拍、音高、速度、音色、结构等方面的辨别力。这是有关音乐学习的特殊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感知能力的高低影响音乐欣赏学习,通俗地说就是表现在能不能听出作品中的“门道”。感知能力的不足会影响音乐欣赏中主体参与的深刻性,会导致参与主体游离于音乐之外,长此以往势必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

⒋教师观念与行为的影响。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落实的怎样,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老师。如果老师没有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没有智慧的思想;没有先进的方法,要想改变师生间传统的“授受关系”,改变枯燥、封闭的教学状态是很困难的。通过调查可以看到,对音乐学习让自己感到索然无味的原因中,80%的学生觉得“老师就教材谈教材”、“老师独断专行”直接影响自己上课的积极性。另外,如果教师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如: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解决一个自己认为是重点、难点的内容)考虑学生的主体参与,总是把学生的主体性认为是自己给予的结果,势必会极大影响学生主体参与的效度。

通过对主体参与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帮助课题组成员准确认识了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为具体操作层面的策略选择、方法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㈢关于“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关于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成果。但总的看来,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激发参与动机、感受体验音乐的具体活动设计上。由于方法、策略本身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没有确定范式,没有限定数量的,因此,本课题策略层面的研究,在注重吸收现有宝贵经验的同时,更强调结合学校、师生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更强调对实践的理性思考,使其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我们所进行的有益探索主要表现在:

⒈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

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没有成为教材的“奴隶”,而是学会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地增删、调整。如,为了丰富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省扬高中的老师增加了以音乐表现要素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教材”成了“素材库”,一切为学生所用,为教师所用。省镇江一中的老师经常将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将著名的音乐盛会影象资料引进课堂,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世界歌星演唱会”、“日益兴盛的音乐剧”等等,丰富而富有时代精神的教学内容,深深吸引住了学生,改变了他们对音乐课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

⒉设计灵活多变的课型,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

课题组的成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课,有的以欣赏体验为主,有的以参与实践为主,有的以学生的探究发现为主,有的以教师引导为主。如:省镇中老师进行《非洲音乐》教学时,就主要采用了“以参与实践为主”的课型,让学生学习演奏非洲鼓,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悟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省镇江一中老师的《流行音乐中的几种类型》一课,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整个教学在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由学习小组协作完成,大家汇报交流、信息互补,老师给予适当点拨。一学期中,各种课型穿插进行,使学生始终保持了对音乐课堂的新鲜感,也给了学生更多发挥主体性的机会。

⒊丰富多样的外显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走进音乐。

普通心理学感知觉研究早就指出:人在感知一个特定对象时,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理解、记忆)就越全面、越精确、越丰富、越深刻。音乐欣赏也是如此,它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感知活动,而是一种多种感知通道协同活动的感知活动。教学中应当有丰富的、可见的(教师可以观察到的)、可控的 (教师可以引导、控制的)外显操作活动伴随倾听欣赏,打开学生各种可能利用的感知通道来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

经过研究、分析,课题组归纳出了以下几种类型的活动形式:

⑴ 语言类

① 说出自己听音乐后对作品情绪、联想、音乐特点等方面的心理感受。

② 写音乐短文,记录下对音乐的理解。

这一类的活动特别强调学生的个体感受,教师主要引导如何把学生的体验与音乐的表现要素联系起来,防止纯文学化倾向。

⑵ 音乐表现类

① 歌唱。这是很重要的参与方式,通过唱主题旋律或歌曲,感受音乐作品最精华的表现特点。除了在教师要求下的唱外,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还有学生的自我歌唱,唱自己喜欢的歌,唱自己收集的歌。如:《民歌》内容的教学,老师们就设计了“我唱民歌”的内容,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积累。

② 身体动作辅助

参与符合音乐特点的身势、律动、舞蹈等活动,通过身体肌肉运动,引起音乐、大脑和身体之间迅速、规律的交流,建立起它们之间分析、交流、合作的密切关系。如:省镇江一中老师《春江花月夜》一课,学生通过模仿摇橹的动作,感受 “唉乃归舟”一段在速度、力度上的变化,教学效果很好。

③ 演奏

一方面发挥器乐特长生的优势,通过生生、师生合作再现整体或局部的欣赏作品。另一方面,发挥同学的创造性,用身边的材料模拟音响,表现节奏,投入到音乐创造中来。

⑶ 创造、探究类

① 课堂上留出固定时间交由学生主持。如:谏壁中学课前5分钟,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个性天地轮执”活动。每节课由四名同学登上讲台。两名同学主持,并负责课后填写“历史记录”,另两名同学或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或评论近期发生的音乐事件,或表演自己的“音乐绝活”等等。一学期下来,每人都拥有了表现的机会。

② 围绕专题的音乐“研究”活动。各个课题组成员学校的老师们积极吸收、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每学期都安排了围绕一、两个专题的音乐研究性学习内容。如:《流行音乐的类型与特点》、《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三宝和他的音乐作品》等。这类活动不是严格的科学研究,考虑到学生实际,为了保证效果,常常周期不长,一般整个过程用两到三周左右时间,除了最后汇报一般用一整节课,其他环节常会和相关内容融合进行。音乐课堂以确定专题、小组研究内容、分工;交流研究进展情况;汇报为主。课堂以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实施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在研究中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媒体手段收集资料;如何分析整理素材,形成自己的观点;如何学习音乐、看待音乐;如何面对社会、面对生活。因为研究的主题都是同学们关注的,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灵活的,所以这类活动深受他们的喜爱,主体性也在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

课题组的老师们不仅在学生参与活动设计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更重要的是大家在具体方法、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思考了外显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原则,使得我们的研究具有了更广泛的指导意义。

课题组总结出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活动设计和实施原则有:

⑴ 以听觉体验为核心。

一切活动形式都应当建立在听觉体验的基础上,外部操作参与是为了强化体验。特别是在创造、探究类活动中要注意与具体音乐作品的感受相结合。另外,以听觉体验为核心,要注意发挥静静聆听的作用,动、静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

⑵ 强调师生共同参与

应当用多元化的视角看待参与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角色、任务、收获应当是互补的。教师要善于捕捉信息、适时引导,不能仅作为旁观者。学生要大胆实践、充分表现,不能仅成为接受者。

⑶ 重视活动间的协同融合

一堂音乐课应尽可能融合不同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音乐审美素质。

一个音乐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来丰满对内容的理解。如:《多彩的民族音乐——藏族民歌》老师就设计了听、唱、跳、看、议、辨等参与活动,一节课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了藏族音乐高亢、热情、舞蹈性强的特点,以及藏族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⑷ 目标指向明确,有内在逻辑性。

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所有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如:在关于《流行音乐的类型和特点》的专题研究活动中,老师不是“放羊式”的让学生去研究,而是通过师生研讨确定了“节奏布鲁斯、说唱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四个基本研究范围,“音乐起源、特征、代表作品、乐器等”几个研究方向。在研究汇报课上,师生围绕既定目标看、听、说、唱、析,最终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对流行音乐类型特点清晰认识。

⒋整合各类课程,融入主体参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课题组在主体参与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在于:延伸课堂教学,利用和创造性地开发各类课程,课内外相结合,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省镇江一中每周二下午的校本音乐活动课、每周六下午的音乐选修课。省扬高中丰富的社团活动。省镇江中学、谏壁中学的研究性学习。各个学校的艺术节、节庆活动等。在这些45分钟以外的天地里,老师们将主体参与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其中,放手让学生唱主角,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开展活动。进而浓郁了校园的艺术氛围,浓厚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调动了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音乐表现力、创造力。

㈣关于“音乐欣赏教学中自主参与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可以概括为教学理论的转化形式,用于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基本框架。本课题在研究中意识到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自主参与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具体策略层面,不应当仅仅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某几个环节,而应从整体考虑,探索如何使它形成一种结构范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与的效度。

课题组在实践基础上,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与目标,概括出的以自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主要有:

⒈参与体验模式

基本操作过程为:

导入

初听

复听

体验活动

评价

创造

各步的内容、目标是:

“导入”:启情、激趣。

“初听”:静静聆听,初步感受音乐特点。

“复听”、“体验活动”:这是两个相互交叉的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外显活动强化复听时对音乐的体验,听、动结合,多感官协同作用。

“评价”:对所听作品的特点以及个人的感受、表现进行评价,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

“创造”:运用所学的过程。

⒉探究发现模式

确定学习问题

基本操作过程为:

形成自学结论

明确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讨论

交流自学成果

各步的内容、目标是:

“确定学习问题”:以学生感兴趣,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为出发点,师生共同商定。

“明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方向、基本途径,以及小组内的分工。

“自主学习讨论”:运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提炼。形成小组共识。

“交流自学成果”:通过多种方式将本组的研究成果与全班同学分享,包括带领全班同学参与体验。

“形成自学结论”:通过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信息互同,形成对学习内容的自我认识。并且,从中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

探究发现模式,学生主体参与度是比较高的,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引导策略,和学生良好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实际教学中,课题组成员创造性地将其实施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结构,促进了学生逐步深入、全面地把握音乐现象与本质。

课题组虽然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讨,但由于能力、水平的限制,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留下很多研究遗憾。我们将不断学习,进一步充实。

七、课题研究的收获与思考

⒈成就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辉煌。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辛勤付出,我们欣喜地发现,音乐欣赏教学在实施了主体参与的理念、方法后,课堂变活了、学生变主动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生活态度、思维方法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研究后期的反馈性问卷中,同学们纷纷反映,现在的音乐课参与机会多,形式丰富,老师也和他们亲近了,他们很喜欢。在乐评中同学们多次写道:“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我们发现过去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思索、对历史的温习是多么狭窄啊。许多问题,不妨用音乐的思维、音乐的想象去思考,天地会更广大,角度会更开阔,我们受益了。”

在看到学生成长的同时,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也为自己的进步而自豪。实施课题研究更新了我们的理念,转变了我们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我们教学、研究的水平,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近四年的时间,课题组6位老师撰写了20余篇论文在各级杂志发表,在各类评比中获奖。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20节余节,其中苏丹老师《雪橇》一课在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中获二等奖,巫炳冬老师《当兵的人》一课被教育部确定为“支援西部”录象课。多人参与了新课标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以及江苏省高中音乐课改指导意见的修订。6人中1人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5人被评为市骨干教师。1人考取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并以主体参与为研究方向撰写了近3万字的毕业论文。

课题组将研究的成果汇编成册,形成了中学音乐欣赏自主参与式教学的《案例集》、《论文集》。其中,有课题组成员亲自执教的课、撰写的文章,也收录了我们运用研究成果,亲自指导、效果良好的教学案例。可以说,这两本小册子,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反映了该研究在一定区域内的影响和作用。

⒉引发了我们更深入的思考。

在课题即将结题之即,我们深刻的感觉到,目前的研究还很稚嫩。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新更多的问题出现,期待着我们的思考和实践。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如何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更好地处理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等等。

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将不懈努力,争取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学音乐欣赏自主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

执笔:梁华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