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及自尊的影响: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干预研究》开题报告
《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及自尊的影响: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干预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现实背景
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过度使用可能引发社交焦虑、自我评价降低等问题。研究表明,20-35%的大学生因社交媒体产生社交回避行为(Primack et al., 2017)。
理论意义
现有研究多关注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但对积极心理资源(如心理韧性、自我关怀)的中介作用探讨不足。本研究拟结合社会比较理论与积极心理学,探索社交媒体使用对心理健康的双刃剑效应。
实践价值
通过设计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方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路径,助力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社交媒体使用模式。
二、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性
消极效应:被动浏览(如“潜水”)易引发上行社会比较,降低自尊(Vogel et al., 2014)。
积极效应:主动创作内容可能增强自我认同(Peters et al., 2021)。
研究空白
多数研究采用横截面设计,难以推断因果关系。
缺乏本土化干预方案,西方积极心理学模型需结合中国文化背景优化。
关键问题
社交媒体使用强度、类型如何差异化影响社交焦虑与自尊?
如何通过积极心理训练缓解负面影响?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目标
揭示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及自尊的作用机制。
开发并验证一套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学团体干预方案。
研究对象
阶段一(相关性研究):某高校1-4年级本科生,计划抽样500人。
阶段二(干预研究):筛选高社交媒体依赖(SDS评分≥4)且低自尊(RSES≤20)者6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
研究方法
量表工具:
社交媒体使用强度量表(Ellison et al., 2007)
社交焦虑量表(IAS)
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
实验设计:
实验组接受8周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含优势识别、感恩日记、正念训练等模块),对照组无干预。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前测-后测-3个月追踪)。
数据分析
使用SPSS进行中介效应检验(Bootstrap法)。
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干预效果。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预期成果
构建“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心理机制—心理健康”的理论模型。
形成可推广的《大学生社交媒体心理健康干预手册》。
创新点
突破单维度研究范式,结合使用行为分析与心理资源建设。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君子慎独”)融入积极心理学干预方案。
五、研究计划与进度
阶段 时间 任务
1 2023.09-11 文献研究、量表汉化修订
2 2023.12-2024.03 预实验、数据采集
3 2024.04-06 干预方案实施
4 2024.07-09 数据整理与论文撰写
六、参考文献
Primack, B. A., et al. (2017). JAMA Psychiatry.
Peters, S., et al. (2021).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侯玉波. (2020). 中国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白皮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基于人性化设计的大学校园共享学习空间…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