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CC)已成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然而,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仍存在重语言知识、轻文化渗透的问题,学生普遍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深度理解,导致实际交际中易出现文化误解或沟通障碍。

本课题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切入点,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实际,探索如何在语言技能训练中融入文化教学,通过创新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交际能力。研究成果将为优化英语课堂提供实践参考,同时助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

跨文化交际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学者如Byram(1997)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强调知识、态度、技能三要素的整合。近年来,欧美国家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深度融合,通过项目式学习(PBL)、虚拟交流(Virtual Exchange)等模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

2. 国内研究:

我国学者如胡文仲(1999)较早引入跨文化交际理论,但实践研究多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高中英语领域的研究相对零散,部分一线教师尝试通过影视资源、节日文化对比等活动补充文化教学,但缺乏系统性策略和长效评价机制。

研究空白: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城乡教育资源差异下的跨文化教学适应性,且对高中生文化认知特点的针对性不足。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构建适合高中阶段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

开发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策略及评价工具;

验证跨文化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双重促进作用。

2. 研究内容:

文化教学资源整合:挖掘教材(如人教版必修模块)中的隐性文化元素,补充英语国家社会习俗、价值观等真实语料;

教学模式创新:设计“文化对比案例分析”“模拟国际情境对话”等互动任务;

评价体系构建:制定量化与质性结合的评价量表,关注学生文化态度的转变。

四、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在合作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优化教学设计。

2. 问卷调查法: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测评跨文化意识水平变化。

3. 个案研究法:追踪典型学生的交际行为差异,分析文化教学的影响路径。

五、预期成果

1. 形成《高中英语跨文化教学案例集》,包含10个典型课例;

2. 发表1-2篇核心期刊论文,如《文化浸润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3. 开发适用于普通高中的跨文化能力测评工具。

六、研究创新点

1. 本土化实践:结合中国高中生认知特点,将“文化自信”与“文化包容”并重;

2. 技术融合:利用AI虚拟场景(如VR文化体验)辅助教学;

3. 评价革新:引入“文化反思日志”等动态评价手段。

七、研究计划与分工

| 阶段 | 时间 | 任务 | 负责人 |

|--------------|------------|-------------------------------|--------------|

| 文献综述 | 2025.06-08 | 梳理国内外研究,确定理论框架 | 课题组全体 |

| 教学实验 | 2025.09-12 | 实施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线教师A |

| 数据整理 | 2026.01-03 | 分析问卷与访谈数据 | 研究生B |

| 成果撰写 | 2026.04-05 | 完成研究报告与论文 | 课题主持人 |

八、可行性分析

1. 基础保障:合作学校具备智慧教室设施,且参与教师均有市级以上课题经验;

2. 学术支持:课题组已与某高校外语学院建立合作,获得理论指导;

3. 政策契合:研究直接呼应新课标中“文化意识”素养要求。

九、参考文献

1. Byram, M. (1997).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ultilingual Matters.

2.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张红玲. (2012). 跨文化外语教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