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探究》开题报告

《新时代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探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法治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将“法治意识”列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2. 现实需求

当前高中生法治意识普遍存在“认知碎片化”“实践脱节”等问题。部分学生虽能背诵法律条文,但缺乏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和实际应用能力。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案例(如校园欺凌、网络侵权等)开展研究,有助于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3. 理论价值

本课题探索“知识传授—情感共鸣—行为引导”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模式,为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二、文献综述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法治意识的内涵

学者普遍认为法治意识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权利义务对等意识(如张文显,2015)。

2. 高中法治教育现状

调研显示,部分学校存在“重知识轻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李红梅,2022)。

3. 改进策略

有研究提出“情境教学法”“模拟法庭”等实践手段(王建国,2023),但缺乏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结合。

本课题创新点:以教材为纲,整合社会热点案例(如“高铁霸座案”“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纠纷”),构建“案例库+实践模块”的教学体系。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分析当前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瓶颈;

开发基于教材的法治教育案例资源包;

提出“课堂—校园—社会”三层次实践策略。

2. 研究内容

现状调研: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兴趣点;

资源开发:结合必修3《政治与法治》单元,编写“生活化法律案例解析手册”;

模式构建:设计“法律辩论赛”“社区普法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评估实施效果。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梳理政策文件、学术论文及教材,明确法治意识培养的理论框架。

2. 调查研究法:面向3所高中(含城乡各1所)发放问卷500份,访谈师生30人。

3. 行动研究法:在某校高一班级试点“案例教学+实践任务”模式,对比前后测数据。

五、预期成果

1. 理论成果

撰写《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现状调研报告》;

发表1篇核心期刊论文。

2. 实践成果

开发《高中法治教育生活案例集》(含20个典型案例及教学设计);

形成“校园法治文化周”活动方案,获教育局推广。

六、研究计划

| 阶段 | 时间 | 任务 |

|------|------|------|

| 准备阶段 | 2025.6-7 | 文献梳理、问卷设计 |

| 实施阶段 | 2025.9-12 | 开展调研、组织实践活动 |

| 总结阶段 | 2026.1-3 | 数据分析、撰写报告 |

七、可行性分析

1. 基础保障

课题组含2名政治教师(均获市级优质课奖项)和1名法律顾问,校方承诺提供经费支持。

2. 资源支持

已与本地法院、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可获取真实案例素材和实践场地。

八、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张文显.《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法治意识培养》.载《中国法学》,2015(4).

3. 李红梅.《高中生法治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8).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