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中信息科技课程“双螺旋”教学模式构建》开题报告
《人工智能时代高中信息科技课程“双螺旋”教学模式构建》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政策与技术背景
课标导向:2022年《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提出"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大逻辑主线,强调"科技与伦理并重"。
现实困境:当前教学存在"三重失衡":
知识技能与价值引领失衡:编程教育重代码实现轻社会影响评估
个体学习与协作创新失衡:项目式学习流于形式,缺乏真实问题驱动
技术应用与批判反思失衡:AI工具使用缺乏伦理讨论框架
时代挑战:生成式AI普及引发青少年信息甄别、数字身份认知等新型素养需求。
研究意义
理论价值:构建"技术实践-伦理反思"双螺旋教学模型,完善信息科技课程育人体系。
实践价值:开发跨学科项目案例与智能评价工具,破解"核心素养落地难"问题。
社会价值:培养兼具技术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公民,应对AI伦理挑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
计算思维培养:华东师大团队开发"问题拆解-抽象建模"阶梯训练体系。
课程整合实践:深圳中学"AI+SDGs"项目联结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现存问题:伦理教育多停留于理论说教,缺乏与技术实践的深度融合。
国外研究
技术伦理教育:MIT媒体实验室"道德机器"项目通过情境模拟训练AI伦理决策。
评价创新:欧盟"DigComp 2.2"框架将"批判性反思"列为数字能力核心维度。
本土化瓶颈:西方个人主义伦理观与我国集体主义价值体系存在文化张力。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核心研究内容
"双螺旋"模型建构:
技术实践链:设计"真实问题→算法实现→系统部署"三阶项目(如"校园垃圾分类智能督导系统开发")
伦理反思链:配套"影响预判→冲突辩论→方案迭代"反思工具(如"AI偏见检测工作纸""数据隐私影响树状图")
支持系统开发:
课程资源包:编制《高中信息科技跨学科项目案例集》(含12个主题,覆盖智慧城市、生物基因等领域)
智能评价平台:搭建"双轨评估系统"(技术代码自动评分+伦理讨论NLP语义分析)
研究方法
设计型研究:遵循"理论原型→教学设计→实施修正"迭代路径,在5所高中开展三轮实验。
学习分析技术:利用GitHub代码提交记录分析协作模式,通过论坛发帖情感分析追踪伦理认知发展。
跨学科协同:联合哲学教师开发技术伦理辩论框架,引入"技术社会建构论"批判视角。
对比实验法:设置传统班(纯技术教学)与实验班(双螺旋教学),追踪两年素养发展数据。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预期成果
实践成果:
《高中信息科技"技术-伦理"双螺旋教学指南》(含教学设计模板、评价量规)
开源项目库(10个可复制的AI伦理实践项目,附数据集与教学视频)
理论成果:
发表论文《解耦与重构:技术实践与伦理反思的课程融合机制研究》
开发《中学生AI伦理认知发展水平测评工具》(常模参照版)
创新点
范式突破:首创"做中学"与"思中做"交替深化的双螺旋教学逻辑。
评价创新:建立"技术可行性×社会合意性"二维项目评估矩阵。
资源开源:构建可扩展的"AI伦理挑战赛题库",支持全国师生共创更新。
五、研究计划与进度
阶段 时间 主要任务 成果形态
1.理论建构 2024.09-2025.02 完成文献研究与模型设计,制定伦理辩论框架 理论模型白皮书
2.资源开发 2025.03-2025.08 开发6个跨学科项目案例,搭建评估平台原型 案例集1.0、平台α版
3.教学实验 2025.09-2026.06 开展三轮行动研究,采集1000份学生作品 实验数据库、修正模型
4.成果推广 2026.07-2026.12 举办全国信息教师工作坊,开源项目库 教学指南2.0、开源平台
六、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任友群.《计算教育:从理念到实践》[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刘德建.《人工智能教育研究》[M]. 科学出版社,2023.
Floridi, L. The Ethics of Inform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Wing, J.M. "Computational Thinking's Influence 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J]. Nature,2021.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