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舞蹈创作的融合路径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舞蹈创作的融合路径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背景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舞蹈艺术面临文化身份认同与创新发展的双重挑战。

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的程式化表演体系(身段、韵律、服饰等)蕴含独特的东方美学价值,但面临传承困境。

当代舞蹈创作亟需突破西方现代舞的单一影响,探索本土文化资源转化路径。

意义

理论意义:构建戏曲与舞蹈跨学科融合的理论框架,拓展舞蹈创作方法论。

实践意义:为舞蹈编导提供可操作的融合策略,助力传统文化现代表达。

社会价值:推动非遗保护与艺术创新协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

戏曲舞蹈化:如北京舞蹈学院《粉墨》系列对戏曲身段的提炼。

理论研究:学者王玫、刘青弋等对“身体语言本土化”的探讨。

不足:多集中于动作模仿,缺乏系统性创作方法论。

国外研究

跨文化融合:如林怀民“云门舞集”对书法、太极的舞蹈转化。

东方主义视角:西方编导(如沈伟)对中国元素的符号化使用。

空白领域:戏曲程式与现代舞自由表达的深层矛盾尚未解决。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戏曲元素的解构:以京剧“唱念做打”为核心,分析身段、眼神、呼吸的舞蹈潜力。

融合路径设计:提出“符号提取—抽象重构—情感表达”三阶段模型。

实践验证:编创实验性作品《形·韵》,对比传统戏曲与当代舞的时空处理差异。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梳理戏曲美学、舞蹈编导理论文献。

田野调查法:走访京剧团(如国家京剧院),记录艺人身体训练过程。

实践创作法:通过工作坊形式,与舞者共同探索动作转化方案。

跨学科分析法:引入符号学、身体哲学理论解读融合机制。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预期成果

学术论文1篇:《程式与自由的辩证——戏曲元素在当代舞中的转化逻辑》。

原创舞蹈作品1部:《形·韵》(时长15-20分钟,附创作手记)。

教学案例库:开发“戏曲身段现代转化”训练组合(视频+文字教案)。

创新点

方法论创新:提出“非程式化重构”理论,突破戏曲动作的固定范式。

技术融合:尝试将戏曲“虚拟性”表演与多媒体舞台技术结合。

文化批判视角:反思东方主义对跨文化舞蹈创作的潜在影响。

五、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

阶段 时间 任务

1.文献与田野调研 2023.09-2023.12 完成戏曲身段谱系整理,形成理论框架

2.实验创作 2024.01-2024.06 开展工作坊,编创《形·韵》初版

3.数据修正 2024.07-2024.09 根据专家反馈调整动作逻辑

4.成果输出 2024.10-2024.12 论文撰写、作品公演、教案制作

六、参考文献

于平.《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M]. 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 2015.

沈林.《戏曲程式与当代剧场》[J]. 戏剧艺术, 2020(4).

Lepecki, A. Exhausting Dance: Performance and the Politics of Movement [M]. Routledge, 2006.

京剧《贵妃醉酒》影像资料(梅兰芳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