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知行合一”育人路径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知行合一”育人路径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政策与现实背景

政策驱动:2022年新课标提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目标,要求突破“知识灌输”传统模式。

教学困境:当前教学存在“三重脱节”:

认知与行为脱节:学生能背诵价值观却难落实于日常

课堂与社会脱节:教学内容与真实社会议题关联薄弱

评价与成长脱节:以纸笔测试为主,忽视行为表现追踪

时代挑战:网络亚文化冲击、青少年心理问题凸显,亟需价值观教育有效干预。

研究意义

理论价值:构建“认知-情感-行为-评价”四维联动模型,丰富思政课实践育人理论体系。

实践价值:开发“校园微治理”“家庭契约书”等校本化实践项目,破解知行转化难题。

社会价值:通过课程联动家校社,助力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

实践教学:北京师范大学“议题式教学”探索社会热点与课堂融合。

评价改革:浙江“德育积分银行”试点行为量化评价。

现存问题:实践活动碎片化,缺乏系统化课程设计;农村学校资源支撑不足。

国外研究

服务学习:美国“社区服务学分制”将公益实践纳入课程考核。

价值观教育:新加坡“生活教育课”通过角色扮演强化法治观念。

技术应用:日本“VR校园欺凌体验系统”增强共情能力训练。

本土化瓶颈:西方个人主义倾向与我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存在文化冲突。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核心研究内容

“四维联动”模型构建:

认知层:开发“思辨型”教学设计(如“双减政策利弊辩论赛”)

情感层:设计“沉浸式”体验活动(如“城中村改造调研”“法院模拟庭审”)

行为层:推行“契约式”实践任务(如“家庭手机使用公约制定与执行”)

评价层:建立“成长型”电子档案(记录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网络行为数据)

支持系统开发:

资源包:编制《初中思政实践项目案例库》(含视频、教案、工具表)

平台建设:搭建“知行合一”行为数据追踪平台(整合校园监控、家庭打卡、社区反馈)

研究方法

混合研究法:量化分析(N=600学生前测后测数据)+质性研究(30例典型个案追踪)

行动研究法:在X省3所初中(城市重点校、乡镇校、农村校各1所)开展三轮教学改进

技术赋能:运用LENA语言分析系统检测课堂讨论质量,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绘制学生道德行为影响图谱

跨学科整合:引入心理学“行为改变阶段理论”、社会学“场域理论”优化教学设计

四、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预期成果

实践成果:

《初中思政课“四维联动”教学案例集》(含12个主题单元设计)

“知行成长”电子档案系统(与学校德育处数据互通)

理论成果:

发表论文《从“知道”到“行道”:青少年价值观内化机制研究》

出版教师指导用书《思政课实践性教学设计的50个工具》

创新点

模式创新:首创“认知辩析-情感共鸣-行为契约-数据循证”闭环育人路径。

评价突破:建立“线上+线下”“显性+隐性”多维评价指标(如网络言论文明度)。

协同机制:设计“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三方联动的实践导师制度。

五、研究计划与进度

阶段 时间 主要任务 成果形态

1.基线调研 2024.9-2025.2 完成6省市初中思政课实施现状调研,编制问题清单 调研报告、问题图谱

2.模型构建 2025.3-2025.8 开发四维联动课程框架,搭建数据平台原型 理论模型、平台demo

3.实践验证 2025.9-2026.7 开展两轮教学实验,收集800份学生行为数据 实验数据库、修正方案

4.成果推广 2026.8-2026.12 举办全国思政教学研讨会,出版资源包 案例集、系统2.0版

六、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檀传宝.《德育原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Nucci, L.P. Education in the Moral Domai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班建武.《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的策略》[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