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与项目式融合:小学信息课计算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游戏化与项目式融合:小学信息课计算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政策导向:2022年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新课标提出“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六大逻辑主线,强调计算思维培养。

现实问题:当前小学信息课存在“重软件操作、轻思维训练”“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学生兴趣不足”等问题。

技术赋能:图形化编程工具(Scratch、Mind+)、教育机器人等为游戏化教学提供支持。

1.2 研究意义

学科价值: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落实“做中学”理念;

社会价值:通过项目式学习(PBL)联结真实生活问题(如垃圾分类、校园安全),培养数字时代小公民素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

游戏化教学:已有“编程闯关”“虚拟徽章”等实践,但多局限于单课时设计,缺乏长周期项目;

计算思维评价:多数研究采用“作品完成度”单一指标,忽视思维过程观察。

2.2 国外研究

国际经验:英国“Barefoot Computing”项目通过生活化案例培养抽象思维;美国CSTA提出K-12计算思维发展路径。

技术工具:Scratch全球社区、Code.org低龄化课程体系值得借鉴。

2.3 研究空白

游戏化与项目式学习的深度结合策略;

面向小学中低年级的计算思维评价量表开发。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课程设计:开发“三级进阶”主题项目包

初级:Scratch动画故事(理解序列与循环)

中级:校园物联网小助手(传感器与条件判断)

高级:AI垃圾分类系统(简易机器学习模型)

游戏化机制:

角色扮演:学生化身“数字小侦探”解决任务

积分体系:代码正确率兑换“算力星”,团队竞赛

评价工具:设计《小学生计算思维观察量表》(含逻辑性、分解能力、调试耐心等维度)

3.2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在XX小学3-4年级开展两轮教学实践(每轮6周);

个案追踪法:选取高/中/低水平学生各3名,记录思维发展过程;

数据分析法:通过课堂录像编码分析、作品集与问卷对比效果。

四、创新点

模式创新:提出“游戏化情境导入—项目式任务驱动—反思性评价闭环”教学模型;

内容创新:开发“生活化+本土化”案例库(如用编程模拟西湖游船调度);

工具创新:设计可视化思维评价雷达图,辅助教师动态监测学生发展。

五、预期成果

资源成果:

《小学信息课游戏化项目案例集》(含教案、课件、微课)

学生作品集(数字故事、智能硬件原型)

理论成果:

论文《小学信息课“玩中学”模式构建——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例》

《小学生计算思维水平评价指南》(教师手册)

辐射影响:与区域教师发展中心合作推广,形成2-3节区级公开课范例。

六、研究进度计划

阶段 时间 任务

准备阶段 2024.3-6 文献研究、基线调研、案例设计

第一轮实践 2024.9-12 三年级试点教学、数据收集

优化阶段 2025.1-2 调整游戏机制与评价工具

第二轮实践 2025.3-6 四年级扩大实验、成果提炼

总结阶段 2025.7-8 撰写报告、资源包数字化

七、参考文献

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

王旭,《Scratch与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

Wing J M.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Thinking About Computing

芬兰《小学编程教育国家课程指南》

八、研究可行性分析

硬件保障:实验学校配备机房、开源硬件(micro:bit)、智能终端;

团队支持:课题组成员含市信息技术教研员、校骨干教师;

前期基础:已积累“Scratch古诗动画”等校本课程案例。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