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研究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结题报告

高中历史研究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此文是省教研室周百鸣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由周百鸣、朱世光、朱可、张文星等课题组老师共同完成的,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学文科版)2003年第7期上)

浙江省在此次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大胆尝试,在高中阶段开设了历史研究课,其宗旨是: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把传统的“教师讲授灌输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素养。以下对这次高中历史研究课教改实验做一简要介绍。

一、时代背景和意义

1、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提出了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需要有创新的教法。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进行高中历史研究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其根本目的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于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塑造健康向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格,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2、历史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

2000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布了新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新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和教学目的。我省于2001年开始全面使用高中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新一轮的历史课程改革也已全面启动。这些有利于我们开展高中历史研究课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构建高中历史课教学的新模式。

3、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实问题

目前,高中历史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革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知识目标过多过细,课堂教学量过大;能力目标和思想目标过高过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确立。在历史教学中,旧的教学观将教师视为历史知识的传授者、学科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在这种观念下,不少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缺乏设计,在讲课时,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一言堂、满堂灌、包办代替学生学习,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这种被动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导致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丧失。第三,教学评价片面,评价方式单一。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师“教”得怎样,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试方式上一般只是书面考试(特别是期末考试),很少有实践活动的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是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的记忆。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只能应付考试,不善于以历史的视角分析现实问题,应付历史考试的灵丹妙药就是“死记硬背”。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开展高中历史研究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强调人际关系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该理论认为,学生意识到当他们的同伴也达到学习目的时,他们自己才可能成功。合作学习理论倡导学习过程中共同学习者的互相配合、交流与合作。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互相协作、互相促进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  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不仅在讨论问题时能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能够对他人的思想、观点加以评论。心理学的研究还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年龄相同、地位平等的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更容易批判地吸收、接受彼此的观点及意见,更好地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4.  研究性学习理论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以从感兴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构建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探究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学习化社会的时代发展需要。

三、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总体目标:

采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专题报告、调查访问、开展实验等方法,进行高中历史研究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加强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以构建适应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需要,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偏重知识传授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改革传统考试评价体系,探索高中历史研究课的评价方法。

(二)实施过程: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偏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不断修正、完善实施计划,形成了在实践中思考、总结,在研究中不断深化实践的特征。

1、调查学习意愿,制定研究计划。为了了解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意愿,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如在“你希望历史课该怎样上”一栏里,不少同学提出希望自己讲,课文内容再丰富些,有更多的自由讨论。在“你希望历史选修课如何上”一栏里,同学们希望能走出校园,参观,访问,考察;或者多看有关历史专题的电影、电视资料等。从调查中不难看出,历史研究课教学应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开放性,学习问题探究性等特点。据此,我们制定了开展历史研究课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计划。

2、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和历史选修课。如: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简况、中西文化比较、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西方审美情趣比较、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查阅检索文献资料方法和技术、常用的历史科研方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作知识铺垫。

3、指导学生选择课题。选题阶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师帮助学生搜寻、整理选题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学生选择的历史研究课题有很多,如“西湖三杰”的爱国精神和忠君思想,杭州西湖龙井茶的历史与文化,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看司马迁如何刻画历史人物与有关启示,透视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和审美差异,从甲午战争失败看科教强军,等等。对于学生在选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积极引导,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不断帮助学生调整课题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我们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选择的课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比较抽象的知识与具体可感知的事例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浙江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茶叶博物馆、龙井村、丝绸博物馆,实地考察了南宋官窑遗址、灵隐寺、虎跑景区、岳飞墓、于谦墓、张苍水祠、西湖园林景点、杭州碑林等,访问了一些在杭州研究文化、历史的学者。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学生体验了真实的和活生生的文化与历史,学会了沟通、交往、收集和处理信息,其收获是无法在传统课堂中获得的。

4、指导实施研究。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实践活动后,进行信息筛选,选取有效信息用来提炼或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此期间,教师定期了解学生研究活动进行的情况,并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的程序与方法,对学生撰写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论文或课题研究报告提出修改意见;组织论文答辩、交流,进行过程评价。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积极评价,对其不足可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进行引导修正。在表彰学生研究成果的同时,侧重评价其研究学习的过程,特别是研究的态度、实践能力的提高、研究的感悟与体验以及对现实的启发。

(三)高中历史研究课的教学模式

1、辩论式教学

选择具有发散思维强、知识迁移面广、没有定向性的问题作为辩题。通过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来论证自己认同的观点,经过正反方内部讨论与交流及正反方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来加深每个学生对辩题的理解。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学生通过辩论,形成三种观点:基本肯定、基本否定和毁誉参半。基本肯定者认为,历史是渐进的,是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造成的,不能超越时代发展的程序。洋务派先军工后民用、“中体西用”正是当时时代要求的反映。没有洋务运动真正意义上的开放,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还将滞后,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推进中国近代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不能简单地定为失败。基本否定者强调:洋务派最终结果与他们提出的口号背离,从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已经腐朽的清王朝,使基本已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又注入了一些生气与活力,延缓了中国的发展、强大。毁誉参半者从过程中的进步性和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出发,肯定洋务运动;从洋务运动的目的、当时的结果判断洋务运动失败。辩论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辩题是学生认识的对象,教师是学生认识对象过程中的引导者和评价人。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机械地运用课本现成结论的状况。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逻辑性、创造性,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的最佳学习形式之一,是展示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

2、问题探究式教学

问题探究教学以问题为主导,启发学生探究。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对学生具有挑战力和诱惑力的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其教学程序大致为:创设历史情景,提出问题→自学教材或者研究资料→多角度地讨论问题→教师讲解难以理解的问题→归纳总结→进行思维训练。如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章节的教学都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问题探究教学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思路设计的。提出问题是铺垫,自学讨论是重点,讲解归纳是升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求索与收获相结合的良好氛围。历史是过去社会的记录,它联结着未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认识历史问题,能使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取向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3、课题研究式教学

课题研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学习内容中选定一个或几个主要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课题研究式教学的运作程序为:知识铺垫→指导学生确立课题→组织课题小组,制订研究方案→指导实施研究→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组织答辩交流,进行总结反思。课题研究式教学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习品格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历史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高中历史研究课的评价方式

高中历史研究课教学的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方式可有以下几种:

1、建立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收集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个人作品档案通常收集经过学生选择的历史作品,也可以收集和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成就的材料。每件作品最好有教师、家长、同学和自我的评语,评语应该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特长和优点。师生在建立此类档案时应确定起止时间,一般按照一个学习主题为单位收集历史学习作品。学生本人是建立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提出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师生通过协商来确定档案内容,并让学生自己管理档案。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这是一种可以广泛推行的评价方式。

2、撰写历史小论文。要求学生用简洁的文字对历史学习进行描绘、解释、分析、总结。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学习创新。学生要完成这类任务必须具备分析、综合和批判思维能力,可据此有效地评价他们对历史学科的感悟程度。组织论文评比,奖项分为一、二、三等奖,将获奖学生名单张榜公布。将获奖论文选编成册。这是现在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评价方式之一。

3、论文答辩会。论文的作者或者课题的研究者阐述研究目的、研究过程、论文的中心思想及主要论点,评委老师着重就论文的思想性、实用性、科学性、创新性等进行提问,当然应充分肯定论文的优点,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给答辩者指明修改的方向。参加答辩会的同学对答辩者的观点和内容进行质疑。通过质疑和追问,让学生充分展现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特点,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灵活变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引发学生进一步反思、探索。

4、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成果可以是历史小论文、调查报告、经验总结,也可以是学生历史研究学习所做的课件、网页,还可以是课题研究的教训、感想和体会等。课题研究成果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智力、思维方式和人格特征,可以作为学生学业评价材料的主要依据。

总之,高中历史研究课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不能把笔试作为评判学生学业成绩的惟一方法。通过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的发展水平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评价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实际操作中可将几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高中历史研究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我们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角色上有了新的转变。

(一)树立做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合作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的现代教师观。

高中历史研究课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学习,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特点。它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树立以下观念:

1、做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在高中历史研究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再是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是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并经过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来实现学习目的。此时的教师不再只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教练”、“陪伴者”、“引路人”。在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中,选题过程、实施过程、结题过程都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应尊重学生自主权,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指导,进行“宏观调控”。如可以举办有关“如何搜集整理材料”、“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还可以针对学生课题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个指导。高中历史研究课是一门开放性课程,学生或在教室,或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他们的学习活动有很大的流动性、自主性、灵活性。没有必要和有效的组织、管理,就达不到预期效果。要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师的制度管理。每组活动有负责人,每次活动有记录,每个阶段有考核。教师定期不定期地抽查学生活动记录,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做合作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者。高中历史研究课特别要求与学生的合作沟通。合作要从改善师生关系做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与教师具有同样独立人格的人。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合作型师生关系。要学会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多给学生肯定性评价,因为帮助学生成功是每一位教师的义务。

3、做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教师不仅要开发学生智力,还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认知方式,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

4、做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一直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的角色,教师成为教材的被动“消费者”。高中历史研究课教学要求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在开发和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确定本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建构本校校本开发指南等。在学校课程指南范围内按课程编制的方法和程序,通过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等步骤,形成所开发课程的《课程方案》。在开发过程中要发扬合作精神,加强合作探究,包括不同阶段的合作以及同一阶段内教师之间的合作,还有校外资源的合作(与高等教育机构或者研究人员合作,与所在社区合作)。如我们课题组开发的校本课程──《中西方文化》,分为“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教师的研究与讲座”、“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课程的社会反响”等几个部分,共18万字。

(二)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学生观。

高中历史研究课的教学应切实转变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中究竟谁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是为了学,归根结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应致力于学生主动的学习与发展,致力于创造一个宽舒、愉悦的“教与学”的氛围,致力于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多鼓励学生,相信学生的自信,提升学生的期望。不把自己的意见、结论强加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思维和实践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教学中“唱主角”,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研究结论

1.  促使学生形成探究精神。高中历史研究课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张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搜集史料、查阅资料、获取信息,运用已学的基本历史理论,整理、判断、分析,在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的过程中,归纳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白学习、探索、求知的真正意义。

2.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学生在完成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没有停留于历史课本提供的简短信息,而是亲自去实践,查阅文献、参观调查、访问记录,整理材料,撰写总结文章等。他们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分工协作,团队作战,加强合作。正如一为同学所写的那样:“通过实践体验得到的知识终生难忘,在研究与写作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做课题,如何搜集信息,如何利用信息,如何与人交往。”

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是21世纪人类的基本人文素质。这种素质的作用是久远的,不是临时的,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是一种底蕴,而不是一种外显。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开展高中历史研究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着眼点所在。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