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研究性学习引入高一政治》课题研究报告

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本课题所指的“研究性学习”是基于第一种含义即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高一政治”是指在已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活动”与高一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利用高一政治教材提供的诸多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素材和内容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在课堂上开展),从而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促进“研究性学习活动”对高一政治学科教学的更大更多更直接的帮助。这一思路并不否认未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只是在目前高考升学压力下,为了鼓励更多教师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引导更多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自觉性,这是一条可行的思路和探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时代背景。

历史地看,“研究性学习”可以溯源到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1999年初,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首次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同年6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了“上海市中学研究性课程研讨会”对研究性学习予以充分地肯定。此后,上海等地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教育进行改革。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时代悄然而至。知识经济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时代则对人们搜索、筛选、辨别、利用信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差、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在中学教育阶段,提出和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召唤和教育改革的要求。2000年1月31日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教基[2000]3号)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2001年4月9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6号),有效地促进了各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中,再次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2.学校实际与反思。

我校从2000年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几年来,研究性学习活动从一个陌生的概念到逐渐被广大教师所熟悉、理解、接受和广泛开展,教师和学生的课题研究也从点到面在各个年级,主要是每届的高一、高二年级全面展开。在连续两届的学校科技节上,学生的结题和开题报告都成为一个亮点,广获领导、来宾的赞誉。

但是,两年来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仅仅是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种独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的活动,仅仅把它当作是素质教育的一种点缀和衬托。在对实践的反思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为了使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深入教师和学生的心里,确保经常性、广泛性地开展下去,必须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路子,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指导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哲学基础之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思想。研究性学习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使每一个学生超越自我、超越昨天,达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这些正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所在。

(2)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哲学基础之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最终使人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不可能有离开了社会的孤立的个人,也不可能有离开社会实践的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取发展。因此在本质上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的。

2.教育学基础

(1)教育发展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基础之一。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现实个体,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教育自身就得时常变革以适应社会并超前于社会。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深刻表明,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必然要求教育做出及时相应的变革,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选择和确立研究的专题和项目,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开设是教育对时代发展和挑战的一个有力的应答。

(2)现代课程教学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学基础之二。

课程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用静态的观点来看待社会是危险的。现在大多数人都认识到,我们不只是为现在,而且主要是为将来培养人才。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现在学校所设置的课程。现在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在社会层面上自生产力构成至整个社会发展模式所提出的和正在发生的、自觉推进着的一系列转化,这些转化促使课程改革趋向多元化、细分化,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是势所必然的,是课程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体现。

3.心理学基础

(1)认知结构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之一。

①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为了使学生学得好,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由此,他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布鲁纳在认知结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发现学习法为研究性学习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②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提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研究性学习从选题、研究到得出结论,不是空穴来风、突发奇想,而是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天赋特长、兴趣爱好紧密相联的,因此学生在进行探究时是遵循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 研究性学习正是从这里出发,提出了由学生“自主选题、自己探索、自由创造”的原则,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重视创造性学习,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之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他冲破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现存教育制度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的理论,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意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等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研究型课程的开展奠定了人文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只有尊重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给予人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机会,人才能够获得发展。因此研究性学习也必须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确立高一思想政治课中适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主题或课题体系。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一《思想政治》教材为依据,确立与课文密切相关、适合学生研究并富有意义的主题或课题并形成最终体系。如,第一课第二节“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框题中讲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我们就可以以此为主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通过文献调查或个别访谈等方式研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通过社会调查或问卷、走访等方式研究“某个时期某种商品(如‘非典’时期的板蓝根)物价较大幅度上涨(或下跌)的原因、影响及对策”。通过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文献调查以及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把高一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相关的主题或课题选取出来,并确立相关的子课题,收集相关的研究素材,用以指导今后的研究性学习或给他人研究以参考。

(2)收集、积累高一思想政治课中适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主题或课题的资料,并建立相关的资源中心。主要通过上网收集的方式在自己的电脑上建立“高一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资源中心”,然后上传到校园网供师生参考。

(3)结合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学生选择若干与高一思想政治课密切相关的主题开展行动研究,在实践中形成教师和学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课件、报告、图片等资源)。

(4)探讨并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教材知识可以而且必要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对师生角色、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的要求。

2.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研究已经不少,基于我们身处中学教育的第一线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认为不适合进行严格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而适合开展行动研究。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鉴各地尤其是上海等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成果,总结我校三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相关研究的经验,在高一的教学实践中边教学、边研究、边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研究。在教学、指导和研究中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注意理论学习和教学反思,以保证完成预期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02年11月至2003年9月):总结前一阶段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验;学习有关文章;制定课题计划,并向申请立项成为了校、市级课题“把研究性学习引入高中教学”的子课题。

2.行动阶段(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根据课程计划和课题计划,在高一(5)~(8)班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把研究性学习引入高一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根据教师指导和学生申报,在所任教各班中各指导若干小组学生开展关于高一政治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继续学习相关理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参加相关研讨会议,借鉴其他老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资料,形成比较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资源;对自己的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指导过程进行反思。

3.总结阶段(2004年6月至2004年7月):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关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对一学年来的学习和研究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总结。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

1.“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学科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从学生考试成绩来看,和非实验班级相比,实验班级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总体上略低于非实验班级。⒂但从我们对学生的问卷和访谈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我们这种新的教学尝试是非常满意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比较踊跃,参与热情逐渐提高,主体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部分问题或课题要求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自己去调查访问,自己制作研究成果。多数问题或课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辩论和发言来展示。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有好处的。可以说,完成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或在课堂上探讨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一次综合能力的检验与提高。

2.教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改革获得成功的关键。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必然要求课堂是开放的。开放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开放的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控制与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知识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此外,由于学生拥有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教师的信息量,且课堂是开放式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弥补自己信息上的不足。

3.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必须始终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研究性学习比拟的。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都是必要的,而且应该相辅相成的。不能刻意为了迎合研究性学习,把简单的知识复杂化了。

4.着力提高师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在这种学习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与所提出的问题有密切关系,所以提高师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讲,强化问题意识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总结概括学科中的问题,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讲,要从以回答问题为课堂主要活动内容转变为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习主线,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六、课题研究的讨论

1.“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时间上较传统方法费时,且教学进程不易控制,导致教学任务难以按时完成,往往难以按学校要求与其他班级统一进度。得到的知识比较“散”,易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上的削弱。对学习上比较被动、依赖性比较强的学生来说,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不学习状态”。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传统检测方法中,学生成绩往往不如人意。

2.由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已经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由于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只是一个老师在一个班级在推行难以形成有效环境氛围,学生在课堂讨论时往往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因此,常常会出现讨论和研究难以深入、甚至难以开展的尴尬局面。一年来,我们在四个班级的教学中,最好的班级也只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来,差的班级只是十几个学生主动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预期和实际效果,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课堂上的培养也就缺失了最重要的载体。

3.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有些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可能就要一节课。这样必然会使教学进度受影响。而传统的教学管理一般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此外,研究性学习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都比较大,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来。

4.由于本人身处教学第一线,兼做一些学校其他工作,事务较多,且本课题研究只有一年的时间,比较仓促。这使得课题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展开不够。特别是学年初参与为期近一个月的政治科骨干教师市级培训,恰逢所任教班级学生申报研究性学习课题,由于是高一年级,在刚开学时未与学生真正认识就参加培训,导致没有学生申报本人指导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从而在学生课题研究方面的研究显得严重缺失,学生研究成果也就显得特别单薄,预期的部分研究工作难以展开,导致后期的研究重点变成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理论学习和相关的理论研究,从而部分预期的目标没有达到。

参考文献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教基[2000]3号)。

3.《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6号)

4.《中国教育缺什么》,朱永新等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资料》,内部资料

6.《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钟启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7.《素质教育博览(教师版)》2003年7-12期。

8.《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年第1期。

9.《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