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培养废弃资源再利用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美术课培养废弃资源再利用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仙游县第二实验小学   美术课题组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价值

近年来,城市生活垃圾迅猛增长,如果任其发展,会严重污染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大家共同的愿望,而废物利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方式。

在平常教学中,我发现在每次美术手工课结束后,班上都会出现大量被学生丢弃的材料(如:蜡光纸、卡纸、颜料等),其中有些材料还有利用价值,而往往都会被学生丢弃成垃圾。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节约意识薄弱,动手、动脑的机会也不多,所以,我与课题组其他教师觉得申报《小学美术课培养废弃资源再利用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具有较大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设计创作,参与实践的过程,能更好的激发他们主人翁意识,深刻了解环保的紧迫性;有利于更好的实施课程的教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学科与现实社会相联系”、“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形成,并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并且可以通过学生以点带面,更好的推动、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废弃品是指一切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物质。废品利用是指收集本来要废弃的材料,分解再制成新产品。美术课堂中的废品利用是指学生利用可回收的废弃品制作简单而又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因此美术课堂更应该重视让学生对生活中各种废弃物材料的重新审视,学生能运用有关的技术将废弃物媒材进行艺术创作,促使其形成敏锐的视觉意识,帮助学生对美术的内容和现象、美术的材料与创作方法以及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的《牛头》是一件无比简洁而闻名的作品,是由一个废弃的自行车鞍座和把手放在一起做成的。这件作品看似简单,用的材料都是现成品,但是要使他们具有意义,就必须对要创造的物体形式的各种微妙含义有极好的理解力。而且这对于一位西班牙的艺术家来说,牛象征民族精神,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

中国博物馆与Claire Tracey合作设计的“水龙”雕塑,旨在现代公共艺术领域探索可持续性问题、弘扬中国文化,用可回收利用的矿泉水瓶建造一个巨大而又透明的水龙雕塑。这个雕塑在庆祝中国龙年的同时,也向公众传达了跨文化领域中资源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很多废弃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制造垃圾,却很少有人利用它们,这对我们生活环境很不利。为了实现废物资源化,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利用废物的政策和措施,如建立专业化的废物交换和回收机构,从事废物的直接有效应用。我国在1973年8月5日至20日北京举行的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上得到确认,并写入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沿用至今,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生活、工作、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废弃产物制作成漂亮、实用、低碳的DIY手工用品,显得非常有必要。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做中学”理念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念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通过“废弃资源再利用”的手工学习活动,让学生对废旧材料的发现、研究与再利用活动充满兴趣,得到成功体验,并从中切实感受到爱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2、瑞吉欧的教育体系理论

让儿童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获得丰富的经验,从而实现自我构建和发展。在开展“废弃资源在利用”的手工教学活动中,我会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废旧材料→收集废旧材料→改造废旧材料,培养他们的发现、分析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提倡学会学习,实现合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更加关注学生本体的表现。在旧物改造的创意设计、操作过程和应用布置等方面都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协作能力。

4、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美术课程标准》建议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在实施“废弃资源再利用”的手工教学活动中,我将随堂渗透环保教育和生活教育。

(二)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2.发展性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4.实践性原则。5.合作性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关注——通过课题研究,促进美术课堂生活化,关注废物回收利用,关注学生再创造的能力培养。

2、实践——在研究实践中,思考美术课堂中废物利用的有效策略

提高废物利用的科学性和延续性。

3、提升——通过提高废物利用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美术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就感,并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美术专业技能、技法学习的水平。同时提高学生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

研究内容: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利用废旧材料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作为艺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基于小学生生长与心理特性,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内容多涉及到学生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可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利用眼睛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来认知世界、感知生活,并发现生活中各类废旧材料潜在的“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二)利用废弃材料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废旧材料以其所具有的多样性、可塑性、生活性等特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教师在明确认识到废弃材料在美术教学中应用重要性的同时,应从实践出发,进行价值的具体呈现。引导学生对不同质感、色彩、形态的材料进行收集,使之对事物进行感知,发现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对形态、色彩以及材料质感具有准确的掌握,为学生美术学习与创作奠定基础。此为,通过简单的变化,使学生发现废旧材料再利用的价值,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三)利用收集废旧材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小学美术教育不仅侧重于对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培养,也侧重于学生认识自然、热爱生活等品质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鼓励学生对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收集,使学生在材料收集过程中认知生活、了解生活,并养成废品利用与集中处理的文明习惯。可通过利用废弃材料收集开展环保教育,使学生认知到环保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强化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2018年3月——5月)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拟定《小学美术课培养废弃资源再利用能力的实践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并成立课题组。  (2)理论学习:开展新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比对新课改相关要求和现代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找出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立研究课题提供背景资料。

(3)制定方案: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提出立项申请。(4)开题报告: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参与讨论课题获得课题组成员的肯定,邀请有关领导参加,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2.第二阶段:(2018年6月——2020年1月)全面实施研究阶段。    全体研究人员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拟定的研究内容,分年级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工作,做好研究记录,加强过程监控,反思行动结果,定期组织研讨,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初步形成培养废弃资源再利用能力的方式方法。

(1)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几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讨论,探讨实践中取得的实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4)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以此补充,以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3.第三阶段:(2020年2月——3月)研究总结、结题阶段。    收集整理研究成果(科研论文、案例设计等),形成资料汇编,完成课题研究成果报告。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论证,课题如期结题。

研究方法:

1. 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发挥教育教学理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作用。我们将定期将组织课题成员进行理论学习。  2.采用科学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使研究尽量地靠近目标,我们采用“讨论—行动—反馈—调整”,即边研究边行动,边反馈边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收集情报,边修改方案的做法。  七、课题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对于“废旧材料”的开发利用在小学美术手工课的展开中很有意义,这个过程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这也是对于学生创造力的一种培养,能够让学生将各种看似无用的东西灵活的利用起来。这才是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的一种能力与素养。

创新之处:

1、关注废弃物品来源:教学中经常遇到,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废旧的一次性瓶子、杯子、碗等材料,到了上课时发现学生带来涨薪的物品上手工课,这样收集来的物品不但对环保没有帮助还增添负担。因此,教师课前要落实材料的来历,或者让学生交流收集的过程。再由这些来之不易的废物品制作出新的成品。创作完成后会提升学生的成就感、责任感、使命感。

2、让废物成为替代品:在不少地区或个别同学的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在手工制作课上进行材料的挖掘,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作为替代品。例如,制作窗花,学生可以采用报纸、包装纸等易于收集的废旧物品作为替代。教师应当多在手工课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发与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八、学者相关研究文献资料:    (1)尹少淳、段鹏《新版美术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2)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3)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

(4)王大根《小学美术教学与研究》

(5)陶旭泉《中小学美术有效教学》

(6)其他相关的报刊、杂志及理论研究动态等。

九、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负责人
阶段成果(限5项)学生对废物利用情况及环保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报告2018、05郑黎黎、蔡鹏鹰、
废物创新时学生遇到的障碍及解决策略案例分析2018、10郑黎黎、黄卉琪
废旧物品激发个性创作教学实例案例分析2019、04黄卉琪、郑佳妮
如何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创新教学设计2019、12郑佳妮、杨智华
提高小学生废物利用能力的研讨活动资料图片、博客等全程收集颜子寒、王骋
最终成果(限3项)《小学美术课培养废弃资源再利用能力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结题报告2020、03陈飞霜、蔡鹏鹰、郑黎黎
小学生美术课堂作业集成果展示2020、03王骋、颜子寒
《小学美术课培养废弃资源再利用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集论文汇编2020、03蔡鹏鹰、杨智华





十、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领导重视:学校领导给予大力支持,重视此项研究工作,学校安排科研时间,提供科研经费,保证本课题的启动与实施。

2、师资雄厚:课题组成员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热情,有一定的教改、教研水平,都参与过一些教改实验。成员中有在市、县教学比武中获奖的陈飞霜、王骋老师,有长期扎根学校美术工作的蔡鹏英、杨智华老师,有经常辅导学生参加各级比赛获奖的郑黎黎、黄卉琪老师,美术基本功扎实的颜子寒、郑佳妮老师。这些老师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修,努力学习理论,多位老师均有多篇论文发表。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石。

3、基础扎实:课题实验校实验班级有2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余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实验群体,研究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可行性和可信性,这一切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资源丰富:学校图书室和新华书店有大量的相关的报刊、书籍,便于教师、学生在研究和实践中查阅资料。学校参加教育部“校校通”工程,并连接因特网,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网络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

5、制度保证: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职责到位,相互促进,严格按时完成各项研究任务。抓好过程的管理,保证研究的规范化,及时进行小结,记录完备,资料完整。

分享: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