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是一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最富灵气与诗性的。它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扎根于学生的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因此,我们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效性,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我校申报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现已被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准立项。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及第一次研讨会议。

一、课题的提出

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历经十余年,语文课堂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学生、家长,甚至一些老师对语文的学习都不够重视。语文教学只盯在几本教材上,偏离了生活,忽视了生成,课堂缺乏生动和生命的气息,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没有得到有效彰显。广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更难谈学以致用,因而语文综合水平整体偏低。为改变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努力使语文教学充满浓浓的生活味。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突破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的封闭模式,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气息,并培养学生课内延伸课外,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中的良好习惯,让语文学习与生活水乳交融,真正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在不知不觉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因此,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是彰显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需要,是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理论支持

(一)国外研究理论

国外对于学校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已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

(二)国内研究理论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言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言工具,我们的思想工作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刘国正先生说:“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收效不明显的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欲罢不能。”

(三)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教师方面

1、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用“生活”这把钥匙去解决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问题。形成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试图通过“生活─语文─生活”的实践过程,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3、用好语文教材这一蓝本,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联系的途径,让学生课内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及时得以巩固应用,进一步积累阅读量、扩大阅读面。

(二)学生方面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人文意识。

2、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习主体性。

3、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与策略、学习资源、功效评价的实践研究。

难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功效评价的实践研究。

六、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主要内容

1、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

从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与策略,构建有效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2、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学习资源的实践研究。

努力践行课内外融合,充分利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学校、家庭、社会等生活资源,打通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壁垒,真正让学生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化语文”的理想境界。

3、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功效评价的实践研究。

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模式,对以上实践所取得的功效,进行追踪、考核与评价,从而找到最有效的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建立一套既关注语文学习的结果又关注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成效。

(二)本研究预计突破

1、探索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与策略,构建有效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2、努力践行课内外融合,打通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壁垒。

3、建立科学有效的生活化教学评价模式。

(三)研究构想

从学校教学产生的问题出发,以课堂教学为着眼点,实行课内外融合,经历多层理性思考和实践验证,逐步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生活化教学体系。同时,以一批骨干教师为实验和研究带头人,由点及面,逐步实践研究、总结推广成果。

(四)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学习法。通过互联网,借助有关书籍,查阅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与生活的论文、著作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和优秀经验,这样有助于课题组成员丰富研究知识,开阔研究视野,启迪研究成员的思维。

2、访谈问卷法。召集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座谈讨论,听取他们的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3、行动研究法。对教学过程反思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拟订改进计划,采取改进措施,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使教育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4、案例学习法。深入课堂,对实施大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特别是识字、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等方面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

5、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出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最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方法。

(五)分工情况

金仁来:进行实验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理论指导;

魏文琴、陈祖梅:主持课题研究,负责课题研究策划、统筹以及材料汇编、论文和研究报告撰写等工作;

戴东红、李晓莉、何茜、叶海芹、徐文中: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学习资源的实践研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和案例;

朱际红、李飞雁、李平、刘翠莲: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和案例;

刘绿林、刘平海、张娟、叶轻风、殷海英:组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功效评价的实践研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和案例。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07—2014.08)

1、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研究动员和文献探讨;

2、制定制度: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从课题的组织管理、课题的监督和验收等方面建立和健全课题管理制度;

3、进行课题研究前测和调查分析;

4、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4.09—2016.01)

1、问卷调查小学语文教学与师生生活联系情况的现状并作分析;

2、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途径与策略、学习资源、功效评价三大方面开展研究活动;

3、开展培训、学习、研讨等活动;

4、建立课题研究博客群、QQ群。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要积极参与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文字,并上传到课题博客中。每一位成员每周必须在规定时间进入博客群或者在QQ群里进行交流;

5、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为目标,开展作文竞赛、讲故事比赛、书画、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并及时展示学生实践成果;

6、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评估;

7、进一步完善方案,进行追踪、考核与评价。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02—2016.09)

1、学生实践成果展示;

2、教师的论文、案例汇编;

3、课堂教学展示;

4、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5、进行研究成果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研究基础

我校作为课改实验学校,经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和总结,学校领导及教师均有很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有牢固的教育科研实验基础。尤其是近几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教研工作,在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评比、骨干教师教学观摩、论文评选等方面成绩喜人,一批年轻新秀脱颖而出。本课题同时还得到了安庆市教研室的理论指导,这也为本课题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2、人力资源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均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业务能力。其中金仁来校长、陈祖梅老师、魏文琴老师是安徽省特级教师,多位为桐城市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不少成员参与过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操作能力强,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3、物质资源

本课题得到了安庆市和桐城市领导的支持,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我们学校也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主要包括:学校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提供科研经费,学校图书室藏书丰富并订阅了大量专业书刊,网络畅通,学校教导处协助进行原始资料档案建设工作等,使得本课题研究预期能够顺利进行。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结题报告;

2、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3、课题研究论文与案例汇编;

4、教师教学影像资料;

5、学生作品;

6、其它与课题研究有关活动的材料及相关照片、光盘等。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