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第一中学校王纪红《农村初中作文的创意法教学》课题结题实施学案
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
写出人物精神
我的学习目标: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写人物作文的基本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进行人物片段描写。
3、学生通过写作训练,能够写出较完好的习作。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
1.每课一诵(5分)
同学们,语文课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特色,各具性格,给我们这些小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请同学们背诵《回忆鲁迅先生》中对先生的描写片段。
2. 同学们,老师曾经也给同学讲过写人作文的基本步骤,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有哪些? (5分)
二、基本功训练
3.知识点学习
(1)知识点1:写人物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
(简易分析:此题属于简要回顾写人基本方法的问题。)
一字口诀:外(肖)语动心神
(2)知识点2:什么是肖像描写?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掌握最常用的写人方法的知识问题)
一字口诀:视
(3)知识点3:什么是个性呢?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简易分析:此题属于让学生明确人物个性的问题)
(4)知识点4: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需要注意些什么?
(简易分析:此题属于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的问题)
4.知识点演练
(1)变式演练1: 朗读“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 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思考:从哪些方面写鲁迅的?从鲁迅的外貌特点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个具有什么个性的人?
(2)变式演练2:分析“ 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段文字是怎样写人物的精神的?
三、题型训练
5. 选择题:
以下对片段中人物的描写手法正确的是()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A. 语言描写,表现了“她”将一个孩子带回家时的矛盾心理。
B. 神态描写,表现了“她”的紧张。
C. 心理描写,表现了“她”将一个孩子带回家时既害怕丈夫的责骂,又感觉自己不管咋样为了孩子愿意承担一切后果的心理。
6.例题演练:他想到将来田里的情形,想到主人的眼泪和干瘪的脸,又想到主人的命运,心里就像刀割一样。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 。
7.例题演练:那人身材高大,头戴笨重的铜盔,身穿厚厚的铠甲,腿上包着铜护膝,肩上扛着铜制长枪,枪杆有织布机的机轴那么粗。
运用了 描写,表现了 。
8.例题演练:也许闭上眼睛你都能想出好朋友的样貌,写出他的外在特征也不难,但你还能写出他的性格与气质吗?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四、学以致用
9.我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争吵。有时候,只是两个人参与;有时候,则是数人参加。调动你的生活经验,以《争论》为题,描摹争论中人们的不同表现。不少于300字。
10.每课一测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掌握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是分析如何写出任务的精神,通过对人物的描写突显人物的精神面貌。
附:答案和解析
一、生活导入
2.第一、细心审题,弄清题意。 (审题)第二、确定好所写人物的思想品德。 突出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 (立意)第三、依据要表现的品德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事例进行具体描写。选典型的材料:最能说明人物性格、思想品质,反映人物心灵的材料。 (选材)第四、据所选材料的情况,按时间或材料类别布局。采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选择最能表现突出人物形象的来写 (布局)第五:修改、交流欣赏。(总结全文,点题照应)(点题)
二、基本功训练
3.知识点学习
(1).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2).肖像描写就是给人物画像,即把人物的外部特征――身材、容貌、服饰、姿态、神情、气质、风度等,像静物写真那样的写出来。
(3).个性就是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人的语言,外貌,思想,动作等方面。
(4).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借助一些写作手法加以突出、强调;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语句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4.知识点演练
(1)变式演练1.从脸、头发、长衫、胡须、烟嘴这几个方面写的。写出了鲁迅先生的正直、严肃、倔强。
(2)变式演练2.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写出人物的刁钻、刻薄的精神个性。
三:5.(C)
如果你选(A),说明你对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概念还不清楚。
如果你选(B),说明你对神态描写的概念还不清楚。
6. 心理,他善良,有同情心 。
7. 外貌,那人的高大威猛。
8.略
四:9略
10略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 《金色花》
第一课时
我的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作家作者
3、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4、变成金色花以后与母亲的三次嬉戏。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
1、每课一诵: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这首歌。
提问:大家知道这首歌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吗?(深深的母爱)
小结:对,母爱。母亲是离我们最近的人。母爱像一棵大树,它庇护着我们成长;母爱像一盏明灯,它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母爱像一股清泉,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也是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再进行一次爱的洗礼!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1)知识点1:检查学生对本课字词的预习情况。
①听写: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听写本上听写。
摇摆 匿笑 祷告 膝盖 沐浴 花瓣 林阴 嗅到 罗摩衍那 泰戈尔
② 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 祷告: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 词语问题)问题
(2)知识点2:了解作家作品
提问:对于本文的作者,你了解多少呢?把下列划线部分补充完整。指名回答,教师学生补充。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文学常识)问题
(3)知识点3: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感情基调:
①听优美的配乐范读,让他们轻松进入学习阶段,培养朗读感悟能力
②自由读课文,总结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问题
2、知识点演练:
变式演练1:
①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祷告(dăo)膝盖(xī)匿笑(nì)泰戈尔(gē) B.沐浴(mŭ)花瓣(bàn)庭院(tíng)载着(zài)
C.落枕(luò)妄弃(wàng)倘若(tăng)倾诉(qīn)D.繁衍(yăn)嗅到(xìu)成了(le)落下(là)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词语问题)问题
②.选出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倘若(假如)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B.无端(的确,果然)观摩(研究切磋)
C.匿笑(偷偷地)妄想(荒诞,不合理) D.至爱(最)沐浴(淋雨)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词语问题)问题
③.选出下列诗句朗读节秦划分错误的一项 ( )
A.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B.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D.我/暗地/在那里/匿笑。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语感问题)问题
变式演练2
4.填空: (1)《金色花》的作者是______诗人_____。比较有名的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_》他所作歌曲《_____》,1950年被定为___________国歌。他曾获1913年的___________奖。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文学常识)问题
三、题型训练:
(1)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①我暗暗地在那里 (匿笑 微笑),却一声儿不响。
②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 (嗅到 闻到)这花香。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祷 ( ) 嘻 ( ) 棚 ( ) 踌 ( ) 嬉 ( ) 绷 ( )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金色花》是英国诗人泰戈尔早期作品。 ( )
②《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 ( )
③泰戈尔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印度国歌 ( )
④爱、欢乐、光明是泰戈尔歌唱的永恒主题。 ( )
(4)指出下列句子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
①当你沐浴后 湿发披在肩上。 ( )
②“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了 ( )
四、学以致用:
1、 我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你认为母爱是什么呢?请用“母爱就是……”的句式来表达。
2、每课一测:
作者变成金色花以后与母亲的有哪三次嬉戏?
附:答案和解析
二、基本功训练:
1、(1)①听写:摇摆 匿笑 祷告 膝盖 沐浴 花瓣 林阴 嗅到 罗摩衍那 泰戈尔
② 匿笑:偷偷的笑。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告:宗教信仰的一种仪式,向神祈求保佑。
(2)知识点2: 印度 诺贝尔文学奖 诗圣 《新月集》 《飞鸟集》。
(3)知识点3: 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知识点演练1A 2B 3C 4.(1)印度 泰戈尔<<飞鸟集 >> <<新月集>><< 人民的意志>> 印度诺贝尔文学
三、题型训练
(1)①匿笑 ②嗅到
①如果你选微笑,说明你已经懂得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只是没有清楚孩子是偷偷的为妈妈做事,不想让妈妈知道
因为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是偷偷的为妈妈做事,回报母亲,不想让妈妈知道.所以正确答案是匿笑)
②如果你选闻到,说明你已经掌握了它们都是用鼻子闻.只是在诗歌中应该用嗅到。所以正确答案是嗅到。
(2)祷dao(祷告)嘻 xi(嘻嘻哈哈)棚peng(牛棚)踌 chou (踌躇) 嬉xi(嬉笑)绷 beng( 绷紧)
(3)①错 印度 ②对 ③错《人民的意志》 ④对 (4)①外貌 ②对话。
四、学以致用:
1、 学生自由回答:
2、①妈妈祷告时嗅到花香,营造温馨;②妈妈读书时投来影子,消除疲倦。③妈妈拿灯去牛棚时,跳到妈妈面前,恢复原形.这些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第二课时
我的学习目标:
1.培养诵读和比较阅读能力,由浅入深逐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理解情感的多种表达方式,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学会感恩。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
1、每课一诵: 背诵赞扬母爱的诗歌。
2、《金色花》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1)知识点:
练习诵读,领悟诗情,读出人物形象。
①我从课文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②我从课文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妈妈。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人物形象分析)问题
(2)知识点2: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还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阅读能力理解)问题
(3)知识点3:品读课文,总结写作特点: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写法总结)问题
2、知识点演练:
(1)变式演练1:(未知条件的更换训练)
①文中的孩子,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②、散文诗中作者是怎样借金色花来表现母子情深的?
(2)变式演练2:(未知条件的增多训练)
①..小孩子领受着母爱,那么他想着怎样回报母亲?
②、作者为什么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阅读能力理解)问题
三、题型训练: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 “我”变成金色花后,为妈妈做了哪些事?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②“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2、这首诗用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阅读能力理解)问题
四、学以致用:
1、 我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请按照下面的格式,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你对母亲的爱。
2、每课一测:
体会下列语句蕴涵的思想感情: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附:答案和解析
一、 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二、基本功训练:
1、(1)知识点1: 活泼可爱、热爱母亲 慈爱善良、喜爱孩子
(2)知识点2“我”想变成一朵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知识点3: 写作特点:构思新奇巧妙,充满童趣;想像丰富;文风活泼调皮;语言清新。
2、知识点演练:
(1)①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②诗人借金色花构成三次嬉戏画面来表现母子情深的
(2)①他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②作者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亲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
三、题型训练:
1、①为妈妈工作时开放花瓣,营造温馨;祷告时嗅到花香,带来幸福;读书时投来影子,消除疲倦。这些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②、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亲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2、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点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孩子须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
四、学以致用:
1.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2.体会下列语句蕴涵的思想感情。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体现了妈妈的焦急,母亲不见了孩子自然着急,一旦见到孩子感到又惊又喜,就会嗔怪孩子,写出了母子情深。“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体现了孩子的顽皮,表现了孩子想默默的给予母亲关怀的心愿,正如母亲默默的保护孩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0课 《岳阳楼记》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我的学习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理解作者博大的情怀。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
1.每课一诵(5分)
指名背诵《岳阳楼记》,进行巩固复习。
2. 通过对《小石潭记》的学习,我们积累了哪些文言常识,掌握了哪些翻译古文的方法?(5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古文,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二、基本功训练
3.知识点学习
(1)知识点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A.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洞庭湖的那些特点,作者对洞庭湖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B.阴晦凄凉的景致带给登楼者的感受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第二段所表达的览物之情。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古文创作思路理解问题,通过对古文创作思路理解,让学生学到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写景状物,可采用《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基本原理》进行理解记忆。
(2)知识点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简易分析:此题实际上属于古文写作技巧问题,通过对古文景物的分析,让学生学体会到作者的忧伤情怀,可采用《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基本原理》进行理解记忆。
(3)知识点3:理解作者博大的情怀。
A.该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简易分析:感悟作者博大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我采用《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基本原理》强化学生情感教育,使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的共鸣。
4.知识点演练
(1)变式演练1:文中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简要说说原因。
(2)变式演练2: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课文《岳阳搂记》选自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
B.文段“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C.作者在文段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类的人。
D.范仲淹在友人重修岳阳楼之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题型训练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若/夫/淫雨霏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然/则/何时而/乐耶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D.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大易小,甚善 B.可以一战
C.全石以为底 D.扶苏以数谏帮,上使外将兵
8.将文中画线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④段是修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10.我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初中生活泼好动,可塑性强,是学习和养成良好习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语文作为重要的工具学科和中考必考科目,对学生各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创意法教育理论强化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1.每课一测(5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薄暮冥冥( ) ②长烟一空 ( )
③把酒临风( )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与“不以物喜”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丛草为林(《童趣》) B.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C.悉以咨之(《出师表》) D.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4).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2分)
(5).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④段是修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附:答案和解析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洞庭湖的那些特点,作者对洞庭湖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按照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写的。突出了洞庭湖景象变化多端,气象万千的特点。
2、阴晦凄凉的景致带给登楼者的感受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第二段所表达的览物之情。
答:.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感极而悲。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答:文中绘了三幅图画。第一幅(第二自然段)是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巴陵胜状,给人们的印象是雄伟壮观。第二、第三幅图画(第三、四自然段)是用工笔画出洞庭湖霪雨霏霏之时以及春和景明之时的不同景象。在写景时,作者将第二、第三幅画对比描写。
4、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这句话意思是一个仁人志士应该在天下人之前忧虑,在天下人之后享乐。是一种为人民,也就是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观。在我们这个时代又赋予它新的含义,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5、文中略写巴陵胜状,详写览物之情,简要说说原因。
答:文章重在表述作者的见解,不着重在写景状物。
6、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9、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10、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11、薄迫近 一:全 把执 尝曾经
12、与“不以物喜”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13、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
答: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来表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评分标准:共2分,写出一点即可,如答“不计得分”“忧国忧民”等也对)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课题申报
- 下一篇: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第一中学校王纪红《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