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申报表
海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主持人: 姜敏华
所在单位: 江苏省海门中学
申报日期: 2018.10.10
海门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制
2018年3月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 题 主 持 人 | 姓 名 | 姜敏华 | 性别 | 女 | 民族 | 汉 | 出生年月 | 1989.11 | |||||||||
行政职务 | 专业技术职务 | 中学二级教师 | 研究专长 | 课堂教学研究 | |||||||||||||
最后学历 | 大学本科 | 最后学位 | 学士学位 | 电 话 | 18252885186 | ||||||||||||
工作单位 | 江苏省海门中学 | ||||||||||||||||
通讯地址 | 江苏省海门市育才路一号 | 邮政编码 | 226100 | ||||||||||||||
﹃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 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完成情况 | ||||||||||||||||
其它教育科研课题完成情况 | |||||||||||||||||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或论著(限填10篇) | 论文或论著名称 | 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的报刊(或出版社)名称及日期 | |||||||||||||||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探讨 | 语数外学习 2014年第12期 | ||||||||||||||||
课题组核心成员(不含主持人,限填10人) | 姓名 | 工作单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研究专长 | 课题组中的分工 | ||||||||||||
姜璐璐 | 江苏省海门中学 | 中学一级 | 高中数学教学 | 制作问卷 | |||||||||||||
张婕 | 江苏省海门中学 | 中学二级 | 高中数学教学 | 文献总结 | |||||||||||||
陶炳宏 | 江苏省海门中学 | 中学一级 | 高中数学教学 | 课堂研究 | |||||||||||||
徐巧石 | 江苏省海门中学 | 中学二级 | 高中数学教学 | 方法设计 | |||||||||||||
吴惠琴 | 江苏省海门中学 | 中学高级 | 高中数学教学 | 策略研究 | |||||||||||||
王金忠 | 江苏省海门中学 | 中学高级 | 高中数学教学 | 策略研究 | |||||||||||||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1.问题:所谓“问题”是指:(1)对学生来说不是常规的,不能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2)可以是一种情境,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要学生自己去提出、求解并作出解释;(3)具有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提出智力的挑战;(4)不一定有终极的答案,各种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5)解决它往往需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数学活动(张奠宙,1994)。”1988年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将数学问题界定为“一个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未解决的情境”。该观点认为问题具有智力挑战性、待解性、情境性的特征。 2.问题链:所谓“问题链”,指出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从形式上看,“问题链”是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从内容上看,它是问问相连,环环紧扣;从目标上看,它是步步深入,由此及彼。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锁链,把疑问和教学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问题链”不是教师提几个问题加上学生的回答,而是师生双方围绕环环相扣的问题的情境,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探索和发现。在教学中,“问题链”被看作是师生交互作用,设疑、释疑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建构,并与学生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探索过程,达到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提倡“问题链”教学已成为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 3.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的实践研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以问题链为导向,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问题链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获取寻找真问题的路径,厘清问题链教学的操作要义,掌握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方法,探索高中数学以问题链导学为教学的途径,从而推动学生知识建构和思维发展,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教学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问题链是问题与问题的精心连接与递进,国内外以“问题链”设计为视角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在教学期刊上出现了一些零星的文章。例如,黄光荣老师在《问题链方法与数学思维》指出问题链是数学知识结构的表现形式,问题链方法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为全过程,以适应客观世界运动变化和数学严谨逻辑思维之需要为目的的数学思维方法。问题链的基本形式包括:推广链、引申链、综合链、深化链。蒋天林老师的《“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究出了“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问题链·导学”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按照一定的顺序串接起来组成一条或几条问题链,课堂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解决这些问题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是:问题的创设→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感悟。张卫东老师的《创设问题链培养数学探究能力的实践与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叙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合理地创设问题链培养数学探究能力。殷堰工在《试论问题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中对问题链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作了探讨, 研究了问题链与数学教研、学生思维发展、数学探究教学等诸方面的关系, 提出了以问题链引领数学教学的观点。韩保席的《数学问题链教学法对避免产生数困生作用的研究》,通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链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启迪学生思路、训练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作用。但是这些文章,经验和案例分析较多,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且研究高中数学的非常少。
| |||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 |||
(一)研究目标 1.调查高中数学教师对“问题链”的认识和设计能力,了解教师进行“问题链”教学时存在的问题,挖掘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结合文献研究,找出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方法。 2.基于调查和案例分析,提出符合高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链”教学的策略和建议,探究出“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旨”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探讨问题链与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等诸方面的关系, 使“问题链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启迪学生思路、训练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作用。从而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教学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的文献研究。参考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结合高中学习者的特征,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归纳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2.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调查研究。编制调查问卷,对部分高中数学教师“问题链”教学的认识和设计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问题链”教学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符合高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链”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3.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针对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问题链”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比赛中的优秀课例和实时听课,研究、分析,梳理问题链设计过程中的操作的注意点和关键点,从而找出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策略。 4.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研究,在提出符合高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链”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探究出“问题的创设→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感悟”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这一基本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旨,从而培养出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三)研究重点 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设计策略的研究; 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模式的研究
| |||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采用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具体采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以多元评价为辅助。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法:通过多种方式搜集相关文献,查阅相关专业书籍、期刊、杂志,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其薄弱环节。 2.问卷调查法:设计相关的问卷,对高中数学教师“问题链”教学的认识和设计能力进行调查。 3.案例分析法:选择几个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并分析、评价教学案例。 4.行动研究法:围绕当前研究的主题,开展一系列教学实践等行动,并不断进行分析和反思改进,从而找出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方法,探究出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师的高中数学教学品质,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8年10月—2018年12月)课题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进行理论学习和梳理。 2.撰写课题申报表,完成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2019年1月--2019年12月)课题实施阶段。 1. 撰写开题报告,完成课题开题。 2. 召开课题会议,分解相关工作,落实研究任务,形成子课题研究方案。 (1)搜集文献资料,了解高中数学教师“问题链”教学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本课题在实践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了解高中数学教师“问题链”教学的状况和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 (3)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高中数学教师“问题链”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并进行课堂实践,精选案例,寻找出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设计方法。 3.以子课题为单位,根据课题方案开展研究工作,探究出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的基本模式。 4.根据研究方案,完成研究核心成果《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的撰写。 第三阶段:(2020年1月—2020年3月)课题总结阶段 1.全面梳理,形成终期研究报告。 2.总结经验,形成系列成果。 3.申请结题,做好经验推广。
| |||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一)主要观点 1.在教学中,“问题链”被看作是师生交互作用,设疑、释疑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建构,并与学生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探索过程,达到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提倡“问题链”教学已成为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 2.基于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发现,教师已有设计“问题链”教学的意识,但设计能力有待加强;教师“问题串链”教学课型有明显偏向,其他课型的实践有待提高;教师有“问题链”教学的意愿,但不熟悉“问题链”设计策略;教师“问题链”教学的使用情况可观,但实践效果有待提高;教师满足于“问题链”教学的应用,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有待加强。 3.根据问题之间的关系,将问题串分为对比式问题串、延伸式问题串、递进式问题串和并列式问题。它们在不同课型都有其使用价值。 (二)创新之处 1.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探究了“问题链”的心理学基础,参考心理学及数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探究了“问题链”的内涵,并分析了“问题链”与“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和“问题链”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对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的现状分析,并结合案例分析法,总结出“问题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策略和建议。 | |||
(六)预期研究成果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
阶段成果(限5项) | 《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实践研究》文献汇编 | 文献汇编 | 2018.11 |
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状况的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 | 2018.12 | |
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的案例集锦 | 案例集 | 2019.06 | |
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论文 | 2019.10 | |
2020.05 | |||
最终成果(限3项) | 《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 研究报告 | 2019.12 |
《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集 | 论文集 | 2019.06 | |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时间的保障、研究活动的开展等。 ) | |||
1.课题组成员都非常认真负责,而且核心成员姜璐璐和徐巧石老师学历为研究生学历,擅长数学理论研究,核心成员吴惠琴老师是我校数学组教研室副主任,核心成员陶炳宏老师是我校文科实验班数学教师,她们有着多年高三教学经验,能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主持人姜敏华老师和张婕老师虽然年轻,但也送过高三,能够胜任循环教学,同时有较好的组织能力 2.该课题在申报前期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写成了文献综述,对高中数学教师“问题链”教学的状况和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并收集了一些待研究的课堂教学案例。 3.确定了大致的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制定出初始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其框架结构;对课题的研究,学校给予了及大的支持,研究时间、研究经费有保障。
|
三、课题主持人所属部门(单位)意见
单 位 (盖章)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