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从习作题目入手,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课题申报表

小学中年级从习作题目入手,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

阳逻街中心小学 张翠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程改革以来,习作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由于习作教学的应试负担过重,功利目的过强,作文对很多学生来说,犹如拦路虎,学生拿起笔就怕,即使是作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宁愿多做些基础知识题,而不愿做作文,这种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鉴于此,在具体的习作教学过程中若能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遵循兴趣培养的原则,从习作题目入手,进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与实践,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因,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简述

国外对作文教学非常重视,其中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很有特色,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美国的教育对作文的格式有一定的模式,内容却没有要求,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英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价值所在,作为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的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写作还是一种享受,学生应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题目进行写作。”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在依托班级作文周刊,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积累许多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出版了《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系列丛书。

何捷老师作了通过游戏作文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的研究,他也对命题作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版了《何捷老师的命题作文智慧》。

北京市“十五”课题“对小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对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对策进行积极的探究。

国内有很多老师都在进行班本化的作文研究,以期通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形成乐于表达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品质。

三、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从习作教学角度来说,兴趣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内驱力,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学生广开思路,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习作题目,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乐于习作,研究考试习作的命题,话题作文、自主作文的题目,以题激趣,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习作。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从习作的内在动因入手,从题目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课题研究的内容:以三、四年级课内话题习作为对象,引导学生确定或选定恰当的、喜欢的题目,从而快乐习作。

从学生自主习作入手,引导学生确定自己喜欢的题目,从而在习作中抒发真情,快乐习作。

从课外习作及习作命题入手,使习作题目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学生看到题目就快乐,写起来得心应手,写出真话,抒发真情。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本课题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习作兴趣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从习作题目入手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策略。

(一)准备阶段(2014.5-2014.7)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激发小学生习作兴趣”的相关的资料。

(二)实施阶段(2014.8-2015.8)启动本课题的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习作题目,分析原因。

采用行动研究法,在习作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并在本组的教研活动中与同事一起交流、探索。

(三)总结阶段(2015.8-2015.9)运用经验总结法,整理研究过程性资料,撰写经验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研究的结论分析

(一)通过对小学中年级习作现状的调查,了解了学生习作中的问题。

通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如下问题:对写作文缺乏兴趣——不想写;缺乏积累,缺乏生活体验——没有东西可写; 表达能力不强——不知怎么写;条条框框太多——不自由等问题。同时在调查中发现习作题目对学生习作兴趣、态度存在着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习作的质量。调查数据显示:在喜欢作文的原因中,选择了“喜欢作文题目觉得有话可写”的占32%;在不喜欢作文的原因中也有28%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老师给的作文题目”;24%的学生对“作文难写的原因”选择了“作文题缺乏新意,脱离学生生活”。由此可见,习作题目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动机、兴趣。

(二)小学中年级从习作题目出发,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1.课内习作从题目入手,激发习作兴趣的方法

中年级的课内习作训练,都只提示内容,确定范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命题。这样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不受命题的限制,乐于写作,易于动笔。大多数习作训练,都有提示语。这些提示语以泡泡语的形式出现,提示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思考内容,它相当于写作提纲。虽然编者力图使题目富有情趣,但题目离学生的心理还有一段距离,因此课内习作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很有必要。

(1)找准习作点,化抽象话题为具体可感的内容

单元作文训练是本单元作文训练的重点,也与本单元阅读要求紧密相联系。要让中年级的学生想写作文,并能写好,就得研究它。比如第七册语文乐园(七)中的作文训练是话题作文:《我爱我的家乡》,书中有提示内容:如果有人问你爱不爱自己的家乡,我想,你会毫不犹豫地说:“爱!”,你能写出你爱家乡的具体内容吗?……像这样一道只提示习作内容的话题作文,当我们帮助学生审清题意后,是否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笔写了呢?不行,必须得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知道这一习作该从哪些地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作文训练的内容要求部分:爱家乡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呢?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家乡的特产和风土人情:风景名胜、风味小吃、城市风情、城市风貌……然后再引导学生拟出恰当的题目:《我爱家乡的倒水河》(景物)、《我爱家乡的阳逻跨江大桥》(代表性的建筑)、《我爱家乡的莲藕》(美食)……学生看到这些具体可感的题目,就知道如何下手,不怕写作文了。

(2)找准兴趣点,化严肃为活泼

中年级的课内习作很多都是提供了一个话题,有的话题显得严肃,对于这样的题目,为了尽可能让题目贴近学生的心理与学生的生活,可以引导学生确定“子题”,让他们更容易上手。

为了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兴趣,我根据作文要求出“母题”,引导学生围绕它辐射出许多“子题”来,要求拟出的“子题”要有新鲜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第七册语文乐园(八)中的作文训练题是《我尊敬的人》,引导学生拟出的“子题”有:《妈妈的怕》、《师恩难忘》、《傻爸爸》、《小气的爷爷》、《小区里的海螺姑娘》等;第七册语文乐园(六)中的作文训练是《我的好朋友》,我引导学生拟定子题:《我的小老师》、《我的小师傅》、《特别的朋友》、《友情深深》、《我的好哥们》等题目,这些题目学生觉得有趣、有味、新鲜,他们更乐于动手。

(3)巧妙分解,化大题为小片段

课内习作有些题目给学生提供了习作的内容,学生也能动手写,但写得不够具体、细致,如果把它分解成小题目、小片段,对学生来说,降低了难度,他们更愿意动手,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七册语文乐园(四)中的作文训练是话题作文,给出的习作提示是:秋天里,秋风给树叶涂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一片片落叶真好看。捡一些落叶,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形状像什么?它们的颜色、味道有什么不同,落叶还让你想到了什么?题目中提示了写不同落叶的颜色、味道,以及落叶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我将这一次习作分为几个片段描写:赏落叶、问落叶、赞落叶,“赏落叶”引导学生观察了不同的落叶的颜色、形状,闻一闻不同落叶的味道;“问落叶”让学生展开想象问落叶,并想象落叶的回答,从心理上走近落叶;“赞落叶”赞美落叶的精神,由于分成了三个片段,降低了难度。再成篇的时候,学生可以将自己写得最好的片段进一步丰富,也可以将几个片段连起来,动手写起来就非常容易,而且习作内容也更具体、更生动了。

(4)找准情感点,引导学生拟定习作题目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对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而这些只有讲清了才会满足,心理才会平衡。这种强烈表现自我的欲望就是一种心理需要。当然,学生还有好奇的需要、渴望胜利的需要、期望被肯定的需要等。对于课内话题作文或者半命题作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切入口,从儿童心理需要出发去拟题,才能让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第八册第一次习作“《我不……》”的教学中,我出了这样一些习作题目供学生挑选:《我不怕困难》、《我不是胆小鬼》、《我不同意老师的意见》、《我不想要这样的老师》、《我不是淘气包》、《我不想做差生》……学生在我的提示下,也拟出了很多的题目:《我不想让奶奶太累》、《我不想爸爸妈妈离婚》、《我不想妈妈去打工》、《我不想被冤枉》……这些题目反映了他们的内心真实的情感,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他们当然乐于动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还给一部分学生“量身定做”题目,如:《我不是小偷》、《我不再做小马虎》、《我不比别人差》……总之,尽可能让题目贴近学生的心理与学生的生活;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广阔的表达的空间,提供快乐表达的机会。

2.课外习作及考试命题从题目出发,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

课外习作与考试习作命题重在激发情趣,让学生写得快乐;突出需要,让学生写有欲望;引导观察,让学生养成体会生活的习惯。

(1)灵活拟题,让生活走入作文题目。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即生活”。因此,教师不但自己要认真观察生活,而且要蹲下来,与学生一起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捕捉题目;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捕捉题目,使生活从题目中走入作文。

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生活,随时捕捉生活中的作文题材,并拟出学生喜欢的作文题。有一天,学校组织学生在操场上的充气电影院看电影,由于学生没有见过充气电影院,一、二年级学生看的时候,我班很多学生都坐不住,心都被勾走了。下课之后,很多同学好奇地去观察充气电影院,我就给他们出了三个题目,让他们自由选择题目写作文:《校园怪客》、《我的魂被勾走了》、《会走动的房子》,这些题目很受学生的欢迎。

平时,班上发生了什么事,社会上有什么新闻,我随时拟题。生活的大花园里精彩纷呈,老师要有“千里眼”、“顺风耳”,养成随时从生活中捕捉作文题材,生成学生喜欢的作文题目的习惯。

(2)随时“捉题”,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为了让学生也能养成随时观察生活,捕捉题材的习惯,我在黑板报上辟出一个专栏:美题、趣题集锦,在班上“悬赏”作文题。如果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个想法都让他们写作文,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而只写题目,学生就会很感兴趣,虽然写下的只是一个题目,但学生要经过观察、思考,在写题的同时,也要在脑海里进行一番“构思”,对习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又因为学生对“悬赏”很感兴趣,因此“贡献”的题目别出心裁。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将好作文题目编为《珍珠集》,持之以恒,学生就学会从生活中“捉”题了。这些题目,是师生共同的“财富”,在平时的考试命题中我从中选择题目,学生平时的课外习作也会从中选择题目。

征集的作文题目,反映出了学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学生的喜怒哀乐,其他学生看到题目,也能受到启发,感兴趣的同学会进一步关注、思考有关问题。征题不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不少其他的好处: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喜爱,并主动探究;能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还能促进生与生、师与生、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可谓是一举多得。

(3)让习作题目走近学生心灵,拨动学生心弦

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或能引起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忆;或能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学生看到题目,心理上对作文的抵触情绪就会全消,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写出真话,抒发真情。

题目能使学生动情:如《扫帚哭了》、《别冤枉我》,前一题以拟人的方式呈现,能引起学生感情共鸣;后一题给了学生一个发泄的渠道。两题都很好地解决了写作动机的问题,使学生动情了,动心了,当然会手随心动,下笔有神。

题目能激发学生兴趣:如《我班的“小客人”——猫》、《上了黑名单》、《小狗表演秀》等题,如果以《猫》《我被老师批评了》《狗》为题,将会少了很多的趣味。改变了题目名,提高了题目亲和力,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题目不再是呆板的,面无表情的“陌生人”,而是一个个在和他们交谈的朋友,一个个朝他们挤眉弄眼的小精灵。这样的题目怎不叫学生喜欢呢?

题目能促使学生思考:如《谁之错》、《幸福的味道》、《地球,我能为你做点什么》题目就是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

(4)让提示充分发挥作用,帮学生打开思路

很多时候,学生拿到作文题,有内容可写,但却难以写出新意,写出味道,写出的作文千人一面,怎么办?怎样拨动学生心灵中的创新之弦?巧妙的提示与引导,能使学生的生活在作文中“活”起来,在作文中“新”起来。

如作文题:爸爸是___________

提示:对你来说:爸爸是什么呢?是遮雨的伞;是挺拔的树;是监视器;还是你的小车子;是偷懒的老猫;还是……

这是一个半命题式的作文题,提示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提示了丰富的内容,而且颇具趣味性,使学生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内容可写,这个题目还可以这样写。如《爸爸是偷懒的老猫》,一个懒爸爸的形象呼之欲出;《爸爸是监视器》突出了爸爸的特点;《爸爸是小车子》充满童趣。这样的提示,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审题、选材,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开动脑筋,联系自己的生活,想出更好的题目,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次学生的习作不但有趣,而且很有意思。如《爸爸是我家的果树》、《爸爸是个大懒虫》、《爸爸是一匹马》……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恰到好处的提示,犹如指路人一样,能使学生不被文题所困,打开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可见,作文题下的提示也不可忽视,也应该被视为题目的一部分,应该成为教师设计作文题目的一个重要环节。

(5)建立作文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习作题目。

习作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开阔思路,快乐动手,我采用“作文超市”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习作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学生是顾客,能像在超市里选择东西一样,自由选择题目。另一方面,学生也是“超市”里的工作人员,有为“超市进货”的权利和义务——贡献题目。

(6)让学生自由命题,在习作中放飞个性。

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感,可以说,他们就生活在作文中。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作文,教师不可能预知全部,因此,适当的放手,有时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给学生一个话题,让学生自由命题,或者干脆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如在上完校本课程《我们与周围的环境》一课,我让学生自由作文,学生的作文中有很多精彩的题目:《给人类的一封信》《我好疼》《拿什么拯救你,地球》《感恩——地球》……一个个好题目,就像一颗颗珍珠,使习作闪光。

自由命题,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没有了框框的限制,能让学生更自由地反映自己的心声,让学生的心灵自由放飞,个性尽情绽放。

(三)研究中的思考与困惑

1.有了好的习作题目,学生兴趣激发起来了,但到动手习作的时候一些学生仍是不太愿意写作文,可见仅是从题目入手,激发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远远不够。

2.在研究中也感受到,虽然在拟题、析题等环节尽量走近学生,但有是学生的兴趣仍没有充分地激发出来,怎样蹲下来引导学生习作,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是我今后教学中需着力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3.影响学生习作兴趣的因素还有好多,如习作的目标;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思考、探索。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使学生乐于表达,快乐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可以从题目入手,以有趣的题目吸引学生;从作文的源头入手,从生活中寻找作文题目;从兴趣入手,把选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改造”题目,使作文题目从“面目可憎”的敌人变为学生的朋友、玩具、亲人,使作文题目有情、有趣、有思考、有生活。学生终将会从喜欢习作题目进而喜欢上习作的。

参考文献:

1.《兴趣教育探索》洪雨露、傅备国、张幅宽等 南海出版公司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湖北教育出版社   

3.《小学生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刘雨 张艳梅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4.《阅读与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苏永康著 华夏出版社

5.《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朱作仁、祝新华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