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科师生共创“学习经历”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1.师生的健康发展需要共创“学习经历”

华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地激发,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开创美好人生。

2.生命教育的实施需要政治学科师生共创“学习经历”

上海市中小学实际,上海市教、科委员会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本市各中小学在学科教学中,挖掘生命教育内容,激活课堂,积极渗透生命教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学科,应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采用各种形式,共创学习经历,提高教学实效性。可见,实施生命教育需要广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创“学习经历”。

3.学校的发展需要师生共创“学习经历”

2005年至今,我校制定了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三年发展规划,并以“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作为主实验项目,要求各教研组围绕主实验项目,努力实践,创教研组学科教学特色。我们政治教研组结合这一契机,与全校学生共谱“学习经历”乐章。

本课题的研究强调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师生提供一份有共同价值的生命经历。因此,本选题对实践的指导具体明确, 具有现实性可行性。

(二)理论价值

开展政治学科共创“学习经历”实践研究,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共渡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大大丰富二期课改背景下生命教育的内涵。

本课题的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助于探索建立学习型教学模式与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师生各自的生命质量。遵循生命教育理念、“共创-双赢” 是本课题重要特色,因此本选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独创性。

二、研究概况

(一)关键词界定

1.学习经历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关于“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中小学课程要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主要涉及:品格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

2.师生共创“学习经历”

我们提出的师生共创“学习经历”,不仅关注学生,也关注教师,这一特殊的生命体。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创”学习经历,就意味着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不仅要关注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品格的形成、潜能的激发,也要关注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前景,提升生命价值。通过共创“学习经历”,在创造力的相互激励中,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学习的体会和经验,互相激发创造性智慧,共同和谐发展,最终获得“双赢”。

(二)研究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好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认知、观察、调研、探讨等“学习经历”,在学生日渐积累的体验、感悟和实践中,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生命价值。

以教师课堂教学业务提高为突破口,更好确立教师在教改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挖掘教师的潜能,倡导个性化教学风格,在共创“学习经历” 过程中,谋求教师自身的更好发展,提升生命价值。

(三)研究内容

1.教材课程资源的挖潜研究

高一年级: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有重点地选择师生关注的话题作为教学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和自主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在哲理探讨中启迪人生,尊重珍惜生命。

高二年级: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结合热点经济现象作为研究的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专题调研和合作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在各种财富现象的思考中,加深理解生命。

高三年级:围绕近期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政策,结合成年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教育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持续学习能力,帮助他们从风云变幻的政治事件中,学会捍卫生命尊严、自觉提升生命价值。

2,师生教与学的经历体验研究

学生方面:

课内——通过创设时事演讲、情景对话和小组调研、讨论、辩论等“学习经历”,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校内——通过创设时政竞赛、小论文评比、探究性课程等“学习经历”,发展学习潜能和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校外——通过创设不同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假期课题调研、参加各类区演讲比赛等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方面:

通过课堂内外教学经历的研究、总结,探索教师在新的教育环境下的角色定位,学习、领会、实践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课堂技巧,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切实有效地促进师生生命价值的提升。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借鉴现代课堂教学理论、政治学科二期课改经验,特别是生命教育理论并组织教师学习讨论,适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与个人关系发展的认同程度。

个案分析法——教师选择不同教学研究对象的个案作比较分析总结,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解决面临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完成课题的研究。

(五)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文献研究,了解政治思想品德学科的课改动态,借鉴成功的经验确立课题,组建课题组,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

开展“政治学科学习动力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便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有效的教学。

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备课,研究教材,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社会调查,采用对话教学,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还创设模拟法庭活动,在情景中学会自我保护,提高法律意识,常将非文本的资源引入课堂,师生共创学习经历。

3.总结阶段

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结题报告,反思存在的问题,以便开展后续研究。

三、研究成果

(一)尊重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实际感受

《改进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基础知识、活动体验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学习经历,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任务。

“政治学科学习动力调查研究”是2005学年新高一备课组在新学年初期完成的一项工作,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减少师生之间的隔膜感。一共发出了近300份调查问卷。大多数高一新生非常支持和配合这次活动,认真地填写了自己的想法。例如调查问卷中的第8题是“请描述一堂至今使你记忆犹新的政治课”,这是一道开放题,但同学们的回答却相对集中,主要是上课气氛活跃;开展自主讨论;设计情景游戏等,这反映出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多一些自由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另外从这份调查问卷中,我们仍然忧心冲冲地看到政治课地位低的格局并没有打破。如问卷中的“平时上政治课的课堂学习状况”问询中,只有1/3的学生表示上课一直认真听讲和记笔记。大多数学生处在偶尔听讲和走神之间。这反映出目前的政治课虽历经多次课改,但仍然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问卷一共设计了30题。内容有对政治课的看法对流行事物的认识;也有对兴趣爱好的调查对个人前途的设想;还有对人生信仰的追求对社会问题的担忧等等。同学们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声,让每一位教师看到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好学生学习愿望中的渴求重点、学生学习中的自身优点和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才能有利于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和兴趣,使政治课教学真正具有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政治学科学习动力研究调查分析》节选,其中的问卷统计与点评均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第2题:随着教育的发展,现在很多上课方式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没有互动性,上课也没有活跃的气愤。现代学生大部分希望能组成学习小组一起讨论、学习,这样气氛轻松,还能加助学生的积极性。以后的上课方式应多些这样互动性的方式。

第4题: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实践题对于同学来说是最难的,这个题型同学们以前在初中很少遇到,而在高中以后可能经常要遇到。这也是同学们在高中政治学习上所要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而对这类型的欠缺,也反映了同学们在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上存在着欠缺,有待提高。当今社会,很多学生都是在应试教育下,练习‘纯笔头’题目,而很少参与这些实践性题。现在追求的是全面发展,不要忽略了实践。而在时政填空以及识图题上出现的问题都反映了同学们在时政的不足。

第16题:现在作业中需要查阅资料的情况越来越多,网络则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工具。幸运的是,玩游戏的比例小于查资料的比例。可见,现在沉迷于游戏的同学还不占大多数。而QQ,MSN等聊天工具在国内学生中也广为流行,大家在紧张的学习之后,上网和朋友聊聊天,是很正常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需要的。

第30题:同学对政治学科新教材的评价“内容太多,有些知识没有必要”(97人)比“内容丰富,能引起我阅读的兴趣”(82人)的比例稍高一些,一种原因是大家学习新教材才刚刚开始,思想上还存留着旧教材的内容和框架,一时不能够适应,另一种原因是平时大家对时事还不够了解,不能接受各各方面的内容。而另一个选项的人数也较多,就是“内容对我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72人)。二期课改的精神在教科书中的确有很好的体现,同学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二)努力创设平等、互助的学习经历

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倡导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营造师生互动、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尝试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和辩论,激发创新意识,赋予思想政治课教学新的生命力。

这种二期课改理念的最大改变在于将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与学生学习—-认知心理过程紧密结合,并赋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尽可能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

1.巧设冲突、启迪思维

教师在备课时,在确立每单元主题的前提下,精心选用围绕热点话题内容的几个小辩题,问题设计大多采用两难法,使之更具迷惑性和思辩性,学生则以同桌小组等为单位,扮演冲突双方的角色,学生双方在辩论中你来我往,唇枪舌剑,非常过瘾,教师则在一旁进行观察和点拨。通过这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情境,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比教师一人从头到底的“唱独角戏”更有吸引力。如高一备课组在组织课堂讨论中采用家庭角色模拟法,在一次次围绕辩题的家庭争论中,同桌成员双方有时是互不相让,据理力争,有时却是看法一致,互相补遗。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既不乏智慧的灵光闪现,又能使“家庭成员”之间合作学习的关系更为融洽。

2.阳光普照、关爱学困生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教育名言“爱满天下”,在课堂教学中来自教师的真爱,应当是平等地撒向班级每个学生的“博爱”。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包括自身在内一些老师为了使教学效果及时“出彩”,似乎习惯让喜爱发言、有着主动发言欲望的学生发言,久而久之,课堂的话语权被教师和少数学力甚好的学生把持着,但这其实就已经无形中扼杀了一部分学困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本课题研究开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课堂活动时,自觉增强了“扶贫”意识和行动策略。除了通常的按规定轮流发言,如时事演讲等之外,在学习经历活动安排中,更有意识地给予学困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渐消除心理恐慌和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例如在作业批改的评语、课堂期待关注的笑容和目光以及个别交谈中予以鼓励,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体现了二期课改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平等教育观。高三文科班的教师在这方面的感触更深,高三繁重的学业,使一些学困生跟不上进度从而失去信心,此时如果一味地对学困生采取“抢、逼、围”的战术,只会让这些学生退避三舍,甚至心理逆反。因此教师适当暂时地降低一些要求,耐心辅导加上及时鼓励,终于慢慢使这些学生兑服恐惧疑虑,最终跟上班级的学习步伐。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收放适度,也是教师驾御教学的基本功。

3.捕捉信息、及时调整

教学相长是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因为学生是教师工作中面对的特定主体,是一个具有特定思维、有独立意识的生命体,应当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特别是高中生会对各种事物现象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教师与其花大量时间在独自闭门备课上,还不如抽出一部分时间与学生进行讨论,尤其是通过课堂面对面思维碰撞中,擦出灵感的火花,走入学生的心灵。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班级中总有个别调皮或富有个性的学生会提出一些偏激的问题使教师一时措手不及,尤其是思想政治课上面临的许多尖锐的现实问题。是回避问题还是接受挑战?这就需要教师的勇气和智慧。一般来说,我们首先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和乐于研究的品质,同时请在座的其它学生发表看法。对于一时解决不了或不适宜当场讨论的问题,则回去修改后放在下一次的课时中进行,甚至也可以课后个别交流。对于教师本人暂时也不懂的问题,也会坦城地向学生说明,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同探讨,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民主意识不再是一句口号,它已经渗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上的默契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前者往往作为教师必备的首选素质而倍受重视,而如果教师能在处理教学活动的细节中,体现出后者的大度、平等、幽默的个性,那么这才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成功所在。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其中包括教材、考试和社会等因素,政治课长期不太受学生的欢迎;但作为政治课自身的教学方式来说,也难辞其咎。因为学生在长时间的机械学习中难以认同它的价值,因此,政治科目仅是成绩单上的陪衬,大多数学生只是为分数而学习,谈不上能力的提高,更没有乐趣而言。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关键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政治课理论的有效性。实践表明,在有效运用各种资源、提取和整理相关信息的前提下,教师应加强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究的过程指导,在过程中增加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和感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充满师生共同学习体验的乐趣,也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实效。

比如,每年的高三文科班在正式开学前,政治学科按惯例要布置学生分小组搞时政热点专题调查,利用相对宽松的暑假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一方面是为适应新高三的学习活动做“热身”,另一方面也锻炼考察了学生与社会接触和思考的能力,由于事前动员、分工明确,质量上乘和民主评奖,因而受到学生的喜爱。在以后一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培养了一批乐于思考研究,积极参与教师备课活动,如在寒假中参与试题和专题设计等的先锋型学生,教师也适时助推,而当这些学生的原创作品变成统一打印的试卷或资料,并签署上他们的姓名印发到每个人手上时,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会油然而生,同时师生间的默契度在增加,乐于钻研的良好学习氛围也渐渐形成。

(四)搭设展示平台,秀出师生个性风采

在时政教育方面广泛开展的实践活动是我组历年的传统特色,也是本课题实践的重要组成。

每年的九月在确定主题教育的背景下,采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漫画比赛、会标与口号设计、演讲比赛和时政板报或网页制作等。我们曾组织开展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祝贺我国奥运健儿取得优异成绩大型时政教育活动,和以“缅怀历史,展望未来”为主题的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等,在热烈隆重而又富有时尚气息的教育活动中,同学们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民族的荣誉感不断地得到提升。另外我们充分运用信息科技资源,鼓励学生发扬协作精神,办时政电子小报和网页制作,并且利用校园网进行展示,受到学生的喜爱。

在每年的三月,我们联合学校德育处组织时政知识选拔赛,推荐优秀生参加区、市的时政知识大赛,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获得过市级等第奖,为学校和个人赢得了荣誉。在不定期举行的各种学科知识比赛中,我组教师积极辅导学生投入比赛,如在区税法知识竞赛中,我校学生代表学校取得了团体二等奖的殊荣。

通过比赛,学生们展现了各自的才华,也使政治课教育教学空间得到延伸。我校一位在市时政大赛中获奖的选手感慨地表示,通过比赛,她已陶醉在时政新闻的学习中,虽然辛苦,但感到很充实,非常值!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败兵”,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迫在眉睫。只有将“铁打的营盘”做大做强,才能流出“高质量的兵”。在校本教研的带动下,学校为我们政治组请了专门导师定期辅导,其中就有特级教师冯家明和区教研员李炳钟、李俊达老师等。另外在与延安中学的校际联动中,向示范学校学到了宝贵的经验。我组的青年教师队伍成长很快,培养了一支以阎俊老师为代表的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由于连续几年我校高三政治学科的成绩在同类学校名列前矛,因此在2005年的区高三工作会议上,王晴老师代表组室做了《在艰苦奋斗中追求双赢——记如何提高政治学科的教学质量》的发言,她在发言中特别提到了我组在区级课题《师生共创学习经历的教学实践》的引领下,采用激发学生兴趣和志向的教学方式,发扬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促进学生成绩、觉悟双丰收的过裎,得到了区领导的肯定。

四、研究成效

三年的课题研究结束了,在校领导和区教研员的关心指导下,通过全组教师的努力,天山中学政治课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都有所增强,和谐课堂氛围形成,不少家常课都让人耳目一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以及在多种学习经历中形成的觉悟、能力都有所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技巧上了一个台阶,把握目标、创新形式、掌控过程、培育情意、设计话题、激活讨论、引导共识、组织实践、恰切评价、生动讲授、运用多媒体等能力都有长进。总之,通过我组三年递进、互动、联动的课题研究与实践,遵循生命教育理念、 “共创-双赢” 的目标已初步达到。

(一)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生在课题的引领推动下,在各种平台中逐渐绽放出绚烂的光芒,获得了一些殊荣。

1.2006年长宁区中学生税法知识比赛二等奖(高二年级      ------指导教师     陈薇)

2.2005年上海市中学生时政知识大赛三等奖(高一年级袁世涛-----指导教师    杨永忠)

2006年上海市中学生时政知识大赛二等奖(高二年级 袁世涛-----指导教师    王卫东)

3.2005年上海市中学生时政知识大赛三等奖(高一年级 张溱------指导教师     张明敬)

4.2005年长宁区中学生时政知识大赛一等奖(高三年级何嘉韵-----指导教师     王晴)

5.2006年上海市中学生交通安全征文比赛三等奖(高一年级陈敏----指导教师    杨永忠)

6.2005年长宁区中学生政治小论文比赛三等奖(高一年级陈沁沁----指导教师     陈薇)

7.学生原创题文章发表 (原高三年级    袁蓓莉等同学-----指导教师  阎俊  王卫东  王晴)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为支撑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自身也得到了锻炼成长,个性化教学风格已初步形成

1.教师积极撰写论文

杨永忠:《在教学过程中对“设问”的思考》

郭兆年:《融入课改,树魂立根》

郭兆年:《关注人本,人为事成》

阎  俊:《硬币的背后是什么》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交锋》

王  晴:《共创学习经历,探索教改新路课题——课题引领下的校本研修》

《师生个性的尊重与融合》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教研活动案例》

陈  薇:《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点滴感受》

《在生活中备课》

王卫东:《高二思想政治教材之我见》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胡笑燕:《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充满师生共同学习体验的乐趣》

《用“好材料”,“用好”材料》

2.市区级交流发言

(1)共创学习经历,探索教改新路-------课题引领下的教研组建设(2004区政治学科教学年会)

(2)高三政治教学的过程回顾                                 (2006.3区教研活动交流)

(3)在艰苦奋斗中追求双赢------记如何提高政治学科的教学质量  (2006区高三工作交流会)

(4)主题教学模式的实践体会                               (2006上海市政治学会)

3.长教杯获奖及开设市区级公开课

(1)“长教杯”获奖教学公开课

《 市场经济的特征 》                 阎俊(长教杯三等奖)

《关注清洁生产,提倡绿消费》         王晴(长教杯二等奖)

《经济常识资料选讲——双语教学》     胡笑燕(长教杯二等奖)

《正确认识银行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   陈  薇(长教杯二等奖)

(2)市、区级教学展示研讨课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阎俊(全国政治课教学评优一等奖)

《宏观调控:让百姓获得实惠》                           阎俊  (区级公开课)

《认识我国的公安机关》                                 阎俊(市级公开课)

《与文明同行——精神文明建设专题知识复习》             王晴  (区级公开课)

《社会经济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王晴(市级公开课)

《再临十字路口的利息税》                             胡笑燕  (区级公开课)

(三)促进了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

教研组围绕课题,开展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听课、说课和评课的一系列活动,撰写出具有代表性的《关于落实思想政治学科三维教学目标的校本研修案例》,在市、区级层面作了教学研究成果和体会的交流,通过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教研组教学特色。另外也带动了组内精神文明的建设,2006年我组被评为区德育先进组室。

在本课题结题的尾声阶段,传来了我组阎俊老师获得全国政治课教学评优一等奖的佳音,为此,我组专门请了市区级专家进行表彰和总结,会上特聘指导冯家明老师为我组教师做了《学阎俊,更要学自己》的发言,大家深受启发,纷纷表示以此为动力,为加快教研组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总之,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生、教师、教研组的发展。

五、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虽然取得一些收获,但在实践中我们感到依然问题不小。

在师生共创学习经历中,学生“主动提供经历”的能力尚嫌不足,教师和学生的“共创天平”还不平衡。这主要有二方面原因,一是现行学校考试机制未变,考试指挥棒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依然很小,因此改革的“分险”对师生依然很大。二是教师自身的原因,使师生在“共创经历”教学中,有时会陷入教师“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

对学生学习经历的评价机制研究和落实不足,还不能拿出系列化、有效的激励措施作为学习经历的评价方法。正如上面第一点所谈到的那样,在学生评价体系操作的先天可行性不足,加上每个教师教学风格的迥异,导致整个过程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必要的约束力。

在整合高中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不同年级的学习经历研究特色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适应不同阶段学生学习心态,根据与时俱进的教材内容,摸索出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具体配套计划,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

共创学习经历的研究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目前,我们的学生虽然处于信息畅通的网络时代,但孤独、被动的个体学习状态并没有彻底改变,“软、懒、散”的学习状态也尚存在,因此进一步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师生共创学习经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与总体素养,也有利于打造新时期政治教师队伍,真正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良性循环,“共创-双赢”。

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市思想政治学科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           上海市教委

2.《改进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上海市教委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室

3.《把能力教给学生》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袭普良著

4.《非常教师——优质教学的精髓》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周渝毅  李云  译

5.《现代教学——2006师训本(7/8月合刊)》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6.《现代青年心理探索》                    同济大学大学出版社    卢家楣著

7.《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8. 课堂互动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中国科研兴教网       戴丽丽

9.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华师大出版社

课题组长:王 晴(执笔)

课题组成员:李俊达  郭兆年  杨永忠  阎 俊  陈 薇  王卫东  胡笑燕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