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融入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乡土资源融入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政策依据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结合地域特色开展劳动教育"的要求。 2.现实问题 农村小学劳动课存在"资源闲置化"(农田、果园未利用)、"内容城市化"(盲目模仿城市手工课)、"价值浅表化"(忽视农耕文化传承)三大困境。 3.研究价值 通过挖掘乡土资源(如农具、节气知识),构建"传统农耕体验"与"现代农业认知"相结合的新型劳动课程。
二、核心概念界定 双主线模式: 传统线: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如清明种豆、霜降收薯) 现代线:新型农业技术体验(如滴灌系统搭建、电商助农实践) 乡土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农田、山林)、文化资源(农谚、手工艺)、人力资源(老农、乡贤)。
三、研究目标 1. 开发"农事月历"劳动课程体系(每月1个主题农耕活动)。2. 建立"校园试验田+家庭责任田+社区共建田"三级实践基地。
四、研究内容
物质资源 校后荒坡 改造为梯田实践基地
文化资源 本地"开秧门"习俗 传承农耕礼仪文化
人力资源 返乡创业青年 教授直播带货技能
2.课程实施设计 低年级:"五感体验"活动(摸土壤、辨种子、闻稻香) 高年级:"问题解决"项目(如"解决菜地虫害的生态方案")
3.评价创新 采用"成长稻穗"可视化评价:
播种(知识学习) --> 出苗(技能掌握)
出苗 --> 抽穗(问题解决)
抽穗 --> 丰收(文化认同)
五、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记录学生参与农事活动的行为变化(视频日志)。 2. 本土化行动研究:与村民共同开发课程(如邀请篾匠教竹编)。 3. 对比研究:对比实验班(双主线教学)与普通班在劳动观念、文化认同上的差异。
六、创新点 文化传承创新:将农谚改编为劳动课儿歌(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节奏诵读)。劳动思政融合:通过"粮食保卫战"活动理解乡村振兴战略。 家校社协同:设立"爷爷奶奶劳动课讲师团"。
七、预期成果 学生成果:《我们的农事日记》绘本 "小小农博会"实物展(种子标本、手工农具模型) 教师成果: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乡土资源开发指南》微课《跟着节气去劳动》系列
八、研究步骤
乡土资源普查 :2024-03, 60d
课程框架设计 :2024-06, 45d
教学实践
第一季农事课程(春播) :2025-03, 90d
第二季农事课程(秋收) :2025-09, 90d
成果固化
案例集编写 :2026-03, 60d
辐射推广 :2026-06, 30d
九、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20.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本地县志/农业志中农耕文化相关内容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