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苏州工业园区

“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

开 题 报 告

课  题  名  称 “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课 题 批 准 号      sky 2021129

课  题  类  别      一般立项课题

专  业  方  向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江妮  笪尚花

单  位  名  称     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双主互动”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并在活动的有效衔接与有序方面得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组织的各个活动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更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能够自然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并且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每一个活动都能够承接前面的活动并且在此基础上,呈螺旋式上升,促使课堂的推进感、生长感。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使学力得以提升。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

1.“双主互动”

师生“双主互动”是以教师、学生共在的两个主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为特征的互为主体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每个人都是主体。在这个教学模式中,作为教学要素中的教师和学生地位应当是在民主平等的情况下,教师讲授最优化与学生学习活动最优化有机结合,加大师生互动机会,充分让学生融入课堂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每个人的独立人格魅力。

2.“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简历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活动程序,“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创设一种“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情境或途径,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有批判性思维为主轴,学生的活动为主线,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导学型教学活动的基本模式。

“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延展学习;学生学习行为时:预习生疑、整合目标,合作探究、质疑解难、内化知识、触类旁通;教师指导行为是:目标导向、有的放矢、交流导学、归纳提高、检测导练、强化重点;其核心为“先学后导,互动生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活动教学,又可以称为“体验式教学”。体验学习法源起于欧洲,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此期间,先后有三个机构投入这样的领域进行研究、教学及发展,他们强调“从做中学”,并且设计了许多“具体的经验”,如游戏及活动等,以轻松且生动的方式进行引导。体验式培训创造自然快乐的学习体验。他们以自然为舞台,以活动为道具,以学员为中心,以体验学习的方式提升组织和个人的情商,为学员创造难忘的学习体验。体验式学习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使学员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激励中加速所学知识的有效转换。日本的体验性学习法,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意志能力等,使学生探索追求以及创新心理的源泉。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的本学科课题大都为德育、家校联系或教学的生活化等方面,对于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新课程,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活动方案来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意在探索出一套适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体验环节的具体的活动方案,加强课堂中的活动的有效性及有序性,课堂对话中深度学习,将着眼点放在有效的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内,立足于探索个性化的活动内容,形成一种“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呈现方式。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假设和重点难点

(一)课题的研究所达成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出发,基于学情研究下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已有经验,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适合于学生的课程体系,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确定清晰的三维目标,彰显有梯度、层次性的活动,关注课堂对话,深度学习,生成多元化的评价。同时,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经历、感受与体验,延展与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形成都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在各种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中激情、明理、导行,继而潜移默化为行为指导,水到渠成地提升学力。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对课题中相关概念的梳理和界定。

2.“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情研究

3.“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4.“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关系变化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的切入点:

(1)有效资源的运用

(2)课堂对话的策略研究

(3)深度学习方式的研究

(4)教学活动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的策略研究

(三)课题的重、难点:

“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下,变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内驱力。

(四)课题的子课题:

子课题一:“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特征的研究

“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合作为原则,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构建互动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本课题的开展为探究其模式提供研究佐证支持,突显研究价值。

子课题二:“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中实施策略的研究

“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要重建教学关系,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课堂教学不同实施策略的有效性研究,将模式运用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发擦挥其最大效能,实现师生的协同发展。

子课题三:“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中多维评价方式的研究

“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中,通过研究多维的评价体系的不断研究与完善,解决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已经成为道德教育评价的难点。帮助学生在“知道”“明白”的基础上“做到”,促进学生致知笃行、达成知行统一的课程育人目标。学力内驱动力有所提升,社会拓展性有所提高,让学生的道德认识及道德行为不断地提高。

子课题四:“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课例的研究

通过不同情境主题开展不同的课例研讨,实现对“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理论基础与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的思路

1.通过研究,初步形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研究的方式。主要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

2.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二)课题的研究的理论基础

“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观念上,视学生为主动认知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学目的上,强调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智力与能力发展的统一;在教学方法上,既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重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方法;在教学环节上,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的统一设计和实施;在教学活动形式上,注重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方法,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直接参与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各种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在师生关系上,平等、和谐、共同参与,教学相长。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明主氛围,从而完善主体人格,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它集中体现了“独立、主动、互动、创造、合作”这些基本要素。

“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思想,是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教与学交互影响、交互活动的过程。主要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为主题,教为主导为基本特点以互动生成、异步推进为基本途径。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长的一种“互动”教学结构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健康活泼、积极主动的全面发展,提升学力。

(三)课题的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计划从2021年11月至2023年11月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1、课题前期准备阶段((2021.11~2022.01)

达成目标:明确研究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拟写方案。

阶段成果: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拟写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21.01--2022.10)

第一阶段(2021.01--2021.08)

达成目标:

(1)组织实验研究的教师认真实施行动研究计划,作好引导,观察效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总结,随时修改计划和方案,不断完善与提高,初步探索出各个子课题的途径与方法。

(2)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完成对研究计划的实施、评估、修订等工作,作好典型案例、过程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3)认真查找问题,抓好问题整改。确定每学期活动目标,制定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做到有计划、按步骤逐项实施。

阶段成果:相关典型课例、案例,子课题报告,相关论文。

第二阶段(2022.01--2022.10)

达成目标: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开课展示、教师交流教学实践中的体验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高效性,推广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对前阶段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完善。

阶段成果:课题论文,相关典型课例、案例。

3、总结阶段(时间:2022.11-2023.11)

达成目标: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收集有关材料。完成各子课题报告。完成总课题结题报告。

阶段成果:总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四)课题的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以现代的科学理论指导课题的实验。

2.行为研究法:组织各子课题成员进行大量的备课、上课、研讨等活动,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

3.实验法:引导师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与学进行广泛的实验,总结出活动的有效衔接与有序提高的教与学的方法。

4.调查法:引导师生对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道德与法治(社会)环境进行广泛的调查,开发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资源。

5.分析比较法:针对课题实验中的情况,进行不断的分析、比较,积累实践研究的经验。

6.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课题组各子课题成员对课题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总结出课题研究的经验。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双主互动”课堂中有效资源整合,确立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双主互动课堂教学中,用好教材,沟通教材怀学生生活,及时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吸取典型问题、实件、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传统中有新意,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让高高在上的德育目标可摸,可触及。

A.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

B.重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2.双主互动课堂有效资源整合,确立了社会化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验的基本途径,让品德走向学生生活是通过回归学生生活得以实现。其教学策略是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A.教学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B.通过学生生活进行教学。

C.以学生为本,以提升学力为依归。

3.“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中有效课堂对话的策略研究

“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用对话教学理论为提供了课堂教改的全新视角,对话教学已经上升为一种教育精神和原则,它最本质的特征和最直接的要求就是现代教学将在对话中实现其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教学过程的逻辑就在于它的独特的现实情境(主要是以对话的方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师生借助于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达到互识共识。

4.构建双主互动课堂教学中活动实践内化为行为指导的有效性,提升学力

如何在小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走进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学会生活;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这就需要我们去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经历、感受与体验。只有这样,儿童品德的形成才能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从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为行为指导,提升学力。

七、研究进度与预期成果


成 果 名 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负责人
                                                     阶 段 成 果(限填5项)1.课题研究的中期报告文本报告2021.11江妮 笪尚花
2.相关论文获奖、发表获奖证书                                                    报刊杂志2022.05谢玲玲                                                      唐亚敏
3.“微课程”汇编文字材料2022.12王文杰 高放
4.学习成长记录册文字材料2023.06唐亚敏
5.实验课型展示现场展示2023.12李姝铮
(限填3项)                                                    最 终 成 果1.结题报告文本报告2022.06江妮 笪尚花
2.两类文集(教师相关论文获奖、发表汇编;双主互动模式在教学中实践研究的校本教材)证书杂志                                                    文字材料2022.11谢玲玲 唐亚敏                                                     
3.课题研究专题片(优秀课例,学生活动记录,展现完整的研究过程)视频2023.11李姝铮  王文杰

八、研究基础、参考文献与保障条件

(一)有从事课题研究的优秀科研团队

目前本课题组核心成员共7人,课题成员有着多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实践经验或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同时在品德教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整个团队具有理念相同、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将聘请市、区教研员等专家领导为本课题的特约顾问,以加强课题的指导与引领。

(二)课题研究各项前期工作准备充分

1.实验基础扎实。我校现有小学134个教学班,研究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可行性和可信性,这一切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本课题的参与者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围绕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人员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还做了大量的情况调查,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现状分析,我校小学道法教师对教学中实践与研究的重视程度等。课题组人员大量收集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文章,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丛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袁桂林主编的《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张锐、朱家珏《现代教学论与教学演练》。搜集并学习了知网中所有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的论文,参加了POWERPOINT课件制作技巧与微课录制的网络课程培训。

(三)课题组拥有优厚的研究设施、条件和环境

学校将根据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和课题管理制度,充分保障文献资料收集、专家讲学、研讨交流、学习培训、成果出版、教师科研成果奖励等科研经费的支出,为课题研究提供积极有力的经费支持。

学校还将对课题组负责人和每位成员进行考核,检查各类研究方案或计划及实施情况,并记录在案,督促每位成员积极参与研究,每学期进行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全体教师公布,促进研究工作顺利而向纵深发展。

课题组将按学校制定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组织领导、岗位职责、师培要求、经费设备、档案资料及成果奖励等制度。同时,建立科研档案,注意资料的收集和随时整理,保证课题取得预定的成果。课题组成员将按课题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经验论文,总结研究成果。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