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活动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从单一学科课程体系向由学科和活动共同组成的新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单纯结论教育向过程教育的转变,同时也是育人模式的深刻革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综合课程的思想,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组织的综合性特点,另一方面则有效地吸纳了活动课程的合理内核,重视课程实施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可以说,它是传统的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有效结合的产物.而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课堂教学质量工程”提出了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让学生从学校,社会和各种学习渠道不断使自己的学习经验形成积累和构建新的知识,更关注怎样把学生从“学校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与此相适应,从小学到初中全面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校各项课改都走在前列,今年我校在九年级政治中也开设了活动型课程,我们在活动型课程中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既体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理念,也有利于促进我校的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我校初中学生了解国情,关注社会热点,关爱他人,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求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同时,从学生面临的中考来看,政治中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因此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必然有利于他们发挥出较好的水平。

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应开展以学生自主性、实践性为主的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都有重要意义。综合实践活动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创造了空间。

二、课题的指导思想  研究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教师的指导更为有效。

(二)研究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1.整体目标

(1)扩大学生科技人文知识领域,培养学生“三种意识”: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

(2)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四种能力”:观察事物能力、思考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明创造能力。

(3)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促进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质量。

2.分项目标

(1)陶冶情操,培养品德。使学生具有远大的志向,正确的道德观,良好的行为和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

(2)丰富知识,扩大视野,不断丰富学生知识,初步了解人类的科技、生产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扩大学生的视野。

(3)发展特长,增长智力,发现和培养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并逐步形成其特长,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

(4)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5)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6)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7)在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中使教师角色得以转变,增强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

(8)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七至九年级各有侧重点,探索本地资源,让真我融入社会。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的方式开展活动,综合采用:文献法—— 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学习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经验,领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内涵,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纲要等文件,老师们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了解本课题研究情况,把握研究的主要内容,明确研究的方向与目标。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

2.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总结——实践,逐渐提升实验水平,丰富实验理论,完善课程实施的框架。做到边实践边总结,把综合实践活动理论、实施经验汇成小册子,每月发给教师,时时学,增强老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引导教师经常写教育教学随笔或论文、案例等。

3.个案研究法。综合实践活动是完全不同于学科学习的一门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有必要对各类学生作个案跟踪调查,建立跟踪分析档案,并总结提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教学上的特有优势。以点带面,关注学生,教师在实验研究中个体的发展,通过对个体的监控,不断探索开展活动的策略,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

4.观察法、调查法。在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前,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调查访谈,编写出富有当地特色的课程内容。在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处处留心师生活动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关注师生活动的倾向,为顺利实验提供第一手资料。

四、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时间完成,即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

1.定课题名称、确立课题研究组,培训了课题组成员,撰写了开题报告,设计了课题实施方案,以方案指导活动。

2.建立管理体系    成立领导小组,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工作分三条线:    A:教导处—教研组—教师—落实课题

B: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班级—学习委员—学生课题研究

C:学科课题组—课题导师—学生课题组组长   (1)动员布置  由课题组成员做动员工作,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开展实践活动。   (2)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   校本培训:通过讲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和相关文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实践活动的意义;介绍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分析开展实践活动的特点、优势,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3)落实人员及具体分工

分工负 责 人 工 作 职 责
总负责马玲荣掌握动态,制定方案,拿出措施,监控落实                                                    落实课程计划,负责实践活动的安排,通过课题组组织落实实践活动,包括组织动员、课题完成前后的动态过程的协调等。
活动课田胜龙初中活动课的落实。
知识讲座史占成负责以年级为单位的知识讲座的选题、落实                                                    各学科组负责开展“实践活动”的汇总工作,并为这些课题小组的同学进行相应的辅导,包括资料的提供、推荐,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过程的监控。负责课题的结题与辩论。

小组人员虽然工作各有侧重点,但分工不分家,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地出谋划策,引进外校的经验。工作中崇尚合作精神,讲求工作效率,追求工作实效。

第二阶段  具体实施阶段,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

本阶段主要的工作是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在确立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地处农村学校的特点,我们重点研究了初中思想品德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所以在第二阶段,我们利用三个学期时间开展实施思想品德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2007年9月——2007年12月

结合地区特色和校本课程,让学生接触自然。

(1)根据学校现有条件,探索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

劳动课:坚持每月安排2课时,安排学农基地劳动,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白菜、萝卜、冬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知识。

与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活动课:由学校政治处、班团队组织根据德育工作安排,从小事出发,以低起点为要求让学生体验为主体的公益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每月1次。

在课外实践活动的思想框架内,有分有合安排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课:由学校政治处、教务处、班团队组织、思想品德老师负责,明确活动主题,利用节假日、寒假安排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2)团结协作,分块到位,职责明确。

我校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探索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在这基础上分块到各处室,并各负其责。

初一组:以学校德育工作为主线,在课外实践活动内容安排上要引导初中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实现“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完人”。    具体负责的项目计划: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计划;寒假社会课外实践活动计划;

初二组:以学校教学工作为主线,在课外实践活动内容安排上要重点引导初中学生“学会认知”,完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具体负责的项目计划:

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案;劳动与技术教育方案;竞赛活动的方案;教师将优秀案例的收集起来。

九年级组:为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后勤保障。

(3)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的形式

无论是课堂教育活动课还是室外实践活动课,都要建构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我们计划在实践中采用的组织形式如下图示:

教师——发动————调动————助动

活动——准备阶段——活动阶段——拓展延伸阶段

学生——萌动————主动————自动

这一组织形式,从外部来看,教师和学生要服从一定的活动程序。活动的准备——活动——活动的总结延伸,这是活动的正常顺序。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服从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并结成一定的“搭配”关系。教师和学生以这种程序的“搭配”关系,共同活动,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包括了活动阶段、活动方式、教学手段和活动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结或综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投影、讨论交流等。但从总体上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课前准备活动、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后延伸活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1)课前准备活动:主要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惧资料等。通过活动准备的方式,就使得原本平淡无味的自学过程变成了兴味盎然的活动过程。

(2)课堂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内直接切入活动环节,如游戏娱乐活动、表演欣赏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讨论交流活动、成果展示活动等;二是专门的活动课,又包括课堂活动课和社会实践课。课堂活动课,活动的空间限于课堂,活动形式以讨论、交流、收集和处理信息、表演展示为主;社会实践课,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亲身实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活动形式以社会调查、参观游览和社区服务为主。

(3)课后延伸活动:主要是指由课内延伸到学校、家庭、自己所在地的实践活动,以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的目的。

社会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些基本情况,综合实践活动正好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惠农区,是“脱水蔬菜”为特色农业产区,各种“脱水蔬菜”为特色农业产品的企业实体约10多家,其中大部分从事生产和销售。“脱水蔬菜”生产有生产环境差、科技含量低、工业 “三废”处理难度大、工人数量多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多的特点。鉴于此,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就以“脱水蔬菜”社区环境为主线加以开展。现有“社区环境调查”、“脱水蔬菜”“水污染调查”等课题。开展这项活动使学生获得了的亲身体验,锻炼了劳动的技能。用一位学生的家长的话说,“让孩子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认识家乡、了解家乡、体会父母的工作辛苦,对他们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2008年3月——2009年6月

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周边环境”为研究实践的主题,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由于我校是农村中学,课外实践活动资源丰富。学校近几年多次整修、扩建,校容校貌有了很大改观: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各项装备逐步到位,校园绿化也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仅仅一墙之隔的校园周边环境却不容乐观:学校门前的一条109国道,小商店卖小商品和散烟,设台球室。周围垃圾较多,也使学生从小养成不良的习惯;早晨和下午接送孩子的车辆特别多……这一系列的现象和校园的景致相比,显得极不协调,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形象。由此,我们思考是否可以“校园周边环境”为研究实践的主题,开展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一起商量讨论后,我们确定了“校园周边环境的调查与研究”这一主题,活动也就此开始了。

校园周边环境的调查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活动,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方法的能力。

2.全面清楚地了解校园周边环境的现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初步设想解决的措施。

3.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与人交往、相互合作的社会活动能力。

4.在实践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初步形成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

活动内容:

1.商业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小摊、水果摊、杂货店、玩具店等;

2.交通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人流量、自行车流量、机动车流量;

3.污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墙面垃圾广告、校园周边垃圾等;

4.绿化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树木、花草、绿地面积等。

引起话题,确定研究主题

活动流程:

师生共同交流,确定调查研究小课题,各组分工合作
商业组
交通组
污染组
绿化组
各组交流调查结果,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途径
在实践中改变现状,在实践中收获成果

活动实施:

1.现场考察,确定课题。

课外实践活动课上,带学生走出课堂,先观察校园内的变化,再走出校园,一起考察校园周围的环境,让学生在现场观察时发现存在问题,自然引出“校园周边环境”这一话题,并确立相关课题,明确活动的目标。

2.成立小组,讨论方案

(1)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子课题,成立了“商业调查组”、“交通调查组”、“污染调查组”、“绿化调查组”几个小组。

(2)各组讨论制订研究调查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3.分组活动,调查研究

各个研究小组成立之后,就按计划开始了活动:

(1)    各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设计调查表

商业调查组的调查表为:

调查项目饭店杂货店小摊玩具店其他
数   量




现象分析




提出建议




交通调查组的调查表为:

调查项目人流量自行车流量机动车流量
次   数


现象分析


提出建议


污染调查组的调查表为:

调查项目地面垃圾墙面垃圾藻江河污染情况建筑垃圾其他
污染情况




现象分析




提出建议




绿化调查组的调查表为:

调查项目树木花草绿地
绿化情况


现象分析


提出建议


思想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7年9月—10月,我们通过发放校园周边环境的调查表的形式对我校中学思想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总计发放调查问卷147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寄回调查问卷的学校均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回收表上数据统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比例达到91.96%。

政治教师设计、负责、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略多于参与其他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见这些中学政治教师有了一定的教改意识,比较注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但真正为了学科教学目标而自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仅为57.1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为44.64%,尚有一半以上的班级实践活动中没有教师的参与,可见各科教师对思想政治学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还有待提高,还缺乏借助各种力量形成合力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念。

从统计情况看,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子课题,成立了“商业调查组”、“交通调查组”、“污染调查组”、“绿化调查组”几个小组。尤以交通调查组和绿化调查组调查最为常用。“商业调查组”、“污染调查组”以考察和座谈访问形式进。从调查问卷反馈情况看,初中年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很普遍,达到99%,且年级分布均衡,活动形式在(初一年级——九年级年级),初一年级以污染调查组和绿化调查组以学校为主,在初二、九年级年级,则以交通调查组和商业调查组,社会调查为主。统计反映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基本上都是以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的形式呈现,调查报告约占1/3强,撰写小论文的约占20%左右。可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更强调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成果意识。

2008年9月——2008年12月

挖掘教材实质内容,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一)初中开展学科实践的模式与特点

模式一: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实践

低年级,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该校的具体做法是:每月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定在月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学校在人员、时间、经费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这种实践模式在内容选择上有如下特点:

1.针对学生的行为特点。如根据学生行为规范中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设计社会活动的内容。开学初,学校进行了以“学做文明小公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学校路口调查了解学生乱穿马路的情况,采访交警叔叔一天的工作,从而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挖掘教材实质内容。低年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培养,这些行为规范在知与行的转化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他们组织学生到自来水厂参观、访问,学生不仅知道了自来水的生产过程,还感觉到养育我们的母亲河的污染情况不容忽视,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节水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与此相应,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评价方式也有所改变:改传统的百分制为等第制,分为优、良、中、及格四档;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态度、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性、参与后的分析与思考结合起来加以评价;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鼓励学生不断上进;与德育工作相结合,重在“行”的评价。

模式二:体现教材内容的社会实践

初二年级学生尝试的学写《民事诉讼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法律常识教学中,单纯的理论灌输毕竟是枯燥乏味的,对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学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操作上,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作业的完成分为随堂完成、在图书馆完成和回家完成三种形式。

这种实践模式的特点是:

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在写《民事诉讼状》的过程中,能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用法律维权的实践能力。

2.操作上简便易行,不受时空限制,教师易于指导。

3.有利于分层教育和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方针的落实。

模式三:政治教师组织的、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九年级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九年级学生 “利用网络开展生活实践”。其主要做法是:教师让学生以课题小组形式,围绕“由消费现状看文明消费”社会话题上网收集材料,要求学生用教材中“联系”、“发展”等原理和相关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看出在生活中的普遍体现并能学以致用,最后通过研究成果的交流共同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调查九年级学生“由消费现状看文明消费”。其做法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从百姓消费现象中寻找某个消费课题,如“初中生中生补课现象”、“家庭教育消费”等,让学生从各个途径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得出结论,最后通过交流拓宽认识,树立文明消费观念。

中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观念也渐趋不同,这种变化在初中生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根据九年纪教材内容要求,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可见消费如此重要,那么初中生的消费欲望是什么?他们的消费方向又是如何?影响因素是什么?有何对策?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怀着探寻答案的心情,我们开展了以“中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为题的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目的:

1.通过调查研究中学生的消费方向、消费观念等之后,指出其客观影响,从而使初中生正视问题,并结合所得资料指出导致初中生不合理消费的根源及多方面的影响,寻求问题的解决。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我们组员的实践和协作精神,借此提高我们的社会活动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和途径:

1.研究方法:调查法、小组讨论法、采访法。

2.研究途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个人采访;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四、研究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 → 设计调查问卷 → 开展问卷调查 → 进行资料统计 → 分析问题 → 撰写调查报告

五、研究过程:

1.准备工作

在老师的指导下,先确定研究这一课题的方法及步骤,制定活动计划,确定要开展的活动,并进行分工,做好准备工作。

2.调查阶段

a 查找资料:主要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对所找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分析其间关系,提炼观点。

b 个人采访:对校内外的部分初中生进行访问,并选取其中两份制成访问记录表。

c 问卷调查:从查找及采访后的资料中,经过小组讨论,提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并根据实际设计问卷,对本校大部分同学进行调查,并统计百分比。

3.确定课题,分工合作:

1.中学生春节期间压岁钱消费情况调查(组长:詹曼丽  组员:夏鑫、黄静、)

2.学生眼里的消费观调查(组长:张佳茹  组员:胡定北、闫欢、曹胜)

3.教师眼里的消费观调查(组长:刘晓  组员:刘杰、郑方远、王鑫)

4.家长眼里的消费观调查(组长:苏娟  组员:汪洋、安阳、刘舂丽)

5.学生买零食情况调查与研究(组长:袁佳  组员:马涛、张凯凤、张蕾、姚岚)另附:尾闸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尾闸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问卷(一)

1.你认为你家的经济状况是……………………………………… (      )

A.非常富有       B.富有       C.中等      D.一般

2.你的零花钱主要来源是………………………………………… (      )

A.压岁钱   B.父母主动给的  C.其他长辈给的   D.向父母要的

3.你每个月…零用钱的数量是…………………………………… (      )

A. 10—20元  B. 30—40元  C. 50—60元 D. 70—100元 E. 超过100元

4.你对零用钱自主支配的程度是………………………………… (      )

A.能够     B.多数能够      C.偶尔能够      D.不能够

5.你的零用钱主要用于…………………………………………… (      )

A.买零食  B.各种饰品  C.学习用品  D.上网或娱乐  E.名牌服饰

6.你对零用钱的使用……………………………………………… (      )

A.有计划    B.不坚持计划    C.无计划却有节制    D.无计划

7.你购买物品的地点一般情况是在……………………………… (      )

A.专卖店    B.各种特色店     C.百货商店    D.一般小店    E.超市

8.你购买商品的选择标准是……………………………………… (      )

A.舒适      B.与众不同        C.名牌      D.无所谓

9.影响你购买某种商品的因素主要是…………………………… (      )

A.朋友推荐   B.商品的吸引力   C.偶像的形象    D.自己的爱好    E.实用

10.你的服饰档次是………………………………………………  (      )

A.名牌     B.上乘       C. 中档     D.一般

11.你的衣服更换频率是……………………………………………(      )

A.半年     B.1年       C.1~2年    D.2年以上

12.你对名牌服饰的态度是…………………………………………(      )

A.非名牌不可 B.有当然好,没有也不强求  C.无所谓  D.穿名牌是浪费

13.你与同学、朋友之间人情交往的开支…………………………(      )

A.多      B.一般      C.很少      D.没有

14.你父母的消费观念是……………………………………………(      )

A.大手大脚       B.量入而出      C.该花的花     D.节俭

15.你的消费观念是…………………………………………………(      )

A.有钱尽管花   B.我家很有钱,不花白不花   C.该花的就花   D.尽量节俭

16.影响你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经济状况  B.父母的消费观念  C.同学的消费状况  D.自己的需要

17.你喜欢的各类产品的品牌,你对中学生品牌消费的理解是: 18.请简述你对中学生消费现状的看法:19.你认为正确的消费观:

21.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和分析

22.你以为中学生怎样消费才合理?

23.中学生“人情消费”知多少?

尾闸中学生消费情况分析整理

根据调查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并合作完成了这次课题的研究报告。短期成果总结及分析:

(一)关于后中学生的消费方向及消费观

我们通过在本校发放调查问卷,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对初中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向,得出如下结论。

1.初中生的消费行为日趋合理化,部分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科学的消费观。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后中学生对于零花钱有明确的收支预算计划。在受访者中,18%的学生对于零花钱进行经常的定期预算。25%的同学也对消费开支进行不定期的预算,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构建科学合理的消费模式,防止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另外,21%的学生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了理财知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后中学生理财能力和消费观念的提高,当然,也有34%的学生存在着乱花钱现象。

2.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变,精神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校有许多学生的消费重点已经从已往的饮料、零食、服饰等物质生活热点消费,转移到购书等精神消费上来。50%的受访者零花钱主要用于购买书籍和文具用品。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初中生更加重视知识上的投资,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消费行为日趋合理和成熟。

3.初中生理财和消费自主意识和独立性正在不断加强。

据调查,22.4%的学生在父母逛街时,认为自身拥有更多的购买主动权。这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家庭消费过程中掌握了主动权。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财、消费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经济对消费的进一步认识

4.零花钱的来源途径。

在受访的学生中,98%的学生零花钱来源于父母,只有1.7%的学生通过劳动获得了零花钱。

5.零花钱的数量。

根据统计可得,我校学生每月拥有零花钱的0-50元的占86%,50--100元的占11%, 100元以上占2.6%  从这样的数字看来,我校学生所拥有的零花钱并不多

6.父母对个人消费的监督和重视。

在问及“你的父母对你的零花钱进行监督吗?” 75%的学生回答“经常”,这说明学生没有消费的自主权。

7.零花钱的最终用途。

40%的学生将钱用于饮料、零食,在服饰方面,8.6%的学生将其作为主要消费品,50%的学生用于购书和学习用品。

8.不良消费现象依然存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互相攀比、盲目消费,还有的学生将钱花在网上聊天、打游戏等不健康消费上,这不仅浪费了金钱,而且将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对这一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

(二)影响初中生消费观的因素及对策

1.从初中生自身方面看。

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年龄,生理上和心理上各方面都很不成熟,这就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各种不良的消费现象,据调查,初中生的消费存在盲目性,比如有些学生喜欢在同学面前摆阔,消费出手阔绰,甚至出现攀比风,这无非是为了标榜家庭的富裕或是为了得到异性的关注等。而一些生活各方面比较朴素的学生反倒被戴上“穷酸鬼”之类的帽子。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学生个人虚荣心在作怪,因此,初中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矫正不良消费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其次,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时下许多初中生的消费还较为合理,偏向于精神消费,这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极大关系。应该看到,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科学技术作用日益显著,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精神消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对于初中生,适度的精神消费既能丰富生活,满足艺术享受的需要,又有利于身心健康,陶冶性情,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第三,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初中生应明确消费与国情的关系。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并不是要求我们主张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经济总体水平仍不高的现实,我们要根据自己家庭经济水平安排消费,既不抑制消费也不超前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2.从家庭教育方面看。

家长对孩子的消费应作出正确指导。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对他们影响重大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包括消费观念对孩子消费观的形成有关键的作用。由于现在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对儿女的过分溺爱对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据调查可知,这些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不管孩子的消费要求是否正当都予以满足,这就会在无形中激起他们更高的消费欲望,等于纵容他们步入消费误区,出现了种种畸形消费。父母教给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比给孩子金钱更为重要。

3.从学校方面看。

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立足现实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理财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理财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盲点,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应努力改变长期以来那种教师强制学生学知识的被动状况,把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自主独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理财能力。同时,学校应加强实践教育。由于生活条件日益优越,初中生体验生活磨炼意志的机会也相应减少了。为了防止青少年一代因此而追求奢侈,怕吃苦,学校可以适当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勤劳俭朴的品质,使学生“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社会上各种享乐思潮、攀比思潮、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已波及被视为“净土”的中学校园,使一些学生走向畸形消费误区,学校应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坚持正面教育,科学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金钱,懂得合理消费。

4.从社会方面看。

应加强完善社会秩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目前,社会上消费的多元化和社会活动日趋商品化。许多媒体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迎合了商家的意愿,大力鼓吹各种商品。商家的“诱饵”误导了消费者。这其中包括的许多不合法商品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威胁。许多商家为了谋求利润,置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这种种不良现象在社会上泛滥成灾。社会各界应联合起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为初中生提供健康文明的精神食粮,加强对各种娱乐场所像网吧,营业性舞厅等的管理,引导初中生科学合理的消费,同时,应相应增设适宜初中生消费的项目,使初中生的消费适得其所。

总之,初中生正确消费观的确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消费心态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提高初中生理财能力应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让我们成为金钱的主人。

该实践模式的特点是:

1.实践内容与初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密切相关。

2.实践形式多为课题研究型的学生自主学习形式。

3.实践的目的:一主要是让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拓展教材,让学生增进了解社会;二为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三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4.实践活动由政治教师发起、组织和设计,具体行为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有一定的课时保证,并主要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完成。

5.实践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6.实践活动由学校发起、组织,政治教师参与设计、发掘活动的德育功能及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主题,全体学生必须参加,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规划,在课堂外进行,易操作。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将所学的德育知识内化为信念的重要环节。开拓思想政治学科实践活动的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学科实践活动基地的作用,是推动思想政治学科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工作,也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政治课程结构。

现阶段我校思想政治课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参观、实地或模拟锻炼等。这些活动都有政治教师组织或参与,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进取心、创造性、合作意识等;实践活动也或多或少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政治课教学的热情,增进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

(三)全面总结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

全面总结研究工作,整理材料,撰写论文与经验报告,做好结题汇报工作。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验效果。现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教学层面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学生层面:

(1).活动态度更主动。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在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思想品德实践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本课题实施为学生构建了开放式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要实现学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必须让他们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学生始终以主动的探索者和问题的解决者角色出现。。我们的课题实践中,设计主动学习的思路是:(1)从思想品德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开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社会的能力。(2)强化自我意识,发展主动学习的态度。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往往容易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思想品德综合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拿“社会调查”来说,它的“课堂”是在社会,学生必须自己去寻找和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环境问题、老百姓的住房问题、看病难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有的问题是与九年级学生就业和升学有关的,学生特别关注。学生要了解以上问题还要通过走访、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可了解或解决上述问题。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社会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使学生也得到整体发展。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在课堂里听讲、回答问题、做练习的学生来说,活动化的综合性学习无疑是令人兴奋的事,对教师来说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尝试。

通过活动学生收集、调查、整理、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

(2)学习空间更开放。

我们的综合性学习开拓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有价值的东西。更能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个性,更加能考虑学生的活动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3)活动形式更灵活

实践活动课是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化知识,激发情感,强化意志,锻炼行为的有效方式,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寻找资料办展览壁报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直接接触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在现实的情境中,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为信念的形成和行为的反复出现奠定基础。因此,这种活动方式比其他教育方式往往更能促进学生行为的转化。

(4)活动内容更体现生活化、本土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是生命成长的土壤,教师在利用思想品德课现有的教育教学内容时还应挖掘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并融入到课堂中来,体现生活气息,真正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素养的养成、生命提升的有效平台。就是选择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区域特色,体现区域内的人文涵养、风土人情。教师在开放学习空间时选择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本土特色,这样才能更深入地激发学生个体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把握未来人生的经验与能力。

我们开放学习空间习开拓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有价值的东西。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个性,更加能考虑学生的活动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体验开放学习空间价值。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过去由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偏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所学到的往往是抽象、背离现实社会生活真实层面、与生活脱节的常识。新课改强调了学习经历的获得,因此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思想品德课教材具体内容,多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如讲《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德育作业”:如帮爸妈洗脚、帮家长倒茶、帮家长打扫卫生、拜访敬老院、亲自到市场卖菜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人生的生活经历,体验生活价值。再如在讲“生态环境时”结合惠农区生态生态林建设,开展尾闸中学植被种植情况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在自然界植被生存的重要意义。进而树立起对学校花草树木珍爱,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需要,开展“时事论坛”兴趣小组活动。为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性地开设思想政治活动课程,课题组组建了尾闸中学“时事论坛”兴趣小组。本兴趣小组立足素质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原则,围绕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旨在拓宽学生的政治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两年来,时事论坛兴趣小组举行了成立仪式,制订了“时事论坛兴趣小组章程”,在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下,定期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演讲活动和知识竞赛。庆祝宁夏自治区成立五十年读书活动、,批驳李登辉及其“两国论”,批判李洪志及其“法轮大法”等各类大型兴趣小组活动共十多次,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实践,我们逐步构建了活动课程的操作策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评估激励下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自主活动中得到形成和发展。     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创新     教师: 引  导 → 启  发 →评估激励

(5)活动过程更加注重情境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离开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一是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小而具体、新而有趣的矛盾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营造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二是创设模拟情境。教师应利用摄像机、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如: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再现生活情境,利用情境的感染和移情作用,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也可以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游戏等形成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从而加深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

(二)教师层面;

1.教师角色得以转变。

在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从事的是主动性活动,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的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思想品德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如九年级设计的“周围环境的调查”实践活动中,在达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活动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阅历、兴趣、特长、认识等选择调查内容。围绕着本次实践活动的内容,在本次主题下面拓展出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如“垃圾与我们的环境”、“白色污染”、“家乡的变迁”、“关于红果子工业园区的大气污染调查”。由于选择的内容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大家讨论很激烈,而且这样操作起来更切合实际,更容易。其次,学生自己组织小组活动,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意识。但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质疑问难。调查前,问学生有那些环保知识问题需要提出;调查中,遇到哪些环保知识问题;调查后,还有哪些环保知识问题未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掌握方法和规律,这样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

2.教研能力得到提高。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帮助课题成员(教师)加深了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帮助我们老师树立“大政治教学”观念。令人惊喜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得到更新,而且逐渐将新理念内化为个人自觉的教学行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能真正被教师内化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植根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课题研究的探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是教师培训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效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有教师的参与过程,有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能有效弥补目前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种种不足。其次,老师们在“研究”中学会了“研究”,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教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3.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显著增强

教育是集体智慧的劳动。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同年级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共同在研究中成长。实践—反思—总结—实践,这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题组努力营造好研究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体性,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集体研究解决。同时,在讨论会上引导教师积极反思,如有的实验教师谈到:“学生的收集渠道不够宽、内容涉及面小,这是我以后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教师们对研究中的问题、难题的思考,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过程。

2.教学层面:

(1)课题活动开展模式的构建

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校本为依托,以活动专题为载体,以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的“五为”指导思想,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学思想品德综合性学习的”的课题活动开展模式。

(2)根据中学思想品德综合性学习素材收集的不同途径,探索了不同形式的活动专题。

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全面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的重要前提,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综合性学习素材从何而来?我们非常重视对综合性学习素材收集途径的研究,根据素材途径的不同主要确定4种形式的活动主题:

①“课堂拓展式”。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思想品德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延伸,确立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如: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的生活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所以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了”。利用课堂几分钟时间,学生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②“生活拓展式”。引导观察生活,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思想品德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

首先,学校领导和政治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是否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决定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作为教师要从国家、社会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应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积极进取、求知创造的环境条件,让学生多多参加学科实践,使之能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开启思维、拓展能力。学校及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了学科实践的积极作用,便会将之付诸于行动,至少能促进政治学科教学的质量。提高政治教师的业务能力素质与思想认识程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实践活动也不例外,它需要全体教师的思想重视、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

其次,课题组成员及相应学科加强管理。(1)可以建立“学校——政史地教研组——政治教师”的学科实践领导管理网络,层层落实学科实践任务。学校应鼓励并支持学校依据校情开展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2)将学科实践活动课时列入各校教育教学计划且必须予以执行。规定在政治课教学安排上,每个学期必须有若干课时的学科实践,并拿出活动方案和活动记录。(3)可以将政治教师有无组织学科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德育工作效果及教师业务考评的范围,规定教师每学期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对于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4)教育部门可以考虑将实践活动记入学生档案(包括实践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态度、成果等),作为学生升学、就业的必备条件,以调动学生参与学科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五、思想品德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评价

总结评价的方式主要以自评为主,同时提供组评、师评,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下一个活动。在评价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层面和发展水平,反映学生个体的成长经历,不搞横向比较,主要看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在个体评价上,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综合能力,并不强求结果的客观性、可测性和合理性。在操作上主要采取以下一些评价方式:在实践中,努力建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与创新的活动机制,充分重视学生对大自然的体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重视观察、实验、操作等体验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看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以追求人文与科学精神相融和的价值取向,真正地培养既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乐观积极的人文情怀的人,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然、社会,而且能认识自己,不仅使自己能主动适应社会,而且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者。

六、开展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人们对活动课缺乏认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人格不断完善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其针对性,有了针对性,才会产生实效性。在知与行的转化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起着桥梁作用。然而,目前我学思想政治学科实践活动在各个学校的开展情况表现得很不平衡,有的多、有的少、有的甚至没有;有的是学校统一规划、有的是教师自主开展;有的效果突出、成绩明显,有的则少管理、走过场、讲形式、成效不够。造成这种情况有考试指挥棒的因素,学生不重视政治学习、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思想意识上的差异,如果政治教师认识到了学科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就会重视它,想方设法开展政治学科实践。另外,学科实践活动与相应的评价(如考试、升学、就业等)脱节,时间上难以保障,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开展。

2.活动课的开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分组讨论要求该课堂隔离于其他班级,避免干扰和被干扰。还要求有较大的教室,便于教师巡视,随时解决他们的疑问。但现有的教室数量、大小等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影响了活动课的质量。

3.活动课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善。

实践活动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的开始学习转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应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对问题的解释。而九年级政治活动课总是先给出理论方面的阐述,然后呈现一些典型资料或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才是让学生活动。这种逻辑结构不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规律,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材给出的理论范畴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总之,活动课以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体现了编写者敏锐的时代意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勇于突破陈规的过人胆略,也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我们广大教师应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使活动课向着更科学、完善、实用、易教、乐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3、《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主编  毕田增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5《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主编  孙全军

6《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评价》    主编   谢树平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